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們經常担心的所謂“世紀末情緒”相反,近年來(1997-1999)的中國原創音樂劇,起先是由于迎接香港回歸,接著是即將面臨世紀轉換及千禧之盛,又值建國50周年及澳門回歸大慶,值此諸喜將臨之際,各地藝術家克服困難,抖擻精神,紛紛奉獻自己的力作,使這一時段原創音樂劇的創演形勢終于走出低谷,呈現出節節上升的勢頭。
95、96:“滑鐵盧”之敗
這一時段的原創音樂劇創作演出活動,是在前兩年(1995,1996)中國音樂劇連遭“滑鐵盧”的基地上向前推進的,因此起步維艱,預熱不易。
1995年10月,由中國音樂劇研究會制作的《秧歌浪漫曲》在北京國際劇院首演。與人們的熱烈期望相反,圈內人士及普通觀眾對此劇的反應十分冷淡,賣座率不足兩成,其余均是贈票,票房收入僅能勉強支付劇場場租,100萬元投資顆粒無收。
1996年夏,全國歌劇音樂劇調演在哈爾濱舉行。受其鼓舞,音樂劇創演熱度上升,參演劇目有總政歌劇團制作的《蘆花白,木棉紅》,湖南郴州歌劇團制作的《無手的軍禮》,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制作的《海風吹來》,共3部。早些時候, 上海舞美藝術中心制作的《夜半歌魂》亦在這個東方第一大都市的云峰劇場公演。
我因故未去哈爾濱,但問過許多觀摩歸來的同行,反應竟是出人意料的一致——冷淡。人們本來對這些“主旋律”作品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它們能夠擺脫以往同類題材粗制濫造的陋習,在藝術質量上能有一個較大的改觀。誰知舊病復發,令人失望。在我國藝術界,一直有一種在題材上追求主旋律、但藝術上卻不愿花苦功夫的頑癥,這種病癥也污染了音樂劇界。盲目追獎逐名之風愈刮愈烈,實在是害人不淺。
《夜半歌魂》的制作者們將它定名為“大型情景音樂劇”,從中國這個范圍說,這是一部可以稱得上是大投資的大制作,據稱,該劇投資總額達500萬人民幣,創中國音樂劇單本劇投資之冠。其舞臺裝置、 燈光、音響跡近豪華,歌舞場面五色斑斕,營造出十分精彩、有時甚至是令人驚異的劇場視聽效果;舞臺敘事方式和場面的組接轉換也頗為自由流暢,看出導演對于音樂劇形式的獨到理解。可惜,該劇在劇本創作上故弄玄虛,有時為了制造懸念故意將已經相當紛亂的情節線索搞得更加撲朔迷離,令大多數觀眾如墮五里霧中;作曲家也未能把握住音樂劇的感覺,全劇音樂寫得臃腫沉重,呆滯刻板,因此在藝術整體上是失敗的,在商業上僅收回投資的10%。
以上幾個劇目的失敗,尤其是《秋歌浪漫曲》和《夜半歌魂》的慘敗,使原本就處于低谷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因連遭“滑鐵盧”而一下子跌入谷底,給業內人士以重大打擊,創作者和投資者對中國音樂劇的“原創路線”以及所謂大投資、大制作、大場面的“三大”時尚心生疑懼,不免望而卻步,信心大減;與“原創路線”恰成對照的是,“描紅路線”顯出極為強勁的勢頭,《西區的故事》《想變成人的貓》以及《皇帝的新裝》等幾部翻譯過來的兒童音樂劇陸續公演并被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
97、98:從谷底攀援
對于中國原創音樂劇來說,1997年上半年是在可怕的沉寂中度過的,到了10月,一出《四毛英雄傳》終于打破沉寂,新組建的珠海市音樂劇團以特區人特有的氣魄和新意向人們奉獻出自己的精心之作。此劇首先在珠海打響,接著進軍上海,旋又巡演于蘇南,繼而高歌晉京,在藝術和市場兩方面均取得不俗成績,總算為處于谷底中的中國原創音樂劇掙回了顏面,增添了光彩。然而,《四毛英雄傳》在1997年只是一枝獨秀,音樂劇市場依然顯出孤掌難鳴式的無奈。
1998年,情況有了稍許改善。其標志是:5月,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制作的音樂話劇《歌星與猩猩》在上海公演,觀眾反響熱烈,媒體亦有佳評;12月11日,廣西柳州歌舞劇團制作的《白蓮》在柳州上演,并理直氣壯地打出“音樂劇”的旗幟。后經加工修改后于1999年晉京演出,并以自己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引起首都同行和觀眾的好評。
中國原創音樂劇正是在這種從谷底起步、經過兩年的頑強攀援和逐漸增溫、3部作品的連續鋪墊,才迎來了生氣勃勃、紅紅火火的1999 年的。
難忘99:花開滿地紅
