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俄美關系的演變及其對中亞局勢的影響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D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30(2007)05—0064—05
  1
  2002年5月,以莫斯科協定為標志,俄美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然而從伊拉克戰爭開始,俄美關系開始降溫,雙方在一系列重大的國際問題上爭論不休,而且在中亞等具有戰略地位的地區展開明爭暗斗。不僅如此,俄羅斯還在國家安全受到潛在威脅之際向西方表現出強硬立場,甚至“齜出核牙齒”作為威懾手段。尤其是近年來,俄美兩國漸行漸遠,總體關系不僅呈現冷淡的局面,甚至還出現惡化的趨勢,可以說兩國關系已跌入冷戰結束以來的最低谷。
  2006年,美國對俄羅斯發起“三月攻勢”,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發表了一份由多名前政要參加撰寫、題為《俄羅斯正在朝錯誤的方向前進:美國能做些什么?》的報告,攻擊俄繼續背離民主準則,“使雙方尋求共同觀點與合作變得困難起來”;“蘇聯崩潰后的15年,美俄關系明顯在向錯誤的方向發展”;“美俄之間的分歧大于共識”;“短期內與俄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已不現實”。5月初,美國副總統切尼發表措辭嚴厲的講話,批評俄政府壓制國內民主、以能源“訛詐”獨聯體國家。這是美近來對俄發出的最嚴厲指責,一些觀察家甚至把切尼的這番言論與英國已故前首相丘吉爾1946年發表的“鐵幕演說”相提并論,認為切尼再次挑起“冷戰”。與此同時,美國壓縮俄戰略空間的目標一直沒有放松:沉寂多年的“古阿姆聯盟”(格魯吉亞、烏克蘭、阿塞拜疆、摩爾多瓦)在美國的支持、資助下活躍起來。2005年4月,“古阿姆”首腦會議作出決議,除了促進各成員國經濟合作之外,還將加強與美國、北約建立伙伴關系。
  此后,俄總統普京對美一系列挑釁性的行動和言論作出回應。他在5月國情咨文中強調,發展同獨聯體國家關系過去是、今后仍將是俄外交政策的最重要方面,表示該地區是“攸關國家生死存亡的重要領域”,一旦有外國勢力侵犯這一領域,俄將給予抵抗。此外,普京還對美國近來的行為作出辛辣反擊:“我們清楚,世界上正在發生什么,”普京說:“狼同志知道要吃誰,他不分青紅皂白地吃,很明顯他不會聽任何人的話。”莫斯科媒體援引政治分析人士阿列克謝·馬卡爾金的話說,“狼同志”影射“美國,包括它在伊拉克和伊朗的行動、在獨聯體地區玩的把戲和對俄羅斯的批評”。5月12日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表示,俄目前面臨“威脅的嚴重程度已遠遠超過冷戰時期”,因此俄羅斯需要更加現代化的軍備,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保衛自己①。
  2007年,美俄之間的矛盾又發展到新的階段。2月10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當著美國國防部長及北約領導人的面,聲討美國單邊主義、窮兵黷武和北約東擴。他說:“我們看到一個國家,美國,在國際關系方面逾越它的國界濫用武力,這是非常危險的,導致新一輪軍備競賽。由于無法受到國際法的庇護,其他任何國家都會感到不安。(美國的這種做法)促使小國家尋求核武器。”②
