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年的中國真實影像,67年前的開創與實踐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未命名-1.jpg

1948(民國37年)年5月20日的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舉行的首次全國性的總統選舉,也是“行憲”后的中華民國政府首次在中國大陸地區舉辦的重大政治選舉活動,選舉方式為具有民意基礎的中華民國行憲國民大會代表(以下簡稱國大代表)參與投票的間接選舉。


這次選舉發生于第二次國共內戰(解放戰爭)勝負基本決定時期,適逢戰爭的關鍵階段,由于正、副總統蔣中正、李宗仁在政治理念上的不和,是次選舉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歷史性鬧劇色彩。但是依照孫文“三民主義”的理論進行實踐,堪稱頗具開創性。按相關法律規定,本次總統選舉的各項人事任職截止到1954年5月20日,但是49年國軍于內戰中失利,蔣中正當局“退守”臺灣,使得其任職有效性兩岸各執一詞。


中華民國政府及中國國民黨認為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總統(間接)民選。


——以上選自百度百科詞條“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



上海某投票站大門處的童子軍



政府官員正向民眾解釋投票規則



一名工人正在投票



農村婦女也獲得了選舉權



一群上海交通大學的教授正在投票


市民踴躍投票時的情景,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直選



普通市民填選票投票



國民黨黨部秘書長吳鐵城與南京市民一起排隊投票



選民登記



蔣中正以普通國民身份投票,票選陳裕光氏


1936年中華民國政府初步完成憲法的草案,稱為“五五憲草”,然而不久抗戰爆發,制憲工作遂停頓。


1945年抗戰勝利后,國共兩黨就和平建國問題先后舉行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然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談判聯合政府失敗后,國民政府單方面宣布1946年年底召開“制憲國民大會”制定憲法。1946年12月25日,《中華民國憲法》三讀通過,于1947年1月1日公布,同年12月25日正式實施,中華民國至此正式進入行憲的憲政時代。


而五五憲草下草擬的《中華民國憲法》,原本政體設計上趨于總統制,但是經國共兩黨推薦的中華民國制憲總工程師民社黨人士張君勱根據政協憲草決議案,將其修改為偏向內閣制的憲法,這種修改經過多番波折最終在制憲國民大會上得到蔣中正和國民黨籍代表的認可而獲得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又被稱為“張君勱憲法”。


在總統選舉方面,時任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中正雖然遭受中國共產黨"叛變"的威脅,不過于中國國民黨黨內及中國政界仍舊維持一定影響力(蔣中正為中國國民黨總裁,黨的最高領導人)。因此,在1948年4月20日早上的總統選舉過程中,蔣中正當選第一任中國總統。在國大代表一人一票的秘密選舉中,蔣中正以2430票的八成超高得票率,擊敗只獲得269票的同黨對手居正,并以絕對多數當選。


比起總統選舉單純,該屆副總統選舉較為復雜。在1948年4月20日副總統候選人登記截止前,共有李宗仁、孫科、程潛、于右任、莫德惠、徐傅霖等六人參選。其中前四位為中國國民黨籍,徐傅霖屬中國社會民主黨,莫德惠為無黨籍。


其中,由于蔣中正自己本身是軍人出身,因此希望在副總統人選上,能夠由文人出任,以平衡正副總統的角色形象。李宗仁出身武人,桂系的軍事力量在歷史上又多次與蔣不合,只會造成蔣日后的行政阻力,大力反對李氏參選。不過,因李宗仁在對日抗戰期間頗有戰功,且于政界富有人望,蔣中正終無法迫其退選。勸退不成后,蔣中正乃在副總統選舉當中,全力支持國父孫文長子,曾任行政院院長,時任國民政府副主席、立法院院長的孫科。


194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為中華民國舉行的首次全國性的總統選舉,選舉方式為具有民意基礎的中華民國行憲國民大會代表(以下簡稱國大代表)參與投票的間接選舉。該選舉于1948年4月20日投票,選舉地點則是在南京市國民大會堂。副總統選舉雖同時進行,不過與總統選舉分開計票,且并無與總統一起搭檔的選舉制度設計。


該選舉采差額選舉,且是首輪得票必需超過半數以上才能當選的絕對多數選舉。在總統選舉方面,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蔣中正以2430票的懸殊比數擊敗獲得269票的同黨對手居正,以將近八成的高得票率當選行憲后的首任中華民國總統。不過,蔣中正雖如預期的順利當選,但是蔣所囑意的副總統候選人孫科并未獲得當選。


在經過四輪投票后,孫科以1295票比1438票敗給了桂系軍人所擁護的李宗仁。不久,選舉中當選正副總統的蔣中正、李宗仁于同年5月20日在中華民國總統府(原為國民政府,行憲后由總統府繼承)宣誓就職,不過蔣中正任期未滿一年則因中國內戰因素被迫宣布下野(民國38年(西元1949年)1月),辭去總統職位,但在“民國”39年(西元1950年)3月)在臺灣省臺北市(今臺北市)復行視事,正式復任總統職務。


網載 2015-05-19 00:14:09

[新一篇] 閻錫山以“公道主義”對付“共產主義”

[舊一篇] 民國專題-《新周刊》陳丹青訪談:我們為什么懷念民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