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外商直接投資的加工貿易傾向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加工貿易傾向(注:本文所稱的外商投資企業包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和外商獨資企業。)
  從1979年到1997年我國已協議利用外資6450.01億美元, 實際利用外資額達到3483.48億美元。(注:國家統計局,1998, 《中國統計摘要》,中國統計出版社,第138頁。)這些外資中有60 %用于對工業的投資,對房地產和公用服務業的投資大約占1/4,其余投資于商業、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科技及技術服務業等。(注:1998年1月6日,《經濟日報》。)國家外資政策對于外資工業企業有明顯的出口鼓勵傾向(如在出口退稅和通關手續上予以優待等),目前外資企業產品的大約60%用于出口。(注:桑百川,1998,《正確對待外資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問題》,《國際貿易問題》,第3期。)同時, 對于這些企業的原材料和設備進口也給予了一定的優惠政策,因此伴隨著外商直接投資額的增長,外商投資進出口總額也快速增長,比我國貿易進出口總額的增速還快,從進出口總額增長的貢獻率整體來看呈增加趨勢(表一),成為保持總額增長的重要力量。1996年和1997年三資企業進出口總額占全國進出口總額分別為47.30%和46.95%, (注: 國家統計局,1998,《中國統計摘要》,中國統計出版社,第133和142頁數據。)接近一半。但是,若按貿易方式對我國進出口總額進行分類,可以看出總額連年快速增長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加工貿易的迅速崛起。1986年,加工貿易僅占總額的15.6%,而到1996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在總額中達50.5%(表二)。那么,外商直接投資與加工貿易之間的聯系,從統計數據來看:(1)從生產方面考慮,大部分外資是用于工業,同時, 占外資第二位的房地產業基本不用進口,兩者相加已達外資總額的85%以上,因此可假設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口全部是用于工業領域產品生產的原材料(機器設備可以視作特殊的原材料),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因其只占全部生產產品的60%,所以用每年的出口除以0.6 可得外資企業產品總產出(表三)。由表三可以看到,總產出與總進口之比很低,若再考慮外資利用了內地的部分資源則投入產出比將更小,這說明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從總體來講是一種大進大出的生產方式,這正是加工工業的特點。再將以上數據與我國近幾年加工貿易增值系數進行對比可發現二者有著類似的變化,在1992、1993、1994三年都較低,而在1995和1996年卻都有所上升。以上分析表明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在生產方式上是以加工組裝業為主。(2)從貿易方式上分析, 數據表明(表四)加工貿易出口一直是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主要方式,所占比重達80%以上。加工貿易進口數字是以貿易方式進行統計的,其中已扣除投資進口和內銷進口,所以相比于外商投資企業的總進口要小得多,但兩者之間的比例較穩定地維持在50%以上,若再加上工業投資進口中用于外銷的部分(經驗比例35%,即35%×60%=21%),則用于加工貿易的進口可達總進口的70%以上,表明加工貿易無論在外商投資企業的進口和出口中都已占很高比例,成為外商投資企業的主要貿易方式。以上兩點分析表明我國目前已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商投資格局,或者說我國外商直接投資有明顯的加工貿易傾向。從實際情況來看,也確實存在著大部分中小外商投資企業主要從事加工貿易的事實,沿海地區尤其普遍。
  表一   全國和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商品總值統計 (億美元)
年度 全國進出口總額 外資企業進出口總額 比重(%) 貢獻率(%)1986  738.46      29.85      4.04    —1987  826.53      45.84      5.55   18.161988  1027.84      83.43      8.12   18.671989  1116.78      137.10      12.28   60.341990  1154.36      201.15      17.43  170.431991  1357.01      289.55      21.34   43.621992  1655.25      437.47      26.43   49.601993  1957.03      670.70      34.27   77.281994  2366.21      876.47      37.04   50.291995  2808.48     1098.19      39.10   50.131996  2898.80     1371.10      47.29  301.361997  3250.6      1526.2      46.95   44.09
  資料來源:根據歷年《中國統計年鑒》計算。
  表二 加工貿易進出口與我國總進出口的對比 (億美元)
