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素質與民族人口素質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個民族是否興旺發達,取決于許多因素,如政治的、歷史的、經濟的、生態環境的、文化習俗的等。但其最根本、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民族人口的素質。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快發展的今天,民族人口素質的狀況對各民族的進步與發展就顯得比以往更為重要了。因為只有整體人口素質較高的民族,才能普遍掌握科學技術,走在高科技的前沿,使該民族的經濟文化有較快的發展,呈現興旺發達、繁榮昌盛的局面。
  衡量民族人口素質高低的一個關鍵標準,是看該民族整體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民族,人口素質也就越高。普及高等教育的民族,人口素質顯然要高于普及中等教育的民族,普及中等教育的民族,人口素質顯然又高于普及初等教育的民族,而普及初等教育的民族,人口素質又顯然要高于文盲和半文盲占人口大多數的民族。但是除了學校教育之外,最初奠定人口素質基礎的則是母親教育。
  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認為,人們兒童時代的母教狀況對其后來的發展甚至一生的狀況都有重要的影響。盡管不是絕對的,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兒童時期的母教較好,后來的發展也較好,兒童時代的母教不良,后來的發展也就欠佳。
  除極少數情況之外,絕大多數孩子在出生以后的嬰幼兒期,主要是由母親來撫育的。甚至許多人的少年時期亦主要由母親來撫育。這種情況在農村要比城市更為突出。因此,人們兒童時期最親密、相處時間最多的就是母親,從而受母親教育的影響也最大最多。在這一時期,母親耐心地喂養孩子,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學說話。稍微大點了,母親又一遍遍地教孩子學唱兒歌,給孩子講故事,把自己喜歡的人和事告訴孩子,把生活知識教給孩子,告訴孩子怎樣對待周圍的各種人物,長大應做什么樣的人。母親的語言、行為、情緒、愛好等,孩子都看在眼里,聽在耳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幼小心靈。在人們出世的最初階段,首先接受的就是母親對他們的社會化教育,這種教育奠定了他兒童時代的基礎。因此,母親是兒童發展第一階段的教育者。也就是說她既是自己孩子最密切的親人,又是自己孩子最早的老師。此時的孩子完全是一張白紙,沒有任何鑒別的能力,接受的完全是母親傾注給他的教育。因此,母親的素質如何,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一般說來,如果母親的素質比較好,具有較好的文化修養,知識面比較寬,社會經驗較多,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念又比較高尚,是一位慈母良師,那么她孩子接受的教育也就必然比較好,素質也就比較高。相反,如果母親本身的素質比較差,不僅沒有文化知識,性格也比較差,又沒有什么社會經驗,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念層次較低,那么她孩子接受的教育就必然比較差,素質也不會高。
  當然,孩子的后來發展,尤其是在進入不完全跟隨母親的生活階段后,特別是上學之后,還會有很多的發展變化,但是發展變化的速度與程度與母親撫育期的關系是很大的。
  中國和外國的許多偉人和名人都承認曾受惠于母親的撫育。如中國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魯迅等,提起母親,都用十分崇敬的語言來表達對母親撫育的敬愛。俄國的高爾基則更是寫了一篇在全世界很有影響的名作《母親》,表達他對母親的愛戴。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秘書長劉成根最近在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主持召開的“青少年犯罪預防研討會”上,向與會的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以及日本、美國的專家學者提出了“母親職業和母親素質再創造是防范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的建議,引起了與會者的高度重視。