  4月中旬,美國國務院公布了2007~2012年的美國外交政策戰略計劃。這份被稱為“五年戰略計劃”的文件,矛頭直指俄羅斯:美國政府公開表示今后5年美國的外交重點之一是遏制俄羅斯“在某些領域的負面行為”,并且繼續推動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顏色革命”。此外,報告批評俄羅斯向伊朗、敘利亞和委內瑞拉等國出售武器;指責俄羅斯利用能源領域的優勢在政治和經濟上向鄰國施加影響力,借助“能源杠桿”促使這些國家繼續留在獨聯體中。報告公開表示,美國將通過“提供幫助、鼓勵和技術性建議”,促使格魯吉亞、烏克蘭和摩爾多瓦等國“鞏固民主化進程”,并且向歐盟和北約靠拢。美國國務院的這部分表述被俄羅斯解讀為美國在外交政策上向其直接發出的挑戰。俄《生意人報》評論說,冷戰結束后,美國政府從來沒有在公開文件中對俄羅斯提出如此強烈的批評和挑戰③。引人注目的是,美國國務院在一個月內連續公布三份文件,矛頭都直接或間接指向俄羅斯。
  俄羅斯對美國如此露骨的挑釁行為采取針鋒相對的立場。在痛斥美國和北約的“慕尼黑演說”之后,普京總統抓住時機,在5月紀念反法西斯勝利日的講話中,暗將美國近年的對外政策與當年納粹德國的外交政策相提并論,他說:“我們無權忘記任何戰爭的起因,這些起因存在于和平時代犯下的錯誤。在我們的時代,這些威脅沒有消失,只不過改變了面貌而已。這些新的威脅與德意志第三帝國時期一樣,都是對人類生命的蔑視,都是為了在世界上謀求特殊地位和強權。”④ 這段講話明顯是針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和北約東擴等單邊主義政策的。普京這番言辭表明,美國在北約擴張等問題上一貫無視俄方立場,其一意孤行的態度觸怒了俄羅斯人。世人從俄領導人犀利的言論中覺察出冷戰式的對抗。
  2
  近年來俄美在一系列問題上不斷發生沖突、爭斗,其實質是雙方在當代國際事務中一些根本性問題上的矛盾難以消除。如:雙方在建立國際新秩序上的立場背道而馳。美國試圖建立在自己主導下的單極世界,并以“先發制人”等手段開路。俄羅斯主張世界多極化,企圖借助多極化維護自身在國際格局中的大國地位。普京一再強調“如果我們需要世界安全,它就應該是多極的”,他還認為俄同法、德的反戰合作是“建設多極世界的第一塊基石”⑤。
  在對待聯合國和國際法、國際行為準則上的分歧是另一焦點。美國長期以來對聯合國采取實用主義態度,將自身凌駕于聯合國之上。俄羅斯則主張尊重和加強聯合國作用,力圖在聯合國的框架內牽制美國變本加厲的單邊主義,用國際法和國際行為準則制約美國的“先發制人”戰略,通過強化聯合國的作用推進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在地緣戰略問題上雙方的矛盾和沖突不可調和,這是俄美矛盾不斷冷卻甚至惡化的根本所在。分化獨聯體,削弱俄羅斯,防止其東山再起,是美國實現其主導的單極世界的長期戰略目標之一。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不顧俄羅斯的嚴重警告,在冷戰后堅決推行并完成了兩輪北約東擴,并明確未來會繼續堅持東擴的立場。“9·11”之前,通過北約東擴,美國已將北約推進到俄羅斯西部邊界。“9·11”之后北約又擴大到波羅的海三國和巴爾干國家,從西北和西南方向壓縮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9·11”之后美國突破俄的南部防線,實現了在中亞的軍事存在,俄戰略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2006年11月,美參議院批準了支持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格魯吉亞、馬其頓和烏克蘭盡快加入北約的法案,并且允許美國向上述5國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使其軍隊達到符合北約標準的水平。由于北約再次東擴將涉及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兩個獨聯體國家,俄方反應相當激烈。
  而最近美國不顧俄羅斯的反對及歐洲主要盟國的担憂,堅持在北約新成員國波蘭、捷克部署導彈防御系統一事更是打壓俄羅斯戰略空間、威脅俄國家安全的最明顯舉動,它激起了俄羅斯的強烈反應。俄專家認為,美國在捷克、波蘭這些臨近俄邊界的東歐國家部署反導防御基地,主要目標首先是俄羅斯,而不是什么伊朗或朝鮮,此舉旨在增加對俄外交政策施壓的杠桿,威脅俄國家安全,而不是保障歐洲免遭可能來自伊朗或朝鮮的導彈攻擊,同時挑起歐盟內部沖突,坐收漁翁之利⑥。
