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魯迅茅盾賀紅軍的信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今年7月1日新華社電,稱:西北大學教授閻愈新發現了魯迅、茅盾慶賀紅軍勝利的信。這封信,研究者們尋找了將近半個世紀,它的終于被發現,是很有意義的。但我讀了這封信的全文,可以肯定地說:它不可能出自茅盾的手筆,也不可能出自魯迅的手筆。正因為這是一封歷史文獻性質的信,我們應該弄清它的來龍去脈,它到底出自誰之手筆呢?不妨回顧一下近半個世紀尋找這封信的歷程,或許答案的線索正在其中。
  1、1951年馮雪峰在《黨給魯迅以力量》一文中首次發布:“當紅軍長征到達陜北的時候,他(魯迅)和茅盾先生共同轉轉折折地送去過一個給毛主席和朱總司令慶祝勝利的電報。”1952年馮雪峰在《回憶魯迅》中又說:他是1936年4月間從陜北瓦窯堡輾轉到上海的。“魯迅先生和茅盾先生共同給毛主席和朱總司令慶賀長征勝利的電報,也正在我動身的前幾天才轉到瓦窯堡的。”這就大致明確了電報收到的日期。
  2、1956年10月15日出版的《文藝報》上,樊宇發表一篇短文,介紹了1947年7月27日太行版《新華日報》上刊載的《大事記》中,記有:“一九三六、二、二十:紅軍東渡黃河,抗日討逆。這一行動得到全國廣大群眾的擁護,魯迅先生曾寫信慶賀紅軍,說:‘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但國民黨卻一方面與敵訂立華北防共協定,一方面調動二十余師人馬要與紅軍決戰。”這段文字,指出魯迅、茅盾的賀信不是慶賀“長征勝利”,而是慶賀“東渡黃河”勝利。至于文中只提魯迅不提茅盾,因1947年茅盾還在國民黨統治區。從此,“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作為魯迅對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評語,廣泛流傳。
  3、在1979年6月9日的人民日報上,唐天然發表文章,稱:他在1936年10月28日的《紅色中華》(油印)報上,發現標明“摘魯迅來信”的一段文字:“英勇的紅軍將領和士兵們,你們的勇敢的斗爭,你們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最光榮的一頁,全國民眾期待你們更大的勝利,全國民眾正在努力奮斗,為你們的后盾,為你們的聲援!你們的每一步前進,將遇到極熱烈的歡迎和擁護。”發表這段“摘魯迅來信”的版面上,還同時刊有中共中央、蘇維埃中央政府為追悼魯迅致國民黨中央、南京政府的通電和給許廣平的慰問信。這都是重要的歷史文獻,使這個版面具有不容置疑的歷史真實性。“摘魯迅來信”也同樣是無可置疑的。在這段“魯迅來信”中,卻沒有“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這句話,頗為研究者們所注意。
  4、在1986年4月出版的《魯迅研究動態》上,閻愈新發表《魯迅致紅軍賀信的新發現》一文,宣布他在1936年9月15日出版的中共河北省委機關刊物《火線》第61期(油印)上,發現楊尚昆的文章《前進!向著抗日戰爭的勝利前進!》中,談到紅軍東進抗日很受“朋友們的贊揚”,列舉了兩段朋友的來信。其中一段是:“英勇的紅軍將領和士兵們,你們的英勇斗爭,你們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最光榮的一頁!全中國民眾正在努力奮斗,為你們的后盾,為你們的聲援,你們每一步前進,將遇到熱烈的擁護和歡迎!”這段話,就是《紅色中華》上刊載的“摘魯迅來信”的一段話,個別文字出入,可能傳抄造成。楊尚昆文中另一段“朋友的來信”是:“對于你們,我們那最英勇的偉大的民族解放的先鋒隊,我們是抱著那樣深刻的敬仰,那樣熱烈的愛護,那樣深摯的期望,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人類的光榮和幸福的未來。只要想到你們在中國那樣無比的白色恐怖進攻下,英勇的、頑強的、浴血苦斗的百折不回的精神,就是半身不遂的人也會站起來笑!”這段話中有一句話,和1956年以來流傳的魯迅對中共和紅軍的評語是一致的。
  5、1996年7月1日新華社電宣布,在1936年4月17日出版的油印的《斗爭》(中共西北中央局機關刊)第95期上,發現了魯迅茅盾賀信的全文。今全抄于下:
  中國文化領袖××、××來信
  讀了中國蘇維埃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中國共產黨《告全國民眾各黨派及一切軍隊宣言》、中國紅軍為抗日救國的快郵代電,我們鄭重宣言:我們熱烈地擁護中共、中蘇的號召,我們認為只有實現中共、中蘇的抗日救國大計,中華民族方能解放自由!
