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可是,同樣的題目,八十幾年前的小學生又是怎么寫的呢?當時廣東的一位高小(“高等小學”的簡稱)學生是這樣寫的:“一雨經三月,困人無限情。不圖初入夏,乍喜得新晴。殘滴千紅落,浮煙眾綠生。”
兩相比較,高下如何?
今年暑假,與民國學生作文相關的書籍引起萬千關注,有兩家出版社分別于近期推出了《民國模范作文》和《民國小學生作文》,書中摘選的數篇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小學生作文,讀來令人感慨。看我們的爺爺輩兒少時的作文,充滿童真童趣和真情實感,而回過頭來看看當下小學生的作文,卻很少能讀到這樣的文字,空話、套話甚至假話充斥其中,于是,當人們讀罷那時的學生作文后,紛紛生出兩個字的感慨:汗顏。
本組撰文
“民國小學生作文”三則
《美麗的月色》
我想起爸爸有時吟哦著一句“月上柳梢頭”的詩句。今晚上的月亮,在我看來正好像那詩句形容的一般美麗。
我推開東窗,斜望著掛在槐樹尖梢上滾圓的月亮,射著明亮而含著冰涼的光芒,深藍的天空間散綴著幾塊棉絮似潔白的云塊,隨著風向游移過去,把那月兒襯托得更玲瓏皎潔了。
明月啊!我真歡喜和你常在一起,你是黑夜里的光明之神,把黑夜的恐怖消除,世界上正不知有多少人向你贊頌哩!
正在這時候,母親在背后輕輕地喚我去睡覺了,然而我還是對著這美麗的月光,依戀不舍哩!
網友評:詩意盎然,從中還能看到一位有學識、有修養的父親。
《蜘蛛》
一個秋天的傍晚,涼風拂拂地吹來,灰色的天幕慢慢地展開,我獨自一個人在檐前散步。
屋角的蜘蛛正在慢慢地做它的活計,忽而走東,忽而走西;才到這邊來,又到那邊去。我被它引起好奇心,只是呆呆地站著看。好容易它才把網結好了。過了一會網住了幾只蚊蠅,天黑了,我便回屋里去。
次日清早,我跨下床來,便走到屋外去看。見那網上已多了十數只蚊蠅,蜘蛛正在快樂地吃著。下午我放學回家,向屋角一望,蜘蛛已經不見了,只剩下一個細密的網和幾只死了的蚊蠅,仔細一看,找尋了一會,才發現它在屋角底下甜蜜地酣睡著。多么幸福的蜘蛛呀!
網友評:細致的描寫,像一幅油畫一般。
《中秋的晚上》
今天是中秋了!大家在晚上團聚了仿佛開一個吃會,說說笑笑實在有趣。月亮來了。她在屋檐上,她在桂花樹頂上,她在我們大家的頭上,她究竟在哪里啊?清風拂著,桐葉搖著,銀光射爍著。啊,好一個美的秋晚。父親講起故事來了。小弟弟聽得一雙紅菱也落掉了。妹妹笑得少吃了一個月餅。我望著明月,只是出神。
網友評:兒童天生是詩人!
是現代人沒有文采了嗎?
早在《民國小學生作文》等相關圖書出版之前,一篇作文便率先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今年4月,一條關于“民國小學生作文”的微博引發如潮好評:“春郊游記(廣東番禺三區南田小學盧焯坡)……聞街外有賣花之聲,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覺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綠水,白鳥紅花,楊柳垂綠,桃梅堆錦。仰望白云如絮,俯視碧草如氈……未幾,炊煙四起,紅輪欲墜,乃步行而回。就燈下而記之。”
對于這樣一篇作文,網友們不吝贊美之詞,有人評論“清新寫實”,有人感慨就是小學老師也未必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不久,一篇現在六年級學生的同題作文被同一微博貼出:“春節,我隨家人來到了越秀公園……我們來到五羊像前。傳說,一天,五個仙人騎著五只羊,帶著麥穗來到廣州,把麥穗分給人們,并教給人們怎樣種植。后來,仙人回到天上,留下了五只羊,之后就成了石羊,從此這五只羊便成了廣州的標志。我愛越秀公園。”
兩文對比,網友感嘆:“不是現代人沒有文采了,而是現在的學生滿腦子分數、中考、高考,哪個專業賺錢多?考哪個大學畢業后工作好找?哪還會有浪漫純真的心靈?”
