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語:團結資產階級建設社會主義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結束語:團結資產階級建設社會主義
本文摘要:
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從“左”面修正了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成功后,
忽視或有意不執行馬克思關于在“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
(《資本論》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832 頁)這句最重要的話,是社會主義經
濟建設失敗的理論根源。后來社會主義國家形成定制的那種政府壟斷生產資料,名義上
屬于全民實際上人民沒份的占有方式,是對《資本論》的誤解或曲解。取消“重新建立
個人所有制”這一條,就割斷了人民群眾與國家資產的血肉聯系,所謂“全民所有”就
成了欺騙民眾的空話。共產黨不僅“代表人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而且在經濟上“代
表人民”握有全部財富。人民中原來有財產的被剝奪了,沒有財產的依舊沒有財產。無
論怎樣進行宣傳鼓動,人民就是提不起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來,國家陷入停滯衰退的困
境。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為執行了“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這
一馬克思主義的大政策。然而鄧小平等改革開放的領路人卻背著沉重的十字架,被“左
派”指責搞了“修正主義”,犯了“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錯誤。我們要繞開那些并非馬克
思主義傳人的二三流的神殿,直接向馬克思請教,向卓有成效地重建個人所有制、實現
了共同富裕、消滅了三大差別的民主社會主義國家學習,理直氣壯地、光明正大地走民
主社會主義道路。
二十世紀末,蘇聯和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出現整體性失敗、制度性失敗,其根本原
因是沒有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資產階級采取了錯誤的政策。中國改革開放后
出現的民營企業家,憲法中不稱之為“資本家”或“資產階級”,而稱之為“社會主義事
業的建設者”,就是給民營企業家摘掉“剝削”的帽子。對資產階級政策的根本改變,對
他們社會屬性的重新定位,是中共第三代領導人和第四代領導人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失
敗的經驗教訓的最深刻的總結,是對鄧小平理論的重大發展。從今以后,中國共產黨對

資產階級采取又團結又斗爭的政策。講團結時不忘調節分配,為工人農民和整個社會謀
利益;講斗爭時不忘保護私有制,以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樣中共在新時期處理資
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關系、企業家與整個社會的關系問題上就找到了一個正確的立足點,
一切過“左”過右的政策均不能達到既發展生產又實現社會公正、既繁榮經濟又改善人
民生活這樣兩項目的。是會長期存在的、所謂民粹主義,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經濟發展到
社會主義經濟,中間不經過發展資本主義的階段。
(《毛澤東文集》第三卷)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劉禹錫:《陋室銘》)瑞典雖是
小國,瑞典社會民主黨雖是小黨,但它是民主社會主義的典范,它的經驗具有普世價值,
是對人類文明的偉大貢獻。在民主憲政框架內,瑞典社民黨依靠自己政策的正確,代表
了廣大人民的利益,得以連選連任、長期執政的經驗;在經濟建設中把效率和公平統一
起來,實行同向分化、共同富裕的經驗;正確處理勞資關系,調動工人和企業家兩個積
極性,實行勞資雙贏的經驗;有效地防止特權階層出現,杜絕官員以權謀私、貪污受賄,
長期保持廉政的經驗,為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
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2002 年11 月中共第十六次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提出黨要代表中國先進的生
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
實際上是一個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自提出“三個代表”以來,為防備“左派”攻擊,
宣傳上刻意模糊化、空泛化,其深刻含義沒有為廣大人民所了解。這一重要思想的新意
是:團結資產階級,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現階段的先進生產力是民營經濟,“代表先進生
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代表他們的發展要求,這是對《共產黨宣言》正確方面的繼承(正
是《共產黨宣言》肯定了資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對其錯誤的超越,是從根本
上、從源頭上對黨的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隱含著對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資產階級的包容、
保護和重新定位。各級地方官員吃透了上級的精神,敢于在本地區放手發展民營經濟。
由于“左”的意識形態的束縛,不敢承認這是發展資本主義。年輕創業者陸詒章創辦“上
