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黃河流域民間美術中的滑稽審美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J0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5X(2003)03-0196-03
  對我國傳統藝術,尤其是對民間美術的繼承和發揚光大,一直是眾多有識之士關注的問題。然而,學術界和美術界并未從美學高度對民間美術給予研究和歸類,僅僅是做民間美術題材、表現形式、歷史淵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論述,而基于民間美術基礎上,同傳統文化和思想理念相聯系,宏觀地抽取華夏民間美術諸表現形式中的審美因素,進行歷史性的、美學高度的分析和研究卻相對較少,這不利于對傳統民間美術以及華夏傳統文化的研究和繼承。為了把民間美術這一國粹發揚光大,使民間美術早日成為一門學科,筆者愿以粗淺之研究作引玉之磚,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使中國民間美術的“學科大廈”早日建立。
    一、滑稽審美的發展歷程和民眾基礎
  黃河流域的民間美術,是指根植于民間、有別于文人美術和宮廷美術、土生土長的、依附于古老文化傳統和習俗的各類民間美術表現形式。黃河流域的民間美術形式豐富多彩、門類眾多,最具代表性的有:木版年畫類、雕塑類、玩具類、剪紙類、服飾類、繡品類、皮影戲類等;主要產地是:四川的綿竹、陜西的鳳樣縣、河南的朱仙鎮、山東的濰坊等地區。現活躍于各地的諸多民間美術表現形式中在造型上最具美學特征的特點是:滑稽審美。這一重要的民間美術造型美學特征,折射出我國民間美術的造型審美共性和民間強烈的滑稽審美觀。“滑稽審美”一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并不存在,但滑稽審美在黃河流域民間美術的歷史長河中,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并有著高度的共性和傳承性。
  對“滑稽”的最早論述和記載是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滑,亂也;稽,同也。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說是若非,言能亂異同也。”[1]這里所說的“亂異同”、“言非若是,說是若非”具體表現為從語言到行動,以及表情等的荒誕不經、外形的倒錯、極度夸張、變形和失去常態,從而產生了內容與形式的自相矛盾,達到富有喜劇性的、為人們(尤其是先秦時期的帝王)所樂于接受的目的。這種滑稽表現形式早在我國春秋前后,就已為各諸侯國的優人(即形體殘缺或侏儒,且睿智者)所擅長,并被起源于該時的俳優歌舞、雜劇廣泛采用。這種不論是內容還是形式的倒錯和極度夸張的表現形式,取得了詼諧的喜劇性效果,能給人以輕松、快樂、有趣、意外、幽默等情感反應,達到寓說教于樂、寓說教于喜、寓說教于趣的“寓莊于諧”的目的。由此可知,華夏民眾很早就已開始對滑稽的表現形式有了廣泛的心理認可和審美感知。
  勞動,滿足了生存的需要,同時也創造了美。自黃河流域第一線文明之光劃開了漆黑、沉寂的華夏大地以來,人們對美和善的追求便從未停歇過。從“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出土的先民們創造的大量的彩陶、陶制人像雕塑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崇尚隨心所欲、簡潔概括、稚趣夸張的造型,傾向象征寓意和意象夸張的裝飾圖案。從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塑人頭像”[2],在摔成近方形的陶土上,以兩指貫穿陶土形成眼窩,以一豎一橫的兩條搓揉過的泥條置于臉上形成高鼻和嘴,兩側是信手捏出的半圓形的耳朵,一副滑稽、詼諧的表情,在刻意或不經意的創造中盡現眼前,仿佛在向今人述說著當時的神秘。同是這里出土的、享譽世界的“彩陶盆魚紋人面”[2],其意象夸張和構成表現,即使放在當今所有著名大師的創意設計作品中也不會遜色。這些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清晰地表明他們早已開始了“外形的倒錯、極度夸張、變形和失去常態”的“隨意性”意象夸張的創造,開始了對美和審美的探索歷程。“美和善”是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實踐追求的崇高道德境界。美是善的象征,美可以向人們暗示,并且能引導人們實現善,因為審美愉悅所固有的無利害性就是傳統道德使命的標志。審美過程是人對美的東西的感知、欣賞和接受過程,表現為個體、族群和民族在人類造物的同時,按照“合用”,“好用”,即達到“善”(美的最高境界,理想的境界)的造物實踐派生價值,而演化、發展起來的審美感知。