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及跨學科的可能性(筆談)    文學人類學:一個跨學科的研究領域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I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04(2003)06-0005-06
    跨學科研究是20世紀國際比較文學乃至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發展迅猛而成就巨大的領域。文學人類學從文學與人類學兩大學科的相關與互動著眼,是首次系統地專門研討文學與人類學的跨學科關系的理論專題著述。本課題的提出和完成對于文學研究如何解決“學科危機”,如何適應知識全球化的需求而展開自身的知識創新,具有及時的借鑒意義。對于方興未艾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潮流具有承前啟后的理論指導意義。
    文學人類學把握住人類學與知識全球化、后現代認識論的關系,從人類學與文學的相互作用這個新角度著眼,透析出20世紀文學創作觀念變革與文學研究的范式革新的一個重要學術思想動力。在文學創作方面,梳理了“文化他者”的發現如何激發出“人類學想像”,體現在從超現實主義到魔幻現實主義的整個20世紀文學發展之中;在文學理論批評方面,梳理出西方文學人類學研究的五大方法流派,逐一加以辨析;以及“文化”概念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再整合作用;并對其代表人物弗萊的理論遺產進行全面剖析;對人類學知識與文學研究的最佳結合點——神話學做了點面結合的示范性闡說;結合神話學傳播中國的過程,論述和總結文學人類學研究的中國本土化實踐經驗,特別是“三重證據法”的提出,為文學人類學的理論建構和研究的拓展提供了前瞻性的見解。
    從學術價值上看,文學人類學有以下幾個可關注的問題:
    其一,文學人類學研究在我國新時期以來已有近20年的發展,其對文學研究觀念與范式革新的積極促進作用正在日益顯現。筆者個人嘗試借鑒文化人類學的視野和方法從事文學研究的創新,希望在國學的傳統考據方法之上經過改造融合,建立一種跨文化視野的、運用多重求證工具的文化闡釋方法,并在對本土經典的現代再闡釋方面發揮特有的效力。經過同道們的多年努力,在國內形成為“文學人類學研究”一派。其主要學術成果體現在筆者主持的兩套叢書中:一套是“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系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2003年出版),已出版8種:《〈楚辭〉的文化破譯》、《〈詩經〉的文化闡釋》、《〈老子〉的文化解讀》、《〈莊子〉的文化解析》、《〈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庸〉的文化闡釋》和《〈山海經〉的文化尋蹤》。計劃中的還有《尚書》、《論語》、《左傳》等先秦經典的文化解讀。這套書以銳意創新的角度重新解說中國上古最重要的典籍,凸顯文化人類學視野對于文本研究的透視效力,在學界引起強烈的反響,引用率相當可觀,還引發了一些學術討論和爭鳴。目前已發表的相關評論和書評達60余篇。
    另一套是“文學人類學論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2003年出版),已出版7種:《性別詩學》、《文學與治療》、《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神話與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的比較研究》、《神話何為:神圣敘事的傳承與闡釋》、《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和《神力的語詞;〈圣經〉與文學研究續篇》。這套叢書開拓了性別學、比較神話學、精神生態與心理醫學等多種維度的文學研究,體現了文化視野的對原有學科知識的整合效果。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樂黛云教授認為,文學人類學研究改變了原有的學科格局和文論體系,它將代表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一個方向(樂黛云等:《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第185頁)。但是,對于中國新興的文學人類學流派,迄今還沒有全面系統的理論總結性論述。本課題從史論結合、中外結合的角度梳理文學與人類學的關系,為跨學科研究的發展提出具有知識創新意義的理論方案和操作策略(包括個案分析演示),相信會對于這一方面的教學和研究發揮指導和借鑒作用。
    其二,從人類文學經驗整合與世界性公民培養方面,針對形形色色的“文學死亡”論,“后文學時代論”,提出對文學的人類學價值的重估問題。對20世紀后期日益明顯的學術趨勢——從學科界限分明的文學研究發展為跨學科的文化研究,做出學理性闡釋。從知識全球化的大背景上說明:文化研究是適應知識重新整合的時代需求的必然現象。文學非但沒有因為文化視野的引入而淹沒,反而承担起率先打破國族界限,培育世界公民的人類學使命。這對于解決長期困擾學界的爭議,以及回應各種“文學危機論”和比較文學學科危機論,有直接的理論釋疑作用。
    其三,為從整體上把握文學人類學的發展概況,作者先后到英、美、加、澳的各大圖書館收集到大量新資料,走訪了美國的希利斯·米勒、哈羅得·布魯姆,英國的特里·伊格爾頓、王思福等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和人類學家,使本課題資料準備工作歷時十余年。書中引用和參考的近百種西文和日文文獻絕大部分沒有中譯本(文),其中不少都是首次引入漢語學術界的。這對于溝通中外學術思想,讓我國的文學人類學研究同國際學術潮流對話與接軌,提升中國人文研究的視野和水準,也會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收稿日期:200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長沙5~10J1文藝理論葉舒20042004敘事的時序變形主要有倒述和預述,它們不僅是單純的文學技巧,而且隱藏著敘述者的態度,導致敘事評價的強化或弱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兩種時序變形在中西小說敘事中的表現,認為西方小說中主要是倒述,中國小說中主要是預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情況也有所變化,并分析了這些表現和變化的原因。比較文學/跨學科/思想史/“新帝國治下”/文學人類學/留日作家群
    comparative literature/interdisciplinary/history of ideas/"under the reign to the New Empire"/literary anthropology/Chinese writers who had studied in Japan.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市 250100
    
    
        譯者單位:蘇州大學外國語學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Possibilities(Written Statements)The change of chronological order in narrative mainly refers to analepsis and prolepsis as literary techniques,but also imply the narrator's attitude that causes the consolidation or weakening of narrative appraise.Based on this,the paper probes further into the display of the two kinds of change of chronological order in Chinese and western novels,and holds that analepsis is more widely used in the western novels than in the Chinese novels in which prolepsis is more widely used.However,the situations above have already changed as time goes.The reasons for the display and the change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葉舒憲(1954-),男,北京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中國社科院 文學所,北京 10073 作者: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長沙5~10J1文藝理論葉舒20042004敘事的時序變形主要有倒述和預述,它們不僅是單純的文學技巧,而且隱藏著敘述者的態度,導致敘事評價的強化或弱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兩種時序變形在中西小說敘事中的表現,認為西方小說中主要是倒述,中國小說中主要是預述,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情況也有所變化,并分析了這些表現和變化的原因。比較文學/跨學科/思想史/“新帝國治下”/文學人類學/留日作家群
    comparative literature/interdisciplinary/history of ideas/"under the reign to the New Empire"/literary anthropology/Chinese writers who had studied in Japan.    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市 250100
    
    
    

網載 2013-09-10 21:36:29

[新一篇] 武術發展的文化選擇

[舊一篇] 比較銀行學的研究對象及方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