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由于冷戰的因素,韓國長期以來與美國保持著密切的盟友關系。冷戰結束,隨著東北亞原有的國際關系格局的調整,韓國和美國的關系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一、歷史回顧
二次大戰后,隨著東西方冷戰氣氛的加強,美國為了維護其全球利益,推行它的霸權主義政策,對當時唯一能與美國相抗衡的蘇聯采取了遏制戰略。除了歐洲以外,東北亞是美國對蘇進行軍事遏制的主要場所。美國通過與日本和韓國建立政治-軍事同盟,在東北亞地區對蘇實行前沿部署軍事戰略。由于日本列島和韓國包圍著日本海,所以除了幾個嚴密把守的海峽外,蘇聯駐海參崴的太平洋艦隊將很難進入太平洋。1953年10月,美國與韓國簽訂了《美韓共同防御條約》,它規定,為了對付“共同的危險”和發展“共同防御”,美國有在韓國部署陸、海、空軍的權利,以及幫助韓國“保持并發展”軍事力量的責任。在以意識形態劃分的冷戰格局下,韓國成為美國在東北亞不可缺少的戰略伙伴。
美國為了彌補在東北亞地區兵力不足的缺陷,它積極幫助韓國擴大軍事力量,美國向韓國提供了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從1946年到1976年,美國向韓國提供的經濟和軍事援助總額超過127億美元。[1]韓國是亞洲國家中接受美國經濟援助最多的國家,接受的軍事援助僅次于南越而位居第二。這些援助對韓國的生存和經濟的恢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
長期以來,韓國在軍事上依賴于美國的保護,在經濟上得到了美國的扶持。美國除了給韓國許多無償援助外,還為韓國產品提供了巨大市場。1965年以前,美國一直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美國不僅是韓國主要的資金和技術供應國,而且是韓國產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場。韓國在經濟開發中,從美國引進大量先進技術,加快國內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工業的發展。韓國產品對美國市場的依存度較高,其中對美出口占出口總額的40%左右。[3] 美國出于戰略上的需要,大力支援韓國。而韓國也從自身的需要出發,積極配合美國的亞洲政策。在美國要求下,韓國于1965年出兵南越參加越南戰爭,先后共派遣了5萬余軍隊赴越。美國則答應為韓國提供現代化軍事裝備,負担韓國赴越軍隊的一切費用,提供援助,并向韓國購買越戰所需的軍用、民用物資等,韓國由此得到了15億美元的好處。[4]韓美關系由利益驅動,呈相互依存、各取所需的局面。美國在東北亞需要韓國這個“馬前卒”,以抵御“北方共產主義勢力的南下”,而韓國也需要依賴美國的扶持,以求得生存和發展。不可否認,韓國在戰后30多年間,由一個貧窮、破敗和落后的國家,發展為一個繁榮、富裕的國家,離不開美國的支持和幫助。幾十年來,駐韓美軍為韓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防衛屏障;美國的經濟援助對韓國50年代經濟的恢復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起了積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為韓國后來的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
二、現狀
80年代后期,國際關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關系出現解凍,原來作為東西方冷戰關鍵一環的東北亞局勢也出現了深刻的轉折。美蘇對抗的緩和,不可避免地導致美國對朝鮮半島乃至整個東北亞戰略的調整和修正,尤其是在反對蘇聯威脅的遏制戰略以及與它的防御部署有關的方面。美國在東北亞改變了長期以來側重在軍事上依靠與日、韓之間的同盟聯合抗蘇的戰略,轉向以維護和擴大美國在東亞地區的經濟利益為主的戰略,整個戰略重點由軍事轉向了經濟。美國曾計劃對其在東亞地區的駐軍重新部署,包括逐漸減少美國在韓國的駐軍。
