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每一次媒介變革,都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傳播媒介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也受到社會制度和文化的影響。迄今為止,媒介至少經歷了四次重大的變革,而正在發展的媒介態勢則是人類正在經歷的有史以來最重大、最深刻的第五次變革。
網絡革命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空間。在這場傳播媒介革命中,因特網是一顆璀璨的明珠。除了中部非洲和西伯利亞等少數空白點外,計算機已把整個地球編織成一個小小的村落。
20世紀60年代,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提出了他具有前瞻性的媒介觀。他強調,印刷術的發明、電子媒介的出現,都對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乃至思維方式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但這些影響不是傳播內容帶來的,而是傳播媒介本身造成的。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在其新書《世界是平的》中明確地告訴我們:世界被拉平了。電腦和網絡是人閱讀世界的USB接線口,而電腦屏幕則充當了這個“扁平化地球”的隱喻。在弗里德曼看來,今天所處的時代本質上就是一個“迷你型”時代,整個世界的競技場因為一臺無所不包的小小電腦就被夷平。在被夷平的沒有深度的世界里,時間和空間的差異以及多重價值觀的沖突均已消失,世界變小了也變淺了,變得更加密集、濃縮、快捷而豐富。快餐化的生存方式、復制型的生產方式以及即興式的思維方式,直接導致了淺閱讀的誕生。
淺閱讀是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憑借這種新的方式,人們找到了以往任何時代所不曾體驗到的快樂和價值。在人類經歷過口頭、手寫、印刷和電子四個傳播階段后,閱讀的大環境已改變。面對海量資訊與興趣分化的同時出現,人類的閱讀視野拓寬,讀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淺閱讀”成為擁抱全球化的必然產物,換句話說:只有淺閱讀,才能在這個“一馬平川”的地球上“認路”。
一、新媒介傳播中身不由己的閱讀者
1、新媒介技術催生了閱讀群體分化,使個人化趨勢加劇,出現小眾化閱讀
網絡媒體使“點對點”、“一對一”的傳播成為可能,互聯網可以根據個體的個別需求提供相關信息和服務。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個性化”服務。隨著Web2.0概念的興起,諸如小眾、分眾、個性化等概念也開始成為主流詞匯,新聞門戶為了爭取更大的點擊率,在技術手段方面將小眾化作為了賺錢的一個主要工具。
小眾化閱讀是相對于傳統媒體的大眾化閱讀而言的,是指特定興趣人群的小范圍組合。而小眾化的極端就是個人化,個人化就是針對每個人或場景、事情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以最典型的新聞閱讀為例,目前各新聞網站擺足了“為小眾服務”的姿態,在技術上提供著許多個性化的服務。比如:新聞定制、RSS聚合服務、專題服務、新聞檢索、博客或網友文集等。讀者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實現個性化的閱讀。
2、新媒介改變了受眾的閱讀習慣,使受眾的主體性增強,出現“傳受合一”趨勢
在傳統媒體中,受眾發布信息和表達信息的機會和途徑非常少,在傳播中基本上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網絡傳播打破了傳統大眾媒介的單向傳播模式,以其雙向交互的特點,使受眾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參與權。在網絡傳播中,受眾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發現信息、選擇信息、處理信息。同時,“傳者”和“受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傳者”和“受者”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受眾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眾的主體性增強,雙方的地位趨于平等,出現了“傳受合一”的趨勢。
3、新媒介技術影響了受眾的思維模式和生存方式
技術的變遷,不斷催生出新媒介和傳播工具,促使信息傳播的速度越來越快、數量越來越多、對象越來越廣、質量越來越高,給人類帶來不斷突破時空約束和延伸自由的力量,也改變著我們已熟悉的環境,顛覆著我們已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眾所周知,網絡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鏈接的特點。網絡信息的無限性和個人時間、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勢必使得受眾對媒介信息進行有選擇地收看和接受。選擇性收看帶來視覺上的“拼貼狀態”和無序性,使人習慣于碎片式思考。網絡世界中溝通的主動性、對話的平等性、傳播的廣泛性以及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信息傳播過程中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去地區化、去現實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二、淺閱讀的現象分析
