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音樂文化的多元性    ——印度、中國、菲律賓音樂現狀的比較研究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亞洲大陸可分為東亞、南亞、東南亞、西亞和中亞五大音樂文化區,由于自然環境、 人種、民族、語言、文字、宗教、歷史和文化的不同,在音樂上也呈現出百花齊放、千 姿百態的景象。如東亞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蒙古五國,南亞由印度、巴基斯 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組成。東南亞則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 、新加坡、文萊、泰國、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十國組成,西亞則由諸多的阿拉伯 國家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約旦、沙特阿拉伯及海灣國家組成,中亞由阿富汗、哈 薩克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斯坦、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組成,伊朗、土耳其雖 地處較西,但從民族、語言、歷史來考慮,它們的文化與中亞關采更密切。
    對整個亞洲的音樂文化進行比較研究,是一個宏大的工程,在此筆者僅選取三個音樂 文化區中的三個國家;即中國(東亞)、印度(南亞)和菲律賓(東南亞)的音樂現狀,進行 一些客觀的比較,從而為進一步研究、探討這些問題提供一些線索和思路。
        一、印度
    中國和印度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但在近代因受到西方強國的欺凌、壓迫而 落后。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約兩百年,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文化、宗教也 被壓抑。但是,印度的傳統文化,宗教、音樂、舞蹈卻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而且在國 家獨立之后,更加欣欣向榮,有了新的發展,并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對于西方的文化,他們則有所取舍,對于西方的民主制度、經濟制度,印度基本上是 接受的,但對于西方的藝術,特別是音樂、舞蹈,他們吸收得很少。印度至今沒有一個 具有西方水準的交響樂團、芭蕾舞團。在音樂舞蹈學校中教授的全為印度傳統音樂和傳 統舞蹈,根本沒有外國音樂的課程。
    印度的傳統音樂大致可分為古典音樂、輕古典音樂、民間音樂、部落音樂和近代形成 的泰戈爾音樂,其中最重要的是古典音樂。古典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源自三、四千 年的吠陀(Veda)圣典。音樂的傾向是內省性的,追求一種沉思冥想的境界、氣氛。拉格 (Raga)和塔拉(Tala)是古典音樂的靈魂,拉格是一種旋律的框架,每種拉格都有特定的 音階、旋律片斷,并且表達某種特定的情緒。塔拉是對節奏、節拍的總稱,印度的節拍 與西方的不同,它是一種非均分的循環式節拍。
    古典音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即興發揮,杰出的歌唱家、演奏家根據拉格、塔拉 的基本旋律、節奏即興表演,其即興部分可達全曲的90%,因此表演藝術家往往也就是 作曲家。在印度,人們認為古典音樂是最高級的音樂,只有經過長期、刻苦的嚴格訓練 才能有所成就,即便是欣賞古典音樂也必須具備相當的修養。以學習古典音樂、舞蹈為 榮是當今印度社會的一種風尚,很多孩子從小就學習古典音樂、舞蹈,有的公務員、公 司職員年齡已不小,下班后立即趕到音樂舞蹈學校去學習,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提高 自己的音樂修養。
    實際上,對古典音樂、舞蹈的重視和扶持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印度社會長期存在的重 要傳統,南印度有一條著名的格言:“如果藝術和科學能得到保護和滋養,它們就會像 金鋼鉆那樣發出耀眼的光輝,否則它們就會成為毫無價值的碎石子”。印度有一套藝術 保護的制度,南印度的坦賈里(Tajore)王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南印度的糧倉和 花園,17、18、19三個世紀的和平環境加上王室對音樂、舞蹈、文學、戲劇的愛好和扶 持,使這里成為了南印度的一個音樂中心,著名的南印度三大樂圣也都產生在此。坦賈 里王室制定了包括保障藝術家、演員、教師高水平生活的待遇,建立圖書館、表演廳、 研究部,舉行音樂、舞蹈、戲劇晚會和比賽,搜集藝術書籍、手稿,寫作論文,建造寺 廟并在寺廟中舉行藝術節日活動,引進西方樂器、改進樂器的制造等10幾種藝術保護措 施。