同時,隨著冷戰的結束,也使韓國逐步放棄了完全追隨美國的外交政策,而重新考慮一種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90年代初,韓國先后與俄羅斯和中國建交,這不僅標志著韓國“北方外交政策”的成功,而且在韓國現代史的外交領域掀開了新的篇章,韓國獨立自主的外交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在冷戰后東北亞各國關系有了新的調整、整個區域局勢趨緩的情況下,韓美聯盟的關系面臨著挑戰。有種輿論甚至認為,韓美聯盟的存在價值也許會失去。[5]在美國國內,要求減少美國駐韓國軍事力量的呼聲也在增強。與此同時,韓鮮南北關系有了初步改善,朝鮮半島出現了和平的曙光。但是,1992年開始突出的核問題使朝鮮半島的局勢再度緊張,這在某種程度上重新強化了漢城和華盛頓之間的聯盟。韓國和美國通過朝鮮的核問題達成了一種共識,即:韓美聯盟的繼續存在,不僅可以遏止朝鮮的軍事威脅,而且能維持東北亞的力量平衡。兩國現在持有這樣的觀點:即“作為冷戰后東北亞新的安全環境的一個關鍵組成部份,美韓安全關系將保留它的價值和重要性”。[6]從美國方面看,為了確立它在東北亞的主導地位,需要憑借它的舊盟友——韓國作為立足點,防止東北亞新的霸權國家的出現,以尋求東北亞地區的力量平衡和區域穩定。從韓國方面看,韓國的戰略重點是確保它的生存。由于韓國所處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不可避免地要著重強調維護其國家的安全。韓國認為,當周圍國家的力量平衡大致能維持時,半島的安全才能得到保證。[7]倘若美國撤離了東北亞,這種力量平衡有可能被打破,韓國的安全可能會受到威脅。保持東北亞地區的力量平衡和區域穩定,成為韓美兩國戰略利益的共同點,它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正趨松散的韓美聯盟。美國已停止了它以前從韓國逐步減少駐軍的計劃,在韓國將保留3.7萬兵力,這包括一個陸軍師(由兩個旅和總部以及供應分隊所組成)和一支美國空軍作戰聯隊。美國在韓國還貯存了威懾性的軍事設施,以增強美國對危機的反應能力。美國正在使駐韓部隊的裝備進一步現代化,并援助韓國軍隊實施裝備更新,以形成在韓國可靠的防衛能力,即抵御外來入侵的能力。總之,基于美韓兩國共同的戰略利益:保持朝鮮半島和東北亞軍事力量平衡,維護地區穩定的需要,美韓安全關系已經長期得到了確立。
在經濟上,隨著亞太經濟持續增長,美國正越來越重視亞太地區。目前美國40%的對外貿易是與亞太地區進行的。美國在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有許多經濟利益,東亞地區已經超過歐洲而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尤其是韓國,現在造船、鋼鐵生產、電子產品以及汽車制造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韓國在世界經濟中排列第14位,韓國是美國第七個最大的貿易伙伴。韓國顯著的經濟增長使美國不得不重視它與韓國的經濟關系。從戰略上考慮,為了在經濟上向亞洲滲透,為美國產品拓展亞洲市場,美國也必須加強與日本、韓國這些盟國的經濟聯系。
但是,戰略利益的一致,經濟聯系的加強并不總能確保韓美兩國之間政策的協調。在許多問題上,韓美雙方存在著分歧和摩擦,不和諧音時有發生,在短時期內這雖不危及韓美聯盟關系,但從長遠看,這種齟齬會給韓美關系蒙上陰影。
1.在朝鮮核問題上,韓國與美國相比,有時顯得過于軟弱,有時卻顯得過于強硬,其對北方的政策搖擺不定,這暴露出韓國內部在對朝政策方面的意見不一。而美國克林頓政府在處理朝鮮核問題時,也顯得慌亂和猶豫不決。美韓兩國在朝鮮核問題上顯得步調不協調,以致韓國當局有的領導人在許多場合抱怨:“美國不理解韓國(在核問題上)的立場。”[8]韓國有的學者認為,美國和朝鮮關于核問題的框架協議只能反映美國利益,而未能反映韓國利益。[9]1994年10月美朝簽訂的解決核危機的日內瓦協議中,美國所支付的費用很小,而實際上為朝鮮建設核輕水反應堆的主要分担費用將落在韓國身上。估計韓國為承担這個項目的費用大約為30億美元。韓國學者還認為,日內瓦協議所產生的結果使朝鮮能夠違背韓國意愿而撇開韓國,以雙邊談判形式與美國打交道。[10]這種將韓國排斥在外、美朝之間單獨進行雙邊接觸的做法,使韓國感到極為不滿。漢城担心,美國也許是在討好北朝鮮而犧牲韓國的利益。[11]
