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1167(2007)06—0131—06
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成熟使科研人員的學術交流活動日益頻繁且形式多樣化,為全球的知識共享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傳統的學術交流模式已難以適應科研活動的新要求,在一定程度阻礙了知識的交流和共享。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作為一種新的學術信息共享的理念和出版機制應運而生,它旨在促進學術交流,實現科學研究成果的廣泛共享。作為開放存取實現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學科庫,于1990年初期正式出現于物理學領域,開始取代該學科學者傳統的一對一的交流模式,提供對物理學電子印本文獻(e-print)的開放式瀏覽與檢索。
學科庫,也被稱為“學科知識庫”、“學科開放存取倉儲”或“學科倉儲”,在國外通常被稱為“disciplinary archives”、“subject(discipline)based repositories”、“subject specific repositories”、“discipline-oriented repositories”和“domain specific data archives”等。筆者認為,由于學科庫中存儲的還有作者的論文預印本、軟件、工作論文等,有的還達不到知識層次,用“學科知識庫”范圍太窄;用“學科開放存取倉儲”又不夠簡潔;而且,另一種重要的自存檔形式的開放存取實現途徑——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目前在國內多譯為“機構庫”而非“機構倉儲”,因此筆者更傾向于用“學科庫”。
學科庫是專門收集某一特定學科研究資源的各種類型的電子文檔。其最普遍的類型是電子印本文庫(e-print archive),e-print是一種以電子方式復制的文獻,一般是學術研究文獻。它通常包括兩種形式:未經審核的預印本(preprint)和已經審核過的后印本(postprint)[1]。
1 建設學科庫的必要性
1.1 學科庫是開放存取的實現途徑之一
關于開放存取的實現途徑,被廣泛認同的是2002年發起的《布達佩斯開放存取倡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簡稱BOAI)[2] 建議的兩個策略。
(1)綠色之路(Green Route):自行典藏(self-archiving)。通常被稱為BOAI-1。學者需要工具及協助,才能把他們的論文置于開放存取電子倉儲;這些倉儲符合開放檔案倡議(OAI)的標準,搜索引擎等工具才可以將分散的倉儲視為一個。可細分為三種方式:作者自己將論文資料的預印本(preprint)或后印本(postprint)存儲在機構庫、學科(主題)庫或個人網站上,供讀者免費取用。
(2)金色之路(Golden Route):開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通常被稱為BOAI-2。學者需要工具才能創辦開放存取期刊,或轉換收費存取期刊為開放存取期刊。期刊論文本身希望盡量被傳播出去,創辦的開放存取期刊不再以著作權限制存取的范圍,以著作權保護期刊的永久開放存取。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Bo-Christer Bj
rk和吳建中[3] 等,但Bo-Christer Bj
rk對OA期刊還使用了“同行評審期刊”(peer-reviewed journals)[4]。
1.2 學科庫以外的開放存取實現途徑存在不足
1.2.1 開放存取期刊的不足
開放存取期刊采用作者付費的經濟運行模式,使人對學術出版的公平性產生懷疑。Elsevier的總裁Crispin Davis認為,這種模式會影響文章的質量和客觀性,他嚴厲批評作者付費模式是無稽之談,會導致大量垃圾論文的產生。另外,也會給一些沒有支付能力的作者制造出版障礙[5]。
1.2.2 機構庫的不足
自行典藏中的機構庫一般由學校或研究機構建立,但這些機構庫一般有權限限制,其開放范圍和程度有限(一般只對本單位研究者開放存檔,其它人只能閱讀)。
1.2.3 個人存檔的不足
自行典藏中的個人存檔以前是在FTP或(Gopher站點張貼論文,但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萬維網上的個人主頁作為存放論文的空間變得更加普遍,作者的個人主頁(Author Web Sites)可以說是最常見的方式[6]。但個人主頁與作者個人是緊密相關的,作者的任何變動,如工作調動、退休、死亡等都會導致個人存檔的中斷、變動,個人網站的維護與穩定性也沒有保障。而且,由于個人存檔廣泛分散在互聯網上,較難被搜索引擎發現,獲取完整的信息也比從機構庫和學科庫中獲取難得多,所以影響不大。因此,自行典藏的形式實際上主要是學科庫與機構庫。也正因如此,有的學者認為自行典藏的形式只有學科庫與機構庫,如Keith G Jeffery認為開放存取實現的途徑有“金色之路”和“綠色之路”,而綠色之路只包括學科庫和機構庫[7]。在國內,李武[8] 和方晨[9] 把開放存取的形式歸結為開放存取期刊和開放存取倉儲兩種,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開放存取倉儲細分為學科開放存取倉儲和機構開放存取倉儲。