1999年音樂劇的“春雷第一聲”,是安徽省黃梅戲劇院馬蘭工作室制作的黃梅音樂喜劇《秋千架》,顯示出戲曲界大膽改革、銳意創新的膽略和氣魄。此劇1月18日在合肥首演,觀眾和圈內人士褒貶不一; 后來經過調整修改晉京演出,只不過晉京時已經不再用“黃梅音樂喜劇”之名,而回到“黃梅戲”的舊稱了,想必余秋雨和馬蘭伉儷自有其苦衷。
獨立制作人李盾制作的《西施》則是另一種樣式的音樂劇,它的演出場所不是在劇場,而是在歌舞廳中,因而我名之曰“歌舞廳音樂劇”。李盾雄心勃勃,向社會公開承諾要把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合稱《四季美人》搬上音樂劇舞臺,而《西施》正是《四季美人》的第一部。1999年5月28 日此劇在北京“金童玉女娛樂超市”歌舞廳首演后,據說效益可觀,看來觀眾對這種“歌舞廳音樂劇”還是認可的。
《西施》首演后第3天,即1999年5月30日,由北京兒藝制作的兒童音樂劇《蜜里逃生》向首都孩子們獻上了一份厚禮。這部現代童話幻想劇,因其幻想奇特、色彩瑰麗、歌舞并重、寓教于樂而頗受孩子們的喜愛。
1999年8月24日, 總政歌劇團制作的《玉鳥兵站》在北京國安劇院上演,不過制作者小心翼翼地將它稱為“輕歌劇”,恐是為避免“是不是(或“像不像”)音樂劇”的無謂爭論之故,可算用心良苦。但因其一、二度創作都程度不等地存在著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故而劇場演出的反應雖較熱烈,但尚不夠火爆,專家和媒體的評論也較為冷靜。該劇在全軍文藝調演中共獲15個獎項,其中包括作曲、配器及表演(戴玉強)3項一等獎。
相比之下,四川藝術劇院制作的《未來組合》,其商業化操作聲勢之大、廣告鋪天蓋地、媒體佳評如潮的盛況,在中國原創音樂劇歷史上,自《夜半歌魂》以來沒有一家劇組可與之相提并論,在劇組散發的宣傳材料中,竟出現了“有的觀眾連看29場”這樣的語句。據稱,此劇10月在四川成都首演時即引起轟動,在晉京演出獲得成功后,又在全國許多省市作了巡回演出,看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均取得了豐收。
河南省武秀之歌劇音樂劇研究所和河南大學藝術學院聯合制作的《中國蝴蝶》,是一出根據“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創編的古裝音樂劇,其演員陣容均為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民族歌劇班的學生。這是一部實踐武秀之教授“三結合唱法”被將之市場化的實驗劇目,11月14日在鄭州首演時即得到省內外專家及當地觀眾的首肯,后又在省內巡演,一方面鍛煉隊伍,一方面聽取意見,積極為第2版的修改作準備。
1999年12月在南京“江蘇省音樂舞蹈節”上首演的《快樂推銷員》由江蘇鎮江市藝術劇院制作,是本年度公演的最后一部音樂劇。該劇劇本原是江蘇省歌舞劇院征集音樂劇劇本時獲二等獎(一等獎空缺)的作品,也是一部都市青春劇。演出時觀眾反應熱烈,在專家中亦有較好評價。目前亦在積極修改加工中。
總之,1997年—1999年間在國內上演的原創音樂劇計有10部:《四毛英雄傳》、《歌星與猩猩》、《白蓮》、《秋千架》(合肥版)、《西施》、《蜜里逃生》、《玉鳥兵站》、《未來組合》、《中國蝴蝶》、《快樂推銷員》,其中后7部都是1999年的作品。這也說明, 經過藝術家和投資者的共同努力,中國原創音樂劇已經根本擺脫了連遭“滑鐵盧”之敗的心理陰影,逐步走出低谷,踏上新的征途;而中國音樂劇的“原創路線”,也開始煥發出固有的生命活力,正以新的姿態充滿信心地迎接市場的挑戰。
成就與問題的總體評估
總體來說,這一時段的中國原創音樂劇,成績很大,問題不少。
就成績而言,從大多數劇目的藝術面貌看,我們對音樂劇這種新型舞臺戲劇樣式,無論是對歐美音樂劇歷史、現狀及其流行趨勢的了解,還是對其藝術和商業化本性的理解和認識,對其藝術高度綜合性的把握,對各個構成成分(包括表演藝術)的駕馭和綜合能力,比之此前10余年間的任何一個時段都有長足進步;我們對中國原創音樂劇應當追求的崇高美學理想,對它的民族性、時代性、國際性以及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結合的制作目標,對中國音樂劇產業化的市場前景,認識得更加清醒,實踐得更加堅決,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更加豐富,從業者隊伍也更加壯大。不用說,像《四毛英雄傳》、《未來組合》這類經過市場檢驗效益可喜的劇目使我們信心大增、人氣更旺,就是一些目前在市場上暫時不被看好的劇目,其潛在的商業前景也是不可小覷的——誰敢斷言,經過幾年鍥而不舍的磨煉,一夜之間忽然一炮走紅、轟動宇內的杰作就一定不會從它們當中脫穎而出?
