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的“戰略機遇期”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487(2003)10-0041-03
  發現機遇,抓住機遇,是加快中國發展的重要前提。黨的十六大指出: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論斷的提出,引起眾多國際問題專家和所有關心中國未來發展的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擬就“戰略機遇期”這個重要論斷作以下分析,以求教于專家。
      一、客觀存在的“戰略機遇期”
  戰略機遇是指影響整個國家或社會全局長遠發展的重大境遇、時機或機會。說當前和今后20年我國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這是由以下客觀存在的重要戰略機遇決定的。
  1.和平與發展的機遇。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兩大主題和潮流,這是世界各國的共識,也是各國主要政策選擇的依據。和平與發展的潮流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外部環境,為中國在新世紀加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從國際環境來看,在新世紀,各國人民要和平、求穩定、謀發展的呼聲日益高漲,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和平力量進一步壯大。9.11以后,包括美國、俄羅斯在內的世界主要大國,沖突和對抗的可能性進一步下降,大國之間合作和相互借重的關系進一步上升。特別是中美關系經過冷戰后十多年的發展,美國越來越認識到在當前和今后相當一個時期內離不開中國的合作,美國一些政要甚至把中國看作是一個“潛在的合作伙伴”。因此,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國際局勢總體上將繼續趨向緩和;從周邊環境來看,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推動下,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也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不僅提出了以發展、合作與相互確保為核心的新安全觀,而且通過建立雙邊、多邊和地區協商機制,有效地處理或解決了一系列歷史遺留的安全問題和緊迫的現實合作問題,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已經進入歷史上最穩定的時期。
  2.經濟全球化的機遇。所謂經濟全球化,就是各國的經濟活動向全球范圍擴展,它包括生產、貿易、投資和金融活動等各方面內容。這一過程以發達國家為主導,以跨國公司為主要載體,以世界主體市場的形成為標志,推動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使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對發展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會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從總體看,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更多的正面推動作用,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一是有利于中國從外部獲得更多的短缺要素。經濟全球化意味著經濟意義上的國界將進一步淡化,資金、技術、知識等生產要素可以實現較大規模的跨國界流動。這就使中國可以迅速從國際市場上獲得國內所短缺的生產要素,包括資金、技術、知識及由此而帶來的先進管理方式和理念;二是有利于推進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持續增長。中國的國內市場規模較大,產業比較齊全,低成本勞動力供給充裕,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有可能爭取到有利的地位,將我國的市場優勢、產業規模優勢和勞動力優勢與國外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等有效結合,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開放型經濟;三是有利于中國繼續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在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出口商品與勞動密集型出口商品二元特征結構之上的中國出口,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的可能性較大。同時,隨著跨國投資的資金轉移,觀念、機制、技術、管理、營銷、市場網絡等一攬子要素都會隨之流向引資國,這將有利于中國繼續擴大利用外資,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四是有利于改善中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全球化使整個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各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這就有利于克服封閉、保守、狹隘的觀念,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物質、文化和人員的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溝通、合作與友誼。
  3.世界格局多極化發展趨勢的機遇。首先,從當今世界力量的對比看,世界各種力量不同程度地在發展壯大。例如,以歐盟為發動機的歐洲一體化正不斷深化,儼然已成一極。俄羅斯繼承了原蘇聯的工業基礎和軍事實力,經濟發展呈良好勢頭,大國潛力猶在。在亞洲地區,日本經濟規模約為美國的一半;印度經濟也步入了較快增長的軌道,已成為許多戰略家視野中的“世界六大力量中心”之一;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濟持續高速發展,GDP已躍居世界第六位,中國的振興進程將對世界格局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其次,從政治意識和文化層面看,多極化已日益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最近一些年來的事態表明,在國際事務中的單邊行為不得人心,不僅發展中國家堅決反對,而且發達國家的反對聲浪也日趨高漲。以對伊動武為例,除了英國“鐵桿”追隨美國之外,德國、法國表示堅決不同意,歐盟很難形成一種聲音說話。在某種意義上,各國對多極化的認同反映了一種對國際關系民主化的追求,這種民主化的社會思想有力地推動了多極化的趨勢。再次,從多邊外交和國際活動看,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尋求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努力正從雙邊到多邊、地區與全球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展開。國家、國際組織、區域組織乃至非政府組織之間的互動、磋商與合作,近年來明顯增多與加強,所涉及領域也在不斷擴大。特別是聯合國在處理和解決各種國際問題上的作用日見突出,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雖有極強的主導意向,但其行為越來越明顯地受到各種因素和力量的制約與約束。由此可見,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是新世界國際形勢演變的必然趨勢。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使中國有可能爭取到相對更長時間的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