    北印度在莫臥爾(Moghl)王朝統治時期(13-15世紀),除了個別人以外,絕大多數皇帝 都愛好音樂、舞蹈藝術。當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后,藝術家們受到了土邦王的庇護,每 個土邦王宮廷都以擁有自己的樂隊、音樂家、舞蹈家為榮,因為這是財富和文化的象征 。印度獨立之后,土邦王逐步退位,政府和全社會担負起保護藝術的責任。
    對于西方的樂器,如風琴(Harmpnium)、小提琴(Volin)、吉他(Guitar)、曼德林(Mandlin)、單簧管(Clarinet)、薩克斯(Sax)等,他們采用后,逐步按照自己的審美觀 念加以改變,演奏的技巧、表現的手法、取得的效果都已面目全非,而且它們與印度的 傳統音樂、傳統樂器魚水交融、渾然一體,不得不令人為之嘆服:樂器的外形看來沒變 ,樂器的靈魂卻已經完全印度化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學派(如已為國際音樂界公認的 南印度“卡那提克”小提琴演奏風格)。
    當然,印度也受到一些西方音樂的影響,這表現在電影音樂上,音樂舞蹈在印度電影 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每部電影平均有三場舞、六首歌,不然就沒有觀眾。電影音樂的 基調還是印度的,這表現在旋律、唱法和樂器都是印度化的,但也加入了一些西方樂器 ,和聲也是從西方學來的。另外,還有不少著名的印度音樂家如拉維·香卡(Ravi Shankar)、蘇布拉·馬尼亞姆(Subramaniem)多次與外國音樂家舉行兩種不同樂器合奏 ,被稱為“東方與西方相會”,但演奏的都是印度音樂家創作的印度音樂。
    總之,在今天的印度,傳統的音樂、舞蹈受到全社會的重視和尊崇,它不但源遠流長 ,而且還在蓬勃發展,印度總統每年都親自為十幾位杰出的音樂家、舞蹈家、戲劇家、 文學家頒發大獎。近年來,印度也開始受到西方流行音樂的沖擊,但印度傳統音樂的前 景仍然光明。
        二、中國
    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后,任由列強宰割,中國人痛定思痛,決心學習西方的堅甲利兵以 振興國家,當時的中國知識分子主張效法日本、學習歐美的科學文明,要求廢科舉、創 辦新學。1902年后清政府頒布新學堂條例后,逐漸在學校里開設了音樂課,因為主要內 容是唱歌,所以也稱作“學堂樂歌”。學堂樂歌的歌詞多為愛國主義的內容,曲調大多 采自歐美、日本的一些歌曲。
    隨著學堂樂歌的發展,西洋音樂和西洋樂器、五線譜、簡譜、樂理、和聲都傳入了中 國。在清政府被推翻,民國成立后的20年代,中國成立了專業的音樂學院,經過幾十年 的發展,中國在學習西洋音樂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建立了交響樂團、歌劇院、芭 蕾舞團,并在學習西洋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中國民族音樂的因素,形成了中國近現代的 新音樂。
    中國近現代的新音樂形成時間還不到100年,但已經成為今日中國音樂的主流,除了大 量的藝術歌曲、群眾歌曲外,還創作了大合唱、歌劇、舞劇、交響樂、室內樂及鋼琴曲 、小提琴曲等器樂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黃河大合唱》(冼星海作曲)、歌劇《白毛女 》(馬可作曲)、舞劇《魚美人》(吳祖強、杜鳴心作曲)、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 臺》(何占豪、陳鋼作曲)、交響詩《山林之歌》(馬思聰作曲)、交響組曲《春節組曲》 (李煥之作曲)等。還有中國傳統樂器與管弦樂隊合奏的協奏曲,如《草原小姐妹》琵琶 協奏曲(吳祖強、劉德海、王燕樵作曲)等,是音樂上東方與西方相會的一種成功的嘗試 。
    另一方面,中國的傳統音樂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如戲曲、說唱、器樂、民歌、歌舞 都十分豐富,如戲曲就有近四百種,說唱近五百種,其中的昆曲已被聯合國定為世界文 化遺產,民族器樂中的古琴(亦稱七弦琴Seven Strings Zither)也具有極高的價值。中 國少數民族的音樂歌舞與他們的信仰和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至今還保持著活力。 中國的傳統音樂與西洋音樂不同,具有自己的特點,無論是表演技巧、表達方式、樂曲 結構、聲樂唱法、審美觀念等,在實踐中,在理論上都形成了獨特的系統。
