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3)——“反攻大陸”計劃的破滅與蔣介石時代的結束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為了對中國大陸進行封鎖和遏制,美國給予臺灣大批軍事援助和經濟援助,從1950年到1965年,累計軍事援助達45億美元,經濟援助15億美元。利用美國的這些援助,國府開始了臺灣經濟重建。從1949年到1952年,國府在臺灣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穩定社會和恢復經濟的政策與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外匯貿易管制,優先發展電力、肥料及紡織工業等。這些措施使50年代臺灣的農業迅速發展,到1952年,臺灣經濟基本恢復到了二戰前的最高水平。

從1952年到1960年,國府以穩定中求發展為指導思想,確定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土地改革促進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在總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成為創匯主力。此外,國府還通過肥料換谷、強制收購等不等價交換方式,獲取利潤,把它轉移到工業部門。在工業方面,國府將重心放在資金需求量不大、技術要求不高、建廠周期短的民生工業上,以島內生產替代進口,以適應島內的消費水準,并節省外匯開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減輕就業壓力。

1960年以后,國府抓住當時國際分工變化的機遇,利用勞動力廉價的優勢,大力發展加工出口工業帶動經濟發展,并陸續修正或制定旨在促進出口的政策與措施,通過與日本和美國合作使臺灣的工業高速發展,實現了臺灣在六七十年代的經濟騰飛,與韓國、新加坡、香港并稱“亞洲四小龍”。雖然美國對臺灣的援助在1965年終止,但臺灣的經濟已經進入了良性發展軌道,并在80年代以后繼續保持在亞洲的領先地位。對比80年代之前臺海兩岸的經濟發展態勢,我們不難看出,在東西方冷戰最激烈的年代,意識形態的差異的確會拉大地區經濟的發展差距,即使是在大陸改革開放以后,政治體制的缺陷仍然是其經濟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1960年2月,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三次會議選舉蔣介石連任中華民國總統,陳誠仍出任副總統。同年6月,美國總統艾森豪赴臺灣訪問,以此宣示中美友誼堅固不渝,并借此警告北京不要打臺灣的主意。還是在這一年,在臺灣島內,蔣介石因違背憲法,第三次出任總統而遭到民主人士的討伐,其中最活躍的就是1954年被開除國民黨黨籍的《自由中國》社長雷震。一向反對蔣介石獨裁、主張臺灣實行美國式兩黨政治的雷震在1960年2月和5月先后發表文章,鼓吹成立反對黨參與選舉以制衡執政黨,并籌備組織“中國民主黨”。9月1日,《自由中國》再次刊出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徹底擊破了國府容忍的底線。9月4日,警備總部以涉嫌叛亂的罪名,將雷震與劉子英、馬之骕、傅正等人逮捕,后來軍事法庭以“為匪宣傳”、“知匪不報”的罪名判處雷震十年徒刑,傅正和馬之骕感化三年,劉子英則被判處十二年徒刑,《自由中國》被查封。這就是所謂“雷震事件”,或稱“雷震案”,該事件在臺灣民主運動歷史上非常重要,至今仍對臺灣政局產生著某種潛在影響。雷震于1970年9月4日刑滿出獄,1979年因癌癥病死,2002年獲得平反。

整個20世紀60年代,退守臺灣的蔣介石一直在策劃光復大陸,并為此制定了旨在反攻大陸的“國光計劃”。1960年,國府軍方成立“國光作業室”,由朱元琮中將担任主任,正式展開擬定反攻大陸的作戰計劃。在此之前,國軍雖曾進行過規模較小的“凱旋計劃”、“中興計劃”,但都不如“國光計劃”具體且范圍廣泛。1965年,蔣介石的“反攻大陸”達到高潮,6月17日,蔣介石在陸軍官校召集軍方基層以上干部,以官校歷史檢討會為名義進行講話,預備發動反攻,所有干部都已預留遺囑,軍方同時選擇最適合登陸戰發起的“D日”。6月24日,國軍在左營桃子園外海實施模擬登陸演習時,5輛水陸裝甲運輸車被浪打翻,造成數十人死亡。8月6日,國軍“劍門”、“章江”軍艦執行“海嘯一號”任務,運送特戰人員偵測大陸沿海及實施“國光計劃”所需情報,結果被大陸魚雷艇擊沉,死亡官兵近200人。11月14日,臺灣海軍“永字號”艦艇又在烏坵被解放軍擊沉。一次次的失敗使蔣介石認識到,國軍已經喪失制海優勢,發動登陸作戰至為困難,從此,“國光計劃”規模逐年縮減。1970年后,國際局勢發生巨變,中華民國被逐出聯合國,使得反攻大陸更難獲得國際認同,“國光作業室”遂于1972年7月20日裁撤并入國府“國防部作戰次長室”,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計劃宣告破產。