這種符合美和善的造型和裝飾表現,以能給人愉悅感、幸福感、滿足感等,達到賞心悅目的“快感”的情感反應為目的,并由此使受眾對此類事物表現出喜好、欣賞、贊許,進而長期發展、演化為既有民族共性,也具個性和地域性的、對某類事物的認可和樂于接受的習俗和審美觀。正如老子所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3]在現實生活實踐中,人們歷來對丑、惡進行抵制和抨擊,這種抵制和抨擊,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伴隨著道德標準派生出諸多行之有效的同時對社會、對群體、對后人具有教育意義的手段和表現形式。其中對丑和惡采取激發人們“理解和把握那些偏離了歷史正常尺度的對象,以一種輕松的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它們進行評價和批評”[4]的最佳的民間表現形式——“滑稽”來展示,讓其在民間的嬉笑怒罵中受到鞭笞和唾棄,美和善也同時得到張揚和升華。黃河流域民間藝術的各種表現形式,如戲曲、年畫、雕塑、剪紙、皮影戲等,正是在這深層需要“善”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長期以來民間美術的滑稽審美造型準則,在承襲傳統的同時,逐步定型為民間美術造型中的“夸張之諧、矛盾之趣,虛擬寓意之美”[5]的表現手段了。
  黃河流域民間美術和廣大受眾的滑稽審美觀,在審美特性上還與戲曲的發展以及戲曲的滑稽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國戲曲的早期形式自先秦萌芽,到漢代歌舞藝術開始繁榮,同雜技、競技等形成了“百戲雜陳”的局面,其中俳優的表演滑稽、幽默。東漢始創以諷刺為表演形式的參軍戲,藝術風格以詼諧、調笑和諷刺為特征,因此,始稱“滑稽戲”。到盛唐“參軍戲與歌舞戲一道,共同促成了中國戲劇的誕生”[6]。宋代以后,隨著經濟、文化等的繁榮發展,戲曲藝術得到發展壯大。當時,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瓦子、勾欄”(即戲院、劇場)隨處可見,成為娛樂的重要場合。民間的繪畫與戲曲藝術可謂孿生姊妹:繪畫為戲曲繪真寫貌,“同樣,戲曲藝術的發展,也促進了民間繪畫的進步”[7]。尤其是戲曲在滑稽性素材、臉譜式造型表現等方面,豐富了民間美術的滑稽審美造型語言,同時,也為廣大受眾所熟知,迎合了民間的滑稽審美心理。
  在歷史上,這種“滑稽戲”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方式。黃河流域作為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人類的生存圈和活動半徑雖然隨著人類自身對自然的把握能力的提高而不斷擴大,但始終沒有離開黃河母親的懷抱。古之帝王建都選址,無不是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風水寶地”、占據黃河流域的沿岸重鎮。因此,黃河流域是我國歷史上各朝各代建都最頻繁之地。歷代都城的建造均能聚集天下的造型藝術高手,從而為民間美術的成長提供了“土壤”。歷史上鼎盛期的唐、宋都城建在陜西和河南這兩塊歷朝歷代“兵家必爭”的重地,“滑稽戲”也隨之在這里撒下了“滑稽”形式美的種子。先民們創造的“滑稽”形式美造型語素,同在這一流域里的“滑稽戲”形式美不期而遇,民間美術的滑稽審美得到了最完美的“嫁接”和最為廣泛的“繁殖”。廣大民眾對民間美術“有講頭,有看頭”、“歡歡喜喜,大吉大利”的心理要求,對美的理解和追求,也隨著這一“嫁接”而“滑稽審美”化了,即要求民間美術以形式、內容的倒錯和極度夸張的意象創造的形式表現,達到給人以輕松、快樂、有趣、意外、幽默等情感反應的喜劇性效果,實現寓教于樂、寓教于喜、寓教于趣的民間美術傳播目的。民間年畫、雕塑和剪紙在唐宋時期廣泛興起,從取材、表現主題,到審美追求,無不與歷史上“滑稽戲”的“滑稽”形式美,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
    二、滑稽審美觀的傳統造型理念基礎
  中國的傳統美術,總體可分為宮廷美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宗教美術和民間美術四類。民間美術“是繼原始美術之后,延續最長,涉面最廣,為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所享用的”[8],它是另三類美術形式的基礎。“中國古典美學長期存在于古典哲學、倫理學和文藝史論中。其中對中國藝術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儒家強調藝術的教化作用、強調美與善的統一;道家強調擺脫功名利祿,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強調藝術的審美功能。