  4.新科技革命的機遇。第一次科技革命在英國發端,使英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國發端,使美國成為20世紀最強大的國家。20世紀后期以信息技術為主要代表并包括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能源技術、海洋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方面內容的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正推動一場深刻的全球性產業革命、技術革命以及社會生產方式、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成為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動力。從世界經濟來看,每次科技革命引發的產業革命,都是一次國家綜合實力的重新整合。每當出現一次科技革命的機遇,都有某些國家后來居上。目前,新科技革命已跨越出產業邊界,向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擴展,并通過商業化方式不斷開拓新的世界市場,引發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尤其是科技革命推動了新一輪的全球互動式的產業結構大調整,促進了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和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為了保持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競相搶占高科技產業制高點和加快傳統產業高科技化的同時,把那些已經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向愿意開放市場、生產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四小龍”就是因為承接了發達國家的產業傳遞,才迅速地實現了技術的跨越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綜合實力。從人力資源成本、國內市場潛力、產業配套能力和投資軟硬環境等各種因素綜合比較,中國是最有條件大規模承接新科技革命推動的新一輪國際間產業轉移的國家。這不僅可以進一步擴大我國經濟總量,也有助于我國實現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發揮動態比較優勢,提升在國際分工中的層位。
  5.中國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機遇。一是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我國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經濟總量、綜合國力都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20年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成果,為我國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二是對外開放的新階段。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我國新世紀對外開放的新起點,它標志著中國正由有限范圍的對外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由試點為特征的政策性開放轉變為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變為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這將有利于中國在更大范圍、更廣泛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以大開放促大發展;三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新階段。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21世紀初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當前我國經濟結構存在著三大主要問題:即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和城鎮化水平低。新一輪的經濟結構調整是以解決這三大問題為主要內容的主要調整,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與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相銜接的調整。因此這種調整,必將使我國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四是體制改革的新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就進行以市場化為趨向的改革。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十四屆三中全會構筑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世界各國的實踐和我國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已經充分證明,市場機制是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經濟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得到較好的發揮。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這將使我國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調動各種生產要素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社會財富充分涌流,促進生產力的極大發展。
      二、“戰略機遇期”取決于主觀把握
  “戰略機遇期”這個命題具有雙重性的特征,一方面它是客觀存在的,另一方面它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把握。只有在主觀把握和客觀存在取得時空上的一致時,戰略機遇期才真正具有現實意義。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發展,除了自身條件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及時抓住并利用好機遇。及時抓住并充分利用了機遇,就能實現超常規的快速發展。錯失機遇,則功敗垂成,甚至會遭歷史的無情淘汰。