海資本家競爭力顧問有限公司”,因為違背了“能做不能說”的潛規則,把“資本家”三
個字上了企業名稱,注冊時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駁回。陸不服,向徐匯區人民法院
狀告工商局,工商局官員拿著《辭海》對簿公堂,論證“資本家”的非法性。法院一審
判決維持被告決定。僵化的意識形態就是這樣阻礙著中共的綱領路線與人民的溝通。本
文要把在中國現階段可會意不可言傳、能做不能說、要群眾跟著走又不向群眾說明的一
些問題----主要是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問題,徹底敞開說一說。
資產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生產力”和“先進生產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生產力維持生產線按一定的數量
和質量標準平衡地運轉;先進生產力要打破舊的平衡,創造新的數量和質量標準,使生
產上一個新的臺階。工人是生產力的代表,但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代表先進生產力
的是資本家而不是工人,這是被生產力的發展史所證明了的。
十七世紀資本主義初期,反對一種織帶子花邊機器的工人暴動幾乎席卷了整個歐洲。
這種機器是在德國發明的,它能同時織四至六條花邊;但由于市議會害怕這項發明會使
大批工人淪為乞丐,因而壓制了這項發明,并派人將發明者處死。1629 年,荷蘭萊頓工

場主采用了這種機器,引起花邊工人暴動,迫使市政當局下令停止使用這種織機。荷蘭
國會還通過了禁用織機的法令。1676 年織機傳入英國,也引起了織工騷動。1685 年2 月
19 日,德皇頒布敕令,為了社會的穩定,禁止在全德國使用這種機器。在漢堡,根據市
政當局的命令,它被當眾焚毀。十七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一個荷蘭人在倫敦附
近開辦了一家風力鋸木場被民眾搗毀。1758 年,埃弗雷特制成了第一臺水力剪毛機,但
是它被十萬名由它所造成的失業者焚毀了。五萬名一向以梳毛為生的工人向議會請愿,
反對阿克萊發明的梳毛機和梳棉機。1779 年蘭開夏的工人展開破壞機器的斗爭參加者達
8 萬余人。19 世紀最初15 年,以英國諾丁漢的“盧德運動”為代表,英國工場手工業區
發生了大規模地破壞機器的運動。盧德是一個失業工人領袖,他帶領自己的弟兄們瘋狂
地搗毀機器,直到政府武力鎮壓才遏制住這個破壞的狂潮。
青年恩格斯在考察了曼徹斯特紡織工業區之后,對科學技術的結晶—機器進入生產
領域是持否定乃至反對態度的。他義憤地指出:
機器上的每一種改進都搶走了工人的飯碗,而且這種改進越大,工人失業的就越多。
因此,每一種都像商業危機一樣給某一些工人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即匱乏、貧窮和犯罪。
(《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180 頁)
他舉例做了細致地分析:由于頭一個發明—一個工人搖動的珍妮紡紗機—的生產能
力已至少比一架普通紡車高五倍,所以每一架新的珍妮紡機就要使五個紡工失業。生產
力比珍妮紡紗機大得多而且也只需要一個工人操縱的水力紡紗機就剝奪了更多人的生
計。自從許多紡紗工廠使用自動紡紗機以后,紡工的作用就全部化為烏有而由機器代替
了。
恩格斯說,由于機器方面的各種改進,費力的工作一天天被機器所代替,從而成年
男人的工作就變成簡單的看機器的工作,這是纖弱的婦女甚至小孩子也完全可以做的,
而做這個工作所得的工資要少一些,甚至少三分之二;這樣一來,盡管生產已經擴大,
成年工卻一天天地被從工業中被排擠出來,而且再也找不到工作;甚至由于機器完全代
替了人力,整個的勞動部門被取消了。資產階級老爺們可以去問問曼徹斯特或其他任何
地方的清道夫,去問那些在街上賣鹽、賣火柴、賣橘賣鞋帶等等或者竟不得不討飯的人,
問問他們過去是干什么的,他們之中有許多人會回答道:工廠工人,被機器剝奪了工作
的工人。在英國產業革命時期,由于蒸汽機的普及推廣,把八十萬熟練工拋上街頭。
馬克思深受恩格斯的調查報告《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的影響,他在《資本論》
第一卷中,又搜集大量的工廠調查報告,證明恩格斯的結論:機器奪走了工人的飯碗。
馬克思把機器看做是工人階級的敵對力量,他是這樣說的:
機器不僅是一個極強大的競爭者,隨時可以使雇傭工人過剩。它還被資本公開地宣
布為一種和工人敵對的力量并加以利用。機器成了鎮壓罷工即勞動反抗資本專制的這些
周期性暴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蒸汽機一開始就是“人力”的對頭,它使資本家粉
碎工人日益高漲的、可能使剛剛開始的工廠制度陷入危機的那些要求。可以寫出整整一
部歷史,說明1830 年以來的許多發明都只是為了保護資本對付工人暴動而出現的。
(《資本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年第一卷,第441 頁)

馬克思和恩格斯同情失業工人,為失業工人鳴不平,想制止機器排擠工人的現象,
在道義上百分之百的有理。但是,為了維持工人的就業,保持工人的穩定的生活,要求
廠主不得添置新的機器設備,不得采用新技術,這就取消了生產力的發展,取消了財富
的增加,取消了社會的進步。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空想社會主義胎記。
據《資本論》記載:當時“英國五萬人用機器紡掉的棉花,如果用舊式紡車來紡需要二
億人,這當然不是說紡紗機排擠了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二億人的位置。這只是說,要代替
紡紗機,需要大量增加工人人口。”(《資本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年第一卷,第
434 頁)1870 年英國總人口是二千一百萬,如果只靠人力紡車,不僅工人一個不會失業,
加班加點一輩子也干不完;就是從國王到臣民都去搖紡車也干不完二億人的活來。有了
紡紗機,五萬人能頂替二億人,生產率提高了四千倍。英國的國民收入,十八世紀末葉
是一億二千萬英鎊,1870 年達到12 億鎊,增加了10 倍。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用機
