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及其意義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的發展,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經濟倫理學正在日益引起人們的矚目和重視。何謂經濟倫理學?它包括哪些主要內容?研究經濟倫理學有何重要意義?本文對此作一初步探討。
      一
  世界各國至今對經濟倫理和經濟倫理學尚無統一的一致公認的定義,我國學術界對此亦是眾說紛紜。一種意見認為,經濟倫理是指人們在經濟活動中的倫理精神或倫理氣質,或者說是人們從道德角度對經濟活動的根本看法;而經濟倫理學則是這種精神、氣質和看法的理論化形態,或者說是從道德的角度對經濟活動的系統理論研究和規范。另一種意見認為,經濟倫理是在經濟領域中,一是社會或階級用以調節個人和他人、個人與社會、社會團體與團體之間利益關系且能以善惡進行評價的意識、規范及行為的總和。第三種意見認為,經濟倫理就是人們在現實的社會經濟活動中產生并對其評判和制約的道德觀念,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指產生于人們的經濟生活和經濟行為中的道德觀念;二是指人們對這種道德觀念的認知和評價系統。第四種意見認為,經濟倫理學是研究社會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關系和直接產生于人們經濟生活和經濟行為中的道德觀念的科學。第五種意見將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概括為對經濟行為的合理性的價值論證。第六種意見則認為,經濟倫理學是研究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完善人生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的基本規律以及明確善惡價值取向及其應該不應該行為規定的學問。
  筆者認為,經濟倫理學是一門經濟實踐的道德哲學。它研究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倫理道德問題,揭示其形成、發展的規律;研究經濟行為的合理性,并以善惡觀念進行評價;研究經濟與倫理的邏輯關聯,從而揭示社會經濟與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經濟倫理學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倫理學又可稱為“企業倫理學”或“公司倫理學”,主要研究中觀經濟層次上的倫理問題,包括各種經濟組織如公司、工廠、商店以及各種貿易聯盟、消費者組織、職業聯合會等之間的倫理關系問題。廣義經濟倫理學除此之外,還要研究制度或社會層次(宏觀層次),包括經濟制度、經濟條件、經濟秩序、經濟以及社會政策等方面的倫理問題;研究個人層次或管理層次(微觀層次),包括企業與企業內部的個人(職工、上司、股東、投資者、消費者、供應商等)以及這些個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問題。通常說的“經濟倫理學”是指廣義的經濟倫理學。
  改革開放20年來,經濟生活已成為我國社會生活的中心。一方面,經濟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經濟生活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有的屬于在新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有的則屬于古老罪惡的新表現。這就突出了建立和健全包括倫理規范在內的經濟規范的重要性。進而言之,由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場普遍的、深刻的變革,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創舉,為了舉國一致地完成這一偉業,也需要充分揭示它的倫理意義,證明它的道德正當性。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學首先要加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只有解決了宏觀層次的經濟制度和體制的倫理道德問題,才可能解決中觀層次的企業和微觀層次的個人的經濟倫理規范問題。
      二
  經濟倫理學作為一門經濟實踐的道德哲學,它具有接近實踐、提倡對話、合作交往、學科綜合等特點,其主要內容有:
  (一)經濟倫理學的基本范疇。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關系的概括,任何一門科學的理論體系,都是由該門科學特定的概念、范疇和規律構成的。經濟倫理學的基本范疇主要有利益與道德、公平與效率、經濟人與道德人等。
  1.利益與道德。利益是經濟倫理的核心范疇。利益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和條件,它既是經濟行為的目的,也是社會經濟關系的道德水平的體現。馬克思說:“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第82頁。)離開了利益及利益追求,經濟活動的意義將是不可理解的,其經濟行為的道德評價將失去基本標準;同樣,離開了利益及利益協調這一社會根基,道德也是不可思議的。這就是說,社會經濟狀況和利益狀況決定著社會道德,利益是經濟活動的驅動力,利益實現是經濟行為的價值判斷標準。在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經濟行為的價值判斷應該是能否促進社會的發展,是否有利于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的理性協調和充分體現,“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如果在經濟活動中一味地追求私利、見義忘義、唯利是圖,甚至損害公利而獲取私利,這樣的經濟活動是違背理性的、不道德的。可見,利益與道德是互為相融、相通與互相促進的,經濟問題說到底是個倫理問題。