  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看,歐美強國之所以能在18世紀趕上和超過“康乾盛世”的中國,就在于它們緊緊地抓住了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大發展機遇,從而躍上了世界文明進程的制高點。我們的東亞鄰國也曾創造過及時抓住機遇、實現經濟騰飛的奇跡。例如日本,原來是一個落后的封建國家,19世紀50年代以來,不斷遭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和奴役。但是經過1868年的“明治維新”,日本緊緊地抓住19世紀末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利機遇,自覺地“脫亞入歐”,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僅用20多年時間,就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100多年的歷程,徹底擺脫了外來侵略和壓迫,建立了獨立自主的近代化國家。20世紀60年代的韓國,從自身基礎條件、發展水平和國際比較優勢出發,及時捕捉和積極利用國際產業結構調整的有利機遇,連續實行開發經濟的五年計劃,對外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對內建立政府主導下的計劃經濟模式,選擇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給予資源、資金支持,迅速實現了產業的高速增長,經濟指標接連翻番。在30多年時間里,韓國經濟以年均8%以上的速度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由1962年的83美元迅速躍升至1995年的1萬美元,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漢江奇跡”。
  對于戰略機遇的主觀把握,中國有過喪失機遇的慘痛歷史教訓,也有過抓住機遇實現跨越發展的輝煌經歷。18世紀60年代英國興起的工業革命率先推動英國完成了工業化,跨進了近代社會。這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來說,是一次重要的戰略機遇。然而,面對世界的大變局,清朝政府卻表現出驚人的麻木和極度愚昧:妄自尊大、拒絕開放,囿于傳統、反對變革,滿足現狀、固步自封,特別是限制工商業、蔑視科學技術、閉關鎖國、加強集權、禁錮思想的做法,嚴重地制約了中國社會的進步,使中國與不期而遇的重要戰略機遇擦肩而過,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被徹底改變,中國由一個洋洋自得的天朝大國急劇地墜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19世紀70、80年代的“同光中興”,可以算是近代中國面臨的又一次歷史機遇。因為普法戰爭之后,歐洲大國關系趨于穩定,東亞鄰國的發展剛剛起步,特別是中國國內局勢漸趨平穩,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注入了新的基因,給中國帶來了難得的20年發展機遇,然而,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敗,“中體西用”的中國卻被經過明治維新而“脫亞入歐”的日本徹底打敗了,中國又喪失了有利的歷史機遇。此后,世界體系進入了帝國主義時代,中國再也沒有獲得相對平和的內外環境獨立地發展資本主義的有利時機,中國統治階層再也無力領導一次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運動,中國仍然是在內憂外患的雙重羈絆中裹足前行。1949年,中國歷史開啟了新的篇章。此時,世界經濟開始全面復蘇,中國再次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機遇期。雖然我們認識到了,也曾想通過爭取外援和擴大內需等多種辦法加速經濟重建,但雅爾塔體制卻使新中國建國伊始就身不由己地深深地陷入了以意識形態為藩籬的國際政治冷戰格局之中,朝鮮戰爭的爆發導致我們只能犧牲這一次戰略機遇,到了20世紀60、70年代,世界經濟再次出現了發展浪潮,我們卻沒有認識到機遇就在身邊,而是關起門來搞階級斗爭,實行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的對內和對外政策,結果使機遇又一次失之交臂。
  文革結束后,鄧小平以其遠見卓識,敏銳地覺察到當時的國際國內環境都出現了一種有利于加快發展的可能性。以他為核心的第二代黨的領導集體及時地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大膽地實行改革開放。這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非凡之舉。對這非凡之舉,當時不是沒有不同意見。但鄧小平發明了“不爭論”的原則,即把一切爭論暫時擱置起來,集中精力加快發展,因為對中國來說,最要緊的是毫不猶豫地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無謂的口舌之爭只會讓我們喪失寶貴的機遇。20多年過去了,中國的跨越式發展既證明了鄧小平的遠見,也證明了主觀把握戰略機遇期的至關重要性。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一以貫之,十分注意機遇的把握。在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上,江澤民就指出:“在整個九十年代,抓住國內和國際的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這個指導思想要堅定不移,要深入貫徹到各方面工作中去。對于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發展的機遇不是很多的。能不能抓住時機,做好深化改革的文章,促進國民經濟上一個臺階,是對我們各級領導干部的考驗,也是對全黨領導經濟工作水平的檢驗。”此后,對于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他幾乎每會必講,言之諄諄。盡管這一時期曾發生了蘇東劇變、國內風波、亞洲金融危機、中美關系沖突等重大事件,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始終抓住了發展經濟、社會進步這個根本不動搖,把機遇帶來的可能性變成了迅速發展的現實。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召開的13年里,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到9.3%,經濟總量由居世界第十位躍升到第六位。歷史再次證明,只有緊緊抓住并充分利用好機遇,才能把機遇帶來的可能性迅速地轉化為現實的發展。這樣的戰略機遇期才能真正顯示出它的現實意義。
      三、機遇是與挑戰并存的
  新世紀頭20年在給我們帶來諸多機遇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帶來了許多挑戰和風險。