2 建立學科庫的可行性
2.1 符合研究人員查找資料的習慣
研究人員習慣于從學科或主題角度查找資料,更愿意訪問所在學科的開放存取資源站點。2007年10月7日,arXiv主站點(不包括鏡像站點)用戶點計數為118936次。當然,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使用學科庫的差別很大。加拿大研究圖書館協會(CARL)于2002年在加拿大和美國進行了一項關于e-print使用的調查,隨意調查了來自兩個國家的私利、公立學院和大學9個學科的473位學者,這些學科包括物理、天文、化學、數學、計算機科學、設計、認知科學、心理學和生物科學。結果發現,18%的學者使用至少一種e-print,而82%不使用任何一種,其中使用最多的物理學領域的學者,而最少的是化學領域的學者[10]。
美國科學家建立了開放存取論壇(American Scientist Open Access Forum),全世界(不只是美國科學家)科學家們在此討論對信息資源開放存取的看法,發布開放存取有關的最新動態。這說明研究人員對包括學科庫在內的開放存取的關注。
2.2 得到作者的支持
與別的存檔途徑相比較,作者們更愿意將其成果放在學科庫中。康奈爾大學圖書館的調查顯示,大多數法學院員工自愿將自己的出版物提交到新英格蘭法律圖書館聯盟(NELLCO)中,張貼在它的服務器上供公眾共享,這證明了將文獻存入學科庫的行為是很受歡迎的[11]。布雷西亞大學的調查也顯示,有61%的被訪問者愿意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放入學科庫[12]。2007年1月,最有影響的學科庫arXiv的論文提交量已超過5000。
為了了解作者對開放存取的態度,英國聯合信息系統委員會(JISC)專門對國際范圍的作者進行的系列調查表明,如果研究資助機構或所在單位要求將成果自我存檔,95%的作者會這么做[13]。
若想得到作者更多的支持,要注意保護作者的利益,指導或幫助作者將其論文在學科庫中存檔。CARL和學術出版與學術資源共享聯盟(SPARC)發布了手冊《使用SPARC加拿大作者備忘錄來確保你作為期刊論文作者的權利》(Using the SPARC Canadian Author Addendum to secure your rights as the author of a journal article)。
2.3 已經頒布了有關的文件
盡管目前已頒布的支持學科庫建設的國家政策為數不多,但在相當于國家層面上或由幾大高等教育機構聯合頒布的報告、宣言與政策正在日益增多。
澳大利亞研究咨詢委員會(ARC)發現項目2008年資助要求(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Discovery Projects Funding Rules for Funding Commencing in 2008)明確規定:鼓勵研究人員考慮將其研究項目的資料和任何出版物存放到一個合適的學科庫或機構庫中的好處,無論研究人員身處何處,應該可以存取該學科庫或機構庫。如果研究人員并不打算在6個月內將其項目研究資料典藏,他(她)應該在項目的最終報告中說明理由。對于已經或即將典藏在合適的倉儲中的任何成果,應該在項目的最終報告中說明。
《百事達開放存取出版聲明》(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于2003年6月20日正式發表,鼓勵受贊助的研究人員在開放存取模式下出版其研究成果,擴大對科學家、學者及社會大眾的存取。如前所述,學科庫是開放存取的重要模式之一,也應該在該聲明鼓勵發展的對象之列。
2003年10發起的《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知識開放存取的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通常簡稱《柏林宣言》)明確指出開放存取必須滿足兩個條件,條件之二為:完整版本的作品及其附屬資料以適當的標準電子格式,在原始論文發表后,立即儲存在至少一個以恰當的技術標準(比如Open Archive定義的標準)建立的在線數據倉儲中。這個倉儲是由研究所、學術團體、政府機構或其他組織支持的。該宣言沒有明確指出機構庫或學科庫,但指出,對于生物醫學來說,PubMed Central就是一個典型的開放存取庫。我國也簽署了《柏林宣言》。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2005年5月實施“關于加強開放獲取NIH資助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檔案資料的最終政策”,要求研究人員在論文公開發表6個月后,將其提交給NIH的PubMed Central,免費提供公眾使用。
