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文學研究  海外華文文學的比較文學意義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I 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60X(2006)02-0040-13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國門開放,中外文化、文學交流日多,在現代精神觀照下,在新的文化語境中,我國的學術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這個階段,文學研究領域里,出現了兩個在當時令人注目,在今天看來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學術領域:比較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后者幾經拓展和正名,就成為今天國內外許多華人作家、學者積極參與的世界華文文學。有一些文學現象,在其初興之時,看來似乎只是具體局部的現象,但將其放在文學的整體發展中,就成了有全局性影響和意義的問題。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初海外華文文學的興起,以及后來這一領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已逐漸認識到,其對世界性漢語文學的研究,世界漢語文學史的研究,特別是對中華文化向外移動與外族文化相互影響的研究,都有廣泛和深刻的意義。本文主要是從它與相關學科互動的角度,論述海外華文文學的興起對比較文學領域的拓展和意義。
  中國比較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一樣,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迅速發展起來的。在中國本土,它們是共生共進的兩個新興學術領域,都具有世界性、開放性的特點,彼此有很深的學術關聯。
  如果以舉辦全國性學術會議作為一個標志,海外華文文學首次研討會的召開是1982年(廣州)①,比較文學首次研討會的召開是1983年(天津)②。此后,海外華文文學每兩年召開一次全國性/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比較文學每3年召開一次學術年會暨國際研討會。現在,已各自擁有一個相當大的學術隊伍,還先后成立了全國性的學術學會③,出版學會主辦的全國性學術刊物《中國比較文學》和《華文文學》,并且進入了高等學校課堂。
  海外華文文學和比較文學不但誕生的文化背景相同,其所經歷的途徑也十分相似,都是走由“上”而“下”而不是傳統學科所走的由“下”而“上”的道路。我國以往各傳統學科的確立,基本的途徑都是先有教材或相關教科書,在本科專業開課,然后才慢慢成熟起來,成為本科專業的一門穩定的課程;經過長期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學科基礎之后,才建立碩士點,直至有高層次、前沿性的學術成果和影響,再建立博士點,培養該領域的高學位人才,與此同時,成立各種相關的研究機構,主辦國內外學術會議,逐漸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學術圈子。這是過去許多老學科所走的路。但是,這兩個學科發展的途徑不是這樣,是先由高層學者倡導,在國內召開全國性、國際性學術討論會,舉辦學術研討班和講習班,培訓人才,在國內外形成較大影響,然后依托相關學科招收高學位的碩士生、博士生,直至學科各方面條件相當成熟,為了適應教學的需要,才編寫出各種不同層次的教材。這種由“上”而“下”的學科發展道路頗具特殊性。但從兩個學科發展的具體情況看,由于學術知識背景不同,發展的進程和所達到的學術高度并不完全一樣。比較文學在國際上是一個老學科,有近百年的歷史,而且早就成為一門“顯學”。由于種種歷史原因,20世紀初入傳中國之后并沒有發展起來,上世紀20—30年代,雖曾受到學界的關注,報刊上發表過一些對中國文學和其他國家文學進行比較的論文和文章,清華大學還先后給學生開出《比較文學》、《中西詩之比較》、《中國文學中的印度故事的研究》等課程[1]。但抗戰以后因社會的變動就靜寂了,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才獲得學術生機,蓬勃發展起來,有一定的學術積淀和歷史基礎。20世紀80年代該學科復興之時,國內學界已有一批這方面學養很深的學者,他們學貫中西,雖然年齡較大,但學術造詣深,在學界有號召力,并且身體力行,所以學術活動和成果很快就與國際接軌,開展學術交流和對話,學科迅速走向成熟。現在這一領域的許多成果,已進入世界比較文學的視野之內,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中國比較文學學會自1985年在深圳大學成立至今,已有整整20年的歷史,召開過八屆學術年會暨國際研討會,還在香港承辦過“第十七次國際比較文學研討會”,現在這個學科已無人不知,也有了本科專業和若干碩士點、博士點。
  海外華文文學是20世紀80年代初才出現的全新學術領域,而且是以臺港澳文學作為“引橋”而逐漸拓展開來,雖然起點與比較文學同時,但沒有國際上這方面經驗的借鑒,是早期的先行者一步一步拓展開來的,20多年來,已發展成為一支相當龐大的學術隊伍,有數以百計的學術著作和難以計算的數量很多的學術論文,召開過13屆學術年會暨國際研討會,培養了不少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但由于這一領域的參與者橫跨世界各國,直至2002年5月才在暨南大學成立全國性的學術研究學會。盡管如此,作為一個具有世界性的新的學術領域,它已受到國內外華人學者、作家的認同,也逐漸與國際上的移民文學、離散文學接軌,形成一個極具東方特色的文化、文學“圈”。但是,海外華文文學要作為一個有經典意義的成熟的學科,還要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推進,不斷深入,推進深入,關系到學科發展的前景,以及在相關學術領域的影響。現在我們還缺少有理論體系能構成學科依托的權威著作,這是近期學者們正在努力去做的一件大事。此外,由于語言的局限,這個領域的許多作品和研究成果還沒有引起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西方主流學術圈的關注。為此,應倡導和支持國外有雙語寫作能力的華人作家,進行雙語創作;還要推動這方面的翻譯工作。在學術研究上,將華人的漢語文學和華人的非母語文學打通研究,與具有國際性和多種語言優勢的比較文學聯姻,尋找更廣泛意義上的華人文學的內在規律,以及其蘊含的世界性乃至全球性特征。