年度 我國進 加工貿易 比重 出口額 加工貿易 比重   進出總 進出口總 (B/A) (C)  出口總額 (D/C)   額(A)  額(B)          (D)1991 1357.0  575.1  42.4 718.4  323.9  45.11992 1655.3  708.5  42.8 849.4  396.2  46.61993 1957.0 -804.3  41.1 917.4  442.5  48.21994 2366.2 1043.5  44.1 1210.1  569.8  47.11995 2808.5 1320.0  47.0 1487.8  737.1  49.51996 2898.8 1463.3  50.5 1510.5  841.3  55.7年度 進口總額 加工貿易 比重    (E)   進口總額 (F/E)         (F)1991  637.9   251.2  39.41992  805.9   321.3  38.81993 1039.6   361.8  34.81994 1156.1   473.7  41.01995 1320.8   582.9  44.11996 1388.3   621.9  44.8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和《中國統計年鑒》各年計算。
  表三 加工貿易增值系數與我國外資企業投入產出比 (億美元)
年度  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 加工貿易 外商投資 出口÷     出口值  進口值  增值系數 企業出口  0.61991  323.93   251.17  1.290   120.65  201.081992  396.16   312.34  1.268   173.56  289.271993  442.46   361.84  1.223   252.37  420.621994  569.84   473.66  1.203   347.13  578.551995  737.06   582.94  1.264   468.76  781.271996  841.35   621.96  1.353   615.10 1025.17年度   外商投資 外商投資    企業總進口 投入產出比1991   168.90    1.1911992   263.70    1.0971993   418.33    1.0051994   529.34    1.0931995   629.43    1.2411996   756.00    1.356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和《中國統計年鑒》各年計算。
  表四 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進出口與外資企業總進出口的對比 (億美元)
年度 外商投資 外商投資  比重 外商投資 外商投資  比重   企業加工 企業總進口 (%)  企業加工 企業總出口 (%)   貿易進口          貿易出口1993 193.03  418.33   46.14  212.60  252.37  84.271994 280.83  529.34   53.05  305.80  347.13  88.091995 370.57  629.43   58.87  420.63  468.76  89.73
  資料來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所課題組,1997年,《簡析我國對外貿易中的加工貿易傾向》,《國際商務》,第3期。
      二、外貿目標與引進外資的理論分析
  外貿對國民經濟帶動作用是建立在豐厚穩定的外貿利益的基礎之上的,但是,按靜態比較優勢進行分工的發展中國家獲得的外貿利益往往是不穩定、不持久的。原因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比較優勢產品是資源、勞動密集型產品,這些產品的收入彈性小于1,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已逐步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時原料節約和替代技術的發展又進一步減少了對這些產品的需求(如1973年石油危機后,發達國家立即開始著手研制一系列的低耗產品以減少對石油的需求)。以上兩個因素導致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價格不斷下降,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外貿利益朝不保夕,缺乏后勁,往往只有靠出口規模的擴大來維持現有的外貿增長,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有限。而發達國家的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則愈來愈高,價格也隨之有上升的趨勢,外貿利益相當穩定并持續上升,世界范圍內的馬太效應日益明顯。這種按傳統的靜態比較優勢理論來發展外貿的作法對發展中國家顯然不利,其結果只能是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不能滿足以外貿促發展的要求。