英國研究理事會(RCUK)于2005年5月28日在其網站公布了關于科研成果開放存取的立場聲明。要求所有接受資助的論文,自2005年10月1日始,必須在相應的倉儲(機構庫或學科庫)中備份,備份時間應該與研究成果出版時間同步或略晚。
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ly of Science,簡稱PLoS)號召出版社在期刊出版后的6個月內,將期刊存入檔案庫,如PubMed Central,提供開放存取服務。
2.4 已逐漸獲得出版者的支持
國內外著名的出版商開始通過網絡出版平臺發布科研成果,從而支持開放存取,如牛津大學出版社的OUP's Oxford Open、斯普林格的Springer Open Choice、我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期刊在線等。Elsevier允許作者將重要類型的后印本自行存檔,已將其6種物理學期刊變為復合的開放存取期刊(hybrid OA journals,即若作者或其資助機構支付出版費,則允許對其任何論文提供開放存取)。復合的開放存取期刊被著名的開放存取專家Peter Suber稱為出版商支持開放存取的趨勢(Trends Favoring Open Access)之一。據統計,有93%的期刊出版者已官方簽署聲明,支持自行典藏[14]。
李武對中華醫學會出版的系列雜志的調查表明,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中大多數期刊都愿意嘗試OA出版模式,并傾向于采納過渡模式,即論文在正式發表一段時間后(尤其是半年后)公開全文,同時也支持作者的自我存儲行為(尤其是半年后)[15]。
2.5 有支持學科庫建立的免費軟件
可用于學科庫建設的重要免費軟件如:DSpace、GNU eprints software、Fedora、綠寶石數字圖書館開源軟件(Greenstone)和數字出版系統(Digital Publishing System,簡稱DPubs)等。
2.6 國內外已有成功的學科庫案例
最有名也是建立時間最長的學科庫當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的Paul Ginsparg于1991年建立的物理學學科庫arXiv.org,其初衷是為了快速傳遞高能物理領域的研究成果,現提供物理、數學、非線性科學、計算機科學、量子生物學和統計學等學科的電子印本,所有文章均可完全免費獲取。有學者自2005年12月31日對arXiv進行季度跟蹤調查,發現它穩步增長,大約每年增長20%[16]。
學科庫發展的趨勢之一是從單一學科發展到多個學科,由個人或單個機構管理發展到國家層面管理,后者如英國的知識庫網(Repository Net)、荷蘭國家數字存檔系統(eDepot)、我國的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和中國科技論文在線,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學科庫具有很大潛力。
3 國內外學科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3.1 未引起足夠重視
雖然學科庫的建設正在逐步展開,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機構庫相比,其研究與建設的重視和支持力度還有很大差距。根據OpenDOAR的統計,截至2007年10月2日,全世界建立了122個學科庫,占所有開放存取庫的13%,而機構庫占了80%,學科庫的建設實踐遠遠落后于機構庫。OpenDOAR對開放存取庫的國別統計表明,世界上開放存取庫分布最多的8個國家依次是:美國、德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法國、日本和加拿大。筆者調查了這8個國家后發現,它們主要側重于對機構庫的研究和建設。
2006年7月,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RL)對美國機構庫建設的實踐與計劃開展調查后發布了調查報告(SPEC Kit292.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ARL長達129頁的《開放存取書目》列舉的學科庫也只有arXiv、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和RePEc等。美國圖書館與信息資源委員會(CLIR)于2007年2月發布了《美國機構庫調查報告》(Census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美國健康學術圖書館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Academic Health Sciences Libraries,簡稱AAHSL)對其成員圖書館的機構庫進行調查,提交了調查總結與分析報告(AAHSL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IR)Survey Summary and Analysis 2005—2006 Comparison),該報告比較了2005年和2006年機構庫的發展情況。《開放存取網絡書目》列舉的學科庫只有arXiv、Cogprints、DLIST、ELIS、NASA Astrophysics Data System和RePEc。
