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賽場上的中國“國家隊”  ——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十周年回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英明論斷。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極不平衡、國力又很有限的大國,怎樣才能追趕世界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步伐?
  1982年,國家計委通過對國外經驗的考察和研究,富有遠見地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從而采取“選擇有限目標,形成局部優勢,取得重點突破”的設想,這個設想馬上得到各方面的積極響應。經過系統周密的研究論證,國家重點實驗室列入國家“七五”規劃。1984年,在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科委、原教育部、農業部、衛生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國內資金和世界銀行貸款,分批分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緊鑼密鼓地開始實施。經過層層篩選,一批基礎條件好、人才密集、科研開發能力強的科研單位成為首批入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個中國科技“國家隊”的隊員。從此,中國的科學研究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十年過去了,國家重點實驗室從無到有,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設中的共有156家,成為我國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生力軍和尖刀部隊,在一些學科領域中形成了以之為核心的骨干體系,迅速縮小了與國際水平的差距,造就了一支精干的科研隊伍,為我國面向21世紀,面向世界科學競爭與挑戰,為國民經濟長期發展保持后勁提供了有力的知識支撐。
    充滿活力的開放型運行機制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界限逐漸模糊,而各學科間的交叉、滲透日益加深,科學與經濟之間逐漸形成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以往我國封閉的科研體系,跟不上時代的要求。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以各所在單位為依托的情況下,采取學術委員會指導下的主任負責制,打破了部門所有制的界限,集中某幾個學科領域的優勢兵力協同作戰,形成各個實驗室的拳頭項目。本著“開放、流動、聯合”的原則,各實驗室不僅自己承担項目,而且實行“開放式”管理,其它單位可以利用這里的學術思想、人員優勢和先進的實驗設備進行科研活動。開放與交流使相近學科群體互相溶合,形成學術上密切交流、設備資源共享、重大課題聯合攻關的聯軍,改變了我國科研低水平重復的狀況。在此基礎上,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聯合也正在展開,網絡化已成為發展的方向。 
  另外,國家重點實驗室引入競爭機制。立項時遵循競爭原則,立項后實行定期評議,不搞終身制,從而有上有下,鼓勵先進;科研項目經費是通過平等競爭方式獲得的,一套新的科學民主管理制度和方法業已形成。
    攻克科技前沿陣地的生力軍
  國家重點實驗室本著邊建設邊工作邊開放的原則,從1988年至1993年期間,共承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課題1407項,“863”高技術項目課題1093項,攀登計劃及相關的課題10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500多項,地區和部門項目2459項,國際合作課題356項。此外,這些實驗室還通過學術委員會審議開設了5000多項開放研究課題。這支裝備精良的“國家隊”,向著世界科技前沿和高峰奮勇進發,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令世人矚目。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實驗室的酶分子活性部位的柔性研究,在世界上獨領風騷;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實驗室對群體量子化學中的新應用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引起國內外同行密切關注。這些高水平的成果提高了我國科技界在國際上的地位。
  在學術水平不斷上檔次的同時,國家重點實驗室還積極投入到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承担國家重大建設項目,不斷促進高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1987年以來,共獲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的一等獎16項、二等獎42項。一批豐碩成果的取得,為解決國家經濟建設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做出了貢獻。如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防災實驗室通過地震工程和風工程的理論研究,為上海南浦、楊浦大橋和“東方明珠”電視塔三大工程解決了抗風抗震關鍵性技術問題。有機地球化學實驗室的生物標志化合物研究成果,為找油找氣提出了新理論、新方法。
    培養21世紀科技將帥之才
  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入,市場體制逐步確立的情況下,出國熱、下海潮沖擊著基礎研究的隊伍。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其先進的學術水平、濃厚的學術氛圍、優越的科研條件、飽滿的科研任務以及便利的國際交流機會,還有職稱評定、福利待遇方面的傾斜政策,穩定了一支基礎科研隊伍,吸引了眾多優秀人才。一批批中青年優秀科技人才迅速成長,脫穎而出,成為本學科領域中成就卓然的帶頭人和跨世紀科技將帥之才。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實驗室的張鈸、北京大學蛋白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實驗室的陳章良、復旦大學應用表面物理實驗室的侯曉遠等就是大批涌現的科技俊才中的佼佼者。
  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是科研戰線的排頭兵,也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搖籃。十年來,共培養博士后337人,博士生2050人,碩士生4897人。這些青年在讀期間是實驗室不可忽視的研究力量,畢業后絕大部分成為各條戰線上奮發有為的科技骨干。
    開展國際間“強強合作”的基地
  由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大多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因而與外界接觸密切,促進了與國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一些實驗室在國際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享有一定聲譽,有些學術帶頭人成為國際學術組織的負責人。在國際合作中已不是停留在向別人學習的層次上,而是向著對等的“強強合作”大踏步前進。近六年來,已建成的8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技人員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390篇,出版外文專著69部,舉辦國際學術會議60多次,接待國外訪問學者及學術交流5000多人次,有600多位國外學者到實驗室從事合作研究。
  這些卓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為我國科技與國際學術研究“接軌”,積極參與世界科技競爭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支勁旅:“高校軍團”
  在15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建在高等學校的就有101個,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高校軍團”在我國科技界扮演著一個日益重要的角色,正如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的那樣:“高等院校,特別是重點高等院校,應當是科技的一個重要方面軍。”
  高等院校得天獨厚的學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提供了雄厚有力的支持,使這些實驗室累結碩果,人才輩出。據對高校已建成的3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統計結果表明,這些實驗室覆蓋了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信息、材料與工程類學科領域的37個重點專業、64個碩士點、61個博士點、54個博士后流動站。裝備了一批現代化儀器設備,建設了一批工作用房,總的固定資產已達32252萬元;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務。據統計自1988年來共承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598項,“863計劃”項目466項,攀登計劃項目及相關課題44項,國家基金項目1071項,國際合作項目151項。在1991-1993年間,共獲國家級獎勵59項,省部級獎勵210項,進入國際四大檢索的論文數達1614篇。與此同時還形成了一支精干高效的隊伍,固定在編人員1035人,其中有高級職稱的占60%以上。 
  高校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將對高校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深化體制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十年錘煉,國家重點實驗室正逐漸走向成熟,正在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國家隊”。
  十年建設,成就斐然。但我國科技工作者不會滿足于此,他們將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向著更輝煌的目標邁進。正所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中國教育報9京001N1科技管理與成就劉繼安19951995 作者:中國教育報9京001N1科技管理與成就劉繼安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54:22

[新一篇] 世界“新經濟”的涵義及其啟示

[舊一篇] 世紀之交中國歷史學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