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最強音——訪著名經濟學家汪海波教授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本刊記者 王書昆)
  記者:江澤民總書記今年5月29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跨越世紀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用這個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這是黨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極重要的組成部分。汪教授對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有很深入的研究。您認為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有哪些突出特征呢?
  汪海波教授(以下簡稱“汪”):縱觀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我認為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全新的科學創造性以及全面性和總體性的特征。這里,我想先談談它的全面性和總體性的特征。江澤民總書記在鄧小平同志追悼大會上指出:鄧小平同志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為“我們的全面改革進行了總體設計”。這是對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全面性和總體性特征的高度概括。依據《鄧小平文選》中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論述,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全面性和總體性特征,主要表現在這樣十個方面:
  第一,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客觀必然性。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后,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性質。按照鄧小平的說法,“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他強調,“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指出:“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必須始終注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長期堅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為此,他重申:“依靠無產階級專政保衛社會主義制度,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
  第三,關于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在這個關系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根本問題上,鄧小平作了全新的開創性的分析。他有這樣一些獨到的見解:(1)“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如何解決?解決得好,對經濟的發展就很有利,解決不好,就會糟。”(2)“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3)“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4)“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問題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發展生產力。我們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就更能解放生產力,加速經濟發展。”鄧小平這些精辟的論述,為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四,關于農業和農村的改革。鄧小平充分肯定和熱情支持中國農民在改革方面的兩個偉大創造,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創辦鄉鎮企業。他說:“農村改革的內容總的說就是搞責任制,拋棄吃大鍋飯的辦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他又說:“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的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異軍突起。”
  第五,關于國有企業的改革。鄧小平指出:“企業改革,主要是解決搞活國營大中型企業的問題。”在這方面,他特別強調了政企分開。他說:“政企分開,是經濟體制改革,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經驗證明,前一方面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點,后一方面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
  第六,關于對外開放。鄧小平把對外開放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他認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他主張全面開放,向所有國家開放;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吸收外國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對外經濟合作;引進外國智力,大量派遣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還作出了設立經濟特區,開放十幾個沿海港口城市,進而開辟沿海對外經濟開放地帶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等一系列重大決策。
  第七,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的關系。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他還提出:科技體制改革“同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經濟體制、科技體制,這兩方面的改革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新的經濟體制,應該是有利于科技進步的體制。新的科技體制,應該是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體制。雙管齊下,長期存在的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有可能得到比較好的解決。”
  第八,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的關系。鄧小平反復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越是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加快改革開放,越是需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絕不能以削弱甚至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他還強調:“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只手都要硬。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丑惡現象,手軟不得。”
  第九,關于改革與政治穩定的關系。鄧小平指出:“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
  第十,關于改革與黨的領導的關系。鄧小平反復指出:我們全部事業的成敗,關鍵在黨。為了實現黨的領導,他還著重提出了以下三點:一是黨的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二是中央要有權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須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三是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記者: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想請您分析一下:鄧小平同志是我們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可以說,在建國后相當長一個時期,他曾經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擁護者。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他,使他轉變成為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創立者的呢?或者也可以這樣說,鄧小平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成因究竟是什么?
