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4)——走向民主法制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后,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副總統嚴家淦于4月6日上午繼任總統之位,但國府權力卻早已落入了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手中,誰都知道,蔣經國遲早會取嚴家淦而代之。4月28日,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臨時全體會議選舉蔣經國為中國國民黨主席。1978年2月19日,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民大會第六次會議召開,3月21日選舉蔣經國為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22日選舉謝東閔為副總統,5月20日,蔣經國宣誓就職,民國進入蔣經國時代。

自國府遷臺后,蔣介石就一直在培養蔣經國做接班人,而蔣經國則一心致力于政治革新,改善社會風氣,推動經濟發展,進行了十大建設。另外,蔣經國的性格和辦事風格也與蔣介石迥異,他經常上山下鄉接近基層民眾,在民間留下了勤政愛民、親民質樸的良好影響。蔣經國主政臺灣期間,臺灣的經濟進一步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健全,確定以通訊、信息、消費電子、半導體、精密器械與自動化、航天、高級材料、特用化學及制藥、醫療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興產業為支柱產業,其中信息產業產值名列世界前茅,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中國大陸2008年人均GDP為3000美元)。這一切都為臺灣今天的經濟自由化、國際化打下了基礎。

1977年11月,臺灣舉行地方選舉,其中桃園縣縣長一職的參選人有兩個,一位是國民黨籍候選人、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官員歐憲瑜,一位是黨外活躍分子許信良。當時,許信良的參選行動得到了黨外的喝彩,臺灣著名的黨外民主人士張德銘、黃玉嬌、呂秀蓮等人都各顯其能,為許信良造勢助選。由于歐憲瑜出身國府特工部門,其背景深受普通民眾反感,因此此次競選之選情對國民黨非常不利。于是,國民黨方面故技重施,打算以舞弊作假的方式擠垮黨外候選人。11月19日,投票當天,中壢國民小學校長兼投票所監察主任范姜新林來到設在本小學的213號投票所監督投票。上午10時30分,77歲的鐘順玉和71歲的夫人邱涂菊因為視力不好,正在商量如何圈選,而本不該進入選民圈票區的范姜新林卻走了上去,拿過兩位老人的選票,看了看后說是廢票。此時,國民黨外派來的捉“鬼”好手邱玉汀跟隨而來,稱范姜新林故意把油泥抹在選票上,以造成選票作廢。事后,桃園選舉監察小組的調查結果顯示,確是因為這兩位老人把自己的私章蓋在選票上而成為廢票。

此事一出,立即引起民眾的強烈不滿。當日下午4時,憤怒的民眾、大學生和圍觀者把警察局團團圍住,晚7時沖進警察局院內,焚毀8輛警車、60輛摩托車。更有一些人跑到隔壁消防局,從消防車上取出汽油,澆向中壢警察分局樓下的派出所,放火燒房子。晚10時,軍隊開進現場,群眾繼續對峙。至次日凌晨,在當局宣布范姜新林已送交法辦、許信良已以超過歐憲瑜8萬票當選的消息后,人民眾方才散去。這便是著名的“中壢事件”,它是臺灣民主化運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拉開了黨外運動的序幕。對于這次事件,蔣經國政府沒有采取武力鎮壓的做法,也沒有逮捕任何參與分子,國民黨也感到黨外勢力已漸成氣候,如繼續采取政治高壓政策將會造成極大的麻煩。

1979年1月1日,在冷戰利益的大勢所趨下,美國政府宣布與中華民國政府斷絕外交關系,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政府建交,臺灣隨即發生大規模反美游行。同年12月10日,臺灣發生“美麗島事件”,又稱“高雄事件”,臺灣黨外勢力開始與國民黨進行直接的、公開的、有組織、有準備的較量。

1979年9月,由黃信介為發行人、許信良任社長、張俊宏任總編輯的黨外政論性刊物《美麗島》在臺北創刊。該刊不僅言論激烈,而且來勢兇猛,僅社務委員就達70名,幾乎網羅了當時所有的知名黨外人士,并在全島設立十多個辦事處,最多時發行量達8萬冊。黨外人士想借辦刊物集結力量為創造實質性政黨的目的十分明顯,而國民黨從一開始就對這本來者不善的雜志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在雜志創刊酒會上,就有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到酒店門口尋釁鬧事;創刊后的2個月中,該刊發行人的住宅和雜志社也多次遭到騷擾和威脅,《美麗島》雜志與國民黨當局積怨已久,對立情緒持續升高。

1979年11月30日,《美麗島》雜志與“臺灣人權委員會”聯合向國府申請于12月10日在高雄舉辦紀念“國際人權日”集會游行,但遭到拒絕。于是,《美麗島》雜志決定不理會政府的態度,按原計劃照常舉行集會游行,并準備了一些木棍,以應付可能進行的鎮壓。他們還派出宣傳車,沿街號召民眾準時參加。