    劉成根說,母親的薰陶是孩子健康人格的養料,缺乏母愛的孩子容易產生心理障礙,甚至心理變態。一項對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的調查說明,其母親是工人、農民、個體勞動者的占70.9%,家庭婦女占21%,母親是小學以下文化的占82.9%,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僅占4.5%。母親的職業和文化構成說明:第一,她們整天忙于長時間繁重體力勞動,無力教育孩子;第二,文化低,不善于教育孩子,要么溺愛,要么打罵;第三,自身素質不高,給子女提供的參照模式就不高;第四,為子女提供的價值觀念和實現價值的途徑與手段失范較多。可見,若不從我國現有的2.7億個家庭的家庭教育防范入手,尤其是從母親的文化、科學、思想道德素質的再創造入手,其他再好的防范措施都可能難以奏效。[①A]
  由此可見,母親的素質對孩子的成長和素質的形成作用是多么地重要。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都是由千百萬個家庭組成的。因此,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母親的整體素質必然影響整個國家或民族兒童的整體素質,進而影響整個國家或民族的人口的整體素質。
  母親的整體素質,實際上就是婦女的整體素質。因為除少數特殊情況之外,每一位婦女都是或者將是母親。無論在中國和世界,凡是婦女解放程度較低和接受教育程度較低,從而導致婦女整體素質較低的民族,其經濟和文化都必然比較落后。城市與農村人口的素質的差別,實際上也正是婦女素質的差別。城市中婦女文盲少,女童的失學和輟學率低,婦女就業機會多,社會見識廣,因此素質就比較高。而農村中婦女的文盲較多,女童失學和輟學的現象也相對比較嚴重,婦女基本上與家務打交道,社會見識較狹窄,因此素質就相對較低。這就必然造成城市兒童素質從總體上來說要高于農村兒童素質的結果。
  我國許多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發展比較緩慢,除了歷史與環境的因素之外,婦女素質較低實際上是其基本原因之一。
  在我國許多少數民族中,婦女完全是家務勞動者。她們長期被束縛在家庭之中,有的甚至一生沒有出過村。她們在未出嫁之前就得不到受教育的機會,出嫁以后更是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她們一生的全部活動就是做飯洗衣、紡紗織布、生兒育女等。幾千年以來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和男子在社會中起主導作用的事實,使婦女成為男子的附庸。由于認為女兒出嫁以后就是別人家的人,因此許多家長都不愿意在女童的教育上投資。而沒有受教育機會的女童長大后自然就是女文盲,成家生孩子后自然也就是文盲母親。不少民族的婦女文盲率和女童的失學和輟學率都是相當高的。據有關統計資料表明,全國有40個少數民族的婦女文盲率大大高于全國婦女的文盲率,其中有9個少數民族的婦女文盲率甚至高達84%以上。1989年,全國未入學的248.4萬學齡兒童中,女童竟有214.6萬人,占86.4%,其中少數民族居住的青海、甘肅、貴州等省就有53萬人,占總數的四分之一。1991年,對青海省回、土、藏、蒙古、撒拉五個民族兒童入學率的抽樣調查表明,男童入學率為89%,女童則為66%,相差23個百分點。有些民族地區,女童即使上了學,輟學率卻很高,有的甚至高達70~80%,有些班級到小學六年級畢業時,幾乎成了清一色的男童班級[①B]。這些失學或輟學后的女童,后來大多數就不再有受教育的機會,基本上都是家務勞動的幫手。等到她們出嫁后,便又成了勞動的主力。
  不言而喻,婦女文盲率和半文盲率相當高的民族,尤其是那些高達84%以上的民族,其兒童的素質就不會高。而兒童的素質不高,整個民族人口的素質也就不會高。整體人口素質不高的民族,其經濟文化的發展又怎么能夠快得起來呢?經濟文化不發展的民族又怎么能夠成為興旺發達的民族呢?