2.在朝鮮半島統一問題上,韓國與美國也存在著意見分歧。漢城雖想吸取代價高昂的德國統一的教訓,避免朝鮮突然垮臺和發生像東德那樣大批難民逃離的情況,不急于立刻統一北方,但它要逐步推進統一北方的進程。從尋求民族統一的愿望考慮,韓國的立場可以理解。但美國似乎并不急于讓朝鮮半島統一,讓兩個朝鮮并存似乎更符合美國的利益。朝美核框架協議簽署后美國對朝鮮由“揮舞大棒”的遏制政策轉向了“胡蘿卜”的感化政策。1995年1月,克林頓政府宣布放寬對朝鮮的貿易和經濟限制,并允許美朝兩國之間建立直通電話以及旅游者使用信用卡。1995年6月,美國允許從朝鮮進口菱鎂礦石——這是煉鋼廠需要的重要礦石。朝鮮也于1994年12月拆除了它與美國貿易的所有主要障礙。同時,美國和朝鮮已經進行磋商,準備在華盛頓與平壤之間設置聯絡官。這些跡象表明美國的朝鮮半島政策是將美國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開始正視金正日領導的朝鮮政權,追求實利外交。在美朝韓三角關系中,每當美國與朝鮮之間的關系有點近,而朝—韓之間的關系卻沒有相應改善的時候,韓國總是很生氣,韓國感到它正處于被它最重要的盟國美國拋棄的危險之中。96年9月,朝鮮一艘潛艇在韓國海灘擱淺,韓國認為這是一樁嚴重的北方入侵事件。韓國表示,朝鮮必須先為其惡劣行徑付出代價,然后美國才能采取任何與之打交道的行動。[12]但美國卻準備低調處理潛艇事件,認為這僅僅是“一個插曲”,美國希望“所有各方都要避免采取進一步類似的挑釁行動”,[13]暗示韓國應有所克制。隨后美國繼續與朝鮮就一名美國人的釋放問題進行了談判。漢城對美國的舉動感到相當惱火,担心美國可能準備犧牲韓國的利益來謀求與朝鮮關系的“解凍”。
3.在經貿關系上,韓美兩國摩擦不斷加劇。韓國經濟的騰飛已經使它有把握不依賴于美國而獨立發展。近10年來,韓國對美國的大量出口已經產生了48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盡管進入90年代后,這種順差已經明顯下降(從1988年的96億美元下降至1994年的17億美元),但美國仍然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它加強了貿易保護措施,嚴格限制韓國產品的進口。同時,它對韓國不斷施加市場開放壓力,除了1994年初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美國成功地迫使韓國開放大米市場以外,美國還要求韓國不僅開放商品、金融市場,而且開放諸如知識產權、證券、不動產和尖端技術貿易及服務貿易。美國試圖將產品進一步打開韓國市場,遭到了韓國社會許多階層的反對。這些階層包括政府的一些經濟策劃人員、農民、勞工團體以及在韓國外向型經濟政策中較少獲益的地區的官員。他們批評美國不考慮韓國的特殊環境以及經濟的脆弱性。他們宣稱韓國是近年來唯一與美國實現貿易實際平衡的亞洲國家。然而,美國貿易代表米基·坎特卻指責韓國“在市場中不公平的貿易、過多的法規和行政干預”。[14]盡管在韓美貿易關系中沒有立即產生危機性的問題,但韓美之間未來的貿易談判仍將是相當緊張的。由于韓美兩國的經濟利益不會完全一致,它們之間的矛盾與摩擦將持續下去,舊的消除了,新的還會產生。