12月10日,集會如期舉行。政府派出大批軍警布署周圍街道,并對附近實行交通管制,禁止車輛入內。晚6時,聚集在《美麗島》雜志高雄辦事處的民眾已達五、六百人。考慮到集會原定地點扶輪公園已經被警察包圍,游行民眾臨時決定改到另一開闊地區,但卻受到警察的阻攔,無法到達。黃信介、姚嘉文等就地發表演講,與會3000多名群眾情緒激昂,不斷高呼“打倒特務統治!”、“反對國民黨專政!”等口號。集會組織者再次出面與警方交涉,要求警察撤離,但遭拒絕,于是在集會結束后,游行隊伍以三輛宣傳車開道,幾千民眾持木棍、火把開始游行。四周待命的警察上前強行阻攔,并用催淚彈驅趕游行隊伍,民眾則以木棍、火把、酒瓶還擊,雙方發生嚴重沖突。在折返雜志高雄辦事處后,雙方再次發生扭打,直到11時宣布集會結束,仍有不少民眾不愿散去。軍警用催淚彈、電棍等強行驅趕,沖突進一步升級。到11日凌晨2時30分,局勢才趨于平靜。

這次沖突共造成雙方近200人受傷。事后第三天,臺灣當局開始大規模收捕事件參與者,黃信介、施明德、林義雄、張俊宏、呂秀蓮等共152名黨外人士以“涉嫌判亂罪”被抓扣,聚集在《美麗島》雜志周圍的黨外運動核心人物幾乎被一網打盡。1980年3、4月間,經軍法審判,國府以“為中共統戰”和“臺獨叛亂”罪名對“美麗島”涉案人員判刑。“美麗島事件”是臺灣現代史上的一件大事,經過這次事件,黨外勢力骨干基本郎鐺入獄,黨外運動元氣大傷,被迫轉入低潮,而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也受到了動搖。

1981年7月,身在美國且一直關心臺灣民主進程的陳文成回臺省親,但卻因曾從海外捐款給《美麗島雜志》而被警備總部約談。7月3日,陳文成的尸體出現在臺灣大學研究生圖書館旁,國府當局稱其是畏罪自殺,但陳文成家屬卻表示死者身上有明顯的被打、刺、電擊和灌毒的跡象。此一事件即“陳文成事件”,事件真相至今依然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解釋。

1984年2月,蔣經國連任中華民國第七任總統。80年代,面對來自大陸、國際局勢和島內本土化潮流的壓力,蔣經國意識到,只有持續發展經濟、落實政治民主,建立更開放的社會,中華民國在臺灣才能繼續維持。于是,蔣經國在其晚年逐步開始自由化的改革,開放黨禁及報禁,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改革國會。1986年3月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后,國民黨開始全面推行“政治革新”政策,研究解除“戒嚴”與“黨禁”的可能性。5月19日,黨外勢力數百人在臺北萬華山寺集會,要求立即解除“戒嚴”,并與軍警對峙達12小時。由于示威者都穿著寫有綠色“反戒嚴、爭人權”字樣的白色外衣,史稱“綠色行動”。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臺北分會理事長康寧祥甚至公開向國府提出“民主時間表”,要求在1987年開放組黨。6月25日,美國眾議院再次通過議案,敦促臺灣當局允許建立“真正的反對黨”。10月15日,國民黨中常會決定在1987年6月完成“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的立法后,從7月15日起正式在臺、澎地區解除“戒嚴令”,廢止因實施“戒嚴”而制定的包括“黨禁”、“報禁”、“書禁”等在內的30多種相關法令。

1986年是臺灣黨外運動出現第三次高潮的一年。在收到國民黨有關準備解除“戒嚴”和“黨禁”的風聲后,1986年9月28日,“黨外公共政策研究會”、“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臺灣人權促進會”等黨外組織,在康寧祥、江鵬堅等人的倡導下,搶在國民黨正式宣布解除“戒嚴”的消息之前,以突襲的方式在臺北宣布成立“民主進步黨”,并于11月6日公布“黨章”和“黨綱”。11月10日,民進黨在臺北召開了165人參加的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綱”和“黨章”,并選舉產生了由11人組成的“中央常務執行委員會”、31人組成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江鵬堅當選為該黨第一任主席。結合前述“綠色行動”,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今天民進黨陣營被稱為“泛綠陣營”了。

1986年10月7日下午,,蔣經國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時,正式告知對方“中華民國將解除戒嚴、開放組黨”,臺灣的民主改革由此踏出了歷史性的一步。此后,《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動員勘亂時期集會游行法》與《動員勘亂時期人民團體法》的草擬工作,曾遭遇黨內質疑“大幅度開放自由權利是否合宜”的聲浪。蔣經國的回應是“解嚴后當然應該更寬,不能更嚴,否則就是換湯不換藥。”,國民黨必須持續改革的基調因此確定。

1987年7月15日,《國家安全法》開始施行,同日,臺灣與澎湖地區正式解除實施了38年的戒嚴,金門與馬祖則在數年后解除戰地政務。蔣經國“法統在法不在人”的決定確定了臺灣朝向民主改革不可逆轉的方向。1988年,臺灣實施了30多年的報禁解除。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臺北病逝,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蔣氏父子統治臺灣的歲月至此結束。

蔣經國執掌臺灣時間雖然不長,但其對臺灣社會和經濟進步的貢獻不可小覷。在蔣氏家族統治時期,蔣經國大力推行民主,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和報禁,改革政治,這一切都是及其難能可貴的,也正是這一大公無私的難能可貴,成全了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民主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和經濟的繼續騰飛。與中共鄧小平在80年代廢除領導干部終身制,加強中共黨內集體領導方面的功績相比,蔣經國對中國的歷史貢獻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鑒齋 2011-04-18 08:12:35

[新一篇] 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3)——“反攻大陸”計劃的破滅與蔣介石時代的結束

[舊一篇] 民國百年(九):民主臺灣時代(1)——選舉之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