旅游文化應有自己的學科地位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在我國,旅游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已日益為有識之士所關注。這種關注一方面表現在旅游產品設計不能脫離旅游文化,另方面又表現在旅游資源開發和景區規劃是以旅游文化作基礎和指導的。從旅游學術界專家們的研究方向看,近五年來研究旅游文化的明顯多起來,且表現出十分明顯的服務產業的趨勢。
  然而,旅游文化卻至今仍沒有自己的學科地位。在我國旅游專業學科目錄中只有“旅游經濟”這個二級學科。在我國,“旅游經濟”這個學科名稱已事實上取代了本來應有的一級學科“旅游學”。這方面除了全國高校本科以上層次的招生目錄可以證實外,全國影響最大的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論文目錄索引》、中國人民大學書報復印資料中心的《旅游經濟》、甚至國家旅游局編輯出版的《中國旅游年鑒》的目錄分類也可證明。這類目錄分類中自然沒有旅游文化的位置,而統統被納入“旅游經濟”這個大口袋中。
    一、“旅游經濟”能包容“旅游文化”嗎?
  在我們國家發展旅游業,自從拋棄外事接待模式以來,經濟學家們的“中國旅游業最主要目的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因此旅游業天生是一個經濟性產業。”“旅游消費有文化性的特點并不能改變旅游業的經濟性”的觀點便一直占居著統治地位。
  毫無疑問,旅游業的發展,在根本上取決于經營和管理都必須首先遵循商品經濟的客觀規律。毫無疑問,用管理外事接待工作的方法管理旅游業或者將其作為一種社會福利事業來管理,只能使旅游業長期停留在落后狀態。
  忽視旅游業是經濟產業的觀點是片面的認識,但忽視旅游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同樣也是片面的認識。需知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在世界上含量最為豐富的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人文景觀所占比重又特別突出。因此無論是從開發旅游資源、設計旅游產品還是提供旅游服務等方面都有一個既重經濟效益又重社會效益、既要賺取外匯又要宣傳中國文化的雙重任務。從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的角度看,我們應該通過宣傳我們偉大祖國的“旅游文化”,讓外國游客知道中國文化的偉大和古老;從追求旅游業的經濟效益而言,一個旅游產品體現不出中國文化的內蘊,吸引力如何產生?試想,旅行社設計的旅游線路若無文化特色,旅游者會心甘情愿地把鈔票送給您嗎?挖掘不出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旅游者能滿意嗎?為什么旅游者愿意消費那些古色古香、土色土香、野色野香的旅游項目,而對于刻意迎合西方游客的西式住宿環境、飲食文化不予好評呢?為什么有的導游“游而不導”令中外游客掃興呢?道理很簡單,因為旅游者和經營者之間所達成的協議雖然是經濟的,但在服務內容上則要求滿足其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景點如果只關心賺錢,而無視或忽視旅游者的精神文化需要,換言之,如果只重視旅游經濟而忽視旅游文化的存在,那后果將是可想而知的。
  從所周知,由于起步晚,我國旅游業從業人員文化層次偏低。作為政府,如不從輿論導向上加以引導和強調,從人才培養上加以布局和落實,所謂重視旅游資源的“文化積淀”很可能會被以經濟效益可觀為借口而加以“廣泛利用”。那前景將是災難性的。從發展國內旅游來講,也存在一個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提煉、利用和保護的問題。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專家們不斷發出警告: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的越來越多,大量的旅游項目都存在著互相模仿、盲目開發的現象,只講眼前的經濟效益(其實許多項目只不過是對市場需求的錯誤判斷罷了,如大量的文學名著模擬景觀、游樂宮之類),不計民族國家文化遺產的損失。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省一二嗎?
    由此可見,承認“旅游文化”在促進“旅游經濟”健康發展方面的作用和地位,承認其獨立的學科地位,實為推動中國旅游業向高品位前進的必由之路。這種導向對于糾正只重金錢不重人、只重旅游業的經濟性而輕視旅游業的文化性的偏向,無疑是有著積極意義的舉措。
    二、設立“旅游文化”學科乃當務之急
  旅游業是一項文化性很強的產業。旅游者為了追求文化享受才進行旅游活動。旅游產業無論是就其“形”還是就其“神”而言,只有體現出各種不同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旅游者,從而產生旅游消費。因此可以說,沒有旅游文化就沒有旅游業。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
