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上指出,1995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深化企業改革,“關鍵是實行政企分開,搞好企業內部經營管理,逐步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江澤民同志在這里把搞好企業經營管理作為深化企業改革的一個關鍵。對此,您怎么理解?
吳家駿教授(以下簡稱“吳”):加強管理和深化改革是相輔相成的。改革的成果要靠管理來加以規范和鞏固,而堅實的管理基礎又是企業深化改革的必要條件。不堅持改革,企業的經營機制得不到轉換,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就難以發揮,不但企業的管理水平不可能得到提高,企業的生產也不可能很好地發展。因此,一定要充分地認識到,搞好國有企業,出路在于改革。但是,近一個時期以來,忽視管理的傾向是比較突出的,有些企業“以包代管”,不去認真研究和改進企業管理工作,使企業管理水平明顯下降,這對搞好國有企業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現在強調加強企業管理,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記者:加強管理需要有科學的理論指導,管理科學是人類先進文明的杰出成果。您能給我們簡要地介紹一下管理科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嗎?
吳:關于管理科學理論的形成,國內外學術界是有不同認識的。有人認為是從泰羅開始的;也有人認為早于泰羅,是從亞當·斯密開始的。我贊成后一種說法。
管理科學理論形成至今,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早期管理理論。它產生于18世紀,代表人物是亞當·斯密。亞當·斯密的主要成就在政治經濟學方面,但他提出的勞動分工理論運用到企業管理,也給企業管理帶來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可以說這是管理科學理論的初步形成的標志。
第二個階段:傳統管理理論。它產生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代表人物是泰羅,在企業管理史上,他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泰羅制最基本的特征是通過作業研究,把科學的操作方法納入規程,把它制度化。
第三個階段:現代管理理論。它產生于本世紀40年代,其本質特征是把行為學原理應用于管理。
第四個階段:最新管理理論。它是在本世紀70年代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把系統學原理應用于管理。
記者:我們到一些企業去,發現有的同志把采用計算機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的標志。有的企業,在管理中使用了計算機,就以為是實現了現代管理;而有的企業,由于技術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一時還不能采用計算機管理,就認為無法實行現代管理。對這個問題,您是怎樣看的?我們應當怎樣來認識現代管理的特點和標志呢?
吳:你說的這種認識,不僅在企業界有,而且在其他一些同志的思想中也存在。這就使我深感全面理解現代管理的特點確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各國的成功的管理經驗中,我們可以發現,現代管理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一是把技術組織學原理同行為學原理結合起來應用,注意吸收這兩大流派的優點;
二是重視民族傳統和民族習慣,從中挖掘有效的管理辦法;
三是運用現代的管理技術和手段,包括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數學方法的運用。
全面認識上述三方面的特點,對我們強化企業管理、實現管理現代化是十分重要的。
記者:是的。過去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觀點,把現代管理的特點僅僅歸結到技術手段上。包括計算機在內的管理技術手段當然要搞,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并非現代管理的全部內容。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對于您說的前兩方面的特點,往往不夠重視,希望您就這兩個問題談些看法。
吳:我們先來看看現代管理的第一個突出特點,即關于技術組織學原理和行為學原理的結合問題。
在泰羅以后這近百年中,管理理論飛躍發展,出現了許多學派,西方一些管理學家用“熱帶叢林”來形容管理學派之多。實際上有很多學派是大同小異的,我認為對我們的實際工作者來說,沒有必要從細微的差異上逐個學派地進行研究。從應用和便于借鑒的要求出發,可以把所有這些學派按其最本質的特征分成兩個大的流派來理解,一個是“技術組織學派”,另一個是“行為學派”。這兩大流派具有兩個根本不同的思路。技術組織學派強調管的作用,強調在技術上、組織上、制度上下功夫,強調用技術的方法和手段,建立科學的、嚴格的管理制度、管理辦法來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行為學派則強調人的作用,強調人的能動性,強調從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來研究管理,強調發揮和調動人的內在的動力來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從這里可以看出,組織學派和行為學派有一個突出的不同點,就是對人的作用有不同的估價,行為學派比較重視人們的能動作用,組織學派在這方面就忽視一些。特別是泰羅主張把工人個別化,泰羅建立的制度規定,除非經特別許可,不讓四個以上的工人在一起干活,他看不到工人在一起有互相鼓舞的作用,只看到工人在一起會分散精力,不利于操作規程的貫徹,甚至會議論領導、鬧事,硬把活人當成死機器來管理。行為學派則主張研究人群關系,認為大家在一起工作,有互相鼓舞、競賽的作用,可以促進提高勞動效率。