  海外華人文學和比較文學在它們發展的過程有相同與相似的背景和路徑,所以這兩個領域的根部和肌體,有不尋常的天生的學術聯系。彼此之間有若干學術上的交叉地帶,在研究的視野和方法上,有許多可以互通和相互跨越的學術空間與視點。
  海外華文文學和比較文學在中國學界,均屬于文學研究新辟疆域,在開拓文學研究新視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積極的作用。這兩個領域的確立,為中國的文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新的闡釋內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對傳統思維模式的反思。它們之間,也是互動共進的。關于比較文學和海外華文文學的互動,我在《海外華文文學與比較文學》一文中已有所論述[2]。這里我要進一步闡明的是:在海外華文文學的學科內涵和研究成果中存在著若干可供比較文學拓展的新視點。
  首先,海外華文文學的興起為比較文學提供一個極富創造性的探討對象和新的學術空間。比較文學的學科精神、學科個性在于:跨越。通過跨文化、跨學科等的文學研究,開展與世界各民族文化對話,促進互識、互證、互補,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特別是對東、西方異質文化的溝通對話。所以,開放交流、溝通對話,是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與生俱來、貫穿始終的本質所在。
  海外華文文學是中國本土文化在世界各國的延伸和發展,形成一個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文學世界。這個“世界”,是華族文化向外移動,與各種“異”文化接觸、對話、融合之后形成的。所以這個領域所面對的是多種不同中外“混合”文化主體之間的多元化對話,這種對話,既不是一個民族內部不同地域的“對話”,也不是同一民族的過去視域與今日視域的“對話”,而是一個民族向世界各方移動以后形成的種種不同視域的“會談”。向外移動以后所接觸的國家、民族的文化可能完全不同,而作為創作主體的個人對各種“異”文化所持的態度也是各種各樣,兼之各個國家、民族的主流文化對外來文化采取的政策也不相同,這種“對話”或“會談”是多重復雜的。
  為了探索、研究各國華文文學在與異質文化交匯以后形成的新形態、新特點,就必須有比較文學的開放意識和跨文化視野,不能只是以單一文化眼光審視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許多兩個文化圈之間的相互交叉點,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他者”,就難以解釋這種復雜的“混血”文學現象,不利于認識其中豐富,復雜的文化內涵。早期的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成果往往是求“同”多于探“異”,事實上,其中“異”的文化質素更值得我們關注,正是有了各種各樣“異”的介入,才構成這個多姿多彩的文學世界。
  海外華文文學處在中外文化相遇、碰撞的最前沿,當中有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和矛盾。從大的方面看,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原先本民族文化和居住國主流文化的差距、間隔形成的緊張關系與矛盾;二是居住國各種非主流文化之間的關系和矛盾,并由此而引發的華族文化與其他邊緣文化的矛盾。而這些,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反映在華文作家所寫的文學作品中。華人移居海外,原因十分復雜,各移居國的文化生活環境也不一樣,生活方式千差萬別,生存的狀態各不相同,一個人有一個人的故事,每個海外華人的經歷,都是炎黃子孫在地球上延伸的軌跡,各種坎坷曲折,是喜是悲,都是中華兒女的傳奇。海外華文作家從自身的體驗出發,結合在域外的所見所聞,以文學的形式,表現這些家在別處的華人,在雙重文化背景中的各種生存狀態和情感世界,這是他們感受文化差異之后的藝術結晶。盡管海外華人作品寫的是華人,說的是華人的故事,但當中有他們在與其他文化交遇之后所獲得的新的感受和認識,具有跨文化的特色。它既有別于中國本土文學,也不同于居住國的主流文學,是一種新的文學類型,一種有特殊文化載體的文學,對其作解讀和文化詮釋,也是比較文學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課題。所以海外華文文學的創作實踐,是在一個方面拓寬了比較文學的研究對象和內涵,其新意在于:可以將它們作為一個民族文化向多方面移動的一個依據來研究。
  其次,海外華文文學為比較文學的國別、地域比較、特別是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內容。
  在傳統比較文學的跨國別、跨學科和比較詩學研究范式中,未見有關于海外華文文學或海內外華文文學的闡釋。但是,事物在不斷發展,學科的內涵也是如此。應該說,所有的學科都是一種“活的存在”,是一種從過去延續至今,又從現在走向未來的“動”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變化、揚棄、豐富發展的過程。20多年來,比較文學在中國的發展,正好說明了這一點,特別是在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上,我們從來就沒有執著某一時空條件下的“成說”,接納海外華文文學為比較文學的一個論題,在學會舉辦的國際研討會上設立這方面的圓桌,就是一個實例。