德國政府資助的全國性研究機構——馬普學會在最高管理層設立專門委員會,組織對開放存取中的法律、組織和技術等問題的研究,建立了馬普學會機構知識庫(Max Planck Society eDoc Server)。Bielefeld大學已在機構OA自行典藏政策注冊(Registry of Institutional OA Self-Archiving Policies)中注冊。
世界上兩家最大的私營慈善基金會之一的英國惠康基金會(Wellcome Trust)發表聲明支持OA出版,為其科研人員提供全額OA出版費。2008年將于英國召開的“開放倉儲2008會議”(Open Repositories 2008)也只是在子主題“用戶使用案例”中討論用戶對交叉學科庫、跨學科庫和跨部門庫的使用。
澳大利亞規定,每所教育部科學與培訓部(DEST)資助的大學必須在2007年底前建立機構庫(也可以聯盟方式建立),否則,將被“研究品質框架”(The Research Quality Framework,簡稱:RQF)的排名除名,且不被資助。該規定被譽為第一個關于自行存檔的命令,在“美國科學家開放存取論壇”引起了熱烈的討論。澳大利亞教育部給4所地區性大學和4個創新研究大學(IRUA)的成員提供390萬美元的資助,用于在每個機構合作開發“數字倉儲”(digital repositories)。出版專著《通過數字倉儲發展開放存取指南》[17] 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導大學與研究機構建立機構庫。2006年6月,澳大利亞對34所大學的開放存取倉儲與研究管理系統的整合情況進行了調查(Integration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with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s),該調查也主要是基于大學機構的層面。
荷蘭高等教育網絡服務與信息交流技術合作組織(SURF)資助了高等學校機構知識庫(DARE)項目。法國科學研究中心(CNRS)正式公布了機構開放存取政策,并積極開展機構知識庫的建立工作,已在機構開放存取自行典藏政策注冊中注冊,承諾在其機構庫建設中遵守《柏林宣言》。2008年1月將于日本召開“開放存取與亞太地區機構庫國際會議”(Open Access and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 Asia-Pacific)。2003年以來,加拿大研究圖書館協會(CARL)就通過機構庫項目(Canadi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促進機構庫在加拿大的使用。
此外,新西蘭也十分重視機構庫建設,分別于2006年和2007年召開了首屆和第二屆全國機構庫專題討論會(National Seminar 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New Zealand)。
我國國家社科基金資助了開放存取期刊和機構庫有關的項目,但沒有學科庫項目。我國目前建設的開放存取資源庫多為機構庫,如“香港科技大學科研成果全文倉儲”和“廈門大學學術典藏庫(機構倉儲)”等;或者綜合性的倉儲,如中國科技論文在線、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和奇跡文庫等,只有國家圖書館的“圖書情報學開放文庫”可算學科庫,但記錄數太少,且界面英文居多,對英文不夠熟練的用戶使用不便,說明其漢化尚有待推進。
3.2 學科庫的學科分布不平衡
根據OpenDOAR的統計,截至2007年10月2日,全世界已有知識庫(沒有用“學科庫”,因為其中還涵蓋了部分機構庫)950個,它們的學科分布極不平衡(見圖1)。
圖1 世界范圍內知識庫學科分布情況
由于絕大多數機構庫收錄所有學科的資源,故OpenDOAR將其歸入多學科(Multidisciplinary)類,也收錄多個學科資源的學科庫,因此,多學科的學科庫數量很大。上圖表明,目前的學科庫以收集多個學科的資源為主,單獨學科性質的學科庫較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總體而言,自然科學的學科庫比社會科學多。
3.3 已有學科庫使用不便