  2.公平與效率。公平既是經濟倫理學的重要范疇,又是它規定的經濟行為的重要原則;效率則是指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過去由于對社會主義的誤解,我們曾一味追求所謂的公平而忽視效率,其結果是平均主義盛行,人民生活普遍陷入貧窮之中。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這是在公平與效率關系認識上的重大飛躍。社會主義公平一般有兩種含義:在社會學意義上講,公平是一種道德規范的要求,是指以人道主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救助,以避免社會兩極分化影響社會穩定;在經濟學意義上講,公平是指市場經濟等價交換原則所體現的機會均等,即交換的公平、競爭的公平、資源利用的公平,其實質都是如何處理社會經濟中各種利益關系。堅持效率優先,有利于提高社會公平的整體水平,有利于沖破平均主義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束縛;強調兼顧公平,有助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助于培育積極良好的社會精神風貌,從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可見,公平與效率是一致的,真正的公平只有在高效率中才能體現;也只有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才能實現經濟活動的高效率。
  3.經濟人和道德人。從經濟倫理學的角度看,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是經濟人和道德人的統一。任何人首先是作為經濟人而存在著,因為人要生存就必然要創造自己生存的環境和條件,通過創造性的勞動來追求物質利益,滿足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人也應該是道德人,應該確立符合理性的目標,堅持理性的手段,唯此才能成為完美之人。可見,完美的經濟人本身就是完美的道德人,人們所創造和實現的物質利益越多,生存條件也就越完備,也就越發體現人的理性程度;而道德人也總是要在正當的經濟活動中體現出來,并促進經濟活動的進一步理性化和效益化。
  (二)經濟與倫理的內在關聯。經濟倫理學要深刻揭示經濟與倫理的必然聯系,不僅是從外在因素或兩者的相輔相成的視角去論證,更要深入經濟現象或經濟行為內部去探索。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目標是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并進而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換言之,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實現最佳存在形式,其能量實現最佳程度的發揮。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孕育和催生了獨立自主的主體精神、敢為人先的競爭意識、互惠誠信的發展觀和尊重人才的人力資本觀,這就推動了經濟倫理關系的發展,提高了人的整體素質。人的素質尤其是人的理性素質是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能否實現合理配置的根本,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道德經濟、理性經濟。
  2.道德是動力生產力。從生產力要素看,人的素質是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因素,而人的素質是多方面的,其中人的道德素質是基礎素質和核心素質。只有提高人的道德素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人們才能具有敬業精神和開拓精神,以創造性勞動去改造、發展和充分利用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才能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各種利益關系,進而協調生產力內部各結構要素,推動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
  3.倫理協調也是管理。在經濟管理尤其是企業管理中,倫理道德手段具有導向功能、凝聚功能、約束功能和輻射功能,不僅能夠不斷提高人的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而且能協調好各種人際關系,大大增強向心力、凝聚力和“1+1〉2”的合力, 實現管理手段的現代化和理性化,從而推動各項經濟工作的順利開展。
  4.倫理道德是經濟運行的無形資產。經濟的發展,效益的提高,往往取決于作為無形資產的企業及員工的道德覺悟。企業的管理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經營觀念,努力做好激勵人、協調人和完善人的工作,把人和人的素質放到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制高點。同時,企業的信譽,企業的理性形象,也是企業生命力之重要源泉。贏得信譽就是贏得了效益和發展,喪失了信譽將喪失企業的一切活力。因此,企業倫理道德作為無形資產,往往比有形資產更重要。
  (三)經濟倫理學的基本原則。現代西方經濟倫理學提出了平等、守法、公正、承認人權、適度成效、普遍適用性、社會伙伴關系和互助、一定程度上的樂善好施等倫理規范原則。但在西方多元主義的社會中,實現的難度很大。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由于黨和政府集中了廣大公民的利益和意志,因而能確定和倡導一種得到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循的經濟倫理原則,主要是:
  1.經濟效益原則。我國正處于經濟和文化落后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只有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才可能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首要目標是發展生產力。而要實現發展生產力的經濟目標,必須使廣大人民群眾具有實現這一目標的普遍、持久、強有力的心理動力,即從事經濟活動的物質利益動機等。從而,相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經濟目標及其心理動力,形成了注重社會生產力發展,肯定公民經濟行為物質利益動機的經濟效益原則。
  2.社會公正原則。社會公正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度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在于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創造高度社會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全體民眾的共同利益,即不僅要實現發展生產力的經濟目標,而且要逐步實現“消滅剝削、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從而,相應于這一社會目標,形成了注重社會公平,倡導服務奉獻的社會公正原則。
