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571(2004)01-0001-04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必須作為一種系統的體育文化去研究。因為,體育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不僅僅是一種運動,而且還包括豐富的物質、制度、精神等文化內涵。體育文化與其他文化因子之間又有著極其復雜的聯系。因此,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就不能簡單、片面、孤立地去認識。筆者認為建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應是目前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當務之急。本文就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及任務進行論述,并與同行探討。
1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學科性質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是在民族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學等相關學科充分發展的基礎上,根據當前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社會需要,應運而生的一門多學科交叉而成的邊緣學科。該學科主要運用文化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的民族傳統體育進行研究。它應屬于體育人文科學的一個部門,也屬于文化學的一個分支。我們之所以如此界定,是因為:
1.1 內容的文化性
我們研究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把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來加以分析的;我們研究的著眼點即在于民族傳統體育產生的文化根由,也深入地探討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及變化的文化制約性,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規則,以及它在時空上的傳遞和傳播特征。既注重它的過去和現在,又要著眼于未來。文化作為人的一種創造,應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盡管文化由于其本身發展的悖謬,會導致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期對人的異化,但人類最終會認識悖謬,走出悖謬,實現人的愿望。對于體育的文化學研究,就是要突破文化的二律背反,使人做出更為理性的選擇。在民族體育的現代化發展研究中,我們既要重視表層的物質文化、中層制度文化的研究與革新,更要重視深層的精神文化,尤其是民族心理、定勢等的作用。它是文化變遷中最緩慢、最滯后、最難以更新的部分。
1.2 手段、方法的文化性
從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上,我們主要是運用文化學的原理和方法進行分析與研究的。文化人類學應是我們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一門學科的性質,一方面取決于它的研究對象,另一方面取決于它所采用的學科研究方法。朱紅文在《人文精神與人文科學》一文中指出:“以科學技術為根本標志的時代,一方面是物質財富的巨額增長和極大滿足,另一方面是人失去對自然的優越地位。人成了技術的一個環節,而不再是歷史,文化和傳統中的存在,不再是自由和美的創造者。上帝死了,人也幾乎不存在了。”胡塞爾認為:科學危機的根源或真正實質在于人文科學長期以來受錯誤哲學觀念的指導,沒有并且不能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治療現代科學的根本途徑是從方法論上,人文科學與實證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區別開來,讓人文科學自己來處理自己的問題,擺脫唯科學主義和社會實體論的束縛與奴役。民族傳統體育在當代工業文明發展中,為了解決科學技術對人的拋棄,匡補西方體育的弊端,就必須高揚人文科學的旗幟,從文化學的角度對體育作出理性的分析與選擇。
1.3 發展規律的文化性
從體育自身的發展規律上來看,它主要受約于文化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以人的需要為根本原則。體育在它產生的初期,它主要是人用來同自然對抗的一種手段,是一種生存的必須;而社會的文明化程度越高,體育的教育功能、情感渲染功能、身心健康功能就顯得愈為重要。因此,作為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形式之一,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只有服從于文化學的規律,才能更好的為人的發展服務。即人的文化創造自覺性、目的性越強,文化才能更符合人的價值需要。
2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研究對象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它是學科獨立的前提,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是一門用文化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作為一種特殊文化現象的民族傳統體育的一門具體科學。具體而言,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2.1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既包括作為中華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傳統體育,也應涵括非主流的漢民族體育以及少數民族的體育活動形式。既要研究物質層面的運動項目、運動器械、設備、服飾、壁畫、出土文物等,也要研究制度與組織文化,更要進一步研究人們在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中的價值觀念及規律。
2.2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端及形成的文化學因素
從各民族體育產生的共性來看,主要來源于生產勞動,來源于軍事格斗,來源于祭祀、生活習慣和動物活動等。但各地區各民族由于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的不同,因而在民族傳統形式和體育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正如司馬云杰在《文化價值論》中所指出的那樣:“人類不同文化的發展,除了經濟活動以外,還存在著各種變量關系;不僅存在著山脈、河流、海洋以及各種自然條件的影響,而且還存在著發源地、居住環境、前社會觀念、現實生活中的新觀念,以及社區或社會的特殊發展趨勢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所有這些因素都給不同文化提供了獨一無二的獨特場合和情景。不同場合和情景的交際是不一樣的,應付環境的條件和手段也各不相同,因此,生命的火焰和精神的創造力各有懸殊,其文化花朵也必然表現出絢爛多彩和不同豐姿。”對于各民族體育獨具特征的文化學原因的把握和研究,既是我們進行體育文化比較的前提,也是各民族體育文化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根本依據。
2.3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特征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文化,由于各民族的自然條件、居住環境、社會觀念、文化影響等因素的不同,因而其文化創造的形式與手段也必然會表現出差異。中華民族大體育和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質。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應當概括出其一般的共同的特征。