  汪: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深入研究的問題。使鄧小平同志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擁護者轉變成為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創立者的因素是很多的。首先,一個重要因素是為了避免“文化大革命”悲劇的重演,為了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鄧小平同志復出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深刻地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他認為,權力過分集中的制度(包括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是導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根源。他說:“如果不堅決改革現行制度中的弊端,過去出現過的一些嚴重問題今后就有可能重新出現。”鄧小平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強調:“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特別是80年代后期,在前蘇聯和東歐原來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發生巨變后,鄧小平更加堅定了經濟體制改革的信心。他尖銳提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其次,也可以說,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是在同各種錯誤傾向作斗爭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并且是在斗爭中得到貫徹的。這里所說的斗爭,包括反對右的錯誤,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鄧小平說:“我們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是要保證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變,保證整個政策,對內開放對外開放的政策不變。”在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鄧小平都始終堅持了這一點。這里所說的斗爭,更主要的還是反對“左”的錯誤。這一點,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上表現得特別突出。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左”的觀念,總是把市場經濟看作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東西。要根本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并在黨的文件中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定下來,絕非易事,而是經歷了長時期的斗爭。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經過撥亂反正,在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上,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則”。相對50年代中期以后,盲目追求單純的計劃經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進步。但這并沒有跳出1956年召開的黨的八大會議上的有關提法。隨著清除“左”的思想的進展和改革經驗的積累,1984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在這個問題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次會議提出:社會主義“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鄧小平高度評價了這個提法。他說:“這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釋了什么是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大以前,鄧小平針對當時把市場經濟說成是資本主義的“左”的觀點,尖銳地指出:“為什么一談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呢?計劃和市場都是方法嘛。只要對發展生產力有好處,就可以利用。”他希望黨的十三大報告,要申明四個堅持的必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必要,改革開放的必要,在理論上講得更加明白。在鄧小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黨的十三大報告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這里雖然沒有使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概念,但卻包含了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1989年夏季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否定市場取向改革的“左”的思潮又泛濫起來。針對這一點,1991年初,鄧小平再一次提出:“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但這并沒有根本扭轉上述“左”的思潮泛濫的狀況。于是,鄧小平在1992年初重要談話中再一次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和市場都是手段。他還嚴正指出:“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在鄧小平上述重要談話的指導下,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過了上述的長期斗爭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才算最后確定下來。
  再有,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形成,也是同他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具有的革命膽略和政治勇氣相聯系的。鄧小平多次指出:改革是有風險的事,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顯然,在我國進行改革,是一項前無古人異常復雜的事業,因而可能發生失誤甚至重大失誤。與改革相伴生,總會有很多消極東西。如果這些消極東西膨脹到不適當的程度,也會發生嚴重后果。改革必然會觸犯根深面廣的“左”的觀念乃至部分人的局部利益。這些矛盾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引發重大問題。如此等等。因此,鄧小平反復強調,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要把工作的基點放在出現較大的風險上,準備好對策。”鄧小平認為:“這個膽略是要有基礎的,這就是社會主義制度,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中國。”“這個勇氣來自人民的擁護。”
  記者:通過您這三個方面的深入分析,使我們對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過程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江澤民總書記5月29日的重要講話中提到:“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對這一點,您能結合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給我們做些進一步的分析嗎?
  汪:鄧小平的經濟體制改革理論,同他提出的整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一樣,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結合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我認為我們可以從這樣四個方面來理解江總書記的講話:
  其一,實事求是,是無產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鄧小平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理論,是創造性地運用了這一唯物論的基本原理。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從實際出發,正確總結了我國的實踐經驗。這既包括改革前一個長時期內“左”的錯誤教訓的總結,也包括改革前正確經驗的總結,還包括改革以來的經驗總結。鄧小平說過:“我是主張改革的,不改革就沒有出路,舊的那一套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是不成功的。”“說到改革,其實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們已經試驗過一段。”“那時的改革,用的名稱是整頓,強調把經濟搞上去,首先是恢復生產秩序。凡是這樣做的地方都見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逐步進行改革。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農村改革已經見效了,農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有了農村改革的經驗,現在我們轉到城市經濟改革。城市經濟改革就是全面的改革。”可見,無論改革問題的提出,還是改革的逐步推開,鄧小平都是從實際出發,以總結實踐經驗為基礎。還要提到,鄧小平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提法,也是隨著實踐經驗的總結而不斷完善的。盡管早在1979年鄧小平就提出了“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著名論斷,但同時也講到“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顯然,這還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計劃經濟理論。但隨著改革經驗的積累和理論研究的深化,鄧小平在1987年就提出不要“計劃經濟為主”的提法。二是從實際出發,正確總結了國際經驗。就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來看,市場經濟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大體上是從18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30年代。在這以后,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進入了第二階段,是有國家干預的市場經濟。第二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沒有看到,當然談不上總結。斯大林和毛澤東看到了這一點,但沒有正確的總結。鄧小平看到了這一點,并進行了正確的總結。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控制。”“日本就有一個企劃廳嘛,美國也有計劃嘛。”鄧小平對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實踐的這一正確總結,對確立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起了極重要的作用。