    但是,在中國的歷史上,音樂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盡管在2000多年前,音樂已列為“ 六藝”之一),中國的舊式書院重視經書,并不將音樂列入教育科目,而且音樂還為世 人鄙視,認為它是“倡優”之技。20世紀20年代蕭友梅向北洋政府要求創辦音樂學院時 ,教育總長居然認為音樂是“傷風敗俗”的玩藝,不但沒有批準,而且下令撤消北京九 所國立院校的所有音樂科系。到清朝末年,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影響的主要是表演戲曲的 “戲班子”和文人雅士自我欣賞的古琴音樂。古琴雖是古典音樂的瑰寶,但已日趨衰落 ,對社會影響削弱,在專業音樂教育中也根本沒有古琴的位置。20世紀20年代成立的《 國樂改進社》作了一些普及傳統音樂的工作,但中國傳統音樂仍未受到社會足夠的重視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對傳統音樂進行了搶救、挖掘、整理、研究,中國文化部 和國家民族委員會曾舉辦了多次中國戲曲會演和少數民族歌舞會演,中央音樂學院民族 音樂研究所曾多次進行過深入的民間音樂采訪活動,搶救了《二泉映月》等名作,對湖 南全省的民間音樂進行了普查,并對全國的民族樂器改良進行指導。20世紀60年代在民 族音樂研究所舉辦了“民族音樂研究班”,并在此基礎上撰寫了《民族音樂概論》一書 ,此書首次將中國傳統音樂分為民歌、歌舞、說唱、戲曲和器樂五大類,并成為音樂院 校中傳統音樂理論課的主要教材,60年代中期,音樂藝術院校陸續開設了《民族音樂概 論》課,使學生得以系統地學習中國傳統音樂理論。
    此外,1979年由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決定聯合主持編輯五種民族民間音樂集成, 即《中國民歌》、《中國器樂曲》、《中國戲曲音樂》、《中國曲藝音樂》、《中國琴 曲》,現在已接近完成。這是一個將中國傳統音樂妥善保存、傳之后代的重要措施。
    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青少年業余學習音樂的人數激增 ,其中以學習鋼琴、小提琴的人最多,但近年來學習古箏等民族樂器的人也增長得很快 。
    中國還建立了不少傳統音樂的表演團體,演出了很多傳統樂曲及改編的傳統音樂作品 。除了采用中、小型樂隊的《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等音樂品種外,還建立了大型 民族管弦樂團,演奏大型的民族樂隊合奏音樂,受到了歡迎。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 因素,中國的傳統音樂在中國當今社會中仍處于弱勢,在大多數青少年觀眾更多熱衷于 流行音樂、西洋音樂的情況下,傳統音樂在大城市中的地位不如在中小城市和鄉村地區 。
        三、菲律賓
    菲律賓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它先后受到過中國、馬來文化的影響,曾由原住民和馬 來移民建立過一些封建、割據的王國。近代則成為西班牙和美國的殖民地,1946年宣告 獨立。由于西班牙三百多年及美國近五十年殖民統治,菲律賓的主流文化是歐美式的, 大城市的居民多講英語、信仰基督教,小城市和鄉村的居民講西班牙語,信仰天主教。 北部少數民族原住民有自己的語言和信仰,南部居民大多數為穆斯林,信仰伊斯蘭教。 菲律賓的華人多講閩南語,很注意保持中國的文化傳統,在菲律賓音樂學院甚至還開有 福建的《南音》課程。
    西班牙的音樂文化對菲律賓影響很大,在廣大的中部地區尤其如此。菲律賓的合唱發 達,并具有較高的水平,這與長期傳播的天主教宗教音樂有密切關系,西方的樂器如管 風琴、鋼琴、小提琴、吉他等早已傳入,菲律賓的芭蕾舞團也有相當高的水平,而且有 一種稱為《朗達亞》(Rondalla)的彈撥樂隊實際上是西班牙樂器的再現,西班牙的《霍 塔》(Jota)舞曲在菲律賓以同一名稱出現,服裝、舞姿也都相同。此外,在西洋音樂影 響下,也派生出《巴利套》(Balitaw)、《昆地曼》(Kundiman)等新的歌舞音樂體裁。 總之,可以說菲律賓在東南亞十國中,西洋音樂的水平是最高的。但也有人認為菲律賓 是在東南亞“將自己原有的傳統忘記得最多的國家”。而著名的菲律賓民族音樂學家馬 塞達(Jose Maceda)為此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跑遍了全國的少數民族地區,發現、研 究、整理了菲律賓的民族音樂,在經常舉行的菲律賓民間藝術節上,復活了的菲律賓民 族音樂歌舞給全國和國際的音樂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菲律賓南部穆斯林地區的代表性 器樂《庫林當》(Kulindang一種以鑼鼓為主,有時加上舞蹈的音樂)也已經列入菲律賓 音樂學院的課程中。