2.4 影響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因素
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和形成都有其特有的因素影響。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既可以造就各民族體育的文化優勢,同時,也必然存在著相應的價值悖謬和非理性。有的文化,盡管在當時是合理的、理性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及變遷,就會走向它的反面,表現出不合理性。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也是如此。產生并形成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民族體育,由于受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封建文化的影響,必然具有相應的時代特征,如競賽的不公平性、表演性、禮儀性等特點在現在已成為當代體育發展、現代人發展的桎梏。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在宋代以前其發展令世人瞠目,但在明清以后卻步履維艱,為時代所拋棄,原因何在?對于這個問題的探討,對影響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因素的認識,不僅對于中國當代民族傳統體育如何選擇發展方向有利,而且對民族體育的改造,營造新的環境也將是非常有益的。
2.5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遞與傳播
文化的傳遞是文化的時代相傳,是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文化的傳播是從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的擴散,是文化在空間上的流動。不論是文化的傳遞或傳播,都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文化互動,是人對文化的一種分配與享受。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在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其傳播特點主要表現為:輸出的多輸入的少,雖然異族文化對于古代體育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但僅限于運動項目方面。在中國近代,對西方體育的接受是在一種非自愿的被迫的狀態下開始的。在民族體育傳遞中繼承大于變異,尤其是傳統體育的深層價值方面。少數民族體育,由于其地理環境的封閉性,加之漢民族的非平等態度,往往局限于本民族范圍內自娛自樂,自生自滅。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互動情況及特點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認識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
2.6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文化的碰撞、沖突、融合
中西方體育是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長發展起來的體育,一種代表的是傳統的農業文化,一種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產物,二者之間有著較大的異質性。在中國近代,民族傳統體育在國人求強救國的愿望驅使下,在“學夷以制夷”的動機下,在學習引進外國的先進科技、思想的同時,對西方體育也給予了一定的接納。但二者的碰撞、沖突是明顯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論爭便是例證。其結果便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確立,民族本位體育觀念的主導地位受到肯定。由此便可得出一種規律的認識,任何民族對外來文化的接受都是有選擇性的。西方體育對中國體育的影響,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滲透與改造,只可能是局部的。如何尋求中西方體育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最佳結合點,優化中國的傳統的民族體育應是我們研究的一個重點。
2.7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發展問題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然有其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部分,也有陳舊過時的內容。我們必須以客觀的態度,對我們的傳統體育項目進行認真的篩選,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分別處理。有些項目需要進入學校,有些需要加以改造,進入競技領域,還有相當一部分作為休閑、娛樂等民間體育活動形式而存在。還有一部分作為完成其使命的歷史遺產而被保留在文化典籍中。
總而言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是以民族體育文化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的,通過對其研究,總結出民族傳統體育產生、形成及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學規律。
3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研究任務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雖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現已具備了成熟條件,但是對于中華民族體育的文化學研究已早已開始。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很多學者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功能、價值、如何發展等問題進行過討論。而今,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正在全面的崛起,在改革開放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重新審視和研究尤其具有時代意義。現在的民族體育研究同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相比,從研究任務到范圍、內容等方面都已有了很大的變化與不同。從總的趨勢看,研究的數量不斷增多,質量不斷提高,范圍不斷擴大,在研究方法上出現多學科交叉的情形。根據目前社會現代化對體育的需要以及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現狀,我認為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
3.1 未來社會需要具有什么樣素質的人,體育能做些什么和應該做些什么
