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作用的可能與現實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587(2002)02-0012-05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價值觀念是重要的精神動力。它在觀念上規范著生活于其 中的人們的行為,維系著人們的行為與社會系統的一致性。人們對價值觀念上述作用的 社會事實或許在社會的相對穩定狀態下還難以覺察,但在社會的轉型時期和變動狀態下 就會深切地感覺與體認到。當今,我們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時期,如何發揮價值觀念的應 有作用,并在學理上梳理并闡述這種作用的可能性和現實性,這是擺在每位社會理論工 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圖對此談點看法。
  一、問題的現實性
  觀念問題的現實性直接存在于產生這一觀念的社會現實。所以,我們必須從當今社會 現實出發。當今社會的變化給價值觀念帶來怎樣的問題呢?
  首先是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在社會的相對穩定狀態下,社會所認同的價值觀念體系基 本上是一元的,因而,人們對自己的或他人的社會行為的評價與判斷有著較為一致、明 晰和穩定的標準。但在社會轉型時期,原有的社會規范、社會控制體系隨著社會存在的 實際轉變而面臨新的挑戰,于是,人們發覺,自己原有的價值觀念已經不適合于變化了 的社會現實,建立在原有價值觀念基礎上的社會行為也與現實社會狀態產生一定程度的 不協調甚至沖突。咎其原因,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是其主要根據所在,即人們在評價與判 斷自己或他人的社會行為時愈來愈缺乏一致、明晰和權威的標準。當今社會轉型時期, 價值觀念多元化表現為:
  1.從縱向上看,一方面,我國傳統價值觀念與現代價值觀念的沖突。漫長的中國文明 積淀著一套較完整的社會行為規范和價值評價標準,使我國傳統的價值觀念成為超穩定 的價值規范體系。然而這種價值觀念體系卻是封閉的、以農業自然經濟為主、以家族血 緣宗法制度為特征并以維護封建大一統的社會政治結構為目的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 ,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整個社會結構和制度的變遷,社會交往領域的不斷擴展,原 有傳統保守的價值觀念受到國內外文化的沖擊挑戰,其局限性愈發顯現。面對這一社會 變遷,人們的整個思維和價值觀念必然要進行重新的整合與調適,以力圖重構新的價值 體系。另一方面,原有計劃經濟時期的價值觀念與現代市場經濟時期的價值觀念的沖突 。建國初期所實施的計劃經濟對當時的國民經濟發展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隨著國民經 濟建設的深入,其違反經濟規律的許多弊端就暴露出來了。然而,與多年計劃經濟相一 致的價值觀念,如平均主義、忽視物質利益、忽視個性需求等也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思 想中。于是,當我們由原有的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變時,利益問題凸現,隨之出 現群體價值與個體價值、道義價值與功利價值、效率價值與公平價值等價值觀念的各種 沖突。正如我們當今的社會處于轉型時期一樣,我們的整個價值觀念體系也處于舊的已 “破”、新的待“立”的轉折之中。于是,社會出現各種價值觀念并存和無主的“價值 真空”狀態。