問題當然很多,有的還帶有根本性質。大而言之,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美學觀念上走出誤區問題
首先將美學誤區問題提出來探討,是因為這些誤區確實給創作實踐帶來不小的危害。
誤區之一,是把音樂劇風格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組合狀態的多變性、靈活性看得過窄過死,往往將歌舞劇這一種風格、一種樣式定于一尊,認為非此便“不是音樂劇”或“不像音樂劇”,這就在美學觀念上作繭自縛了。于是,由這種“定于一尊”觀念生發出來的“小媳婦”心態開始在圈內滋長起來、蔓延開去,用各種清規戒律束縛思想,以一種模式衡量一切,致使創作上縮手縮腳,小心翼翼,不敢依據自己的題材和體裁需要放膽創新。對此,我們要大力倡導“泛音樂劇”觀念,以開放的、寬容的心態和眼光來看待原創音樂劇的創作,積極鼓勵勇于創新、敢于探索的藝術精神,提倡各種形式和組合狀態的音樂劇的充分發展和自由競賽。我以為,非如此便不可能有中國原創音樂劇的百花齊放。
誤區之二,是對音樂劇中舞蹈成分和話劇成分的理解和把握上的偏差,主要表現在:一是把音樂劇舞蹈過分泛化,創作上受“大晚會”“歌伴舞”“舞伴歌”的消極影響嚴重,有的劇目甚至到了每歌必舞、為舞而舞的地步,且又不注意舞蹈與情節、與人物的內在聯系,以至于大量風俗性、色彩性舞蹈充斥舞臺;二是忽視音樂劇與大歌劇的基本區別,對所謂“話劇加唱”和話劇場面采取不適當的排斥態度,過分強調音樂“連成板塊”的意義。實際上,就我國原創音樂劇絕大多數劇目的目前狀況和觀眾的接受水平而言,基本上還處在歌、舞、說3 種成分并重的階段,其組合狀態與《音樂之聲》、《窈窕淑女》相似,對這3 種成分畸輕畸重的做法不利于這一劇種的健康發展。
藝術創作上苦練內功問題
經過將近20年的艱苦實踐,我們對音樂劇藝術規律的認識和駕馭能力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離市場和觀眾對我們的要求依然相差甚遠。中國原創音樂劇之所以至今尚未誕生足以令市場轟動、使觀眾瘋狂的杰作,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的藝術功力不夠。這一切首先深刻地反映在劇本、音樂、舞蹈、舞臺美術、表演等各個藝術部門的創作中——例如不少劇目的失敗是由劇本的構思、主題、情節、人物諸因素站不住造成的;而歌曲寫作的平庸、音樂語言的“大路貨”、配器與錄音制作的“急就章”也是隨處可見;舞蹈語匯的陳舊和舞蹈創作的非戲劇化傾向、舞美設計與制作的敷衍了事和“賺錢至上”的不良作風、演員知識結構和表演技能的嚴重“瘸腿”等等,更是比比皆是。以上相關人等,如不痛下決心,克服浮躁,潛心藝術,苦練內功,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成熟是無日可期的。
然而,僅僅依靠這些“部門藝術家”苦練內功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一部音樂劇在藝術上成功與否,更取決于將各個藝術門類整合為一個有機藝術整體的統帥部成員——制作人、藝術總監乃至導演的藝術眼光、整體把握和駕馭能力。因此,對于這些處于劇組中心地位的人來說,在藝術上苦練內功的任務更加緊迫,更加重要,也更加艱巨。
商業操作上開拓市場問題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理論上矢口否認音樂劇的商業化本性了,更不會有哪個從業者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占領市場,征服觀眾,獲取豐厚利潤。但迄今為止鮮有成功者,是何道理?這就要在市場操作方面認真檢討了。
我以為,在當前音樂劇產業化遠未成型、音樂劇市場依然低迷的情況下,從業者對音樂劇商業化操作的認識水平和運作能力都還處在“瞎子摸象”階段。從隊伍結構看,文化人對“市場”及“商業化”等概念陌生得很,劇院領導和投資商(他們一般在劇組中均担任制作人角色)對文化和文化市場也知之甚少。因此,對于市場調查取樣、觀眾審美心理分析、文化市場走向、廣告宣傳策略、票務推銷、演出安排、衍生產品的設計制作與銷售之類環節以及它們的相互銜接,既無足夠認識,更無操作經驗,好一點的,將物質產品生產、推銷的那一套經驗直接搬用到文化市場中來,有的甚至對自己胡吹亂捧,把功夫用在媒體的廣告炒作上,聲勢不小,但收效甚微,等而下之的還要起反作用,在觀眾中失去信譽;差一點的,只好信馬由韁,聽其自然,完全放棄了商業化操作的努力,在嚴酷的市場考驗面前碰釘子便是難以避免的了。