  發展中國家要實現以外貿促增長的夙愿,只有在于追求動態比較利益。動態比較利益來源于動態比較優勢,動態比較優勢模型是在1965年由兩位日本學者提出的,它指目前雖不存在但可以創造出來的后天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會隨著產業結構升級而不斷發展,呈現出動態變化的特征。動態比較優勢產品往往是目前具有靜態比較優勢的產品的邊際產品,是比它們的技術含量稍高一點的產品。在發展的過程中,比較優勢產品的資本、技術含量會不斷提高,新的比較優勢會產生新的貿易機會和分工,按新的分工進行貿易得到的就是動態比較利益。由于新的比較優勢產品中技術含量的不斷上升,改善了貿易條件,所以動態比較利益相對于靜態比較利益而言較為穩定,對經濟發展帶動作用更大,并能促進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由此形成良性循環。本世紀初的美國,六十年代末的日本,都是因為抓住了國際產業結構大變革的機遇,重建各自的比較優勢,通過貿易取得豐厚利潤,促進了本國經濟跳躍式發展。再如七十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它們借助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技術改造創新的時機大量引進技術,擺脫了人口少、資源匱乏的稟賦束縛,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并實施出口替代戰略,出口資本、技術密集的初級產品,從而以其價格優勢占領了這些產品的國際市場,一躍成為新興工業國家。
  動態比較利益要以產業結構升級為前提,利用形成的比較優勢進行出口貿易就可進入一個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升級促進貿易進一步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主要途徑有:(1 )貿易保護。生產這部分產品的產業在國內發展時,適當的貿易保護是必要的,在具有一定競爭力后再推向國際市場,但是這一點往往會受到來自發達國家的責難,尤其在我國要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前夕,采取保護措施更要小心謹慎;(2)引進技術。 產業結構升級以技術進步為條件,而先進技術往往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發展中國家要想節省時間,短期內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新的動態比較優勢的目標,就必須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引進技術的途徑一是技術貿易,二是吸引外資。直接引進技術往往價格昂貴,而且被引進方要求條件高。因此引資是發展中國家獲取技術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捷徑。這種通過吸引外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創造動態比較優勢,從而發展外貿,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過程可以圖示如下:
  附圖F529d01.JPG在外貿走上取得動態比較利益的軌道之后,也需要外資的積極參與,注入新的活力,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取得更大的外貿效益。
      三、外商直接投資加工貿易傾向的局限性
  目前,我國已形成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商投資格局。加工貿易成為外貿、外資相連接的載體,要評價外資引進成效和外貿成果就必須對加工貿易進行實證分析。通過理論分析,我們知道引資與外貿目標的實現都要與產業結構升級相聯系,但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商投資格局對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是有限的,理由有三:
    (一)加工貿易引進的技術質量不高,產品增值率低
  加工貿易的特點是出口與進口直接掛鉤,表現為大進大出,因此對加工貿易引進技術要結合進口進行分析,不能因其出口的是精加工、高技術產品而以為其引進技術也是高質量的。在我國,目前加工貿易貢獻的出口增長中大部分仍是服裝、紡織和機電零部件等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僅有的部分高技術、深加工產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過程短暫、增值不高的問題,這一狀況可以從表三中的加工貿易增值系數上得以反映。增值系數是一個可以綜合反映加工貿易出口產品中的零部件、材料等中間投入品國內供給的程度和加工過程中技術含量的指標。若零部件和材料大部分可由國內企業供給、加工過程中技術含量高則增值系數高,反之則低。由于我國加工貿易零部件、材料大部分都是外資企業從國外進口,所以增值系數可以認為只反映了加工過程中技術含量的高低。從表三可以看出,近幾年加工貿易在進、出口中比重都有所上升,但增值系數始終在1.2—1.3之間,附加值實現狀況很不理想,至1996年加工貿易出口值達841.3億美元,而進口值為625.9億美元,這種大進大出模式表明我國加工貿易相當部分尚處于典型的簡單加工和組裝的發展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加工貿易對國內中上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小,對經濟的貢獻有限,而且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會逐漸失去發展后勁,因而對于產業結構升級作用不大。
    (二)加工貿易波及效果差
