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角度學文化,從文化的角度學歷史  ——新課程高中歷史必修三教學設想與實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進行高中歷史必修三的教學時,大多教師都會遇到兩大困惑:一是包括思想、科技、文學、美術、音樂、影視等內容的文化史內容,在歷史課中怎么教?二是對曾經在必修一(政治史)和必修二(經濟史)中出現過的文化史內容又該如何處理?筆者根據中學歷史學科的特點和中學歷史教育教學的要求,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認為可以基于以下兩個方面來解決上述兩大困惑,一是從歷史的角度學文化,二是從文化的角度學歷史。
  從歷史的角度學文化
  什么是歷史的角度?所謂歷史的角度,就是要把文化史中的思想、科技、文學、美術、音樂、影視等內容放到特定的歷史時代、社會環境中去考察,探討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及其對整個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筆者曾多次聽過歷史必修三中有關文學藝術內容的公開課,發覺許多老師都把體現文學藝術內容的歷史課上成了文學藝術欣賞課。這并不是不可取,因為欣賞課既是一種歷史美育課,也可以說是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但我總覺得這有點脫離了歷史學科的特點,沒有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情感教育。
  那么,怎樣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文化史的教學?筆者進行了嘗試,下面就結合必修三的具體教學內容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實踐。
  1. 有關思想史的教學:必修三的專題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專題四《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和專題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是中西方有關思想的產生和發展的內容。在進行這些有關思想內容的教學時,我主要圍繞兩大主題進行教學設計、內容選擇:一是思想的產生及演變與其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的關系,二是產生或者演變的思想對歷史進程、社會發展的影響。
  2. 有關文學史的教學:必修三的專題二《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和專題八《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分別涉及中國古代文學和世界近現代文學的內容,我在講授這些內容時,側重點是和學生一起探究兩大問題:第一,不同時期文學的主流形式及其特點是什么?列舉其典型代表。第二,如何揭示一定社會的文學與政治、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
  3. 有關科技史的教學: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科技史,不能僅僅講其科技成就,更不能把科技史的內容作為單純的物理知識、生物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等來講授,而應著重和學生探究科技成就產生的原因、條件和科技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如在進行《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這一專題的教學時,我著重和學生探討了中世紀農業、手工業和近代資本主義經濟萌芽與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說明這些為近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同時,聯系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指出這兩者是對教會權威的挑戰,是對人性主義的呼喚,為近代科學思想的誕生作了思想準備;還有18世紀歐洲開始的啟蒙運動對理性自由信念的確立和自由理性的張揚,大大促進了近代科學思想的發展。那么,近代科技的發展對人類歷史進程有什么影響呢?牛頓經典力學的確立標志著近代科學的建立,它的誕生徹底打破了教會對自然領域的控制,促進了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影響不僅僅是生物領域的,更深刻的影響在于對人類思想認識的方面,它把神從人類生命的領域中驅逐了出去。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史上,從歷史的角度,我們還應關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關系,為此,我給學生設計了以下探究問題:
  對于“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關系,人們多用“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來說明,認為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1)從歷史發展的過程看,這種說法是否符合實際?
  (2)你認為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關于必修三中美術、音樂和影視內容的教學,我認為也應該著重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教學設計、安排活動、討論問題。
  從文化的角度學歷史
  在文化史的模塊中,有很多內容是在政治史和經濟史中出現過的,如下表(以人教版為例):
  G32RA31.jpg
  由于新課程倡導專題教學,專題下所選的內容都是為專題服務的,既然如此,在文化史專題中出現的內容,就應從文化的角度對其進行探究和學習。那么,這些重復的內容在文化史專題中應該如何處理呢?與從政治、經濟的角度學歷史相比較,從文化的角度學歷史有什么突出的地方?這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探索與積累,下面兩個事例是筆者嘗試的結果。
  如“毛澤東思想”這一內容在政治史中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出現過,在進行政治史內容的教學時,重點探討新民主主義時期共產黨人對革命道路的選擇以及選擇后的革命實踐和結果。當然,毛澤東思想就是在這一選擇和實踐過程中形成并反過來指導這一過程的,但側重點是前者。而在文化史的教學中,《毛澤東思想》一課的關注點在于這種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它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乃至對整個歷史進程產生的深遠影響。圍繞這一關注點,我設計了以下四個問題,并圍繞這四個問題展開教學:
  1. 毛澤東與毛澤東思想:為什么這樣的背景下能出現這樣的一個人和這樣的一種思想?
  2. 所有思想的形成都有一個過程。毛澤東思想是怎樣形成的?從它的形成過程看,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3. 這種思想怎樣指導了當時的革命實踐?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4. 為什么說毛澤東思想是20世紀中國一項重大的理論成果?
  又如,《蒸汽和電的革命》一課與經濟史中的《工業革命》在內容上是一致的。在進行經濟史模塊中的《工業革命》的教學時,我們主要探討這兩次工業革命在經濟領域對生產力的提升,對世界經濟結構變化、對資本主義社會結構變化的影響;而在文化史的教學中,《蒸汽和電的革命》則突出以下兩點:第一,從科學的角度探討這兩次工業革命解決了什么科學難題?第二,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探討它對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社會生活等方面產生的巨大影響。圍繞以上兩點,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問題、并圍繞這兩個問題展開教學:
  1. 蒸汽和電的革命是革誰的命?這兩次革命分別創造了哪兩個時代?
  2. 蒸汽機的發明和電的廣泛使用,在哪些方面推動了社會變革?
  以上是筆者在文化史教學過程中的探索與總結,是基于從歷史的角度學文化和從文化的角度學歷史的一些思考和實踐。毫無疑問,文化史所包含的內容豐富多彩,結合具體內容而進行有效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應是多樣化的,切入的角度也應是多元化的,這都有待于我和我的同行繼續努力,不斷探索。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34~35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梅金娣20072007
梅金娣,廣東省廣州市第三中學,510170
作者: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西安34~35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梅金娣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54:51

[新一篇] 從歷史的單一視角到歷史的多義解釋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歷史反思

[舊一篇] 從大眾語運動看3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主體意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