  俄一直把獨聯體看作是自己的“后院”和“戰略利益區”,而美國卻把獨聯體視為俄恢復“帝國”的基礎,千方百計瓦解之:慫恿烏克蘭等國加大分裂獨聯體的步伐,拉拢其加入北約;對獨聯體各國甚至俄羅斯本身實行“民主化改造”,策劃了一系列所謂的“顏色革命”。可以說,美俄在地緣戰略問題上紛爭和矛盾仍是雙方關系的主軸,近年來雙方的矛盾主要圍繞北約東擴和“顏色革命”兩大問題上。在這兩大問題上,美國處于主動攻勢,俄羅斯則處于守勢。
  可以看出,冷戰后美對俄戰略的最大特征,就是趁俄虛弱之時打壓其戰略甚至生存空間,迫使其接受自己在全球范圍內擴張的現實,以期建立自己主導的永久性的國際格局。這一具有明顯懲罚失敗者的做法極有可能導致嚴重后果,即俄羅斯與美國的關系不斷冷卻甚至惡化,雙方在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方面的合作基礎日益削弱,而在地緣戰略問題上紛爭、矛盾、較量、沖突將日益加劇。目前,俄美關系正處于一種“冷和平”狀態,表現的是一種局部性、階段性和有節制的抗衡。這種抗衡并不等于進攻性的對抗和沖突,更不意味著要恢復冷戰時期的全面較量。俄羅斯某位學者近來提出,俄美存在一定的合作基礎,例如防止國際恐怖主義和多邊核軍備競賽等,因此才出現兩國之間建立的戰略伙伴關系。但是,即便就這些問題而言雙方也產生了嚴重的立場分歧。今后雙方還存在著極不穩定的因素,這使對抗有可能加強:冷戰時期遺留下來的“相互核恐嚇”模式以及在軍事戰略領域展開的競爭仍然是俄美關系內在的不穩定因素;尤其是美國在北約新成員國本土上部署軍事設施會進一步加劇這種對立。最后,他總結出雙方的關系將會是一種“對抗性的合作模式”⑦。
  3
  近年來,美俄關系的冷卻甚至惡化對中亞局勢有何影響呢?雖然從理論上說,大國之間關系的惡化會引起其爭奪地區局勢的動蕩。然而,由于美國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又被伊朗、朝鮮核問題等所困擾、牽制,無力在中亞地區有大的作為,因此美俄關系的這種演變客觀上有利于中亞局勢的穩定。得出這個結論主要基于兩點:一是俄羅斯率領中亞各國反擊“顏色革命”且取得一定成效;二是俄美關系的冷卻、惡化促使俄羅斯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協作,更加倚重“上海合作組織”,這推動了中亞地區安全局勢的穩定。
  為反擊美國,防止自身出現“顏色革命”,維持獨聯體并憑借其作為振興大國的基礎,俄羅斯領導人采取“鐵腕”手段,頒布限制非政府組織的法令,打擊反對派活動,抵制西方國家幕后操縱的事變,大力阻擊“顏色革命”。這便鼓舞中亞各國紛紛出擊,使這類形式的“顏色革命”在中亞乃至整個獨聯體戛然而止。顯然,這有利于維持中亞地區的安全局面。
  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顏色革命”后不久,2005年4月間,俄羅斯主導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塔吉克斯坦舉行了為期5天的“邊界—2005”軍事演習,重點是演練武力應對“顏色革命”,增強該機構處理突發事件、抗衡“顏色革命”的能力,并威懾獨聯體各國國內的反對派。當2005年5月安集延發生騷亂后,俄明確支持卡里莫夫總統重拳出擊、武力平暴。在烏總統以武力平定騷亂引起西方猛烈攻擊的情況下,普京邀請他訪問俄,明確表示支持其舉措。在此事件之后,烏茲別克斯坦外交方向發生了重大變化,轉而同俄羅斯加強了合作。6月底,卡里莫夫親自到莫斯科求援,同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討論俄烏軍事合作問題,烏方同意在中亞局勢發生危機時,可以提供10個機場供俄方使用;俄則答應恢復對烏的武器供應⑧。由于俄羅斯的反擊,中亞乃至獨聯體的“顏色革命”連接出現被“阻擊”的現象。繼烏茲別克斯坦那場不像“顏色革命”的“革命”夭折后,阿塞拜疆的“顏色革命”宣告失敗,2005年12月哈薩克斯坦、2006年3月白俄羅斯的總統選舉也順利完成,沒有發生所謂“革命”。連“顏色革命”成功的國家里,隨著新當權者的內訌,“革命”的成果也已黯然失色。