  2.從橫向上看,中西價值觀念的沖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機制的不斷完 善,走出國門與世界各國進行社會經濟交往已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存在方式。這樣,中西 文化在交往和融會的過程中必然也會產生異質性的沖突和碰撞。中西價值觀念的沖突集 中表現在集體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矛盾中,具體說來就是,以社會集體價值為核心的中國 傳統價值觀念與以個人價值為核心的西方價值觀念的矛盾沖突。為此,我們必須反對兩 個片面性:其一,對個人價值的過分強調;其二,全盤否棄西方文化的價值,采取極端 的復興儒家思想、借“國學熱”實施復古主義的做法。如何在繼承和發掘我們傳統價值 觀念中的優秀遺產時,適當地吸取西方文化價值觀念中的合理成分,這是我們解決中西 價值觀念多元與沖突的有效途徑。
  其次,價值觀念多元化的現實后果就是造成人們社會行為的多樣性和社會選擇的不確 定性。在社會轉型時期,當人們發覺自己或他人的社會行為與社會的發展不協調甚至相 沖突時、當人們發覺自己或他人的價值觀念與社會的發展相矛盾時,人們必然在心理上 產生恐懼和不安。有如迪爾凱姆所言:“既然社會各部分間的關系不可避免地要被修正 ,表現這種關系的概念也必須改變。”[1](212)但是,概念的改變決不是如影隨形般地 直接和簡單。倘若缺乏必要的系統指導和宣傳,缺乏必要的時間過渡,在價值多樣性和 不確定性面前,人們所能做出的唯一而實際的行為選擇其依據主要是利己主義的。我們 可以預計,在社會轉型的“價值真空”狀態下,利己主義大有成為人們價值評價的唯一 根據。這樣,生存、欲望、利己等就使得社會行為和選擇更加無序和混亂。對這種變革 時代的社會情形,迪爾凱姆也有描述:“社會生活的劇烈變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 增長。繁榮愈盛,欲望愈烈。就在傳統約束失去權威的同時,可望得到的報酬越厚,刺 激就越大,欲望也就變得越迫切,越不愿受控制。在這最需要限制激情的時刻,限制卻 偏偏更少了。脫疆野馬般的激情就更加劇了這種無規則的混亂狀態。”[1](212)
  社會規范的無序、民眾心態的浮躁與失調,特別是價值觀念的多元與無主(即無權威) ,這一切的直接后果是出現大眾行為方式上的特異與混亂,換言之,就是人們的社會行 為與現存的社會合法規范相對立和相沖突的“失范”現象。應當承認,價值觀念的無主 狀態在社會轉型與變革時期是常見的社會現象。而人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是受自己的 觀念支配的,價值觀念的具體作用主要就表現在它對人的實踐活動的觀念指導上。一旦 人的價值觀念處于無主的混亂狀態,就不能不影響到他的具體社會行為,造成他社會行 為失范的可能。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把人的行為的失范表示為行為者自己的目標與手段的 不協調不一致狀態。換句話說,任何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在本質上都是為整合和協調人 的目標與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之間的關系。
  盡管價值觀念的變遷并不都是消極的和破壞性的,拋棄原有的價值觀念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為了適應并促進社會變遷與轉型,因而具有積極性。但只破不立,不建構起新的價 值觀念,只能出現社會價值觀念的“缺失”與“真空”,導致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社會 行為失范問題。人的價值觀念對人的社會行為的關鍵作用要求我們必須對價值觀念在社 會轉型時期的作用進行重新的認識與探索。我們先從其作用的可能性上進行探討。
   二、價值觀念作用的可能性
  我們知道,價值觀念的作用在社會穩定發展時期并不為人們所覺察;而當社會處于轉 型與變化時期,人們面對各種問題與矛盾力圖探索其原因、尋求解決途徑時,就會不約 而同地將價值觀念作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和有效解決途徑來看待。其可能性何在?