4.在美軍駐韓問題上,韓國反美情緒正在上升。盡管在韓國有許多人認為戰后40年是靠了美國庇護才帶來韓國的安定和繁榮,但隨著韓國經濟跨入工業先進國家行列,韓國民眾越來越希望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實現獨立自主。然而,在目前朝鮮半島南北對峙仍然存在的情況下,韓國又不可能在軍事上完全擺脫美國的“保護”。在美軍駐韓問題上,韓國當局陷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韓國國內要求美軍早日撤走的呼聲日趨激烈;另一方面韓國又認為美軍的存在是維護其安全必不可少的力量。由于存在著兩難狀況,因而在美軍駐韓問題上,韓美之間摩擦不斷。如同駐在沖繩的美軍侮辱日本少女的事件一樣,韓國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1995年韓國曾發生在地鐵上一名美國士兵將手放在一名韓國婦女臀部上的事件,導致了4名美國士兵和一群韓國人在地鐵里發生激烈爭吵。后來這個事件在整個韓國引起了反響,使人們對3.7萬美軍駐在韓國的使命產生了困惑。韓國是一個民族主義意識比較強烈的國家,一些韓國和美國的官員担心民眾對美國士兵犯下的罪行的憤怒會降低民眾對駐韓美軍的支持。此外,美國還要求韓國政府分担駐扎在韓國的3.7萬美軍的開支費用,以抑制美國國內納稅人(公民)的抱怨。1992年,韓國被迫同意提供1.8億美元協助支付駐韓美軍的費用。1994年韓國又同意將它對駐韓美軍的財政支持增加至3億美元。在美軍駐韓問題上,美國士兵的不軌行為以及美國要求韓國對駐韓美軍提供更大的財政支持,有可能導致韓國的反美情緒進一步增長,并刺激韓國民眾要求美軍撤離的愿望。
三、未來走向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韓美關系既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和密切的經濟聯系為基礎,也存在著不少矛盾和分歧。但不管兩國如何發生爭執,由于雙方長期以來相互依存的關系太深,一旦破裂,對兩國都會帶來不利,因此最后總是會彼此妥協。因為韓國在安全和生存方面將繼續仰仗美國的支持;而美國通過與韓國的聯盟關系也能在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繼續發揮它的主導作用。從韓美關系的發展趨勢看,有幾個因素可能會對未來韓美關系的演變產生影響。
1.美朝關系正常化的進程對韓美關系的負面影響:如上所述,美國在東北亞的戰略已由以安全利益為主轉向以經濟利益為主。美國對朝鮮的政策也由遏制轉向誘導其開放、改革,旨在為搶占尚未開辟的朝鮮市場作準備。目前美朝之間的對話和接觸正在進行,美朝關系正常化的趨勢將不可避免。一旦華盛頓與平壤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將不可避免地給韓美關系帶來較大變化。對于漢城和華盛頓來說,將要重新解釋美國在韓國駐軍的理由和作用,至少在形式上必須這樣。韓國担心,盡管美國作為臂挽臂的長期朋友與韓國還保持著最親密的友誼,但也會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在對外政策或經濟利益方面轉向它以前的敵人。[15]美國在朝鮮半島問題上以美國利益優先的傾向已經使韓國感到難堪和不滿,但韓國又不敢向美國發作。在美朝會談、輕水反應堆問題、和平體制轉換問題上,韓國始終有一種被甩在一邊的感覺。韓國既担心美國在美朝關系改善方面走得太快,也憂慮未來韓美關系發生質的變化。因此,今后韓國和美國在對朝關系方面仍會有較大沖突。
2.經濟利益的碰撞。美國在繼續保持與韓國的盟友關系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它的經濟能力的下降。冷戰時期,它有足夠的理由和能力對它的同盟國韓國顯示其經濟上的慷慨,給予大量的援助,但現在它既沒有這種理由,也沒有這種能力。美國在長達幾十年的冷戰中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背上了巨額財政赤字的包袱。冷戰后美國在財力不足的情況下,不得不要求韓國更多地負担駐韓美軍的費用,并要求韓國向它購買更多的軍事裝備,這種現象對維持韓美之間的持久聯盟也許是一種障礙。近年來,韓國已在考慮減少對美國的軍事依賴,而建立一種獨立的防衛體系,并向俄羅斯購買了大批武器。韓國這種“離心”傾向肯定使美國感到不快。另外,美國貿易壁壘高筑,使韓國產品出口美國更為困難。1996年10月,韓國商品對美國的出口比上年同期減少了22.3%,這是韓美貿易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情,韓國正在失去美國的市場。[16]同時,美國對韓國不斷施加壓力迫其開放市場。今后韓美之間貿易摩擦將不會終止,韓美經貿關系的發展不容樂觀。
