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理論室發起并組織的“精神文明與文藝的消閑性”專題座談會于12月7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舉行。 會議由文藝所理論室主任、著名文藝理論家杜書瀛研究員主持。著名相聲藝術家姜昆、著名評論家何西來等來自北京和外地的文藝界、文藝理論和批評界、新聞界的五十多人參加了座談會。著名作家、評論家王蒙寫信對會議表示支持和祝賀。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文藝的消閑娛樂性變得越來越突出。消譴、娛樂性的文藝作品和節目、休閑養性的小品文、隨筆在文藝界越來越顯著,加之錄相帶、影碟、激光唱盤作為消閑娛樂的主要手段范圍也越來越大地走入家庭。這既與大眾文化傳播媒體的長足發展有關,也與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變化的社會轉型有著更為深刻的關聯。與會者普遍認為,理論界、批評界、應該對文藝的消閑娛樂性給予深透的理論說明。以期使文藝實踐有深厚的理論支持。大家認為此次會議的組織非常及時,非常必要。
與會者認為,文藝的消閑娛樂性在過去一段時間沒被充分重視,文藝的教育和認識功能被強調到了排斥甚至取消娛樂功能的地步。這種過份強調使得文藝的接受效果受到一定影響。應該認識到,任何時候,文藝的消閑娛樂功能都是文藝的一個重要方面。文藝的消閑娛樂性是與審美功能相關聯的。消閑娛樂性應該在文藝的審美功能上找到它的根基。沒有消閑娛樂性、沒有審美功能的文藝不僅是沒有生命力的,而且是不存在的。
如何評價當前文藝之趨于消閑娛樂的傾向呢?有些人認為,現在能談論文藝的消閑娛樂性,這是一種進步。真正把文藝的消閑娛樂功能歸還給文藝是社會平穩發展的表現。有人認為,二十世紀,文藝的意識形態功能被極端強調;冷戰之后,消閑功能就越來越被注意,文藝的消閑娛樂性在某種意義上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各種不同意志之間的和諧相處。有些人則認為,文藝的消閑娛樂性在不同的社會中是不一樣的。在古代那種以教化為核心的社會,“樂”只是在對教化的依附中獲得其生存的,“樂”在那時沒有具體意義。“樂”依附于教化的等級制是與政治的等級制相對應的。現在“樂”的地位大大提高。文藝趨于消閑娛樂和世俗化就是要消除掉“教”的神圣性。西方的世俗化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而中國消解神圣化只有很短的歷史,還遠遠沒有完成。文藝的消閑化、世俗化,就是要把文藝從教化中解脫出來。所以王朔的創作就成了一種新的模式。還有人認為,這幾年小品文、散文、隨筆以及報紙的副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一大批過去所謂嚴肅作家都投身于這樣的領域。這些東西講求文筆之生動,行文的樂趣,在這種追求之中,正滋生著一種全新的生命,這種新的生命是否是真正新的文藝的萌芽根基呢?
但在討論中,多數人流露出了一種担心,目前的文藝之趨于消閑娛樂中包含著危機,那就是媚俗、淺薄,低級的東西太多,而真正有品位的消閑娛樂性作品太少。消閑文藝也存在著一個提高質量的問題。文藝趨于消閑娛樂所產生的這種現實困境,在與會的評論家、理論家和新聞界的人士心中產生了內心的矛盾:一方面是看到了文藝趨于消閑娛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時另一方面又對文藝趨于消閑娛樂的現狀不滿,對目前一些文藝作品媚俗、只尋求感覺刺激和商品化的傾向感到頭痛。與會的許多人坦率地承認了他們心理上的困境和他們所持的中間態度。這種困境和中間態度導致了討論會上的分歧、爭論,以及在理論上重返普及與提高的舊思維套路。有人甚至認為,大眾文化有被推到神圣化的傾向,趨于消閑娛樂的文藝,已經在制造某種想象的奇觀,企圖把觀眾籠在一種新的欺詐模式之中。有人還認為,目前雖然有那么多人寫作,有那么多“作品”問世,但精神的貧困確是一個可怕的事實。
正是基于這種分歧、爭論、困境,以及文藝之趨于消閑娛樂的挑戰性,與會者普遍認為,文藝創作人員,評論家、理論家和新聞工作者應該拿出自己的勇氣,運用自己的思考來創造性地完成轉型期文藝的發展,以期從精神貧困中擺脫出來,豐富中國人的精神文明。*
作家報濟南⑸J1文藝理論扶桑日19961996 作者:作家報濟南⑸J1文藝理論扶桑日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