  一項產業是否具有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能力,還要看它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程度,即該產業對國內其他產業的推動作用有多大,這是大國在確定戰略產業時必須考慮的問題。若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企業中間投資品由東道國提供,且其最終產品的技術含量較高,屬于高科技產品,那么它所需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間投入品的技術含量也必然相應要求提高,這樣自然會帶動東道國提供中間產品的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這就是所謂的技術“溢出效應”。當這些技術改造在大范圍內進行時,產業結構將隨之改善。然而,在我國,實際情況是加工貿易不但技術含量低,而且中間投入品沒有實現國內供給替代,而主要依靠進口,加工貿易通常只是個別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形式。即便具有一定的貿易規模,也主要局限于部分地區和少數相關企業,整體規模的擴大對其它企業、地區的輻射作用不大。因而加工貿易的發展不能給國內企業發展帶來新的市場,更不要說通過加工貿易帶動相關工業發展以實現工業結構的改善與升級了。
    (三)加工貿易產品出口易受到反傾銷待遇,對我國相關產品出口不利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有了長足發展,貿易保護戰不斷加劇的今天,過多出口價格較低的加工工業品只能增加國外對中國的反傾銷起訴和貿易磨擦。據統計,近幾年中國遭遇反傾銷起訴的產品中,來自外資企業的占了相當的比重,這種狀況無疑損害了我國的國際商業信譽,使內資企業生產的相關產品的出口受到影響。以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的機電產品出口為例,加工貿易是促進近幾年機電產品出口持續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1996年機電產品加工貿易出口額為362.7億美元, 占機電產品出口總額的75.2%,比上一年增長18.4%,其中出口凈增長額為56.2億美元;電子產品出口額有90%來自加工貿易。(注:段敏,1997,《中國電子報》4月5日。)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機電產品反傾銷案件的不斷增多,80年代我國平均每年接到6起反傾銷指控,1990到1994 年上升到每年25起,其中大多集中于機電、輕工、紡織等產品上。(注:梅新育,1995,《關于中小企業降價出口商品的體制根源及改革》,《國際貿易問題》第9期。)除此之外, 各主要產品進口國紛紛制定各種規定給我國有優勢的制成品出口設置障礙,如歐盟1995年宣布進口電器必須具有CE檢驗的合格證明等,這些都將不利于今后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增長。
  從以上論述可見,加工貿易對于促進產品結構升級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足以成為追求動態比較利益的主要貿易方式。事實上,加工貿易的發展正是我國靜態比較優勢的體現,外商在選擇我國作為加工基地時是從全球范圍內進行考慮的,主要是利用我國相對便宜的勞動力,因而外資企業成為加工貿易出口的主體是合乎情理的,這也體現出我國目前的比較優勢產業仍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但是,目前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格局顯然是與我國貿易上要實現動態比較利益和利用外資以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這兩個目的是不一致的。
      四、調整外資結構,建立動態比較優勢
    (一)對存量進行調整
  對于已經存在的外資加工貿易企業主要是進行中間投入品市場的挖潛,擴大波及效果。已經發展起來的加工貿易在我國沿海地區已形成了一個以電子、輕工、紡織為主的中間投入品需求市場,通過沿海地區加工貿易企業每年進口額來看這個市場規模很大,需求面向中上游產業,最終產品銷售國際市場,因此只要因勢利導,把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打入這一市場,就可以為中上游產業提供巨大的市場機會,而且可以以加工貿易方式為載體,把中上游產業帶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實現從下游產業向中上游產業的延伸,這對于整體產業結構升級和比較優勢的建立具有戰略意義。
  遼寧世界貿易組織咨詢中心對沈陽、大連30個從事加工貿易的外商投資企業進行調查,有16個企業表示愿意轉向國內采購料件,還有9 個企業表示目前沒有轉向國內采購的意愿,只有3 個企業的外方母公司不允許其另辟采購渠道。調查過程中,外商反映國內市場存在的信息、政策、運輸方面的障礙和生產技術上的差距是阻礙國產中間投入品進入加工貿易市場的主要屏障。針對此種情況可采取以下措施:(1 )在加工貿易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中間投入品供求信息庫,以方便供需雙方的聯系溝通,創造市場機會;(2 )為使國內企業生產的料件和零件在質量、規格和成本等方面適應加工出口的要求,國家應扶持企業工發、試制新產品或向用戶提供試用品,對這些項目在信貸上給予優惠; (3)對企業從事出口生產和為加工貿易提供的料件在進口關稅征收上應一視同仁,海關對于進口保稅商品在零件廠和組裝廠之間的流通應提供便利;(4)加工貿易企業采購國產料件出口應實行全額退稅, 以發揮國產料件的價格優勢,從而牢牢把握這一市場。