  與此同時,俄憑借歷史、地緣和人文等優勢,大力加強獨聯體內部機制的建設和改革,增強獨聯體的向心力,加緊在中亞布局,謀求與美國在中亞長期對峙。2005年5月,獨聯體國家首腦舉行會晤,討論獨聯體的現狀與發展前景,簽署了獨聯體國家人文合作宣言,將2006年定為獨聯體年。各國首腦認為,目前必須加強獨聯體各國間的政治磋商,共同制定解決地區和全球政治問題的戰略原則;強化獨聯體經濟合作,利用“歐亞經濟共同體”和“統一經濟空間”等機制推動獨聯體國家的經濟一體化;同時加強各國安全合作,強化中亞快速反應部隊的行動能力,以應對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威脅。根據聯合軍事建設計劃,各國還將逐步在中亞地區建立統一的防空、通信和信息偵察保障系統。此外,俄羅斯開始反思獨聯體政策,開始運用“經濟杠桿”加大懲罚“去獨聯體”國家的力度⑨。
  獨聯體普遍面臨共同的安全問題,除了“三股勢力”以及走私販毒等非傳統安全威脅,還有北約擴張所帶來的傳統安全威脅。有鑒于此,俄力圖通過各國在安全上的相互依賴和自身在地緣政治上的優勢,以安全合作維護進而加強包括中亞在內的獨聯體的凝聚力。這一年,俄在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框架內連續舉行大型的軍事演習。此類大型軍演不僅震懾該地區的“三股勢力”,反擊美國對獨聯體的滲透和顛覆,而且還加強各成員國之間的軍事合作。
  此外,俄羅斯還在能源領域反擊西方大國,維護中亞地區的安定。2007年5月,在歐美積極慫恿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修建繞開俄羅斯的油氣管道,親西方國家在波蘭籌辦能源大會之時,俄總統普京卻不失時機地訪問上述兩國,三國達成修建新管道使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直輸俄羅斯的協議。這無疑是對幾乎同時在波蘭舉行的“反俄能源峰會”的迎頭痛擊,意味著歐美頗費心機籌劃的避開俄羅斯的中亞能源外運計劃已經“泡湯”。這一事件不僅表明俄羅斯在中亞地區能源控制權爭奪戰中搶占先機,并且再次顯現出其對該地區無可比擬的控制力。
  俄美關系的冷卻、惡化促使俄羅斯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協作,更加倚重“上海合作組織”。東西方平衡外交原則是俄幾百年來的傳統外交思想,是俄外交思想寶庫中的有力武器,尤其俄處在國際環境艱難之時便大力推行之。中國是上合組織的主導國之一,倚重上合組織意味著俄羅斯要不斷鞏固和發展同中國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同時以中俄戰略協作帶動與其他成員國的合作關系,化解西方對其擠壓和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在獨聯體發生“顏色革命”前后,俄對上合組織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此之前,俄竭力阻止西方國家染指該地區的同時,對中國也心存芥蒂。這種排斥心理使其一直試圖通過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主導中亞地區的事務,不愿讓上合組織對該地區的政治影響過快增長。而在獨聯體相繼發生“顏色革命”、獨聯體機制不斷遭到弱化的情況下,俄對上合組織的政治期望值迅速提高。例如在2005年5月俄羅斯各強力部門和學術界代表參加的“完善上合組織問題”圓桌會議上,與會者指出“顏色革命”的最終結果是:“沿俄羅斯南部地區,西起土耳其東至蒙古國建立一條首尾相連的遏制帶。