不同社會和時代會對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從石器到鐵器、銅器時代,再到農業、工業和當今信息時代,歷史的每一次變遷,人的需求以及人的相應素質都會發生較大的變化。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不僅應該研究當今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而且由于教育本身的滯后性和先行性,在人才培養方面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只有在此前提下,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把握體育在未來社會中的目標定向,明確體育能做些什么和應該做些什么。如在工業革命時代,西方的科學體育在一定程度上既促進了社會所需求的人的培養,同時也促進了體育的發展與完善。呂樹庭在《21世紀,中國社會生活方式與體育的社會學透視》一文中指出:“21世紀,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將以合理、自由和豐富為原則,以文明、健康、科學為主要特征。體育與人的生活質量,與人的生命價值的體現形式聯系更加密切,全面介入生活領域,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城鄉生活方式趨同的結果是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在體育設施精良,配套服務優質的生活住宅小區;人際關系淡漠和功利化趨向,從某種意義上講又以強化中國家庭的內聚力和以親屬為紐帶的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往來,使家庭體育在城市家庭網的延伸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生活方式多樣化及消費階層化將導致體育需求的多樣化和體育消費的階層化。”于濤在《社會轉型與中國體育文化的三次嬗變》一文中指出:“未來體育變化的趨勢,可能是一個以科學體育為主流,暗潛著藝術化體育的傾向。”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和帕特里西亞·阿伯丁在《90年代世界發展十大趨勢》一書中談到:“90年代后期,人們的娛樂方式和消費習慣都會發生根本的改變,成為90年代社會的主要娛樂活動。”“熱衷于健美鍛煉的人們對大型體育的興趣越來越少;他們寧愿花一個周日下午去參觀美術館而不愿看電視轉播的足球賽。“90年代,發達國家將會出現視覺藝術,詩歌、舞蹈、戲劇、音樂等方面的現代藝術復興,它與剛剛過去的那個崇尚武力,盛行體育的工業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今天,我們正從體育轉向藝術。”從上述作者的觀點中,我們雖然注意到講法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未來體育將會更多的具有藝術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首先應該把體育文化未來趨勢是什么作為自己的研究任務,如此,才能為民族體育的未來發展選擇好發展的平臺。
3.2 什么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哪些是先進的、理性的時代文化?哪些屬于非理性的、需揚棄的歷史文化?
這應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第二個研究任務。我們只有客觀辯證的對待體育文化,以發展的眼光對其加以分析,才能確定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提高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們知道,每一種文化的產生和創造,都是在特定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產生的,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文化價值上的悖謬。尤其是時代的變遷,原先合理的部分也會變得失去了合理性和存在的價值、意義。因此,對待我們的民族文化遺產,必須加以認真的研究,既要研究它是什么、為什么,同樣又要客觀的、公正的對待與評價。既不能采取歷史虛無主義態度,也不能“厚古而薄今”,更不能以此為依據,要么全盤西化,要么否定一切外來文化。
3.3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應如何發展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在特定的政治、經濟、地理、文化等生活條件下所形成的一種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價值與特征,具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是一筆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據《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記載:少數民族體育676項,漢民族體育301項,總計977項。這些項目“有的千百年間流傳,時斷時續;有的已走出國界,成為世界共性文化;有的延伸變化,由此及彼,由單一變成一種或多種體育活動;有的以強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田間、地頭、山寨、山野……人群中存在著;有的卻遭天災人禍而蕩然無存,只有在散亂的史籍、發掘的墓葬、出土的文物當中時隱時現”。“如何將流傳的推廣開來,將失傳的發掘出來,井整理成為系統的,完整的史料,是我國人民所關心的,也是各國人民感興趣的事業。既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需要,又為民族體育的發展創造條件;即可對內對外宣傳介紹,又可傳之后世服務后代;即為增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做貢獻,又可為逐漸推向世界體壇做準備”。《中華民族體育志》后記中還指出,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為了使這一優秀民族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使其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財富,我們需要挖掘、整理,同時又要根據時代的需要加以改造和創新,我們既要有將其中的一部分推向世界,以特有的東方文化優勢對以西方體育為主流的世界體育給予匡補和匡正的信心,又要理智冷靜的面對現實。由于各民族文化的異質性和文化傳播的選擇性,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都成為現代奧運的競技項目。哪些項目應通過完善競賽機制,與國際慣例接軌,走向世界;哪些項目應發揚特有的娛樂、健身優勢作為大眾休閑、娛樂體育;哪些應進入學校體育課堂;哪些應作為歷史文化而保存,我們必須慎而處之。如果一味的追求民族體育的世界化,用當前的國際體育規則對民族體育加以閹割,不僅會失去民族體育的民族和區域特色,而且也只能會是徒勞的。
3.4 不同區域、不同民族傳統體育的比較研究
體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形成和發展與人類文化的進步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體育發展的形態是其文化內在規定性的必然結果。因此,循沿歷史的軌跡,從文化學的視角對不同地域、民族的傳統體育進行比較,無疑會為我們深入地認識體育的發展規律,把握其未來方向,提供有益的啟示。吳忠義在《從中國與希臘傳統體育的比較看世界體育發展走向》一文中,從文化學視角,對中國與希臘不同形態傳統體育的內涵及其外顯特點進行比較研究,探討了二者不同的心理、文化特征,提出未來世界體育的發展將是以東方為主流的健身體育和以西方體育為主流的競技體育。二者在其發展進程中將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但因內在規定性的不同不會從根本上融為一體。于濤在《關于中西體育分殊與融合的歷史唯物主義思考》一文中指出:“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中西體育的分殊與融合,就可以清楚地把握體育文化的過去、現狀與未來,理解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差異的根結所在,同時也利于看到傳統體育重視人的道德升華,重視追求審美境界和人的內在情感體驗等方面對未來體育所獨有的價值。”