  最近紅軍在山西的勝利已經證明了賣國軍下的士兵是擁護中共、中蘇各項政策的。最近,北平、上海、漢口、廣州的民眾,在軍閥鐵蹄下再接再厲發動反日反法西斯的偉大運動,證明全國民眾又是如何熱烈地擁護中共、中蘇的救國大計!
  英勇的紅軍將領們和士兵們!你們的勇敢的斗爭,你們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最光榮的一頁!全國民眾期待你們的更大勝利。全國民眾正在努力奮斗,為你們的后盾,為你們的聲援!你們的每一步前進將遇到熱烈的擁護和歡迎!
  ××、×× 一九三六年三月廿九日
  這封署名××、××的信,就是魯迅、茅盾賀紅軍信,是可以肯定的。最有力的證據是,魯迅逝世時,《紅色中華》上刊載的“摘魯迅來信”,就是本信的第三段。當時之所以用“××、××”隱其署名,因為魯迅、茅盾都在國民黨統治下的上海。
  但這封信不可能出自魯迅、茅盾的手筆:1、茅盾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中很明確的說到,1936年春節后的一天,魯迅告訴他擬發一電,賀紅軍勝利,文字只“簡短的幾句”,可由史沫特萊發出。茅盾既沒有參與擬文,也沒有事后過目。2、當時上海的黨組織以及魯迅,都與黨中央失去了聯系。據夏衍《懶尋舊夢錄》中回憶,他和周揚等人當時都看不到黨的文件,連《八一宣言》(即《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也是在史沫特萊家里才讀到的。而從這封信看來,黨外的魯迅卻能看到這么多黨的文件,又有這么快的傳遞渠道,這可能嗎?3、魯迅畢竟不是職業革命家,他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注意和搜集紅軍動向的情報,和各地群眾運動的情報?4、這封信的文風,和魯迅的一貫文字風格大相徑庭,把“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簡稱為“中蘇”出現在魯迅筆下,簡直不可思議。
  那么魯迅、茅盾賀紅軍信是出自誰之手筆呢?我以為是史沫特萊和她的中文秘書。馮雪峰在1972年11月回答訪問者說:“紅軍長征勝利,史沫特萊搞了個東西請魯迅簽名后,由史帶到華北,再給交通送去的。電報是信的形式。”史沫特萊是第三國際情報員,她當然能及時知道中共中央文件和紅軍動向、各地群眾運動動向。她起草這封信的內容,是合乎她的身份的。但馮雪峰沒有看到過魯迅、茅盾賀信的原件,“請魯迅簽名”是他的想當然。茅盾回憶錄表明,此信他既沒有過目也沒有簽名。若魯迅簽名,難道還替茅盾代簽?魯迅決不會干這種越俎代庖的事;何況,茅盾當時也住在大陸新村,近在咫尺。茅盾沒有簽名,表明魯迅也沒有簽名。很大的可能是:史沫特萊起草好信后,未經魯迅茅盾過目和簽名,就將信發出了。
  我這樣說,還有一個旁證。我們一直將“在你們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將來”作為魯迅的話流傳,現在知道它不是魯迅的話,而是楊尚昆文中引用的另一位或幾位朋友的話。這另一位朋友的信,無疑也是史沫特萊從上海送來的。這位朋友是誰呢?既是黨外的,又對中共有著很深的信任和理解,本人又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合乎這樣身份的,很可能是宋慶齡。不論是宋慶齡或別的什么人,其信中的話,被當作魯迅的話流傳了半個世紀,怎么會毫不察覺呢?是否可以這樣解釋:史沫特萊起草好這另一封信后,也沒有請署名者過目和簽字。兩封信的文風完全一致,也由史沫特萊起草,似不必懷疑。
  我們對魯迅茅盾賀紅軍信的來龍去脈作了實事求是的研究,因為它是重要的歷史文獻。史沫特萊在發出此信時,畢竟是事先得到魯迅茅盾的同意的。它仍然表明了魯迅茅盾對中國共產黨的理解、信任和深情;也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和進步文化界、和人民大眾的血肉聯系。它在當時和以后的歲月中,鼓舞了共產黨人、紅軍戰士、一切革命者和他們的領袖們。這封信也表明了國際主義戰士史沫特萊對中共黨和對中國革命的無私的真摯的深情,信中所寫的也正是她所要抒述的肺腑之言。*
  
  
  
文匯報滬⑾K4中國現代史倪墨炎19961996 作者:文匯報滬⑾K4中國現代史倪墨炎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55:38

[新一篇] 關于高等院校實施繼續教育的思考

[舊一篇] 關于9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