  其二,按照毛澤東的說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鄧小平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了這一辯證法的基本原理。他反復指出:“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式。”這一點,從整體上說,包括市場經濟,還包括現代企業的經營形式,還包括當今市場經濟的最發達形式,如證券股市。顯然,社會主義制度同資本主義制度有本質區別。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個性。但社會主義制度同資本主義制度都是以現代社會化生產作為物質基礎的,因而均擁有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要求的共同規律。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共性。鄧小平的上述分析,表現了他創造性地運用這一原理的高超藝術及其所達到的理論高度。
  其三,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鄧小平經濟體制改革理論,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運用了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這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是,鄧小平認為,之所以要改革舊的經濟體制,是由于它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之所以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是由于它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然,這里講的經濟體制,不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而是它的具體表現形態。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鄧小平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研究,推進到新的領域,從而大大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二是,鄧小平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與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政治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互關系的分析,顯然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關系原理創造性的運用和發展。
  其四,鄧小平認為,建國以后的一條最重要的經驗教訓,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由于長期存在的“左”的錯誤影響,特別是由于“四人幫”的反革命干擾,把這個基本問題弄得混亂不堪。鄧小平在粉碎“四人幫”以后的撥亂反正和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從實際出發,堅持運用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徹底澄清了這個基本問題。他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正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關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集中說來,就是他提出的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當然,完整說來,這個問題的回答,還是體現在他所創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中。鄧小平發展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為經濟體制改革奠定了理論基礎。社會主義本質的首要標志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而經濟體制改革又被看作是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這是其一。其二,判斷改革姓“資”姓“社”的標準是三個有利于。其中首要的標準又是有利于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這樣,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就成了經濟體制改革理論的前提。
  記者:您從唯物論、辯證法、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四個方面談了鄧小平在創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這也正是您前面所提到的它所具有的強烈的實踐性、全新的科學創造性的特征。鄧小平同志雖然逝世了,但他創立的經濟體制改革理論,仍然是時代的最強音,仍然對當前和今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最后,我們想請您談一談,應當如何看待這一理論的偉大意義。
  汪:因為時間關系,在這里,我只能講一下經濟體制改革理論中最基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意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來說,無論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是極重要的貢獻,并且至今仍然閃爍著真理的光輝,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保持著極重要的作用。但是,當時他們提出過兩大設想。第一,“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第二,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歷史表明:這兩大設想并不符合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并且關系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命運。當然,這里問題發生的根源,并不在于這兩大設想,而在于后來有些共產黨人在這些問題上犯了教條主義錯誤。
  列寧依據對帝國主義基本經濟、政治特征的分析。特別是對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分析,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或者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正是這個社會主義革命新理論,指導了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及戰后一系列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因此,應當把列寧提出的這個社會主義革命新理論連同他大大發展了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劃時代發展。
  但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擺脫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第二個設想的束縛。只有鄧小平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巨大勇氣和魄力,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依據對社會主義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否定了這個設想,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并以此為依據,推行了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歷史經驗已經充分證明:凡是沒有這樣做的,原有的社會主義制度都瓦解了;凡是這樣做的,社會主義制度又重新煥發出青春活力,呈現出勃勃生機。因此,應該把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以此為依據的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連同他創立的整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看作是繼列寧的社會主義革命新理論和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之后,對馬克思主義作出的又一次劃時代發展。
  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及以此為依據的經濟體制改革,具有重大的國際意義。鄧小平說過:如果中國改革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事業和不發達國家的發展提供某些經驗。當然,不是把它搬給別國。
  記者:汪教授在繁忙的教學科研工作中,接受我們的專訪,回答了我們的許多問題,使我們獲益匪淺。再一次感謝您對《新視野》雜志的關懷和支持!
  
  
  
新視野京11-14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王書昆19971997 作者:新視野京11-14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王書昆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7:59

[新一篇] 時代呼喚兒童文學精品

[舊一篇] 時代裂變中的輝煌崛起  ——20世紀中國文學現代知識分子話語的誕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