  首先,社會經濟發展本身體現著人的價值活動。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的唯一的 存在方式,它是人的活動之區別于動物本能活動的本質所在。而實踐活動在本質上又是 有目的、有意識的價值活動,因而,這種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就是人的價值活動的表現 ,這個過程和結果就是人類社會本身。因為,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 實踐的。”[2](56)這說明,人們的實踐活動是整個社會生活的核心。正是這個實踐活 動,成為社會關系的發源地,成為社會產生的基礎。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生產實踐是人 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界之間各種關系產生的基礎,其中生產關系是最主要的和最根本的 關系。“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為所謂社會關系,即構成為所謂社會,并且是構成為 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的特征的社會。”[3](487)可見,人們 的實踐活動本身就是社會建構的基礎,換言之,社會經濟發展在本質上就是人們價值活 動的過程和結果。既然如此,作為實踐活動之內在要素、體現人的實踐活動之目標與意 義的人的價值觀念,其對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就是可能的了。
  其次,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又制約著人的價值觀念的作用。人的價值活動雖然創造和建 構著社會,社會經濟發展在本質上也是人的價值活動。但是,人的價值活動并非隨心所 欲地進行,它只能在社會實踐的前提下進行。這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對人的價值活動 的制約表現。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 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人們過 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4](212)既然人的價值活動受到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經 濟發展狀況的制約,那么,這就帶來兩種結果:一種是人的價值活動必然呈現出它具有 的內在規律性,而這種人的活動規律與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恩格斯說 ,社會規律實際上就是人的活動規律;另一種是人的價值觀念也必然同樣受到社會經濟 發展規律的制約,這種制約使得人的價值觀念不能是任意的,而只能是受制于這種制約 和規定,只要這種價值觀念力圖成為科學的和合理的。這樣,人的價值觀念的作用就有 了現實的可能性。
  最后,人的價值觀念是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人的價值觀念決不是憑空產生的 ,它是在人的價值活動中形成,并對這種價值活動反映的結果。而人的價值活動實質上 就是人的社會活動,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所以,人的價值觀念顯然就只能是對人 們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正是這種對一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才產生 一定時期的人的價值觀念。反過來說,正因為人的價值觀念是產生于一定社會經濟發展 階段,并反映著這樣的發展階段,因此,人的價值觀念的作用也只能是對它所反映的對 象的作用。于是,當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時,它的價值觀念必然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必 須指出的是,馬克思曾說過:觀念的東西是經過人的頭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這就是 說,經過人的頭腦的這種“改造”,觀念本身已經不再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簡單再現, 而是超越了客觀物質世界。因此,價值觀念雖然一開始是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反映, 但它在實際上已經包含了現實社會所沒有的價值因素。這些價值因素應該成為現實社會 之發展的引導者,使現實社會的發展向著人們所期望的價值目標前進。
  總之,由于人的價值觀念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內在要素,因而它就可能對社會經濟發展 產生一定的作用;由于人的價值觀念在本質上產生并受制于一定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 因而它也可能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起作用;由于人的價值觀念是對一定社會經濟 發展狀況的反映,因而它也可能作用于一定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然而,要將價值觀念 之作用的可能性變成現實性,是需要對價值觀念實現的具體途徑進行考察和認識的。
   三、價值觀念作用的現實性
