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況下,將哲學當作一門知識體系來學習和掌握,這似乎沒有什么不妥。因為但凡哲學,不論其流派與闡釋者如何,大抵都有其相應的概念、范疇和相對完整的討論域。因此從理論上講,掌握了這些概念、范疇和討論的結論,就可以說掌握了這一流派(或哲學家)的哲學。此種學習,掌握方式與人們學習、掌握一般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的方式沒有太大差別,故不必贅述。
但細究起來,問題似乎又不這么簡單。因為哲學又不僅僅是一門知識體系。眾所周知,哲學既是世界觀的理論體系,又是最抽象和普遍的方法論。此一性質使得哲學一方面必須植根于各門具體科學之中,哲學沒有離開各門具體科學而獨立存在的“權力”;另一方面又必然滲透到各門具體科學之中,哲學沒有不能指導和影響的知識領域。此一特性對于學習和掌握哲學,也產生了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學習和掌握哲學不可以沒有必備的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素養,二是不能以為只學哲學本身就可以掌握哲學。換句話說就是,企圖通過對一套概念、范疇的知解就懂得和掌握某一哲學思想的想法和做法,是脫離哲學學科的客觀實際的。
在此,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問題便凸現出來:“哲學在哪里?”回答此一疑問的難度在于,哲學之所在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經濟中有哲學,文化中有哲學,政治中有哲學,軍事中有哲學,科技中有哲學,管理中有哲學,教育中有哲學,藝術中有哲學,語言中有哲學,甚至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也處處有哲學。可是哲學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又不能被理解為沒有獨立存在的哲學學科,或不需要專門去學習哲學而只需在某一學科中去找就行。否則,歷代哲學就不可能組連成史,富于哲思的人就不可能被稱為哲學家,哲學系、所就當關門。
上述情形表明,哲學這一學科的存在方式十分特殊,有著與各門具體學科明顯區別的特點。而明確這一點,對學習和掌握哲學有著重要意義,對理解和回答某一理論中究竟有無或有什么樣的哲學意蘊也大有助益。
按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哲學篇”中的說法,哲學有“專門哲學著作”和“非專門哲學著作”這兩種存在方式。這是對哲學的存在方式的一種最粗略的劃分。但這一劃分是正確的也是科學的,遺憾的是我們似乎一直不大注意。
所謂“專門哲學著作”,就是指那些為專門研討哲學問題而寫,并且使用哲學的概念、范疇來思維和表達的哲學專著、哲學論文。這些著作多為專門的哲學研究者所撰,其傳播或閱讀對象也大多為同行。在這些著作中,哲學表現出很強的知識性、邏輯性,有著一整套從概念到概念的推演,而現實和具體學科的問題則被掩蓋在一套嚴密思辨體系背后,有時甚至僅充當例證的角色,或者只是在那套推演的末端,它們才浮出“水面”。
但即便是“專門哲學著作”,也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副面孔、一種體裁。事實上,在其“專門”程度上,許多哲學著作明顯有別于另一些哲學著作。黑格爾的哲學著作可謂最典型、也是最“專門”的哲學著作,它從最高最抽象的“純有”(或譯“純存在”)出發,一個概念接一個概念、一個范疇接一個范疇,竟然眼睜睜地給人們推演出一幅他所認為的世界存在圖景,其《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現象學》所構成的哲學全書,體系之龐大,結構之嚴密,邏輯之連貫,幾乎達到天衣無縫的地步,從而也使其將“知音”幾人之外的所有閱讀者冷冰冰地擋于門外,連智慧如列寧者,也發出讀黑格爾的書是“引起頭痛的最好方法”(見列寧《哲學筆記》)的感嘆。與此相仿者,德國古典哲學家中還有康德、謝林等人的著作,現代存在主義哲學家中還有海德格爾(如《存在與時間》)、薩特(如《存在與虛無》、《辯證理性批判》)等人的著作。若未受過專門訓練,這些哲學家的著作對閱讀者來說不啻“天書”。