現在,雖然已經建成了一定數量的學科庫,但是想要了解某學科究竟有哪些學科庫十分不便。因為目前尚沒有專門的學科庫注冊站點,且有的開放存取項目注冊網站均不提供按學科瀏覽的功能。如著名的“開放存取項目注冊”(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簡稱ROAR)站點不提供按學科瀏覽,筆者輸入“library”或“information”等關鍵詞檢索得到的不是圖書情報學的學科庫,而主要是由圖書館建立的機構庫。E-print Network提供按學科瀏覽,但它主要是收錄基礎科學領域的學科庫。最便于從學科角度查找的當推“開放存取倉儲名錄”(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簡稱OpenDOAR)。它提供機構庫、學科庫等的目錄列表。用戶可通過倉儲的地點、類型、收藏資料類型等方式檢索和使用。既適合那些在專門的知識庫中查找原始研究論文的用戶使用,也適合諸如搜索引擎等第三方服務使用。OpenDOAR從學科角度查找結果的相關度比較高,還提供機構庫的學科分布情況。
4 學科庫建設中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在建設學科庫之前,除了要從整體上了解學科庫目前的研究和建設現狀外,還要做一些準備工作。
4.1 開展前期調研
4.1.1 需求調研
要分析對學科庫的需求狀況,從而了解人們對學科庫的態度、需求和期望。應該對該學科的學者、研究機構、學生以及其相關學科的研究人員展開調研(包括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開展需求評估,分析調研結果,從而確定學科庫建立的必要性和建設方向。另外,還要對潛在的學科庫經費贊助者進行調研,明確他們贊助學科庫的可能性。
4.1.2 成本預算
要對學科庫的建設進行成本預算。經費問題是關系到學科庫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包括人力資源成本、技術設備成本以及為保證提供免費訪問服務、免費存儲服務和長期保存服務所需的一大筆穩定的、可靠的資金。如最有影響的學科庫arXiv之所以能長期提供服務,源于其同時得到康奈爾大學和美國國家自科基金委的資助。學科庫基本上是由相關大學院(系)和研究所進行管理的。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大學院(系)和研究所在硬件基礎設施上都已經比較成熟,已經為學科庫的建設節省了一大筆資金。另外,免去了傳統出版模式的編輯、評審、印刷、發行等步驟,也可省下一筆費用。而且學科庫以網絡交流為平臺的出版和傳播也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但是,學科庫的成本仍然存在,需要對其成本進行嚴格的預算,包括對可見成本和不可見成本的預算,也包括對近期成本和長期成本的預算。
4.1.3 建設參與者的確定
確定學科庫的參與者也是必不可少的準備工作之一。必須確定學科庫內容提供者、經費提供者和學科庫的相關工作人員,向他們作書面或口頭介紹,傳達學科庫建設的思想和計劃,組成完整的工作團隊。
4.2 選擇合適的系統
軟件的應用和學科庫的運行息息相關,它不僅關系到學科庫的成本預算,更對學科庫的易用性產生極大影響,因此,必須在建設學科庫之前選擇和安裝一款合適的軟件。學科庫建設者可以自己設計開發一套軟件,也可以利用如前文所述的開放源碼軟件。使用率高低是選擇學科庫軟件的主要依據。根據openDOAR的統計,截至2007年9月29日,全世界范圍開放存取知識庫的軟件使用情況為:沒有明確指明使用軟件的占27%,使用Dspace和Eprint的分別占22%和21%。有的軟件提供了詳細的使用指南,如《EPrints手冊》(EPrints Handbook)。至于不同軟件之間性能與功能的橫向比較,則可以參照開放社會研究所(OSI)發布的《機構知識庫軟件指南(第3版)》(A Guide to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oftware v3.0.)。若經費充足,還可以租用商業資料庫軟件,如ProQuest公司的Digital Commons,或者Ex Libris DigiTool等。
4.3 確定收錄資源的范圍
學科庫建設者應該根據學科的性質和學科庫的建設目的,對其收錄的資源進行相應限定。如在收入資源的學科和主題范圍方面,要明確收入一個學科還是多個學科的資源,或者是跨學科的資源,要明確是否收入本學科的相關學科資源,是否同時收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3個方面的成果等。而在收入資源的類型和格式方面,要明確收錄哪些格式、哪些出版形態的資源,明確是否收錄多媒體類型的文件,是否收錄預印本和后印本等。
4.4 開展數字存檔