器代替工人,或者說機器排擠了工人,是普濟天下蒼生,推動歷史發展的首善之事,正
是先進生產力的不斷地發展,逐漸地把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才為一個更
高級的社會形態創造著物質基礎。
從以上事實中我們可以得到下面的結論: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不是工人。在由機器和
工人的輔助勞動合成的生產力中,工人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他們希望在生產勞動中
維持現狀,掙穩定的工資,過穩定的生活;害怕由于機器的改進或新機器的發明被迫改
行甚至丟掉飯碗。工人們本能地仇恨新機器,他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當新機器、
新技術被普遍推廣使用后,先進生產力就變成了普通生產力,更高級的新機器、新技術
又在發明中。于是,工人們又去反對那些將要發明出來打亂他們甫告平靜的工作和生活
秩序的更高級新機器和新技術。先進生產力是個相對的、變動的概念它永遠同工人的既
得利益處于對立地位,但工人階級的真正解放又寄托在生產力無限發展和社會財富總量
的無限增加中。過去我們一直宣傳工人階級與大生產相聯系,是最先進的階級,理所當
然的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而資本家是妨礙生產力發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已經成為
生產力發展的桎俈。這是不正確,是既不符合歷史,又脫離現實生活的。股份制使生產
的規模可以無限地擴大,解決了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股份
公司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的和平演變,在保留私有制的條件下把資本家從生產過程
中分離出來了,經理或廠長成為企業的靈魂,但資本家通過董事會或股東大會的組織形
式監督企業的營運和掌控企業的發展,這就避免了那種因“所有者缺位”所造成的官僚
主義、貪污腐敗、浪費無人過問、虧損無人負責的國營企業弊病。在這種制度下,先進
生產力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否定了暴力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科學技術外化為各種不同用途的機器設備,“變成一種獨立的勞動生產力”。(《資本
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年第一卷,第365 頁)機器設備雖說是手工工具的進一步
發展,但它同工人的關系與手工工場時期工具同工人的關系不同,發生了質的變化。在
手工工場時期,工人是勞動勞動的主體,工具是工人身體的延伸,是起輔助作用的配角。
當然,機器設備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人的發明創造,是科學家、工程師們艱苦勞動
的結果,是這些科技人員賦予了機器設備“人”一般的生命,我們可以把越來越自動化
的機器設備看作廣義的機器人,所以機器設備也具有勞動者的意義,它是一種以化身形
式存在的勞動者,機器設備本身是脫離工人而獨立存在的先進生產力。第二次世界大戰
后,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當科學技術已成為剩余價值的獨立來源,生產的自動化、智能
化在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不斷擴大時,馬克思關于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理論就逐漸縮小范
圍直至完全不起作用了。運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掌握的先進生產力,可以增加社會財

富總量和提高社會全體成員的生活水平。經濟生活可以不再成為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損
的殘酷爭奪,可以是雙贏的結局,使每個人都成為受益者,盡管受益的多少有所不同,
這是一種普遍受益的同向分化。發達國家的勞資關系沒有尖銳化,沒有出現爆炸性局勢,
秘密就在這里。
科學技術人員的創造發明是先進生產力的源頭活水,但停留在這一階段屬于科學研
究的范疇,形不成現實的生產力。從前述花邊織機的遭遇可知,要使科研成果轉化為生
產力,是一件阻力重重的事情。最熱心、最積極、甘冒風險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
是受超額利潤驅動的資本家,正是這些馬克思主義者要打倒的資產階級是把科研成果引
入生產線的推動者、組織者和領導者。認識和承認這個結論十分重要,資本家在現代企
業中處于主導的地位,既是先進生產關系的代表,又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新技術、
新機器、新材料的推廣普及者。現代的一些大型資本主義企業,一些托拉斯,為了研制
新產品,都設立專門研究機構,把引進新技術、新機器、新材料看做是企業的生命線。
新產品比起老產品來物美價廉,只有拿出新產品來,才能取得高于本行業平均利潤的額
外利潤。一種新產品投入市場,會在一定時期內給這個企業帶來額外利潤;但同行們很
快就會起而效尤,使整個行業的資本有機構成普遍地提高起來,又把利潤率扯平,進而
使平均利潤率下降。這時又有新企業拿出新產品來,追逐高于平均利潤率的額外利潤。
社會生產力就這樣在競爭中不斷地提高。一百五十年來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社會生產
力的長足進步,新產品目不暇接地涌現,社會財富無止境地增加,資本家或資產階級都
是首功。
社會分裂為富人和窮人是以生產不大發展、社會財富匱乏為基礎的,它將被先進生
產力的充分發展所消滅。消滅貧困的正確途徑是發展先進生產力,而先進生產力只有在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里面才能得到充分地發展。羅馬尼亞總統伊利埃斯庫曾經是共產黨員,