然而另一些哲學家的專門哲學著作卻不同。在這些著作里,問題仍是哲學的,概念、范疇也多為哲學的,卻能顯現出一種親近和親切感。如古希臘哲學家盧克來修的《物性論》,中文譯本厚如磚頭,卻全然沒有“磚頭”的冰冷與僵硬。其在論及“宇宙無邊無界”這一哲學觀點時,竟舉一執飛矛者,站在設定的“宇宙之邊”上向外擲飛矛,經一番邏輯推論,盧克來修得出“向前飛的可能性永遠延長著飛行本身”(即“宇宙無邊無界”)的結論。而同是德國古典哲學家的費爾巴哈,其哲學著作中竟有暢快淋漓的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的諷刺與謾罵,如嘲笑黑格爾“從絕對觀念推演出整個世界來”的邏輯,有如“處女不與男子交媾就生出小孩來”,列寧稱贊其嘲笑“雖不甚文雅”但切中要害(見《哲學筆記》)。可見,“專門哲學著作”也并非全是晦澀的、無色無味的、令人頭痛的。關鍵要看哲學家們闡述什么,更要看他們怎樣闡述。一般來說,若一個哲學家企圖構建出一個世界存在發展的體系(如黑格爾),就很難避免晦澀、艱深甚至拒人于千里之外,因為這項任務既不是這位哲學家能完成的,更不是讀者所感興趣的。在這一點上,尼采說得很中肯:任何體系的構造都是真實的缺乏。
再看“非專門哲學著作”。所謂“非專門哲學著作”,即指問題和結論雖是哲學的,但這些問題和結論卻不是由專屬哲學的概念和范疇得出,而是由哲學以外的(如文學、藝術、經濟、政治等)文體得出。在前面提及的《反杜林論》“哲學篇”中,恩格斯在溯及近代哲學的發展時,談及唯物論和辯證法在“專門哲學著作”中幾乎見不到,而在“非專門哲學著作”中卻不少見。恩格斯當時就舉了兩個“非專門哲學著作”有豐富的哲學思想的例子,一個是狄德羅的小說《拉摩的侄子》,一個是盧梭的政論文《論人間不平等的起源》。恩格斯認為,拉摩的矛盾性格的塑造,是狄德羅在向人們展現他的豐富的矛盾思維或辯證法思想。而盧梭文中的社會發展論,則“猜測到發展按其本性來說是包含對抗”的辯證法真理。史料表明,恩格斯還與馬克思多次在通信中向對方推薦上述“非專門哲學著作”,并交流自己從中得到的哲學體會。(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
不難推知,“非專門哲學著作”門類極廣,實際涉及哲學以外的所有學科。但其中影響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文學、藝術類著作。此種情形在中國古代就已十分多見,如莊子、老子的著作,前者被譽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后者被贊為五千言“哲學詩”(陳鼓應語,見《老子今譯今注》),文中寓言、故事、格言、警句遍布,全文既像散文又像詩,但絕對不像論文,尤其不像現代那些哲學論文。可是此種情況絲毫沒影響老、莊的著作被人們稱為哲學著作,也沒影響人們將老、莊稱為哲學家。而且比較起后世的一些哲學著作和哲學家來,老莊及其著作竟成為卓然大家、哲理巨作!
“非專門哲學著作”發展到現代,在哲學家(往往又是文學家)手中變得體裁更加多樣,使用更加得心應手。尼采的全部哲學著作幾乎都是“非專門哲學著作”,其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文體而論是散文詩,就思想內容而論卻幾乎包括了尼采的所有重要哲學思想,如“強力意志”(也譯“權力意志”)和“超人”。存在主義哲學的兩個典型人物卡繆和薩特也與尼彩相類,他們的專門哲學著作的影響比之非專門哲學著作的影響要遜色許多,他們的許多哲學思想恰恰是通過非專門哲學著作來表達的。在卡繆的小說《局外人》中,主人公莫爾索的經歷就是存在主義所主張的荒誕和煩惱、無聊等的再現,而小說的標題恰正好表明了卡繆的人生哲學主張——世界和人生既然如莫爾索所歷那么荒誕和不具意義與價值,人們就不應努力在其中找尋意義和價值,而應當做一個超然于局外的人,若此,人就戰勝了荒誕,戰勝了命運,成為生活與命運的主宰。薩特的非專門哲學著作人們就更熟悉,其小說《禁閉》、劇本《被迫害與被侮辱的女人》,等等,可以說將其在專門哲學著作中好不容易才闡述清楚(甚至還不清楚)的思想表現得一清二楚。有人認為存在主義哲學之所以能在世界各地一再風靡,除去其內容方面的因素外,其載體——文學、藝術居多——也是重要原因。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以卡繆和薩特這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大手筆”,其哲學思想好似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一般,不覺間就進入了千萬人的心田。不妨可以想一想,當初老、莊若不以寓言、詩歌、散文形式,而是按現今許多人的做法那樣一板一眼寫論文,還會有今日滿世界談論甚至贊頌的“老莊哲學”么?