1966年2月,蔣介石連任民國第四任總統,副總統為嚴家淦。1970年1月15日,臺灣獨立聯盟在美國新澤西州成立,該聯盟利用當時的“臺灣地位未定”論否認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主張以暴力手段推翻民國政府,建立“臺灣共和國”。臺灣獨立聯盟是海外臺獨組織中實力較強、影響最大的一個,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后,該團體又更名為“臺灣獨立建國聯盟”。1970年4月,民國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應美國總統尼克松邀請赴美訪問,4月23日蔣經國一行抵達華盛頓。當日早上,“臺獨聯盟”約三四十人在白宮前進行示威抗議,高舉標語、大聲疾呼:“國民黨下臺!反對蔣經國訪美!”。4月24日,蔣經國按計劃要到紐約出席美東工商協會午餐會。當天早上10點多鐘,“臺獨聯盟”陸續朝皮爾飯店人行道聚集,加入抗議游行活動的人也漸漸增多。11點過后,蔣經國搭飛機抵達紐約,來到皮爾飯店房間稍事休息,準備參加在布拉薩大酒店舉行的午餐會。隨后,蔣經國一行直接乘車至布拉薩大酒店,但因交通堵塞,車隊行進速度相當緩慢,短短的路程竟走了半刻鐘之久,同時“臺獨聯盟”抗議者早已圍聚在布拉薩酒店大門兩側,當地警方僅以一條紅繩攔阻。

正當蔣經國走上布拉薩酒店正門臺階,準備進入大廳旋轉門之際,臺灣留學生鄭自財突然從側旁石柱竄出,散發傳單,結果遭保安制止。這時,另一名留學生黃文雄突然自蔣經國左后側直沖上前,快速從風衣內亮出手槍指著蔣經國,嘴里大聲喊著:“殺!”并準備扣下板機。關鍵時刻,美國便衣警察迅速沖向黃文雄,將他舉槍的手往上托高,其他安全人員也跟著涌上,于是射出的子彈掠過蔣經國耳朵,打在旋轉門上。這便是著名的“四二四刺蔣案”。事后,蔣經國十分大度,他表示:“這些懷有異見的人,他們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見,可以向我陳述,我一定接見。至于這兩個被逮捕的無知青年,我希望美國把他們釋放。”,最后美國成全了蔣經國的仁愛之心,釋放了刺客,理由是未傷及刺客所要刺之人。

1971年,國際形勢風云突變,為在冷戰中對抗蘇聯,美國開始秘密的與同樣對蘇聯不滿的中共進行聯系,并為此打算犧牲臺灣的利益。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也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國府退守臺灣后,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地位便受到北京的挑戰。從1950年起,蘇聯等親中共國家幾乎在每屆聯大常會中都會提出“中國代表權問題”,意圖以中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替臺灣國府。50年代,國府利用與美國的密切關系在聯合國與蘇聯對抗,爭取到聯合國暫時不討論“中國代表權問題”,此即“緩議案”;60年代,大陸的亞非外交政策取得顯著成果,贊成北京重返聯合國的國家越來越多,國府遂于1961年改提“重要問題”案,指出“任何改變中國代表權之提案都為一重要問題……大會對于重要問題之決議,應以到會及投票之會員國三分之二多數表決之”。1971年,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造訪大陸,北京與華盛頓關系升溫,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備受挑戰。