  海外華文文學的興起,有可能為比較文學提供一系列新的視域、新的對話模式、新的融合和超越的機緣。海外華文文學在各國“旅行”、“居住”,開花結果,生成、發育、發展的條件、土壤很不一樣,對它在各個國家、地域的起點、傳播、中介、影響、融合、變形等等地追問,就極具比較文學的價值和意義。
  現在,國內學壇對海外華文作家、學者在推動中華文化文學走向世界的作用還未有關注。事實上,海外華文作家作品中呈現出來的那種文化的“混雜性”,在客觀上已成為當前世界文學進程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全球化語境下出現的文化文學的多樣性。因為這些作品是介于兩種文化之間的,有母體文化的特征,也有“異”的文化質素,可與本土文化文學對話,也融合有某些世界性的“話語”,有可能躋身于世界移民文學的大潮中,有助于中華文化文學走向世界。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已出現了不少海外華文文學的優秀作品,這就為文學研究提供一批可以進行新的理論闡釋的文本。比較文學的學者,如能通過海外華文文學色彩多樣的文本,研究其在不同文化相互認識中對待彼此關系的態度,如何在互相參照中,反觀“自己”,發現“自己”,甚至再造“自己”的內涵,應是一個有創造性和理論意義的角度。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理論問題是:(1)華族文化向外移動后創造性轉化和重建的問題;(2)探討其在向外移動后某些文學共相和特殊規律;(3)進一步發現和闡釋海外華文文學的世界意義問題,重點是它為世界文學提供了什么新的文學形態和美學經驗。
  再次,海外華文文學中表現出來的縱橫交錯的文化“邊界”,有助于比較文學去發現、建立新的學科“邊界”。為比較文學的學科“邊界”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點,使中國比較文學學者在本領域有可能獲得新的突破。
  當代學術研究的一個新的特點,就是學科和方法的多元發展,已經到了可以相互融合、綜合的時候,因而學科發展的途徑也應是多元、互融的,正如巴赫金所說,每個學科都處在邊界上,事實上,每一個學術領域也都在邊界上,文化疆域沒有固定的內域和截然分界線,文化上的“邊界”,不是國土意義上的分界,“而是一種關系走向,指不同文化圈之間的分隔和關聯”[3],所以,承認“邊界”,并不妨礙彼此的交流和溝通,學科也是一樣,各個學科有自己的對象、規范、模式,也有相對的空間,有彼此相關的交叉點,可以進行“間性”對話。這些空間和間隔,往往被人們所忽略,從而出現審視問題的盲點,所以要通過對話,關注學科之間的“間性”,拓展這些“間性”領域,在兩個相關學科的交叉地帶培育出學術的新思路,提出新理論,尋找新的超越的可能性。海外華文文學應是漢語文學與比較文學的一個“間性”學科,就海外華文文學的世界性而言,也可以是比較文學與外國文學的一個“間性”學科,為了拓展比較文學的疆界,從中國比較文學第五屆年會暨國際研討會以來,連續幾屆研討會都給予相當的關注,因其有深遠的比較文學價值和意義,在這方面如能投入更多的力量,有可能為世界比較文學研究作出新的有突破性的貢獻。
  注釋:
  ①1982年6月,中國當代文學學會臺港文學研究會發起,與廈門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福建人民出版社和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聯合在暨南大學舉辦首屆“臺港文學討論會”。
  ②1983年6月,由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外國語學院和天津市外國文學會共同發起,在天津召開第一次全國性的“比較文學討論會”。
  ③1985年10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在深圳大學成立。2002年5月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在暨南大學成立。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40~44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饒芃子20062006
海外華文文學/比較文學/邊緣化/華裔美國小說/“唐人街”敘事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comparative literature/marginalization/fic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narration of" China Towns"
Studies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as a new academic field which emerged in 1980s have been developing gradually with the literature of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as its bridge. We have 3 articles published. RAO Peng-zi' s The Significanc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spurring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related disciplines from a tran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and