現代管理注意吸收了組織學派和行為學派的優點。它既強調科學的組織和嚴格的規章制度,又強調調動人的內在動力。我覺得這是現代管理的最突出的特點。正確地認識現代管理的這一特點,把上述兩個根本不同的思路結合起來并聯系我國的實際融匯貫通加以運用,對于我國實現管理現代化,具有非常大的實際意義。過去我們常常不從組織學派和行為學派的結合上去考察現代管理,而是僅僅從復雜的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上去考察現代管理,所以往往覺得現代管理無法做到。其實事情并非如此。像日本的企業管理,是公認比較好的,但是他們并不是單純靠管理技術和管理手段,而是既強調組織制度,又非常下功夫研究人的問題,作思想控制工作。
記者:日本的企業管理是搞的比較好的。這一點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公認。您1990年—1991年在亞洲經濟研究所做客座研究員期間,曾對日本企業的管理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您認為日本企業管理有什么特色?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
吳:這正是我要說的現代管理的第二個突出的特點,也就是民族傳統、民族習慣如何在企業管理中巧妙地運用的問題。任何國家,如果想照搬別國的管理經驗來實現本國企業管理的現代化,都是必定要失敗的。必須從本國的國情出發,吸收外國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條件來應用和發展,才能獲得成功。因此,現代的、有效的管理又都帶有一定的民族色彩。前面我已經說了,日本企業管理的基本特點在于集中了各種管理理論流派的長處,與此同時,他們還把它同日本的“家族主義”的民族傳統和習慣巧妙的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管理現代工業企業的具有獨特風格的有效方法。這點很值得我們借鑒。民族的東西、傳統的東西是各國都有的。搞現代管理把傳統的東西和現代的東西結合起來,是大有潛力可挖的。現代化的日本,民族的東西保留得很多。日本民族傳統習慣中的很多東西,有些本來并不是管理上的,但把它用到管理上去,給企業帶來了很多好處。在日本廣為流行的“忘年會”就是一例。所謂“忘年會”意思就是把過去一年中發生的不愉快的事情都忘掉。忘掉不愉快的事情并不是一個號召、開一個會,就能做到的。這里有長期的民族習慣背景,就像我們春節拜年似的,這是一個習慣。他們覺得在管理上有用,就加以引導在管理上普遍使用。日本的管理,家長式的統治很厲害,上下等級森嚴。但是,到年底搞一個忘年會,在這個忘年會上的氣氛,和你平常看到的氣氛完全不一樣。像一個科室、一個班組這樣的單位都要開一個忘年會。實際上就是搞會餐,大家喝得醉熏熏的,無話不說,弄得很融洽。不需要具體地講,今年我哪件事對不起你,開了這么個會,大家心照不宣,一風吹了。這個東西不是規定出來的,而是一種習慣,把它用到管理上,求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諒解,這對企業的發展是很有益的。比如說,平常有些事情是很細微的、發現不了的。你平常說話不小心,一下子傷了張三,張三氣得鼓鼓的,你自己還不知道。這樣的事常有,弄不好就會結很多疙瘩,很細小的問題,但常常會影響團結。在日本通過忘年會這樣的活動就一風吹了。這是民間的習慣,用到管理上搞得很有效。另外還有一例,就是習慣用“小紅包”發獎,這也是利用民族習慣的一種巧妙的辦法。在日本的企業里有一個共識,就是決不能調動了一個人的積極性而傷害了一片人的積極性,因此沒有群眾評獎這一說。不評獎怎么體現好壞差別呢?為解決這個問題采取了很多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小紅包”。到年終,一級管一級,上級對他的部下,一個一個地談話。怎么談?就是“灌米湯”,完全是表揚,沒有批評。歷數了每個人的成績、貢獻,當然聽了心里非常高興。講了一大堆好話,最后給一個小紅包,里面無論是什么,在心里都覺得我是一等獎。實際上給每個人的小紅包里邊裝的東西差別很大,有的可能是一部高級小轎車的提貨單;有的可能是為數不多的獎金,但在心理上卻使每個人都覺得是一等獎。他們仔細地研究了人們的心理,利用了民間的習慣。日本人有個習慣,就是對別人的收入情況不能打聽,認為打聽收入是對別人的不尊重。這樣,企業經營者就可以鉆空子,他知道職工在下邊不通氣,就利用分別發獎的辦法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很明顯,這是利用民族傳統和習慣進行管理的很突出的典型事例。這種辦法既省事,又可以避免矛盾,達到用最少的錢,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們積極性的目的。