    菲律賓的政府和音樂家在發展民族音樂方面也作出了努力,如對早年西班牙神父建造 而已破損的竹管風琴進行了整修后,定期舉行國際性(也是世界上唯一的)竹管風琴節以 及利用竹子資源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竹樂團和表演菲律賓民族歌舞的《巴彥尼漢歌舞團 》(Bayannihan Dance Group);在音樂創作、表演上突出民族因素等,如菲律賓著名作 曲家卡西拉格(Kasilag)就創作了一首用菲律賓原住民的樂器“口弦”(Jew's Harp)與 管弦樂隊的合奏作品。但總的來看,菲律賓的音樂主流仍為西洋音樂及其影響下的菲律 賓近現代新音樂。
        四、三個國家音樂現狀的比較研究
    從印度、中國、菲律賓三個國家的音樂現狀來看,是各不相同的,是亞洲國家中三種 不同的類型,那么形成不同類型的基礎、原因是什么?需要根據各自國情、文化、歷史 來進行探索、研究。
    筆者認為,印度的傳統音樂、舞蹈今天仍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在于:
    1.印度的傳統音樂、舞蹈與印度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印度的宗教密不可分。印度人從 出生、成年、結婚、直到火葬、離開這個世界,都離不開傳統的音樂、舞蹈。尤其是在 敬神、祈禱儀式中,音樂、舞蹈更是絕不可少的,因此,只要印度的傳統文化、宗教存 在,傳統的音樂舞蹈就一定會延續下去。
    2.印度人是一個愛好藝術、富有想像力的民族。他們常常將培養想像力作為學習的最 高目標,印度的哲學認為世界是處于不斷創造而又毀滅的過程之中,因此古印度人將歷 史當作輪回中的一環,而且常將神話、傳說與古代歷史相混合,從而使得神帶有了人性 ,圣人則可能帶有神性。正是這種具有高度想像力的民族心理、性格使印度產生了各種 神奇古怪、變幻莫測的神話和五彩繽紛的藝術、音樂和舞蹈。
    3.印度有藝術保護的傳統。過去的宮庭、君主都充當了藝術保護人的角色,印度獨立 后,藝術保護的責任就由政府、社會、工商企業來担當。印度的前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f Gandi)曾為一本拉賈斯坦的民歌集寫序,新德里市的市長也曾為一個音樂會的節 目單寫前言,1989年新德里為紀念著名的印度音樂家450年誕辰舉行了音樂會,共有67 家工商企業給以贊助,這些例子都說明藝術保護的傳統仍在繼續。
    4.在印度的專業和普通音樂教育中,傳統音樂占有最大的比重,絕大多數學校都不講 授外國音樂,新德里只有一所業余的音樂舞蹈學校教授西方小提琴和芭蕾舞。
    菲律賓的音樂現狀是由它的歷史和文化所決定的,由于菲律賓原住民的文化傳統不夠 深厚,在經歷了西班牙、美國三百多年的殖民統治后,菲律賓音樂的主流是歐、美音樂 ,合唱、器樂、芭蕾舞都具有較高的水平,在此基礎上也派生出菲律賓本地的一些音樂 體裁,在菲律賓民族音樂學家的努力下,北部少數民族和南部穆斯林的民間音樂也已經 成為菲律賓音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國的音樂現狀似乎介于印度和菲律賓之間,今天的中國同時存在著兩種音樂文化, 一種是歷史悠久的傳統音樂,另一種是近百年來的新音樂。后者是西方音樂原理與中國 傳統音樂因素相結合的產物,目前處于強勢。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
    1.中國是具有幾千年文明的古國,雖有佛教和道教存在,但是中國人的宗教意識比較 淡薄,因此文化的主流仍為儒家。儒家最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其目標為“修身治國平天 下”。過去的私塾重視讀經、寫文章、考科舉,沒有音樂科目,而且漢族的音樂、舞蹈 大多用于娛樂,不象中國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加上“非禮莫視 、非禮莫動”等教條的束縛,中國大多數人(主要是漢族)的日常生活與傳統的音樂舞蹈 是脫節的。
    2.中國是一個富有歷史感、講究實際的民族,千年以來的重要史實都有記載。人們追 求美好的現實生活,而不是渺茫的來世,對于神鬼的看法是“子不語”(孔子對此既不 肯定也不否定),不象印度人的頭腦中充滿了神秘主義的幻想,而豐富的想像力正是藝 術創造的最重要因素。
    3.長期以來,中國音樂家、舞蹈家的地位比較低下,沒有藝術保護制度,生活沒有保 障,不象印度的古典音樂家、舞蹈家生活優裕,專心地發展自己的體系、學派;很多著 名音樂家的作品、技巧都已失傳,如華彥鈞的幾百首樂曲只傳下了六首;而且對中國傳 統音樂的整理、研究還很不夠。
    4.由于過去中國的學校中缺乏音樂教育,因此,中國在19世紀末的新學堂中采用了日 本傳入的歐洲音樂教育體制,至今歐美音樂仍是教材中的主要內容。但在中國今日的專 業音樂教育中,無論是創作、表演、音樂學方面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結語
    以上描述和比較了亞洲三個國家的音樂現狀,它們各不相同,在音樂、舞蹈上呈現出 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繁榮景象,這也是亞洲音樂文化多元性的具體表現。筆者希望隨 著21世紀前進的步伐,整個亞洲會變得更加繁榮;在保持傳統音樂文化的同時,吸納全 球的優秀文化,并將亞洲的傳統音樂文化向世界各地傳播,以達到國際音樂教育協會(ISME)提出的“共享全球音樂資源”這一宏偉的目標。
