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關于加強大中城市薄弱學校建設的基本思路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近幾年來,關于大力加強大中城市薄弱學校建設成為基礎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熱點問題之一。這一現象的產生,是每個國民都享有平等受教育機會的要求使然,是國家依法治教和依法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是政府行為,是政府的責任,這一點已經取得人們的普遍共識。為此,各地政府及其有關教育行政部門把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作為鞏固和提高“普九”成果、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那么,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加快薄弱學校的改造步伐呢?本文結合教育實踐經驗,從基礎教育這一系統工程的角度出發,從教育所涉及到的內外因素入手,本著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淺談一下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統一思想,認識到位
  轉變觀念,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是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證。為此,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就要首先增強薄弱學校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充分認識到加強薄弱學校建設是依法治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鞏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的要求;是保證適齡兒童、少年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的基本條件;是解決“擇校問題”,制止“高收費”、“亂收費”現象的根本途徑。因此,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要在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切實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基礎工程,擺在重要的議事日程上。
  其次是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依法治教的觀念。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教育法的要求,轉變教育思想,要正確理解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認識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通性、全民性,根據《義務教育法》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辦好每一所學校,逐步樹立素質教育的觀念。要面向所有學校,努力提高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要求所有學校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建設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
      二、明確職責,管理到位
  加強薄弱學校的建設,是政府行為,是政府的責任,各級政府責無旁貸。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到行為到位,就要在宏觀調控、全局把握的基礎上,做到統籌規劃,制定方案;明確目標,落實責任。具體應該做好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領導,責任到位。各級政府應該按照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原則,切實担負起改造中小學薄弱學校的責任,把它作為一項基礎工程來抓。建立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分工責任制和目標責任制。在領導干部任期目標中增加限期改變薄弱學校的內容,并把它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中,作為對各級政府考核的重要內容;各級領導班子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要加強與薄弱學校的聯系,做到責任到人,力求實效。
  二是明確目標,規劃到位。各地應該因地制宜地確定改造薄弱學校的基本標準,為進一步制定改造計劃創造條件。各地根據標準,在深入調查研究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確定本地區的改造目標和范圍,進行分類定級,分步實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統籌規劃,全面布署,制定改造規劃和方案。既從辦學條件的硬件上加以規范,即校舍、教學設備和儀器等;又要從領導班子、師資隊伍、教育教學管理、校風建設等軟件方面進行規范。從現在起到2000年,分期分批,按照輕重緩急逐步完成。爭取用3—5年的時間,基本改變大中城市薄弱學校的面貌。
  三是加強檢查,監督到位。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強化執法監督的職能,建立教育監督的有關機構和監督信息網絡,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檢查和監督。將學校自查與上級主管部門的抽查有機地結合起來,行政部門的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法律監督體系,使檢查與監督法制化、制度化,以保障改造任務保質保量如期完成。
  四是動員輿論,宣傳到位。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通過電視、報刊、廣播媒體,廣泛宣傳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的重要意義,努力提高全社會依法治教的意識,為改造薄弱學校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制定政策,建立制度,形成有效的運行機制
  加快薄弱學校建設的步伐,需要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形成良性的運行機制,以調動學校辦學的積極性。為此,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制定有助于薄弱學校建設的傾斜政策,為薄弱學校的發展提供保障機制。
    (一)建立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制度,形成政策導向的保障機制。
  教育資源包括人、財、物,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合理地配置教育資源,有助于薄弱學校的建設與發展。為此,政府部門應在這幾方面制定有助于薄弱學校建設與發展的傾斜政策,以調動領導班子和教職員工辦學的積極性。在人事制度上,積極推進校長職級制,打破原有校長級別和學校掛鉤的辦法;嚴格校長“持證上崗”制度;采取流動制度,選配和鼓勵優秀校長和后備干部到薄弱學校工作或掛職鍛煉;組織骨干教師和特級教師講習團定期到薄弱學校支教、幫教;在教師編制、職稱評定和各類表彰獎勵中,在指標分配上適當給予一定比例的傾斜。在教師培訓、進修和待遇上,近幾年重點以薄弱學校的校長和教師為主;鼓勵和支持薄弱學校教師在職脫產進修;實行校際交流,發揮示范校的資源優勢,通過傳、幫、帶,幫助薄弱學校提高師資水平和學校管理水平;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和科研部門要加強對薄弱學校教育教學的指導,以提高教師素質。對經培訓仍不勝任教師工作的,應調離教師崗位;在同等條件下,在住房分配上優先考慮薄弱學校的教師。在經費投入上,采用多種形式保障對薄弱學校經費的投入,幫助薄弱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具體辦法是:政府部門從財政費用和教育費附加中設立一定的專項經費,并按一定的比例配套。如有些地區按照市與區、縣1∶2的比例加強對薄弱學校建設經費的投入;政府部門加強對薄弱學校的財政撥款;從公辦民助和民辦公助學校收取的費用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扶持薄弱學校校辦產業的發展,免征營業稅,幫助解決供、產、銷中的困難,增強其自身的發展能力;發動全社會關心幫助薄弱學校的建設,開展群眾性的集資活動,籌措部分經費。