元數據的創建實現了對提交和采集而來的數字對象的內容、結構以及保藏等方面的元數據描述信息的集中存儲和管理功能,它是保證存檔的數字對象可以被正確可靠地引用和參考的重要依據。因此,至關重要。在對學科庫資源進行數字存檔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存檔信息的透明性,要制定數據保存、遷移以及其它策略。要提供與指定內容提供者相符的描述型元數據,并保證元數據的易用性和質量,并利用相關技術保證元數據的安全性[18]。另外,還要考慮管理元數據的組織架構和人員問題,必須通過制定政策框架和提供程序說明來明確組織人員的責任和義務,保證管理在經濟方面的可持續性。
4.5 規范內容提交程序
學科庫應該根據需要制定內容提交程序。內容提交程序主要包括自助提交服務、批次導入服務以及自動搜索與聚集服務這3種不同的內容提交或采集途徑。自助提交服務是為學科研究人員或學科庫的信息提交代理提供將其研究產出自主地提交到系統中來的機制和接口,是目前絕大多數研究性數字知識庫進行信息采集和積累的基本模式。批次導入服務提供按照系統可接受的格式批量導入相關信息或數據的功能。自動搜索與聚集服務則主要通過基于OAI-PMH協議的元數據及數據的自動搜尋和獲取工具的支持,從國內外相關的開放型數字知識庫中發現和本學科有關的內容,形成本地化的收藏。
4.6 重視內容建設
4.6.1 控制內容的質量
保證學科庫的內容質量對于吸引專家學者將他們的論文自愿放入學科庫、提高學科庫的聲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否則,學科庫這種開放獲取模式所具有‘的快速與免費的優勢難以體現。可以說,論文的質量控制是學科庫發展的瓶頸。
出版形態不同,論文的質量也不同。后印本論文已經經過嚴格的評審過程,被專業領域內的專家所認可,其質量自然有所保證。而對于學科庫的主要組成部分的預印本論文(包括學生論文)來說,由于學科知識庫的開放性,免去了傳統的專家評審或同行評議制度,學科庫本著文責自負的原則,只是要求作者基于某一特定標準格式提交論文,并符合一定的學術規范,僅審核論文是否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是否是學術范圍內的討論,是否有一定的學術水平,而在內容上是沒經過任何審核或只是粗略的審核,所以預印本論文難免存在著質量問題。
4.6.2 解決內容的版權問題
就法律屬性而言,學科庫收錄的涉及的版權問題的論文主要是后印本。預印本是投稿前的版本,版權沒有發生轉移,完全屬于作者。作者存儲預印本不需要經過任何人的同意,可任意以其認為適宜的方式、格式出版和發布其作品。即使該作品正式出版了,預印本的版權還是完全歸作者所有的,多數出版社對作品出版后學科庫依協議繼續保留和使用該作品原稿通常不加限制。但是,后印本是正式出版的版本,如果作者將版權轉讓給出版商,在未經出版社同意的情況下,作者通常不得將已經出版機構編輯加工過的作品提交學科庫。因為已提交學科庫的原稿有可能對出版后作品的銷售市場構成潛在威脅。因此學科庫建設必須盡量爭取得到出版商的支持,妥善處理好后印本的版權問題。
4.7 確定運營模式
分布式比集中式自行典藏(central self-archiving)更有優勢,盡管建立時間晚,采用分布式自存檔(distributed self-archiving)的計算機學科庫Citeseer的規模已達到集中存檔的arxiv的2倍。為解決集中式自行典藏的問題,arxiv除了其主站點外,還在全世界建立了16個鏡像站點。NIH,PLoS以及英國的惠康基金會和醫學研究咨詢委員會(Medical Research Council,簡稱MRC)都不贊成公共醫學中心(PMC)集中存檔的做法[19]。
4.8 遵守相關標準
只有遵守有關的標準與協議,才能實現學科庫之間的互操作。成立于2007年的英國科技促進咨詢委員會(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cilities Council,簡稱STFC)創建的“電子出版物倉儲”(The ePublications archive)利用Oracle數據庫、Cocoon和可擴展編輯語言(XML)創建,它符合用于元數據采集的開放檔案創始計劃(Open Archive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簡稱OAI-PMH),因而可以實現與其他遵守OAI-PMH協議的倉儲之間的跨庫檢索。
圖書館論壇廣州131~136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黃如花/馮晴20082008
開放存取/學科庫/e-print
On Building Disciplinary Archives在對學科庫的名稱與概念進行界定的基礎上,分析建設學科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國內外學科庫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設學科庫應考慮的幾個主要問題。
作者:圖書館論壇廣州131~136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黃如花/馮晴20082008
開放存取/學科庫/e-print
網載 2013-09-10 21:3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