    (二)對增量進行調節
  1.取消優惠政策。外商投資加工貿易之所以迅速發展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加工貿易方式比一般貿易能得到更多的政策優惠,國家對企業以出口為目的的進口料件予以免征關稅,1996年4月以前, 外商投資企業還可以享受對進口機器設備等物品免征關稅等優惠,此外還有許多地區規定有特殊政策。這些政策建立主要是為了促進吸引外資,加工貿易的迅速發展也說明引資政策是有成效的。但是,由于這種方式本身的原因和我國客觀環境的限制,它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說這種引資成功只是表面上、數量上的成功,實際上卻是失敗的,它有悖于我國引進外資的目的。優惠政策對外商投資的引導作用直接造成目前粗加工生產能力的發展過剩的局面,同時還為不法分子利用其倒賣內銷原材料、進行走私提供了便利,造成很大的危害。優惠政策繼續執行勢必妨礙今后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和進一步發展,弊大于利,應盡快取消。政府要想保持政策的一貫性以鼓勵制造業的發展可以規定對某些進口料件一律免征進口關稅,而不管它是否用于出口商品生產,不必實行特殊的加工貿易政策。
  2.引導外資投向,建立動態比較優勢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走向,盡管不同國家在各個不同發展時期對吸引外商投資制定了不同的政策,但基本方式都是圍繞各自的優先發展產業加以調整,目前我國的引資政策也開始從以往的地區優惠政策逐步轉向與產業傾斜相結合的鼓勵、限制和禁止外商投資的政策。1995年6月,國家計委、外經貿部聯合發布了《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兩個文件,目的就在于正確引導外資產業投向,盡快改變目前外商投資集中于“短、平、快”項目的局面,規定的頒布有助于加快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但這兩個文件下達后并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沒有配套的政策手段,缺乏規范的地方政府行為,因此在今后外資引導工作中應加大力度,并且盡快出臺相應的規范各地政府行為的法規,以改變各級政府官員的目標函數,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背景下使各地優惠措施與外商投資相結合,促進不同產業的相對均衡發展和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產業的優先發展。
現代財經津43~49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戚自科19991999利用外資是我國獲取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捷徑;而實現動態比較利益作為對外貿易的目標又要以產業結構升級為前提。因此,理論上評價外資利用效果和外貿得益就必須要分析外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在我國,由于自然稟賦條件和外資政策的引導,目前已形成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商投資格局,但是加工貿易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上作用有限。因此,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傾向制約了外資對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外貿得益逐年增長只是靜態比較利益實現的結果,追求動態比較利益的目標因而會落空。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對外資的存量、增量作相應的調整。加工貿易/外商投資/比較優勢/比較利益/產業結構升級作者單位:北京商學院 作者:現代財經津43~49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戚自科19991999利用外資是我國獲取技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捷徑;而實現動態比較利益作為對外貿易的目標又要以產業結構升級為前提。因此,理論上評價外資利用效果和外貿得益就必須要分析外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促進作用。在我國,由于自然稟賦條件和外資政策的引導,目前已形成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商投資格局,但是加工貿易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上作用有限。因此,外商投資的加工貿易傾向制約了外資對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作用;外貿得益逐年增長只是靜態比較利益實現的結果,追求動態比較利益的目標因而會落空。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對外資的存量、增量作相應的調整。加工貿易/外商投資/比較優勢/比較利益/產業結構升級

網載 2013-09-10 21:48:06

[新一篇] 論地域文學史學的研究方法

[舊一篇] 論天然漆在漆藝中的傳統與作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