    (二)改革招生與分配制度,建立公平競爭機制。
  以分擇校,是造成校際之間生源差異,不平等競爭的主要根源。為此,中小學應該淡化考試競爭,建立公平合理的競爭機制,改善薄弱學校的生源狀況。小學入初中實行就近免試入學,高中逐步推行升學指標分配與初中辦學水平綜合評價結果掛鉤的辦法,逐步減少擇優比例,擴大定向分配生的比例。在高中招生中適當建立合格加特長的錄取標準,以引導學校辦出特色,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不同個性與特長。在高校畢業生分配上,每年將一定比例的優秀師范生戴帽分配到薄弱學校任教;拓寬師資來源渠道,允許引進、充實骨干教師,允許回聘有豐富教學經驗的離退休教師到薄弱學校任教,調整和充實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
    (三)改革督導和評估制度,建立激勵和監控機制。
  轉變觀念,端正辦學思想,改變以往單純以分數和升學率為唯一標準評估學校的作法,要全面系統、客觀公正、準確地評價學校,建立綜合的教育質量評估標準。在辦學水平上,注重對領導班子、師資隊伍、工作制度的建設、辦學條件的改善、工作過程和工作成果的評價,逐步樹立正確的質量觀念,加強過程管理。在教育質量的評價上,從合格率、升學率、鞏固率、縮差率、擴優率和辦學特色方面,進行多側面的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把辦學條件的評價與工作努力程度評價結合起來,把目標評價與過程評價結合起來,并注重過程評價,引導學校逐步樹立全面質量意識和效益觀念,激發薄弱學校辦學的積極性;指導學校管理做到職責分明,執行可控,評有標準。
  建立獎勵和督導制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對按規劃完成年度改造任務的應給予表彰和獎勵,對沒有按規劃完成改造任務的地區,不允許參與各類評獎和評優。行政部門每年應組織必要的督導與檢查,建立學校自查與上級行政部門抽查制度,保證改造任務的有效落實。積極宣傳和推廣各地加強薄弱學校建設的做法和經驗,倡導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薄弱學校的建設與發展,為其營造良好的建設環境。
      四、優化教育布局與結構,提高辦學質量與效益
    (一)優化學校布局與結構,提高辦學規模效益。
  合理的學校布局,合適的辦學規模,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整體辦學質量與效益的有效途徑。教育行政部門應在統籌規劃,整體布署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地區人口密度狀況,生源情況,制定不同的辦學標準,確定合理的辦學規模。通過兼并、聯辦、掛鉤、撤銷的辦法,改造那些規模過小、條件過差、師資嚴重不足的薄弱學校。
    (二)改革辦學模式,增強辦學活力。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是按照以升學為軸心的軌跡運行的,結果一方面造成“千人一面,萬校同型”的格局,另一方面造成校際間的差距拉大。一些學校生源少,質量差,招不進,留不住,辦學模式趨于萎縮。這種局面與我國社會的發展很不相適應。改變這種狀況,出路在于改革辦學模式。辦學模式多樣化是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的多層次、多規格的客觀需要,是學校擺脫辦學困境,形成生機與活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教育行政部門應該鼓勵和指導薄弱學校,本著揚長避短,因校制宜的原則,根據自身辦學條件,制定發展目標,確定辦學模式,形成辦學特色。打破以往辦學模式單一化、整齊化的格局,使辦學模式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這對于扭轉學校生源萎縮的辦學局面,提高辦學活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增強辦學實力。
  打破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支持教育,參與辦學,有助于多渠道籌集辦學經費,合理利用社會人才資源優勢,有助于促進薄弱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和提高教育質量,有助于滿足人民群眾擇校的需求。因此,政府部門應該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辦學,通過試行公辦民助、民辦公助、部門聯辦、政企聯辦、校企聯辦和校際聯辦的多種形式,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同時,要堅決扼制那種利用“名牌”效應,以轉制的辦法搞所謂的“公辦引入民辦學校的辦學機制”,搞校中校、校內班、一校二制。這種做法愈發加大了校際間的差距,引發各種社會問題,更不利于薄弱學校的建設與發展。
      五、強化學校內部改革,搞好硬件與軟件建設
  治標更要治本,加強薄弱學校自身改革,搞好“硬件”與“軟件”建設是根本。學校的發展規模、速度、數量、校舍、教學設備和手段等“硬件”,是學校發展的基礎和條件。而學校的辦學思想、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育管理和師資隊伍等“軟件”,是決定學校建設與發展的內因和關鍵。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指導薄弱學校在硬件建設中,利用政府投入的經費,重點解決好校舍、場地的改造與修繕,新建電化教室、語音室、實驗室,添置教學儀器設備、體育和衛生器材,增購圖書資料。同時,要充分提高教學設備的利用效率。
  在軟件的建設上,要通過調整、充實、培訓、提高等方法大力加強薄弱學校領導班子、師資隊伍建設、深化管理體制、教育教學改革。在領導班子的建設上,要完善校長負責制,改革學校內部管理體制。首先,教育行政部門要為薄弱學校選配好德才兼備、事業心強、有領導能力、管理水平高的校長。校長對一所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師隊伍建設都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次,完善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崗位責任制和職務聘任制,實行“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增強學校內部的活力。再次,是加強黨支部的保證監督作用和健全教工代表大會制度。校長的辦學思想和重大決策,只有為廣大教工所理解、所接受,才能把校長的指令變成大家自覺的行動。
  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加強在職教師的崗位培訓,從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學基本功、教學方法、教學藝術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綜合能力。
  加強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積極開展教育科研。通過教育科研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認識辦好學校的規律,從而促進教育、教學、管理的科學化和制度化。加強教育環境建設,樹立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
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11~14G3中小學教育趙鑫/熊梅19981998(作者單位 東北師大)       作者:現代中小學教育長春11~14G3中小學教育趙鑫/熊梅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45:45

[新一篇] 柯菲德:一個溺水者的故事

[舊一篇] 根語,別一種人文詮釋  ——兼及21世紀中國音樂文化前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