注意并研究哲學的存在方式有著重大現實意義。其一,它啟發我們,若欲發展現代哲學研究,我們的哲學工作者不應僅局限于會用“專門哲學著作”這一手,還應學會用“非專門哲學著作”這一手;其二,若欲發展我們民族的哲學思維,各門具體科學的專家,尤其是文學家、藝術家應有所作為。事實上,當一件文學藝術作品達及哲學思想的內涵,這件作品或許才真正達到藝術的極至;其三,它啟發我們在學哲學時,應當視野開闊,不應兩眼只盯在幾本專門的哲學著作上,應當像馬克思、恩格斯當年那樣在人類優秀文化成果中找尋哲學,不應像時下一些人那樣只在幾個哲學“文本”中苦讀哲學;其四,它啟發我們應注意哲學的靈魂而不拘泥于它的軀殼,換句話說,便是不應片面地追求通過概念、范疇的儲備來掌握哲學。
哲學是活生生的,哲學是多姿多彩的,哲學如同陽光、空氣、水,伴隨每個人的生活。哲學是智慧之學、聰明之學,因此哲學存在的方式是多樣化的,而任何單一都是對它的本質的背叛,對它精神的禁錮。在一件非專門哲學的作品中,在一個看似遠離哲學的思想體系中,如果我們能窺見其時代精神的精華在閃爍,如果我們能感受到其大智慧與大聰明在支撐,則這一作品和思想就是哲學的,其作者就是哲學家,而不論他寫未寫過幾部哲學著作。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定,鄧小平理論有豐富的哲學思想,鄧小平本人也是我們民族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盡管這位哲人沒有一篇專門的哲學論文。但貫穿鄧小平理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哲學精髓及其成功實踐,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的科學,它在回答時代發展、科學和實踐等問題上,依然是富有解釋力和生命力的。今天,鄧小平理論正作為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作為文明活的靈魂,指引著中華民族走向21世紀的偉大復興。這樣的大手筆大作品難道對當代哲學發展沒有貢獻?難道不能引起哲學對內容和存在方式進行深刻反思?!
鄧小平理論理應得到哲學界更加充分的重視,在當前興起的學習鄧小平理論新高潮中學出新意來。縱觀中外哲學史,任何獨立的哲學都必須借助一定的存在方式,并以一定的、具體的形態凝聚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的發展也總是表現為存在方式的變化。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鄧小平理論正具有鮮活的“我們時代”特征,它是立足中國而又面向世界,總結歷史而又正視現實、放眼未來、氣勢磅礴的宏篇巨著,它是把馬列主義同中國的國情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鍥而不舍的理論探索,從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又在當代中國發展的新階段。鄧小平理論昭示哲學界:哲學要獲得新的發展,就必須建立自己的當代存在方式。而這種存在方式是否有生命力在于它是否能夠繼承自身發展過程中的思維遺產,是否能夠廣泛吸納外來文明的積極成果,是否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哲學的存在方式變化既有哲學自身發展的邏輯,也是哲學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必然結果。
社會科學研究成都40~42B1哲學原理解忠明19991999哲學有“專門哲學著作”和“非專門哲學著作”存在方式。前者使用哲學的概念、范疇來思維和表達,后者問題和結論是哲學的,卻是由哲學以外的所有學科,如文學、藝術、政治、經濟、科技等文體得出,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學。哲學的存在方式是多樣化的,應注重它的靈魂而不拘泥于軀殼。作者 西昌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 四川省西昌市 615013 作者:社會科學研究成都40~42B1哲學原理解忠明19991999哲學有“專門哲學著作”和“非專門哲學著作”存在方式。前者使用哲學的概念、范疇來思維和表達,后者問題和結論是哲學的,卻是由哲學以外的所有學科,如文學、藝術、政治、經濟、科技等文體得出,最具代表性的是文學。哲學的存在方式是多樣化的,應注重它的靈魂而不拘泥于軀殼。
網載 2013-09-10 2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