我們有些企業,聽說日本企業用小紅包的辦法很有效,也圖省事,模仿去做。找工人談話時,鼓勵一番,工人聽了很高興,拿到小紅包也以為自己是一等獎,但第二天互相見了面一通氣就露了底,張三多了,李四少了,結果適得其反,人為地制造了矛盾,很多人罵廠長兩面派,說得好聽,發給自己的獎比別人少。這正是只學皮毛不分析本質造成的不良后果。簡單地照搬別人的做法,沒有不失敗的。日本企業用這種辦法有效,同他們的傳統習慣有關,是利用了傳統習慣。我們沒有這個習慣,硬要照搬當然不會成功。還有的企業,為了搬用這套辦法,人為地規定保密制度,每人包里裝多少獎金不許告訴別人,這樣一來反而使人互相猜疑,本來他得的最多,但總猜想別人得到的比自己還多,結果誰也不滿意。日本企業用小紅包的辦法使人人都有頭等獎的感覺,我們有些企業人為地保密,使人人都有末等獎的感覺。這樣一比,效果就差多了。因此,決不能簡單照抄別人的做法。要看到核心問題在于如何運用民族傳統和習慣,這是現代管理的特點。我們要下功夫研究我們自己的情況,從本國國情出發,巧妙地運用民族的傳統和習慣,這樣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形成有效的管理。
記者:加強企業管理是企業發展的永恒主題。深化企業改革,加強企業管理,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應當說是企業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您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哪些問題?
吳: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加強企業內部的管理,有很多具體的工作要做,我不準備一一去談,這里只想就當前需要特別注意的幾個指導思想方面的問題談一些看法。
一是正確認識加強管理和深化改革的關系。加強管理和深化改革是相輔相成的。這在前邊已經講了。在這個問題上特別需要注意防止片面性,不要一講改革就伸手向上要優惠政策而不在內部管理上用真功夫,不在轉換經營機制上用真功夫;相反,也不要一強調管理,就對改革中碰到的難題想辦法繞開走,而不在解決改革難點上用真功夫。所有這些片面的認識,對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都是十分有害的。
二是全面理解現代管理的基本特點。前邊已經說了,現代管理有三個基本特點,對這些方面的問題要有全面的認識,樹立起正確的指導思想,這樣才能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有效的管理辦法。過去出現比較多的問題是只強調管理技術手段而忽視建立正確的管理思想、忽視發揮我們自己傳統的優勢,這種傾向是非常不好的。因此,當前在強化企業管理中,需要特別強調每個企業都不要等待自上而下布置的、一刀切的辦法,而應當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從本企業的實際出發,大膽放手地創造植根于自己土壤的有效的管理方法。
三是努力適應市場競爭環境,提高企業整體對外競爭力。市場經濟的實質是競爭,競爭的主體是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瞬息萬變,企業并非在靜止和穩定狀態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因此,每個企業都必須努力適應市場這種環境的變化,正確制定和實施經營戰略決策,這樣才能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所以當前特別需要強調企業必須把面向市場作為加強經營管理的首要任務。在舊體制下企業按指令性計劃組織生產,不存在制定和實施自己的經營戰略決策的問題,轉入市場經濟體制后,企業整個運行機制都將隨之發生根本變化,在新體制下加強企業管理首先必須從這里突破,面向市場,努力研究市場需求,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這樣才能在市場中站住腳根。在此前提之下,通過加強各項具體的管理工作,確保以優質、廉價的暢銷產品去滿足市場的需求。這是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的根本和前提,如果不首先解決面向市場的問題,企業內部其他各項具體管理工作的加強,也就無從談起。
記者:您的談話使我們深受啟發,非常感謝您對我們《新視野》雜志的熱情扶植。
責任編輯 張軍
吳家駿,1932年5月生于北京。1951年至1956年在輕工業部制鹽工業局做計劃工作。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工業經濟系,并留校任教。1962年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1980年至199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1988年至1993年兼任中華全國總工會第十一屆執委、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兼任中國工業經濟研究與開發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理事長。1985年起担任博士生導師。1990年至1991年赴日本任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1992年起被評為獲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994年至1995年赴日本任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主要著作有:《日本的股份公司與中國的企業改革》、《漫談經濟管理》、《企業管理漫談》、《中國企業制度改革研究》(主編)、《工業企業虧損調查研究》(主編)、《現代中日經濟事典》(副主編)。
新視野京012-015F31工業企業管理王書昆19951995 作者:新視野京012-015F31工業企業管理王書昆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5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