  八十年代,我國的旅游主要是國際旅游,旅游資源開發基本上局限在有限的幾座大城市中,所謂開發也主要是簡單利用和修復有較大價值的文物古跡。學術界指責的建設性破壞諸現象其影響面還不太大;九十年代以來,國內旅游蓬勃興起,和八十年代不同,現在是“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出現旅游開發的熱潮。其次是人造景觀大量涌現并且魚龍混雜。與第一特點相聯系,中國不少地方的旅游開發大有不問市場的勢頭;與第二特點相聯系,中國的旅游開發日益表現出重經濟輕文化的不良趨勢。有錢或有權,想干什么項目就干什么項目,將規劃視同鬼話。造成今日這種潘多拉魔盒效應,固然有國民劣根性(如求同傾向和急功近利心理)起作用,但政策導向和人才培養導向的疏忽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我們的主管部門是否考慮過:我們上那么多人文景觀項目,投入那么多資金,我們的文化準備充分嗎?理論本應先行,自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學者們便呼吁國家重視旅游文化建設,但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我們開發的旅游產品,是否受消費者歡迎,關鍵看質量。但衡量旅游產品的標準是文化。沒有文化或文化品味不高的旅游產品是不會給投資者帶來效益的。
  “旅游經濟”這件小袍子已經裹不住日漸突出的“旅游文化”的軀體了。關于探討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因素的文章,關于探討旅游設施文化性質的文章,關于探討旅游紀念品如何體現民族特色的地方特色的文章,關于探討旅游經營者向旅游者提供的各項服務如何突出原汁原味文化風味的文章,連篇累牘地出現在我們的旅游報刊和有關報刊的旅游專欄。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旅游業的實踐已向旅游教育提出了這么一個要求:順應產業的需求,在學科目錄中增加“旅游文化”這個專業目錄,使其能為發展旅游事業、弘揚民族文化的偉大目標盡力。
    三、不規范的旅游專業目錄亟待規范
  在我國,由于旅游業起步較晚,與這相適應,在招生目錄中也沒有“旅游學”這樣的一級學科。有關旅游的相關二級學科也都是以其它一級學科的附庸形式存在。如“旅游經濟”附于“經濟學”,“旅游地理”附于“地理學”下的“人文地理學”或“自然地理學”這些二級學科下作為專業方向存在。雖然不太規范,但在旅游業起步較晚的中國,還是可以理解的。
  我們這里想著重指出的是專業招生目錄中的一些因概念混淆而造成的失誤。最突出的現象是二級學科根本包涵不了的專業方向卻客觀存在。這里試舉幾例:
  文學和文化,不言而喻,前者的概念范圍要小于后者。但在我們的研究生招生目錄中,卻存在著文學包括文化的情況。如廣西師范大學1994年招生目錄中一級學科“文學”下,有二級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名稱)。而在專業方向上卻有“魯迅研究”和“桂林文化城研究”,代碼分別為0173和0174。將桂林文化城研究,這樣顯然更適合于置于文化或旅游文化學科之下的專業方向放在和“寫作學”、“中國現代作家作品”同等的地位,可見不倫不類。自然,這不能怪所在碩士點,因為沒有合適的學科目錄可靠。
  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是一個涉及諸多學科的跨學科研究方向,但在招生目錄中卻有將“旅游開發與規劃”這一專業方向置于“人文地理學(代碼為070503)之下的(招生單位為西北師大)。即使是以人文地理為主的旅游開發與規劃,顯然也不是“人文地理學”這個學科所能涵蓋得了的。
  又如在“自然地理學”(代碼為070501)下開設的“自然資源開發與旅游環境保護”方向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旅游環境保護”按常理應在“環境保護”學科之下。放在“自然地理學”下,同樣有不和諧之感。因為“旅游環境保護”亦是一個牽涉方面甚多的學科,不是一個“自然地理學”就能遮蓋得住的。
  將“旅游經濟”這個二級學科作為一個研究方向置于“英語語言文學(050201)”這個二級學科之下,也不易讓人產生認同感。如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招生目錄中就有在“英語語言文學(050201)”這個學科名下分設幾個研究方向的做法。它們是:(1)翻譯理論與實踐(2)應用語言學(3)國際貿易(4)旅游經濟(5)旅游文化(6)英美語言文學。(這其中除4、5是同一方向兩位導師分招外)。這五個方向中只有(1)、(2)、(6)個方向從概念上講可為“英美語言文學”所包容。(3)、(4)、(5)無論如何也不能說妥當。
  我們提出上述諸例,旨在希望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需要調整、規范的也許不止以上這些,需要增加的學科名稱也許不止一個“旅游文化”。
  
  
  
旅游科學滬037-039F9旅游經濟毛桃青19951995 作者:旅游科學滬037-039F9旅游經濟毛桃青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6:19

[新一篇] 旅游出版物的選題開發

[舊一篇] 日本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概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