  阿爾及利亞的一位名叫巴迪斯的改革家看到了婦女教育對民族發展的重大意義,他作了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培養一個男孩,只是培養了一個人,而培養一個女孩,則關系到一個民族。”還有許多人不約而同地說:“女童是明天的太陽。”他們的話是很有道理的。當然,我們不是說男性教育不重要。男性教育當然同樣是很重要的,男性教育落后的民族,人口素質和經濟文化當然也同樣是落后的。但問題在于,在絕大多數民族中,男性教育都相對優越于婦女教育,婦女教育存在的問題一般都要多于男性教育存在的問題。另外,從婦女對兒童第一發展階段所承担的任務來說,婦女教育又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
  我國回族的一些宗教界人士也都意識到了婦女教育對提高民族人口素質的重要意義。在他們的倡導下,有些地區辦起了專門的回族女子學校。筆者1992年在寧夏同心縣曾訪問了該縣一所大清真寺附設的三個班級的中阿女子學校。據該寺負責人說,該校的教學目的,除了讓年輕女子懂得較多的伊斯蘭教知識之外,主要就是讓她們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使她們能成為好妻子和好母親,特別是能培養出素質較高的孩子。
  但遺憾的是,我們許多民族中的領導人和有威望有影響的人士,至今都還沒有意識到婦女教育對整個民族人口素質的重要意義,沒有把對婦女的教育抓得好壞提高到直接影響全民族興旺發達的高度來認識。因此,一直沒有采取足夠的、有力的措施來解決現存的婦女教育問題,致使婦女素質的提高長期以來處于緩慢發展狀態。
  現今的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文化正在迅速地發展變化。我國的改革開放也正在快速、深入地發展。任何一個民族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盡快地提高自己民族的人口素質。而要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質,就必須從兒童教育抓起。抓兒童教育又必須花大力氣抓婦女教育,即抓好現在的和未來的母親教育,使現在的和未來的母親們為全民族培養出高素質的兒童。如何抓好婦女教育呢?筆者認為,當前應采取如下對策:
  一、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級的政府,要充分認識到抓好婦女教育對提高民族人口素質和對民族興旺發達的重大意義,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要增加婦女教育的經費。要花大力氣宣傳和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克服某些群眾中重男輕女的落后思想和一切妨礙婦女教育的舊習陋俗,采取各種有效的法律、行政和經濟措施來保證婦女教育尤其是女童入學。
  二、在辦學形式上要靈活多樣,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靈活多樣是指除了正規的全日制學校以外,要大力辦好各類專科學校和實用性較強的各種專業技術學校,要優先招收女生入學,必要時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適當降低女生的錄取分數線。此外,還可以專門為婦女多舉辦些掃盲班,文化補習的短訓班、培訓班、夜校等。在民族地區的農村中,要盡量把教育與群眾的生產勞動、家庭建設和脫貧致富的實際需要結合起來。例如可舉辦一些實用技術班,傳播諸如家禽、家畜的飼養、用材樹木栽培、茶果和藥用植物的種植、縫紉、刺繡、編織技術、衛生與健康常識、家庭布置和裝飾等方面的知識。對已婚婦女還可以舉辦有關優生優育知識和家庭關系等方面知識的講座,使她們通過學習懂得如何做好一個母親和妻子,怎樣養育高素質的孩子和建立和睦幸福的家庭。要讓群眾對我們的教育真正感興趣,使他們看到婦女受教育后收到的實惠,從而提高他們支持婦女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據各地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狀況和文化傳統的特點,制定適合本地區的婦女教育措施。山區與平原、經濟較發達地區與較貧困地區、比較開放的地區和傳統習俗較重的地區在教學的形式、內容和方法上不應完全采用同一種教育模式,應制定切實可行的、適合本地區實際狀況的教育形式。
  因人制宜,就是要根據婦女的年齡、職業、家庭狀況、個人愛好、需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要繼續加強正規教育。正規的全日制學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要途徑。一個民族受正規高等教育的婦女人數越多,這個民族的人口素質就一定越高,而高等教育的基礎又是全日制的中小學教育,所以仍要堅持抓好普及中小學教育工作。在民族地區的農村中,尤其是要抓好女生的中小學普及工作,特別是要抓好提高女童入學率和避免女童輟學的工作。
  四、政府應制定有利于知識女性就業的政策法令,使國家機關、學校、各種社會團體和事業單位、廠礦企業、各種第三產業等在錄用職工時要提高錄用知識女性的比例,并盡量優先錄取知識女性,尤其是農村鄉鎮的企事業單位在招聘職工時要優先安排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女青年。
  筆者相信,只要上述的對策能夠得到真正兌現,就必然能起到鼓勵和促進農村尤其是民族地區廣大家庭在婦女教育和女童入學上的投入,大大增加婦女受教育的數量和機會,使我國各民族的現在母親和未來母親的素質得到迅速提高,從而使中華各民族的人口素質也得到迅速提高。
             [本文責任編輯 伍隆萱]
  ①A 見《信息大觀報》1994年11月8日
  ①B 參見《民族教育研究》 1993年第4期 任玉貴《少數民族地區女童輟學問題的探討》
  
  
  
民族教育研究京031-034C5人口學與計劃生育王慶仁19951995 作者:民族教育研究京031-034C5人口學與計劃生育王慶仁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58:11

[新一篇] 正確認識《周易》的文化價值

[舊一篇] 比較文學的學科定位及元——泛比較文學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