在經過12年的代表權保衛戰后,國府終于在1971年敗下陣來。當年,由阿爾巴尼亞等23國在聯大上提出的“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之合法權利案”(也稱“阿案”)得到第三世界國家的廣泛響應,美國則以“雙重代表權”作為回應,建議在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權并取代臺灣安理會常任理事席位的同時,讓中華民國繼續享有代表權席位。對于美國的提案,中共表示強烈反對,不允許美國制造“兩個中國”,堅持“臺北不出,北京不入”、“驅逐蔣幫”,蔣介石也表示“漢賊不兩立”,不接受美國的提議。10月25日,聯大就“阿案”表決前,國府出席聯大代表團團長、外交部長周書楷宣布: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1971年,蔣介石在陽明山遭遇一場車禍,身體狀況自此大為衰退。1972年2月,蔣介石再次成為民國第五任總統,并以嚴家淦為副總統,同年5月蔣經國出任行政院長。1975年,蔣介石于病中手書“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于度外”,3月29日口述遺囑。4月5日清明節深夜,蔣介石在雷電交加之際,逝世于臺北市士林官邸。

蔣介石去世后,其遺體被置于臺灣桃園縣慈湖蔣家陵寢,其子蔣經國死后也將遺體陳放在那里,父子二人至今尚未下葬,以期大陸光復后能回奉化老家入土為安。1997年,蔣宋美齡與蔣經國遺孀蔣方良以遺族身分,同意將兩蔣先葬于臺灣,于兩岸統一之后再返回中國大陸安葬,蔣方良后曾要求將蔣介石父子二人葬于臺北縣汐止的五指山軍人公墓。

蔣介石一生毀譽參半。他早年參加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忠心耿耿追隨先生左右,在“陳炯明之變”時,更是只身南下赴難,終于取得孫中山的信任。廣州國民政府時期,蔣介石執掌黃埔軍校,為后來的國民革命培養了大批能征善戰的猛將,更使后來國府諸多將領成為其門生。孫中山逝世后,素來對共產主義深懷芥蒂的蔣介石與共產黨漸行漸遠,并借“刺廖案”鞏固了其在黨內的地位。在北伐戰爭取得重大勝利后,身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在南京與中共決裂,并另立中央。20年代末30年代初,蔣介石率領國民革命軍消滅了盤踞中國北方的北洋軍閥,說服東北張學良改旗易幟,又通過中原大戰削弱了當時中國地方軍閥的力量,實現了中國的統一。不過,蔣介石在隨后“獨裁野心”的日益膨脹及其在對日政策上的曖昧,使他在黨內外飽受懷疑和爭議;對中共武裝連續六年的圍剿更是逼得自己的義弟張漢卿在西安舉事。

對日戰爭全面打響后,蔣介石顧全大局,容納中共,領導了中國八年的艱苦抗戰,國軍在中國和印緬戰場上的前赴后繼終于為中國贏得了“五大國”的國際地位,蔣介石也因此得以中國最高領袖的身份與斯大林、丘吉爾和羅斯福并座。抗戰結束后,一心排擠要共產黨的蔣介石拒絕聯合政府,挑起國共內戰,終致玩火自焚,短短三年內,數百萬國軍為共軍蠶食,政府被迫遷臺,大陸疆土拱手讓與中共。退居臺灣期間,蔣介石雖進行獨裁的家族統治,但六七十年代臺灣經濟上的騰飛仍是人所共見,蔣介石對臺灣在戰后的發展仍是功不可沒。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兩岸關系的緩和,大陸方面也越來越客觀的對待歷史、評價蔣介石本人。過去“階級敵人”似的宣傳已經不見,蔣介石生平,尤其是晚年的情況逐漸見于大陸主流媒體,他們不再曲解、隱瞞蔣介石在維護“一個中國”和促進臺灣經濟發展方面卓越功績。


三鑒齋 2011-04-18 08:12:31

[新一篇] 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2)——臺海對峙僵局的形成

[舊一篇] 民國百年(八):蔣氏父子的臺灣歲月(4)——走向民主法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