  觀念、意識的非現實性使得它的存在必須依附于某種具體的現實存在才能獲得其現實 性。價值觀念無疑是屬人的,是人的價值觀念。但價值觀念的現實性當然不能就此而獲 得其充分和完備的確證,因為人本身的現實性是需要說明的。哲學史的核心問題之一就 是對這一問題的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將人的現實性科學地落實在人的物質資料的生產 活動和人的實踐活動上。于是,價值觀念的現實性在本質上就必然與人的實踐活動相聯 系,而價值觀念要發揮其現實的作用也必須與人的實踐活動相聯系。當然,這需要仔細 地說明,以展示其作用的具體途徑。筆者認識如下:
  首先,實踐活動的價值性是價值觀念作用的現實基礎。如上所述,人的活動區別于動 物的本能活動的根本點在于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正是這個意識性和目的性,在馬 克思看來,才使得人能夠依照各物種的尺度,并將人的內在尺度應用到對象中去,在對 象中直觀自身,展現自己的價值存在。因而這種意識性和目的性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價 值性。而人們對上述兩個尺度的把握與創造就是人的價值觀念。因此,價值觀念的產生 、形成和實現其作用只能在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上進行,或者說,價值觀念在本質上就構 成為實踐活動之必然組成部分。列寧在這一問題上有著明確的表述,他說:“必須把人 類的全部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也作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點聯系的實際確定 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滿的‘定義’中去。”[5](419)這表明,列寧在對實踐的理解和 把握上具有廣闊的視域,即,實踐既是人的認識之真理性的標準,又是人與事物之價值 關系的確定者和實現者,是真理與價值的實際統一體。換言之,實踐在本質上就包含著 價值活動,包含著價值觀念的實現過程。由此可見,實踐活動是人的價值觀念作用的現 實基礎,價值觀念的現實性首先就由于人的實踐活動的現實性。
  其次,在實踐活動中建構與現代社會轉型期相適應的價值觀念體系。這是價值觀念發 揮作用之具體而關鍵的步驟。我們知道,價值觀念是實踐活動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它是人們將兩個尺度(各物種的尺度和人的內在尺度)有機結合的成果。這個成果決不是 兩者的簡單相加,它應該是人對“價值”把握和理解的真正體現。由于價值觀念是直接 地影響著人的實踐活動,它的建構將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現實地表現出來,左右和指導人 的具體實踐活動。
  價值觀念需要建構,這是因為它表征著人類向往美好的愿望和意向,而這不可能在客 觀自然界中自發地產生。它來源于人的現實活動,又高于這一活動。正因為它高于人的 現實活動,它才一方面要在人的現實活動基礎上建構,另一方面又要引導人的這一活動 ,并在這一活動中實現和展示自己。價值觀念對實踐活動的重要性要求我們對它的建構 需要持認真和謹慎的態度。它必須考慮我國自身的特殊條件,特別是在社會轉型時期、 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十字路口更應該如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到,任何社會的變革與 轉型都與世界的整體變化密切相關,可以說,我們今天所親歷的社會轉型正是在外部世 界變化的促使下進行的,或者說是構成了整個世界變化的一部分,并已成為其最顯著的 部分。換言之,當今世界的整個發展趨向對我國社會轉型的影響也是我們價值觀念建構 所必須考慮的。由此,我認為,社會轉型期價值觀念建構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內容 :
  1.新的自然價值觀。如何對待自然界,這已經不是我們人類認為自然界本身該如何存 在的問題,而是關涉到人類自身該怎樣生存與發展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雖然是在自 然環境的惡化(生態環境的污染、資源的枯竭與匱乏等)向人類所做的提醒,但它卻深深 地暴露出人類以往所擁有的價值觀念的根本缺陷:將自然界看作與人類相對立的改造對 象,完全忽視自然界本身的存在價值,也就是說,人類在“價值”的整體觀念上就沒有 給予自然界本身以足夠的存在價值。海德格爾對此有著一針見血的觀點,他說:以往在 主客二分狀態下的價值觀念實際上是被認為有價值的存在者自身之存在的喪失,“因為 人們賦予對象和如此這般得到解釋的存在者以一種價值,并根本上以價值為尺度來衡量 存在者,使價值本身成為一切行為和活動的目標。”[6](911)這就是說,這種“價值” 觀念實際上是主體自己的價值觀念,客體只有符合主體所認為和確定的“價值”標準, 其自身才有存在價值。這種價值觀念直接導致了人類對自然界的野蠻掠奪和無盡開采, 從而造成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的危機。
  新的自然價值觀是對上述價值觀念的徹底否定,它主張:對事物、自然界的理解應該 從人的實踐活動本身中、從主體的方面來理解,也就是說,自然界應該成為人的實踐活 動本身的一部分,成為主體自身的一部分。“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 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 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等于說自然 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52)正由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所以,海德格爾也是在此意義上主張:人是世界的看護者, 人只有“讓物能夠在整體牽引的最寬廣之軌道范圍內居于自身之中,也即能夠無限制地 居于相互之中”,[8](448)人自身才能詩意地棲居在這個大地上。這種新價值觀念所倡 導的對自然界的重視,與當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相一致,它有利于我們在以經濟建 設為核心的發展中避免因短期經濟利益而損害人類長期的生存發展目標,因而是我們建 構價值觀念的必要內涵之一。