1、淺閱讀出現的原因
(1)海量的資訊
淺閱讀的出現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社會因素。互聯網時代的海量資訊高頻刷新著人類的記憶。新媒介傳播通道持續增加的同時,大眾傳媒依舊每天都在我們周圍卷起資訊的潮流和壓力。據專家統計,一份厚報的文字量超過一個19世紀人一年的閱讀量。面對信息數量呈幾何級數爆炸式增長,人們為了有效地把握現實和變化,就需要一種新的方式來讀解這種海量變化的信息。
而現實世界中,每個人的閱讀時間、精力都極其有限。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消化掉海量的信息,人們別無選擇的將自己的視野伸向更加廣闊的面。而在人們一定要照顧到信息面的時候,必然會對信息點、信息深度造成影響。因此,淺閱讀可以看作是人類的一種應激反應,人類被迫通過改變信息接受方式,來實現在更大范圍內對信息的搜索。
(2)浮囂的人群
浮囂指浮躁與喧囂。是一個表征當下社會心態的新詞。調查顯示,目前保持讀書習慣的中國人只有5%左右。與此同時法國人年人均讀書11本。深閱讀的包圍圈在漸漸萎縮。那個起始于1980年代的全民文化大補課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知識、技術與觀念的更新使人們不再有坐擁書城的快感,世界正在由厚變薄,閱讀的深度和廣度被信息時代閱讀的速率打敗。個人的知識體系、認知度和價值觀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瓦解,各個年齡代際間有不同的知識語境和話語系統,要想抹平這道鴻溝,淺閱讀成為唯一可行的實用主義辦法——我知道故我在。
淺閱讀的消費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大眾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質,迅速享用、迅速愉悅然后迅速拋棄。有人把淺閱讀看作是“淺薄”,“淺”實質是輕松、輕快、輕靈。每個人可根據職業、立場、心態不同,選擇不同閱讀方式。淺閱讀的出現和流行是時代的選擇。
(3)追求速度、廣度、利益度的淺閱讀價值觀
上世紀60年代麥克盧漢預言了網絡語言格式:“打字機的節奏偏愛簡短的句子,具有口頭形式的句子。”的確,網絡時代人們句子越寫越短,閱讀節奏越來越快。通常,一條電視新聞被記憶的時間不會過夜,一個報紙頭條能吸引的注意力不會維持超過一天,一期雜志專題被談論不會超過一周,如果沒什么新鮮的就只有靠精美版式和沖擊力圖片茍延殘喘。什么都不會關注過久,什么都不會停留。人們對事物的關注耐心每天都在降低。這實際上是為避免信息超載的自我保護。于是,一種放棄深度,追求速度、廣度、利益度的淺閱讀價值觀正在形成與凸現出來。
追求速度、廣度使人們得以在面的高度掌控信息、瀏覽世界,縱使沒了深度也至少保證了緊跟時代步伐。而追求利益度的放棄深度就顯得不容樂觀了。突出表現是人們閱讀興趣的單一化,閱讀偏好集中在生活類、時尚類等通俗讀物上。只顧滋潤情緒,卻忘了慰藉靈魂。
2、淺閱讀的典型現象
(1)注意力在游蕩
一個上班族每次在路上已閱讀成百上千次,分眾媒體見縫插針的廣告填滿電梯。人們只要醒來,眼球已基本沒有空白,總是處于瀏覽狀態。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說過,“信息會消耗掉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過量的信息會導致注意力的貧乏。”一位4A廣告老總坦陳,現在打什么廣告都沒多少用了。廣告已多到反胃,看了也記不住,記住了也不會買賬。人類的注意力在游蕩。
注意力決定傳播效果。當下,一切事件報道包括新聞都在加入娛樂因素。所有產業都在搭娛樂的便車。或任何經濟都可轉化成娛樂經濟,包括圖書產業。2005年兩岸三地中國人所做的書是1949年前所有書的總和:共計19萬種。盡管大話系列、水煮系列、反智系列紛紛揚揚,但人們還是感嘆“無書可讀”。閱讀從讀書到翻書,從買書到借書再到網上搜書,閱讀經驗是“多、快、好、省”。鳳凰衛視說得好,“讓李敖去讀書,我們去讀李敖”。
(2)“定制”成為閱讀的新法則
淺閱讀是信息轟鳴世界里橫跨東西的一場全球閱覽式。我們在認真地淺閱讀。搜索引擎所改變的生活方式使“定制”淺閱讀成為可能,它要求你用“關鍵詞”進行思考和檢索,在定制關鍵詞后,你的閱讀視界才能被打開。于是,“定制”成為閱讀的新法則,在定制的同時,“碎片化”的信息迷宮形成,事物的整體風貌被打破,而細節先于整體出現了,通過閱讀提取信息之海變成了由點到線再到面的過程。
(3)我的閱讀我做主
淺閱讀是新媒介傳播時代最大的閱讀變革,“選擇的自由”是淺閱讀變革中最大的進步。我們就像電影《最終剪輯》(Final Cut)中的那個剪輯師,人生就是一次瀏覽,我們只對感興趣的東西留意,然后剪輯成“完美人生”。淺閱讀保障了人們快捷的瀏覽、保障了信息的數量,保障了人們不與時代脫軌。
閱讀不再是知識精英的事。百度的國學搜索與Coogle的學術搜索預示著引經據典不再是學者的專長。未來搜索技術將圖書館搬到網上,精確到你想挑哪個段落讀就從哪個段落開始讀。在一眼忘不到盡頭的信息迷宮中迅速讀解,“深入淺出”是必由之路。閱讀的淺還是深不再是個問題。我的閱讀我做主。
閱讀已經遍及各種介質并最終使全球成為一個閱覽室。麥克盧漢的預見正在應驗:“在機械時代,我們完成了身體在空間范圍內的延伸。今天,經過了一個世紀的電力技術發展之后,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擁抱全球。”
電影評介貴陽94~95G6新聞與傳播李玲20072007
李玲,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工藝美術系。
作者:電影評介貴陽94~95G6新聞與傳播李玲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