回首
散發純正漢語的清香
民國小學生的作文被廣泛傳播后,有學者評價其為史上最早的“新概念作文”。因為民國時期小學生作文半文言半白話,語句簡練,情趣高雅,對祖國的山河、民族未來都有很深的感情,而這種感情絕不矯揉造作,真正融于細膩的筆觸間,用網友的話說就是“散發著純正漢語的清香”。
上海的語文教師丁慈礦從2006年開始對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產生了興趣,于是便開始著手收集整理民國時期的老課本,他在文章中記述,這些文章沒有花哨的詞句,全是平實的敘述,在敘述之中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喜怒哀樂盡在其中,這樣的作文不管經過多少歲月,總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丁老師也對很多民國學生作文進行了點評,比如一篇名為《夏雨》的作文有這樣的句子:“街的盡頭,就是鄉村的一角。瞧呀!彎彎的溪流,裊裊的楊柳,叢綠深陰之中,列著幾座茅舍。旁邊的池塘,承受著溪之流水。這地方,我仿佛前日來過吧,但是沒有這樣清幽。”對這樣的作文,丁慈礦點評道:“一個小學生能擁有如此豐富的辭藻,并且能夠如此嫻熟地駕馭文字,這真令我這個七十年后的小學語文教師感到汗顏!”
而隨著暑假來臨,當新出版的民國作文圖書被越來越多的人捧在手中時,一些讀者驚呼:“這樣的作文顛覆了我對小學生作文的理解,原來,我們的爺爺輩兒的人當初是這么寫作文的。”
當下
功利搶走作文美妙語言
而在贊美完民國學生作文后,當了多年語文教師的丁慈礦坦言,當下小學生的作文,卻很少能讀到這樣的文字,空話、套話甚至假話充斥其中。
民國小學生作文的出現,不只是讓人們知道了如今我們爺爺輩的人當初是如何寫作文的,更重要的是,對比幾十年前的作文,如今學生們的文章該如何寫,更是網友們極力爭論和思考的問題。
一名語文教師在微博中講述,在輔導學生參加作文比賽時,他們總會讓學生背幾篇“范文”,開頭怎么寫,結尾怎么寫,什么地方用什么樣的句式,最后一段一定要讓思想升華。老師在批作文時往往也會只注重這幾點,只要作文符合規范,匆匆一覽,便給個高分,“我們總是對學生強調作文要有意義,要有高尚的情操,這樣才能得高分,孩子只能靠說一些假話來獲得高分。”
而一些家長在看過幾十年前的學生作文后則開始反思,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在論壇上寫道:“孩子出生后,我們就想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孩子不是奔波于各種興趣班,就是坐在電腦電視前,根本沒有機會感受自然,了解世界,這些都扼殺了他作文里的文字和感情,他當然也不能用美妙的詞語來表達情緒,那我們花費那么多精力在孩子身上的到底是什么呢?”
微評論
前人作文讓今人汗顏
韓寒說:“中國人第一次被教會說謊,是在作文中。”
從應試教育走過來的人,一定不會忘記上語文課時老師是如何教我們歸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在寫作文時如何突出主題、升華感情。我們只知道作文要有“意義”,卻不知道一個小學生的生活中,能挖掘出多少“意義”來。
都說“青出于藍勝于藍”,而當這些和民國學生作文有關的圖書出版后我們才發現,如今學生筆下流淌出的心聲和文字,未必就比幾十年前的孩子純真和快樂。那時的孩子喜歡什么就可以寫什么,討厭什么就可以說什么,而如今在被分數和升學捆綁的學生筆下,能得高分變成了寫作文的唯一目的。
很多人在看那些老作文時都說:“汗顏。”因為自己寫不出那樣的作文。盡管時代進步了,但學生們寫作文的情感卻退步了,作文成了應景之作。而最令今人汗顏的是,就連孩子都不肯在作文里寫真話,或許,民國學生作文書籍的出版,能挽救一些在作文中想流露真情感的孩子。
網載 2011-09-05 22:17:0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