陳晉璋在其《從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談古近代中國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演進歷程的異同》一文中提出:“中國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是中西方兩種傳統文化的產物。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中西方民族逐漸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形態與民族心理,它包括個性、情感、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定式等。這些民族心理特征影響著民族文化的選擇趨向,而文化選擇趨向在相當的程度上決定著一個民族體育的存在方式和發展趨向。”本書作者王鐵新、王崗二同志在近幾年的民族傳統文化學研究中,也曾多次就中西方體育的文化特質差異以及對人的不同影響作用做過論述。王鐵新在《中國人的民族性格與中國體育的選擇》、《論傳統文化的非理性與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悖謬》,王崗同志在《文化結構法則與民族體育的發展趨向》等文章中就中西體育的產生的根源、影響因素,以及對人的不同影響作用作了大量的闡述。中西體育文化的比較仍將是一個研究重點。
3.5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中國少數民族體育和西方競技體育三者之間發展態勢的研究
在中國當今體育的發展中,做為體育主要組成部分的有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少數民族體育和西方競技體育三大塊。前二者仍屬于中國土生土長的民族文化,后者屬于外來品。自鴉片戰爭以后,西方體育開始進入中國,并以其特有的文化優勢逐漸占據主導地位,成為主流的體育文化。民族傳統體育在與西方體育文化的碰撞、抗爭、融合中堅強的向前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體育運動的發展,除了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挖掘、整理、改造工作以外,還經常舉行“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和“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討會”。在1994年的云南昆明“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討會”上,國家體委主任劉吉強調:“要向現代體育靠拢,必須保持民族特色。民族的東西只有民族化才具有世界意義,如果失去了民族化,就沒有世界意義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正在走向新的復興。而在二十世紀末,西方科學體育在逐漸暴露其弊端的過程中也將成為強弩之末。在當今呼喚“人性的覺醒”,“人性的回歸”的時代,可以斷言,三足鼎立的局面還將會長期存在。不同文化互動的結果決不會是一方完全取代另一方,而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式的融合式發展。
總之,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只有將其作為一種文化深刻研究其內涵、存在與發展的規律,研究文化與社會變遷、與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間的關系,研究民族體育文化與其他民族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才能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發展作出合理的規劃,而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研究對象、性質、任務等問題又是必須加以認真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臨汾1~4G8體育王鐵20042004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文化學研究,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及任務進行了充分而詳盡的探討,旨在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學科體系,填補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文化學空白。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研究/研究對象及任務/學科性質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cultural discipline research/research object and purpose/academic quality基金項目:本課題為山西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002)。洪瀟tíng@①/楊振宇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氵加亭王世The Researching Object and Purpos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al Discipline
WANG Tie-xin
(PE Institute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The academic qual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as well as its research object and purpose are explored in detail for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an academic syst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so that the blank spa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cuhural discipline can be filled.王鐵新(1965-),男,山西臨汾人,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 作者: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臨汾1~4G8體育王鐵20042004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進行文化學研究,對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及任務進行了充分而詳盡的探討,旨在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的學科體系,填補民族傳統體育研究的文化學空白。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學研究/研究對象及任務/學科性質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cultural discipline research/research object and purpose/academic quality基金項目:本課題為山西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基金課題(2002)。洪瀟tíng@①/楊振宇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氵加亭
網載 2013-09-10 21: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