  第一,從世界發展大勢看,世界矛盾更加復雜化。目前,和平與發展這兩個主要問題一個也沒有解決,國際事務中的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軍事干涉依然存在,誘發武裝沖突、局部戰爭的各種動因仍未消除,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恐怖主義等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繼續增長。與此同時,非傳統安全威脅繼續上升,人類發展、進步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全人類性,恐怖與反恐怖矛盾、擴散與反擴散矛盾、發展不均衡問題、環境問題、能源資源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經濟問題等,越來越需要加強國際合作來解決。未來世界矛盾將進一步增多,也更加復雜。特別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都在強化,一方面美國強調需要中國的“有效合作”,另一方面又不斷地表露出遏制中國的圖謀,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我國“戰略機遇期”的復雜性。
  第二,世界的多極化趨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艱難與曲折。冷戰結束后,美國作為僅存的超級大國,利用其雄厚的綜合國力,強勢追求對世界的主導地位,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出愈來愈強的單邊主義色彩,造成了某種“單極世界”的表象。9.11事件后一個時期,美國為了組織反恐聯盟,單邊主義有所收斂。但隨著阿富汗戰爭的順利進展,它的單邊主義傾向又發展了起來。比如退出《反導條約》,全世界都反對,聯合國連續三年開會都呼吁維護《反導條約》,維護這個國際戰略平衡的基石,但是美國就是要退出,誰也攔不住;《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美國就是不批準;《禁止生化武器條約》議定書、《京都議定書》,美國就是不支持。美國甚至不顧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反對,堅持武力“倒薩打伊”。這種單邊主義的發展趨勢不能不令人憂慮。
  第三,綜合國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當前世界各國尤其是各個大國都將新世紀頭一、二十年視為自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紛紛調整發展戰略,搶抓機遇。美國認為到2015年之前,美國沒有全球性的戰略對手,是維護其“一超”地位,實現其“世紀夢”的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歐盟面向新世紀制定了“再造一個新歐洲”計劃,力圖建立“電子歐洲”,繼續承担世界領導角色;俄羅斯把未來5-10年視為“重大考驗期”,力求重振大國雄風,東山再起;日本于2000年提出“新生行動計劃”,力圖用5年時間擺脫經濟長期低迷狀態,趕上美國成為最先進的信息技術大國,再現經濟飛速發展的輝煌,印度也制定了依靠“信息技術立國”的“跨越式發展戰略”,計劃用20年時間,借助信息技術的特有優勢,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可以說,各國抓機遇、求發展的欲望絕不亞于中國,各國的戰略機遇期疊加在一起,因此中國面臨的世界競爭也就異常的激烈。
  第四,經濟全球化給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一是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全球經濟和一些主要國家經濟的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傳導到我國,引起國內經濟的波動;二是政府對本國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能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三是國家的經濟安全面臨著跨國公司壟斷市場的威脅,有可能造成一些產業陷入絕境;四是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以幫助和推動經濟、政治改革為借口,輸出它們的價值觀和社會制度,這對我國也會造成一定的沖擊;五是全球化使窮國和富國的差距拉大,窮國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不斷增加,致使世界上反全球化的勢力也在不斷加大。
  總的來說,在新的國際環境下,我們面臨的現實戰略壓力確有緩解,整體國家安全環境也較為有利,但是當今世界還很不安寧,我國潛在的長遠戰略壓力也日益增大,周邊的危機點有所增多,而且在國際“反恐”的新形勢下,我們面臨的非傳統安全壓力也日益增大。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即使在未來的整個“戰略機遇期”,我國面臨的形勢會越來越復雜,任務會越來越多,正可謂“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欄”。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正確應對和化解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這樣我們就可以轉被動為主動,變壓力為動力,以開放促競爭,化挑戰為機遇。
求實LL南昌41~43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羅時平/李蓮英2003200321世紀頭20年中國面臨著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多極化趨勢、科技革命。中國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等重要戰略機遇。但戰略機遇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把握,及抓住并充分利用機遇,就能實現超常規的發展。錯失機遇,則會被歷史無情淘汰。機遇是與挑戰并存的,我們應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正確應對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這樣才能化挑戰為機遇。中國發展/機遇/戰略機遇期羅時平,中共上饒市委黨校,江西 上饒 334000;  李蓮英,江西省外貿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0  羅時平(1954—),男,江西上饒人,中共上饒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李蓮英(1955—),女,江西省外貿學校副校長,高級講師。 作者:求實LL南昌41~43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羅時平/李蓮英2003200321世紀頭20年中國面臨著和平與發展,經濟全球化、多極化趨勢、科技革命。中國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等重要戰略機遇。但戰略機遇取決于人們的主觀把握,及抓住并充分利用機遇,就能實現超常規的發展。錯失機遇,則會被歷史無情淘汰。機遇是與挑戰并存的,我們應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正確應對遇到的困難與挑戰,這樣才能化挑戰為機遇。中國發展/機遇/戰略機遇期

網載 2013-09-10 21:59:32

[新一篇] 要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  ——對美國意識形態進攻和戈爾巴喬夫“非意識形態化”的思考

[舊一篇] 解瀆“重要戰略機遇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