    (作者附言:本文為筆者2002年10月在韓國釜山“亞洲文化論壇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沈陽28~31J5舞臺藝術陳自明20042004作者在對印度、菲律賓、中國三個不同國家音樂現狀作了進一步思考和研究后發現: 印度和菲律賓作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雖然在文化上受到了西方的影響,但在音樂方面 卻形成了截然相反的結果——傳統音樂在印度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而菲律賓則基本上西 方化。中國雖未成為西方的殖民地,但大量采用了歐洲音樂體系以形成新音樂傳統,而 農村、小城鎮及小城市仍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古老傳統音樂。文化多元性/藝術保護/世界音樂資源共享/multicultural/art protect/world music resource注:容庚先生曾經指出,chì@①字本十七帖的“chì@①”字是由唐玄宗《jí@③鵒頌》中移來。周篤文先生對《十七帖》“唐刻”說也提出過不少質疑(見《文物》一九八○年第三期《敦煌卷子中發現的王羲之二帖古臨本——兼談chì@①字本十七帖》)。筆者也曾作過一些補充。見拙文《十七帖在王羲之書跡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述評》。已收入《二王書藝論稿》一書。邁夫李On the Multicultural Character of Asian Music
   CHEN Zi-mingThe writer researched the music present situation in three different countries:India,Philippines and China,and he found out that both India and Philippines had been colonies of the West big powers,even their culture got influence by the West,but on the aspect of music,the results were totally different.The traditional music in India was kept down completed while the Philippines one was basically westernized.For China,though it was not the west colony,but however,its music adopted the European system to make up a new music tradition while the old one still existed in certain degree and kept well in the countries,towns,and small cities.陳自明(1932- ),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 100031)。 作者: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沈陽28~31J5舞臺藝術陳自明20042004作者在對印度、菲律賓、中國三個不同國家音樂現狀作了進一步思考和研究后發現: 印度和菲律賓作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雖然在文化上受到了西方的影響,但在音樂方面 卻形成了截然相反的結果——傳統音樂在印度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而菲律賓則基本上西 方化。中國雖未成為西方的殖民地,但大量采用了歐洲音樂體系以形成新音樂傳統,而 農村、小城鎮及小城市仍在相當程度上保留了古老傳統音樂。文化多元性/藝術保護/世界音樂資源共享/multicultural/art protect/world music resource注:容庚先生曾經指出,chì@①字本十七帖的“chì@①”字是由唐玄宗《jí@③鵒頌》中移來。周篤文先生對《十七帖》“唐刻”說也提出過不少質疑(見《文物》一九八○年第三期《敦煌卷子中發現的王羲之二帖古臨本——兼談chì@①字本十七帖》)。筆者也曾作過一些補充。見拙文《十七帖在王羲之書跡中的地位和重要版本述評》。已收入《二王書藝論稿》一書。邁夫

網載 2013-09-10 21:41:14

[新一篇] 亞歐會議的歷史意義

[舊一篇] 產品為何叫好不叫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