plays a very active part in such aspects as supplying a brand-new object and space of research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Cultural Attribute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 interpreta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 by WANG Ruen-hua elaborates South-eastern culture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author talks about his reflections on Sino-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s and expounds another type of" Chinese culture"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over the areas of periphery outside China. PU Ruo-qian' s The Narration of" China Towns" in the Fiction of Americans of Chinese Origin is an analysis of the narration of" China Towns" . From the early others-oriented narration and the pursuit for the perceptiveness of Americans of Chinese origin to their second generation' s various kinds of appeal for escaping from or clinging to the Towns,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attempts to break though the" glass ceiling" of the Chinese Americans, who are of a weak and small ethnic group, has been expressed ful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descendingly powerful mainstream American culture.
海外華文文學是20世紀80年代初出現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學術領域,以臺港澳文學作為“引橋”而逐漸拓展,也逐漸與國際上的移民文學、離散文學接軌,形成一個極具東方特色的文化、文學“圈”。它的興起為中華文化外移與外族文化相互影響研究拓展了廣闊的空間。本期發表三篇文章:饒芃子的《海外華文文學的比較文學意義》從跨學科的視角論述海外華文文學對相關學科的促進,為比較文學提供了嶄新的探討對象和研究空間,為傳統的國別、地域文學比較,特別是理論研究和學科“邊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內容和視點,海外華文文學和比較文學在開拓文學研究新視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積極的作用,為中國的文學研究,提供了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新的闡釋內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對傳統思維模式的反思;王潤華的《文化屬性與文化認同:詮釋世界華文文學的新模式》是從文化視角切入東南亞華文文化,作者從不同國家、不同層面、不同視角來談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討詮釋中國以外邊緣地帶華人建構的另一種“中華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華裔美國小說中的“唐人街”敘事》是對不同歷史時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華裔美國作家筆下頻繁出現的“唐人街”敘事的分析,在華裔美國文學書寫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導地位,隨著歷史時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筆下的“唐人街”再現也表現出極大的差異:從早期“他者導向”的敘事、“亞裔感性”的追尋到華裔第二代逃離或固守“唐人街”的種種訴求,表現出美國強勢文化俯視之下,作為弱勢群體的華裔要沖破“玻璃天花板”的艱難。
作者: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40~44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饒芃子20062006
海外華文文學/比較文學/邊緣化/華裔美國小說/“唐人街”敘事
  overseas Chinese literature/comparative literature/marginalization/fic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narration of" China Towns"

網載 2013-09-10 21:46:14

[新一篇] 海外華文文學的新視野

[舊一篇] 海外和臺港地區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