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9)——南京政府內部的派系之爭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0月24日

截至上回,我們已經講到了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孫中山生前之夙愿,統一了全中國。根據孫中山的建國理想,民主政治體制需要經過“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逐步實現。所謂“軍政”,是指在武裝革命時期,由革命軍的軍政府實行獨裁的“軍法之治”,目的是要以暴力手段推翻反革命政權,這時既沒有憲法也沒有議會;在國民黨奪取政權,統一中國后,進入“訓政”階段,即在地方上進行局部的民主化試驗,對人民大眾進行民主政治的指導和訓練,這時全國仍由中央政府進行獨裁的“約法之治”;待人民大眾的政治覺悟成熟以后,則進入最后的“憲政”階段,這時要由成熟的國民進行選舉,制訂憲法,然后解散獨裁的中央政府,建立民選政權,最終實現真正民主化的“憲法之治”。

根據上述孫中山的“三段論”設想,蔣介石在統一中國后(雖然當時東北還沒易幟,但總體上看是大局已定),于1928年6月15日代表南京國民政府宣布“軍政階段”正式結束;8月,國民黨二屆五中全會又正式宣布了“軍政時期”結束。10月3日,蔣介石發表了進入“訓政階段”的宣言,并宣布將組建一個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所組成的“五權分立”的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也于當日通過了《訓政綱領》,訓政制度正式建立。

這里需要指出,《訓政綱領》雖然是根據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建國大綱》所制定的,但孫中山的“五權分立”政治體系卻是與我們都熟知并接受的西方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體系背道而馳。“五權分立”政體中,立法院和司法院是在政府中設立的,也就是說這二者均處于被國家政府領導的地位,立法與司法并未真正獨立,不符合“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原則。所以“五權分立”實質上是把五種權力都集中于國民黨之下的一種獨裁體制,五院院長均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任命,皆由國民黨員担任。

1928年10月8日,南京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政府由“五院”組成,國民政府主席兼中華民國海陸空軍總司令。同日,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選舉蔣介石、譚延闿、胡漢民、蔡元培、馮玉祥、孫科、李宗仁、閻錫山、李濟深、張學良、林森、戴傳賢、王寵惠、陳果夫、何應欽、楊樹莊等16人為國民政府委員,蔣介石為國民政府主席兼海陸空軍總司令,譚延闿、胡漢民、王寵惠、戴傳賢、蔡元培分任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院院長。10月10日,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委員在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宣誓就職,五院制國民政府宣告正式成立。自此以后,五院成為南京國民政府處理政務的重要中樞機構。

雖然“五院”政體是中央獨裁的“約法之治”,但因其附和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思想,故當時國民黨中并無人反對,蔣介石也順利的出任了國家元首。然而,在召開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問題上,蔣介石的行為卻引起了國民黨內極大的反對。早在1928年2月21日時,蔣介石曾以國民黨中央常委會的名義宣布了“三大”代表的產生方法,按照當時公布的方法,“三大”代表將幾乎全是蔣介石的御用代表,“三大”也將成為蔣介石個人包辦的大會。蔣介石的這一做法立刻招致了國民黨人的反對,陳公博、顧孟余、王樂平等人組織了“改組同志會”,形成所謂改組派。改組派主要成員在政治立場上都同汪精衛一致,因此汪精衛實際上是改組派的精神領袖。改組派要求在國民黨內實行民主,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全盛時期,其成員逾萬人,遍布南京政府內外,甚至包括香港、日本、法國、新加坡、越南等地。

1929年3月11日,國民黨三大召開前夕,改組派發表了旨在聲討黨內獨裁的檄文,在國民黨中掀起了巨大波瀾,不少反對或不滿蔣介石的三大代表也提出辭呈以表示抗議。3月14日,在南京市黨部門前發生了大規模的請愿活動,請愿者們要求召開全市黨員代表大會,討論出席“三大”代表的問題,反對蔣介石獨裁。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南京市黨部被迫同意在夫子廟大禮堂召開全市黨員代表大會,可是就在會議通過了《反對非法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案》后,忽然有一群暴徒沖上主席臺毆打主持人,緊接著大批軍警趕來沖進會場,打傷多人,并當場逮捕了數名代表。這就是轟動一時的“三一四”事件,此事件后,改組派在南京已無立足之地,被迫轉移到上海。

國民黨內反對蔣介石的除了改組派等文人團體外,還有很多軍人將領。東北易幟后,雖然南京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在地方上,名義上歸屬中央的新軍閥仍是割據一方:蔣介石占有南京、上海和東南各省;馮玉祥占有豫、陜、甘、寧、魯等省,擁兵40萬;閻錫山占有晉、冀、綏、察幾省和平津兩市,擁兵20萬;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占有兩湖、廣西;李濟深占廣東支持桂系;張學良雖然易幟,但東北仍是他的地盤。當時,已編入國民革命軍的軍隊有220多萬人,這還不包括關外張學良的幾十萬東北軍,中央政府的軍費負担非常沉重。因此,北伐一結束,蔣介石就立刻打出了“裁兵建國”的口號。

北伐戰爭剛剛結束,1928年7月11日,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北伐高級將領就在湯山集會,討論裁軍方案。1929年1月1日,全國編遣會議在南京正式召開,軍內各派系都有代表出席。經過激烈的爭吵,編遣會議最終通過了《國軍編遣進行程序大綱》,根據大綱的規定,蔣介石的嫡系部隊沒有被裁減,被裁減的都是旁系部隊,這種暗藏私心的裁軍方案自然引起了旁系部隊將領的不滿,進而使蔣介石和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等人的矛盾加劇。于是,蔣介石決定先拿對其威脅最大的桂系部隊開刀。

桂系當時的領軍人物包括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等,他們1926年加入國民軍,并在隨后的北伐戰爭中立下大功,勢力也不斷擴張。1929年2月,由于對蔣介石不滿,并担心被蔣暗算,李宗仁私自潛出南京,脫離南京政府重返廣西。在國民黨三大前,白崇禧也宣布辭職,并抵制蔣介石包辦“三大”。由此,桂系和蔣介石直接對抗的序幕拉開了。

在一片反對和抗議聲中,1929年3月15日,蔣介石在南京主持召開了國民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三大”的國民黨代表中,有超過八成的代表屬蔣派,是以大會通過了諸多于蔣有利的決議:桂系首腦李宗仁、白崇禧等被定以“叛黨亂國罪”而開除黨籍,改組派領袖陳公博也被永遠開除黨籍,顧孟余被開除黨籍三年,汪精衛也受到了書面警告處分,理由則是“廣州共變”。國民黨三大選舉了以蔣介石、胡漢民為首的黨中央,蔣介石基本上控制了國民黨中央大權。

國民黨三大之后,蔣介石和其它各派系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各派反蔣勢力遭到排擠和打擊后,在政治和軍事上更加激烈的反對蔣介石。最終,蔣介石與反蔣各派終于大打出手,爆發了綿延近兩年的新軍閥混戰,我將在后面的文章中詳細介紹這一系列戰爭的情況。 


三鑒齋 2010-07-20 15:00:06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8)——東北易幟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10)——新軍閥混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