另外還有一個誤解,即以為商業化操作是策劃和廣告部門的事情,與藝術生產部門無關——這個看法,貽害無窮!許多劇目的失敗,均由此埋下禍根。須知,音樂劇的商業化本性,是滲透在創作、制作全過程并具體體現在各個藝術部門和它們的整體綜合中的,它絕對地要求我們必須在藝術上貼近觀眾、貼近市場,絕對地要求所有藝術部門必須達到一定的商業化標準——這就是音樂劇在藝術上的通俗性、娛樂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標準。當然,也有不少藝術家在理論上不是不知道這些要求,但他們往往用自己的主觀想象和慣性思維去替代瞬息萬變的觀眾喜好和市場需求,憑“想當然”去決定作品的藝術趣味和風格面貌,其結果必然是觀眾不喜歡,市場不接納。這就印證了一個規律:一部音樂劇若在藝術上沒有刺激觀眾,引爆市場的閃光點、興奮點、燃燒點,何來市場熱點和商業賣點可言?
狂狷預期:中國原創音樂劇的未來10年
中國有句古訓:“失敗乃成功之母”。中國人特別善于總結經驗,從失敗中汲取教訓,以失敗鋪就階梯,一步步登向成功之頂。中國還有一句古話,叫做“知恥而后勇”——知道了弱點與不足所在,也就獲得了克服它們的勇氣、智慧和方法,成功還會遠么?
是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已經艱難曲折地經過了20年的實踐,總體來說失敗教訓大大多于成功經驗。但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對后人都是一筆寶貴財富。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百老匯音樂劇從世紀初到《演藝船》的誕生,用了近30年的時間;英國人從40—50年代即開始音樂劇本土化的實踐,直到80年代才取得世界性的成功;我們的近鄰日本,其音樂劇本土化實踐也是起于50年代,至今還沒有誕生一部享譽全球的原創劇目,只好以搬演歐美經典劇目為主造就了一個發達的音樂劇產業和音樂劇市場。相比之下,中國原創音樂劇起步雖晚,但起點較高,就以我們的一些較好劇目與日本的《想變成人的貓》和《李香蘭》相比,在藝術上的差距未必就如人們想象的那樣大。何況我們有世界上任何國家和民族都無法比擬的深厚的音樂戲劇傳統,這是當代藝術家從事音樂劇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而20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現代音樂戲劇文化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光輝成就,也給當代音樂劇創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些都是中國原創音樂劇實現騰飛夢想的客觀條件。從主觀方面說,在目前音樂劇的從業者隊伍中,已然人才濟濟,群賢云集,而且還有大批藝術家正蓄勢以待,隨時準備加入音樂劇行列;大批游資也在緊盯音樂劇這個“朝陽產業”,一旦看準目標,便義無反顧,以圖一搏。據悉,文化部已訂出計劃,擬在2000年底或2001年初舉辦首屆“全國音樂劇調演”,以展示成果,交流經驗,為音樂劇市場加溫,推動其未來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只需假以時日,擺正位置,克服浮躁,虛心學習,積累經驗,苦練內功,開拓市場,勇于實踐,放膽探索,那么就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來10年中,中國音樂劇產業的強勁崛起、市場成熟、觀眾瘋狂、佳作迭出并由某一劇目一舉轟動世界的輝煌局面,便不再是瘋話和夢想。
有鑒于此,我對自己的“狂狷預期”充滿信心。
藝術廣角沈陽4~8J6音樂、舞蹈研究居其宏20002000 作者:藝術廣角沈陽4~8J6音樂、舞蹈研究居其宏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