  3.生態平衡原則。生態平衡又稱自然平衡,是指生態系統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它的結構和功能,包括生物種類的組成、各個種群的數量比例以及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等都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我們在為實現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而努力的過程中,必須吸取近代以來人們因掠奪自然而受自然報復的教訓,努力做到與自然和睦相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障生態平衡。從而,相應于它的生態目標,形成了注重與自然和睦相處,倡導與自然伙伴關系的生態平衡原則。
  4.個性發展原則。社會主義的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生態目標的實現及其統一,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最終目的——“自由人聯合體”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創造了現實基礎。從而,相應于它的最終目的,形成了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為理想的個性發展原則。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對共產主義作過經典性的論述:共產主義“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 (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91頁。)個性發展原則體現了以共產主義為終極目標的道德理想。
      三
  經濟倫理學是順應人類經濟的不斷完善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在當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學習和研究經濟倫理學更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一,是發展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需要。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學,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道德哲學的眼光審視社會經濟現象,揭示其深刻的倫理內涵。同時以獨特的視角探討道德的經濟意義和經濟運行過程中的道德內涵和道德規律,展示理性經濟和經濟理性的基本狀態和基本內容。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學也必將進一步發展。而它關于道德、經濟、義利等方面的許多理論,也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整個馬克思主義和理論體系。因此,加強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學的研究,實際上也就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本身的研究。
  第二,為建立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道德規范體系提供了理論依據。經濟倫理學以其特殊的社會功能為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經濟生活提供了一套符合現時代要求的倫理生活模式,規范社會經濟行為,并促進社會經濟高速度、高質量的發展。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去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的特點,在道德問題上,人們應該遵循什么樣的道德原則和規范?黨和政府在全社會應該提倡樹立什么樣的道德風尚?經濟倫理學同樣担負著十分重要的任務。
  第三,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當前我國全體人民的中心任務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是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的重大問題。為此,加強經濟倫理學研究和道德教育,對兩個文明建設就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濟倫理學從人類生存的最基本活動中,揭示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際利益實現最佳協調的基本規律,探討經濟現代化和經濟理性化的基本手段和基本途徑,從而為兩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四,提高人們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識別善惡的能力,增強抵制經濟活動中腐敗現象的能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黨經過幾十年的艱苦探索而建立的適合中國國情的經濟模式;但由于法律、制度、道德方面的不健全,存在著較嚴重的道德失范、經濟秩序混亂現象。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已成為社會公害。尤其是黨內以權謀私、貪污受賄、買官賣官、公款吃喝等腐敗現象,嚴重地損害了黨的形象,破壞了黨群關系。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靠黨和國家實行懲治、監督和調控外,還必須憑借倫理道德的力量,提高人們識別善惡的能力,增強抵制腐敗現象的能力。唯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經濟健康、有序地向前發展。
桂海論叢南寧66~69B8倫理學鐘月明19981998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 作者:桂海論叢南寧66~69B8倫理學鐘月明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9:14

[新一篇] 經濟人與道德人的對立統一

[舊一篇] 經濟倫理研究述評  ——經濟倫理的幾個問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