該帶貫穿已被征服的伊拉克和作為美國潛在侵略對象的伊朗,以及已被馴服的阿富汗和被拉拢的上海合作組織的中亞成員國。這種從戰略層面上對歐亞大陸實施分隔的做法無異于在中俄之間以及中印之間打入楔子,使這些國家面臨日趨嚴重的軍事威脅。”⑩ 這種認識從戰略的高度指明了“顏色革命”對俄羅斯、中國等國家安全利益的威脅,揭示了美國“民主化”戰略的本質。圓桌會議還對上合組織在維護俄國家利益中所發揮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指出:“提高上合組織的作用符合俄羅斯的利益,是俄羅斯未來十年國際活動的重點,將上合組織塑造成多極化世界中心之一是俄羅斯外交的重要目標。”此外,俄對上合組織秘書處領導人稱謂的變化也折射出其對該組織的態度發生積極轉變。之前,俄不承認中國等成員國將上合組織秘書處的領導人稱為“秘書長”,而堅持稱其為“執行秘書”。而在2005年7月元首峰會期間它才同意將秘書處領導職務的俄文名稱改為“上合組織秘書長”,并寫入《元首宣言》(11)。
  近年,中俄兩國戰略協作關系進一步凸顯:為削弱美國對中亞發動“顏色革命”的后盾,中俄利用“上合組織”的合作機制,聯合成員國發動驅逐美國在中亞駐軍的運動并取得明顯成效;雙方互辦“國家年”活動,促進兩國關系長期、深入地發展;雙方經貿合作取得突破性進展,并帶動“上合組織”成員國相互經濟合作的深化;計劃于2007年在俄羅斯舉行的“上合組織”六國聯合大型軍事演習“和平使命—2007”也即將拉開帷幕,這必將進一步推動成員國之間的軍事合作,保障該地區的安定。
  顯然,中俄兩國的戰略協作越是緊密,“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多邊政治、經濟、軍事領域的合作越是深入,越是有利于中亞地區的安全局勢。而這一切都是近年來俄美關系的演化客觀上促成的結果。
  注釋:
  ①阿列克賽·阿爾巴托夫:《普京講話是對美國的回應》,俄羅斯《獨立報》網2006年5月11日;《俄國防部長:俄面臨威脅嚴重程度遠超冷戰》,新華網2006年5月13日。
  ②《普京強烈批評美國濫用武力導致別國尋求核武器》,中國網2007年2月11日。
  ③《美制定未來外交戰略 公開揚言遏制俄羅斯》,中國網2007年4月19日。
  ④《普京:美企圖獨霸全球 外交政策堪比納粹德國》,新華網2007年5月11日。
  ⑤陳玉榮:《試析伊戰后俄美關系走勢》,《國際問題研究》2003年第5期。
  ⑥《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旨在向俄羅斯施壓》,中國網2006年9月25日。
  ⑦謝爾蓋·羅戈夫:《戰略伙伴關系還是可能的》,俄羅斯《獨立報》網2007年3月19日。
  ⑧俄羅斯《獨立報》網2005年6月30日。
  ⑨新華網2005年5月16日,光明網2005年7月5日。
  ⑩(11)吳大輝:《美國在獨聯體地區策動顏色革命的三重訴求》,《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6年第2期。

新疆社會科學烏魯木齊64~68D7國際政治祝政宏20072007
俄美關系/北約擴張/“顏色革命”
近年來,俄美兩國漸行漸遠,總體關系不僅呈現冷淡的局面,甚至還出現惡化的趨勢。俄美關系的這種演變客觀上有利于中亞局勢的穩定:一是俄羅斯率領中亞各國反擊“顏色革命”且取得一定成效;二是俄美關系的冷卻、惡化促使俄羅斯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戰略協作,更加倚重“上海合作組織”,推動了中亞地區安全局勢的穩定。
作者:新疆社會科學烏魯木齊64~68D7國際政治祝政宏20072007
俄美關系/北約擴張/“顏色革命”

網載 2013-09-10 21:49:54

[新一篇] 近年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回顧與前瞻

[舊一篇] 近年來我國人學研究述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