  2.新的社會價值觀。此處的社會價值是指以社會為價值核心的理論觀點。我們知道, 在一個社會價值觀念混亂的時期,或者說,在一個社會轉型時期,新舊價值觀念在銜接 上出現了斷裂和“價值真空”,此時,人們的行為判斷常常會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 即利己主義是價值觀念的核心和行為標準。這種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人們對“社會” 的誤解有關,與人們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有關。那么,社會是什么?其作用 何在?其存在的根據何在?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實際上就是對社會本質的揭示,就是對社會 之存在價值的展現,它又直接關系到個人在社會中的存在方式。對此,馬克思有著明確 的表述。馬克思首先把社會與個人統一起來,認為社會在本質上是人的活動的產物和過 程。人在實踐活動中必然結成一定的關系,這就是社會關系,而正是這些關系構成并生 成了人類社會。同樣,人的這些實踐活動本身又只能在社會中進行,即在人們所結成的 社會關系中才能實現。所以,社會與人是不可分割地相互生成的關系。因此,馬克思說 :“社會性質是整個運動的一般性質;正象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人也生產社 會。”[7](78)在此,馬克思僅僅從社會與個人在起源和本質的關系上明確的闡述,若 要以此為人們樹立一種規范人的行為的價值觀念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對社會的存在根據 和存在價值給予必要的展示。于是,我們應該繼續關注馬克思以下這些論述。馬克思指 出:“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說來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對他說來 才成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 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7](79)這就是說,馬克思把 “社會”看作是人與自然界之間相互關系的必要前提和條件,換句話說,人類要使自然 界向人展現出其本質,要使自然界得到“真正復活”,必須在社會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 ;而人要實現其本質和本質的復歸,展現其存在價值,同樣必須在社會的條件下才能進 行。實際上,在馬克思眼里,“社會”在本質上就是人與自然界的高度統一的統一體。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人要獲得真正的發展,實現其真正的本質,是離不開社會這一 前提的;而人類要實現上述“新的自然價值觀”,同樣離不開這一前提。這就是社會的 存在根據和價值所在。
  藉此我們可知,社會的價值觀念是我們建構新的價值觀念體系所必需的。因為,它能 夠有效地消除人們以自己為中心的價值觀念,消除利己主義的行為標準,樹立正確的個 人與社會之關系的思想。人們應該認識到,社會的整體性是個人實現其價值目標、并最 終實現自身本質的前提條件。因而,以社會利益為根本利益,以服從社會價值和維護社 會穩定為自身行為的判斷標準,這樣才能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的同時確立并保持每個人的 價值觀念的一元性。
  3.新的公平與效率觀。公平與效率的問題是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及理論而出 現的社會、理論問題,因而有著相當長的歷史。但這一問題之所以又成為我們目前必須 注意的“熱點”,是因為在當今的社會轉型時期,它不僅與以往人們的固有社會價值觀 念相對立,而且也是當今社會轉型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須正確解決的問題。在經濟 學領域,效率原本主要指如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公平原本主要指各種經濟利益關系 的合理分配。但是經濟學中的這對矛盾關系決不是純粹經濟學領域所能解決的,它實際 上是一個社會問題。以往我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只要公平,不講效率,甚至批判資本主 義經濟對效率的重視,其結果是貧窮基礎上的分配公平和對有效資源的浪費。這種社會 價值觀念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造成了普遍貧窮的“社會主義”,默認了懶漢,壓 制了個性的差異。
  其實,公平與效率的問題集中地表征了人類實踐活動的一切價值取向,它既包括物質 利益的追求,又包括社會關系(政治關系、倫理關系等)的追求。恩格斯在總結馬克思的 經濟學研究時曾指出:“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 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它對于整個經濟學的意義,從而使得 最難的問題變的如此簡單明了,甚至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現在也能理解了。”[9](44)效 率除了經濟效益外,還有存在于任何社會的社會效益,涉及到人的整個生活質量;公平 不僅體現在經濟學上的分配原則,而且包括社會關系中的人的地位平等、行為尊重原則 ,在政治領域中表現為公正合理地配置權利與義務,在倫理關系中表現為“義”“利” 的統一。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公平的觀念必須與一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及由這一經濟 結構所制約的社會文化發展相適應,那種“粗陋的共產主義”的公平觀實際上是“否定 人的個性”、是“平均化的頂點”,其結果是“對整個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 向貧窮的、沒有需要的人……的非自然的簡單狀態的倒退”。[7](75)