這兩種思想使中國傳統美術在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無論是內涵還是表現形式,長期以來基本形成了兩種發展趨勢,即:一類莊嚴性的,表現得既寫實又氣勢恢宏、崇高而偉大;另一類夸張性的,表現得寓意、諧趣,充滿了生活情趣和滑稽色彩”[5]。宮廷美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宗教美術和民間美術的剝離,應追溯到北宋。這一時期.文人美術和宮廷畫院逐步形成并追求清雅脫俗的畫風,形成了被歷代視為正宗藝術的文人以及宮廷美術,基本上體現著儒家的美學思想;而民間美術由于長期生存在民間,民間藝人沒有功名利祿的羈絆,這種藝術形式表現得更多的是民間的求吉心理,以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自由,這正符合了道家的美學思想。
  道家思想是民間美術滑稽審美觀形成的主要思想基礎。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曾提出一系列的理論,對我們認識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審美本體的相互關系具有重要意義。老子曾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9]就是強調重表現、重傳神、重寫意。老子把客觀世界作為審美客體,進行審美觀照時,不是孤立地觀照,而是把自然界的“象”和體現自然規律的“道”,以及體現宇宙生命的“氣”聯系在一起進行審美觀照。離開了“道”和“氣”,“象”就成為死物,就沒有了審美價值。所謂“審美觀照”,就是審美主體通過對“象”的觀照,達到對于“道”和“氣”的觀照,這個觀照,就是老子說的“玄鑒”,就是表現在民間美術中的滌除雜念、隨心所欲的“氣韻生動”的創作。依照老子的美學觀念,傳神是首要的,可以舍棄繁縟的外在瑣碎,直取“道”和“氣”。換句話說,為傳神可以夸張(甚至變形)一切有利于“道”和“氣”的“象”。老子的這些理論被后世不斷發展,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審美追求,如“形神”“情理”“虛實”“氣韻”“風骨”“心源”“意境”等。從現已發掘的文物看,無論是早期陶器上的幾何紋飾、青銅器上變了形的獸形物,還是由寫實而逐漸抽象化、夸張化、符號化的各種造型藝術遺存,不僅反映著社會的、宗教圖騰的需要和象征的變化軌跡,而且還傾注著人們主體的、有意味的感受和概括。
  黃河流域民間美術的創造者,主要是生活在社會最基層、最普通的勞動者,在思想上受到儒、道、釋的影響。道家的擺脫功名利祿、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形成了黃河流域民間美術為了求吉和求喜的、帶有極強程式化的造型理念基礎。這一造型理念基礎又與自古傳承的夸張造型表現和古代重要文化傳播形式的以諷刺、調笑為特色的,以滑稽為主旋律的“滑稽戲”的藝術形式緊密結合,構成了完整的中國傳統民間美術造型理念體系。這種理念體系下的民間美術品,初看粗糙、造型不嚴謹,卻正是體現了老子說的“玄鑒”,即是“氣韻生動”的極為大膽、極為夸張的藝術創作。民間美術造型中的外形的倒錯、極度夸張變形和失去常態,也正符合了現代美學的滑稽審美定義。滑稽的價值載體主要是藝術,尤其為民間美術創作所喜用,因為民間藝人可以用藝術的手段,把對象的形式與內容的倒錯與背離,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們更能體會到滑稽,從而得到喜,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也正是民間喜聞樂見的、具有滑稽審美功能的藝術形式,才能使觀者達到審美的愉悅。正如達爾文所說:“大概笑聲最普通的原因,就是某種不合適的或者不可解釋的事情,而這種事情會激發起那個應該具有幸福的心境的笑者感到驚奇和某種優越感來。”[10]康德也認為,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心的大笑里必然有某種荒謬悖理的東西存在著。民間美術各種表現形式歷代相襲并傳至現在,其作品中“氣韻生動”的審美觀照,從當今的民間畫工的言論中可以感到民間美術在造型理念上是隨心所欲的,是憑創造者的感受,進行老子式的“玄鑒”創作,即進行著符合民間美術受眾的滑稽審美心理的創作。
  民間美術的滑稽審美理念在不期然而然中形成后,便自始至終存在著。盡管民間美術在歷史上很少被“正道”藝術所正視或重視,而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正道”藝術(文人、宮廷美術)又同民間美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斷地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所以,不僅黃河流域民間美術,而且在中國傳統造型藝術領域中,始終都存在著滑稽審美。正如張道一先生說的:“在美術上至少有三種,即宮廷美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宗教美術。三種美術的源淵,都是在民間美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8]