3.韓國民主化的進程對韓美關系的影響。1992年12月,經選舉上臺的韓國總統金泳三領導了反腐倡廉的政治革新運動,在許多領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革,清除政府內部的腐敗。韓國在完成經濟從初級向高級的發展、政治從軍人專制到文人執政的過渡后,開始了向現代民主政治的轉型。美國從其強調“民主”、“人權”的價值觀出發,對韓國政治趨向民主化不可能不表示贊成,但韓國政局的變化又引起美國決策者的担憂。[17]美國對韓國走向民主政治感到左右為難,一方面,它必須聲稱支持韓國的民主改革;另一方面,隨著韓國民主化的推進,美國又感到將難以駕馭韓國。因為第一,這種民主化的進程,將使韓國政府更難滿足美國在貿易、防衛和其他問題上的要求,韓國國內的反對黨派在選舉中可能會利用這些問題來牽制政府。例如,韓國反對黨——民主黨已經嚴厲地批評金泳三總統的貿易政策,批評他太屈從美國的利益。第二,韓國民眾在民主化的環境下,將會無所顧忌地批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在朝鮮南北分裂中的作用。韓國批評者們將會譴責過去長期以來美國支持韓國“軍人政府”對民眾實行鎮壓的政策。實際上,一些國際評論家早已指出,亞洲民主化、國際化和民族主義的上升也許會被利用來反對美國在亞洲的利益。[18]盡管如此,美國還將繼續支持韓國民主和政治多元化的進展,因為這符合美國的價值觀,但這種進展也許會造成韓國在一系列對美政策的決策上更為復雜化,從而進一步增加韓美關系中新的緊張因素。
總之,今后韓美兩國間的矛盾與摩擦不會停歇,韓國經濟崛起后韓民族很強的民族自尊心、自立心將在今后與美國尋求一種更為平等的合作關系,但美國仍將頑強地表現其大國霸權主義的傾向,雙方爭執將繼續下去。當然,在朝鮮南北雙方實現統一之前,韓國在軍事上仍然需要依靠美國,它仍會將對美關系作為其外交政策的“基軸”;美國也需要繼續將韓國作為基地,以維護其在東北亞的利益。因此,韓美兩國會盡量尋求緩和與妥協的途徑,避免雙方矛盾的激化,韓美兩國仍將保持一種各取所需的盟國關系。
注釋:
[1]楊永騮、沈圣英:《南朝鮮》,世界知識出版社,1985年,第245頁。
[2]、[4]任曉:《韓國經濟發展的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19頁,第24頁。
[3]丁曉燕:《論韓國的國際經濟關系》,《亞太論壇》1996年第2期,第14頁。
[5][6][7][韓]Kim Sung Han:《The Fu-ture of Korea-U.SAlliance》,載韓國民族統一院《關于朝鮮半島統一問題的資料匯編》(英文版),1996年第3期。
[8][17][美]Hang Yul Rhee:《New Dimensions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geof Globalization》,載韓國學術研究院《KOREAOBSERVER》1996年第1期。
[9][10][15][韓]Yoo Young Ock:《Pyong Yang's Efforts toImprove Relations With Washington and Tokyo and Seoul'sPosition 》,載[韓]《關于朝鮮半島統一問題的資料匯編》(英文版),Oct.31,1995。
[11][美]《商業周刊》,1996年10月28日。
[12][美]《華爾街日報》,1996年11月4日。
[13][香港]《亞洲華爾街日報》,1996年10月10日.
[14][美]《The Washington Post》,July.4,1995.
[16][韓]《朝鮮日報》,1996年11月18日。
[18][美]《The Washington Post》,July.26,1995.
(作者單位:上海社科院歐亞所)
國際觀察滬13-17D7國際政治崔志鷹19971997 作者:國際觀察滬13-17D7國際政治崔志鷹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