  在當今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社會轉型時期,我們應該明確,提倡效率是經濟建設的內 在本質,沒有經濟效率,就沒有公平分配的基礎,也就難有社會效益;但社會公平是經 濟效率的前提條件,是實現經濟效率的內在要求;社會公平應該從各方面為實現經濟效 率提供保證。我們決不再搞平均主義,因而我們要講究經濟效率和社會效益,允許一部 分人先富裕起來;但是我們也決不使社會兩極分化,產生社會的不平等,因而我們也要 講究社會的公平,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 主義”,“我們的目的是共同富裕”,[10](255)兩極分化同樣不是社會主義。鄧小平 同志的這一思想正是公平與效率相統一的最好說明,或者說,在鄧小平的思想中,“社 會主義”在本質上就是公平與效率的統一體。因此,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們在社會價值 觀念上應該樹立效率與公平的辯證觀念,保持二者的動態平衡。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 每個人具有良好的社會心態,處理好自己的手段與目的的辯證關系,同時,必須強調社 會應對個人實現自己的目的和采取的手段提供良好的協調機制。因而,建立合理的社會 公平機制是政府在社會轉型時期必須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它是杜絕社會腐敗、維 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方面和必要措施。
  總之,價值觀念對人的社會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價值觀念對社會存在的依賴使得 社會的變革轉型必然導致社會價值觀念的混亂和失調,從而必然帶來人的社會行為的失 范,引發社會規范的無序與失控。于是,建構新的社會價值觀念是社會轉型以及未來新 的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這些新的社會價值觀念基本上應包括新的自然價值觀、新的 社會價值觀和新的公平效率觀,一旦它們內化為人們的社會行為,內化在人的實踐活動 中,就可能在社會價值多元化中確立起根本性的一元化,就可能在實際社會行為中規范 社會經濟的轉型,促進社會經濟的進一步有序、健康、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收稿日期:2001-02-21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石家莊12~16B1哲學原理許斗斗20022002面對社會的轉型,人們的價值觀念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就目前的社會現實而言,價值 觀念在社會發展中仍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種作用既具有內在可能性,也具有實現這 種可能性的現實性。因此,建構新價值觀念對社會轉型和社會穩定是非常必要的。社會轉型/價值觀念/可能/現實/social transformation/values/possibility/reali tyThe possibility and reality of constructing new values during social trans formation  XU Dou-dou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 n,350002,China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people’s values are bound to change.As f ar as the present social reality is concerned,values are functioning in thei r own way in social development,for which there is inherent possibility as w ell as reality to make this possibility come true.Therefore,constructing new values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stabilit y.福州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系,福建 福州 350002  許斗斗(1964—),男,哲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及科學哲學研究 。 作者: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石家莊12~16B1哲學原理許斗斗20022002面對社會的轉型,人們的價值觀念必然隨之發生變化。就目前的社會現實而言,價值 觀念在社會發展中仍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種作用既具有內在可能性,也具有實現這 種可能性的現實性。因此,建構新價值觀念對社會轉型和社會穩定是非常必要的。社會轉型/價值觀念/可能/現實/social transformation/values/possibility/reali ty

網載 2013-09-10 21:58:57

[新一篇] 研究管理科學加強企業管理——訪著名經濟學家吳家駿教授

[舊一篇] 社會轉型時期學校德育的反思與構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