  黃河流域民間美術中,滑稽與幽默共存,幽默比滑稽更使人快樂、輕松。滑稽和幽默在民間美術中經常被同時使用,它們所引起的笑聲使人們的生活變得輕松活潑、有趣和充滿活力,并使人們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升華。民間美術廣泛吸收了傳統文化中的滑稽、幽默精髓,經長期發展形成了民間美術造型中的滑稽審美特征,這一特征,是我們民族特有的、有著幾千年歷史積淀的文化遺存。遺憾的是,在當今各種思潮的沖擊下,原本底蘊深厚的一些黃河流域民間美術重地,老藝人日漸稀少、傳人匱乏,即使有傳人,其作品也已毫無老子的“道”“氣”“象”精華,創作也無“玄鑒”可言,僅是媚金錢之俗、極不像樣的、掛著“民間美術”招牌的“贗品”,傳統民間美術的精髓蕩然無存。民間美術中滑稽審美這一原本就未被美學界、藝術界重視的國粹,正在消失殆盡。而黃河流域民間美術的滑稽審美特性,是黃河流域特有的,也是不可再生的傳統文化資源。
  收稿日期:2002-12-30
河南社會科學鄭州196~198J7造型藝術周躍西20032003黃河流域的民間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廣泛的民眾心理認可和審美感知基礎。在造型美學特征上,主要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滑稽審美共性。道家的擺脫功名利祿、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形成了黃河流域民間美術的造型理念基礎。民間美術/滑稽/審美觀  folk fine arts/funny/aesthetic conceptionsTalking about the funny aesthetic conceptions in folk fine art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ZHOU Yue-xi  (the Propagate ard Artistic Institute,Ningbo Univesity,Ningbo315211,China)Folk fine art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has long history and extensive people approving psychology and the examine aesthetic feeling foundation.It reflected the funny aesthetic generality of Chinese n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aesthstic characteristic of modeling.Getting rid of the position and wealth and pursuing the free thought on spirit of Taoist school,has formed the modeling theory foundation of the folk fine art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周躍西(1959-),男,安徽廬江人,寧波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講師。寧波大學 傳播與藝術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作者:河南社會科學鄭州196~198J7造型藝術周躍西20032003黃河流域的民間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與廣泛的民眾心理認可和審美感知基礎。在造型美學特征上,主要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滑稽審美共性。道家的擺脫功名利祿、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形成了黃河流域民間美術的造型理念基礎。民間美術/滑稽/審美觀  folk fine arts/funny/aesthetic conceptions

網載 2013-09-10 21:48:59

[新一篇] 論黃宗羲的詩歌創作

[舊一篇] 論1997年小說文體的實驗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