現在是羅馬尼亞社會民主黨主席。他在2003 年8 月訪華時接受《環球》雜志專訪,談到
羅馬尼亞與西歐的差距時講了一個“痛苦的事實”:“在羅馬尼亞當總統不如在德國當失
業者,因為一個德國失業者每月的救濟是2300 馬克,羅馬尼亞總統每月的工資是1250
馬克。”德國能給失業工人發放高于羅馬尼亞總統工資的救濟金,是因為沒有按《共產黨
宣言》的辦法消滅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促進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為工人階
級在失業的情況下也能過上體面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工
人階級解放的新的含義和新的道路。
共產黨人反對了一百多年的資產階級并不是天生的罪人和壞蛋。他們是第三階級等
級中最勤勞、最能干、最精明、最優秀的一部分。他們的祖先是農奴,他們的父輩是城
市市民。《共產黨宣言》中說:“從中世紀的農奴中間產生了初期城市的自由居民;從這
個市民等級中間發展出最初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正確地指出:
“資產階級爭得自己的階級統治地位還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產力卻比過去世世代
代總共造成的生產力還要大,還要多。”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方式,是機械
化大生產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它最積極地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代
表;一方面又提出政治主張,為解放窮苦工人,必須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消滅私有制,剝
奪資產階級,消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這個“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
文明中來”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這是《共產黨宣言》的根本性錯誤,是馬克思、恩格
斯早期思想中的空想社會主義成分。

發表《共產黨宣言》時,馬克思 30 歲,恩格斯28 歲。曼徹斯特資本主義給他們留
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們認識資本主義就是從這里開始的,他們不能超越曼徹斯特資
本主義這個原型給他們帶來的歷史局限性,在《共產黨宣言》發表的時候,正是英國憲
章派準備在倫敦發動起義的前夕,接近爆炸的階級斗爭形勢,對工人的同情和對資本家
的義憤,使他們在定稿時帶上了道德感情色彩,錯誤地給資本主義判了死刑,要消滅私
有制,消滅資產階級,結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且一定要用暴力。馬克思、恩格斯所
倡導的社會主義革命,由此成為一種打著解放工人階級的旗幟摧毀先進生產力的暴力社
會主義運動。他們與19 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傅立葉、歐文的區別是:三大空想
家是說服國王和政府采納和實行他們理想社會的方案;馬克思、恩格斯發現了人數日益
眾多的無產階級可以作為未來社會主義運動的物質載體,認為通過階級斗爭,武裝奪取
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就能改造社會。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使社會主義從一種
思想家的幻想,變成了千百萬人的政治訴求和社會實踐,最終成為一種強大的社會運動。
恩格斯宣布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了“科學”,以此為題目寫了一本小冊子。但所謂的“科
學”是手段的有效性,而不是目標的現實性,其目標中的空想成分,并沒有改變。“科學
社會主義”成了“暴力社會主義”,誤導了包括列寧、斯大林和毛澤東在內的幾代共產黨
人。這些偉大使徒們的錯誤就是把手段的有效性和目標的現實性混為一談,把手段當作
目標,把形式當作本質,殊不知奪取了政權,推翻了資本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創造了高
于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他們高揚“科學社會主義”的旗幟,沒收資本主義工商業,
消滅小農經濟,自以為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建立一個更高級
的社會而斗爭,實際上恰恰是在阻礙和破壞生產力,消滅建立更高級社會的經濟基礎。
資產階級被消滅了(手段的有效性實現了),先進生產力也隨著被消滅了(目標的現實性
幻滅了)。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帶給社會的是永遠的貧窮落后,永遠的票證經濟。這是20
世紀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共同經歷。
從 1945 年到1991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各國人民恢復和發展的45 年。無論
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除美國外大家都從戰爭的廢墟中走出來,這45 年是
兩種制度和平競賽的45 年。45 年的比較,誰優誰劣?誰代表先進生產力,誰阻礙了先進
生產力的發展?誰給普通民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物質利益,誰用大話
和空話欺騙了民眾?人民已做了結論,歷史也已做了結論。
東西德作為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對峙的前哨,馬克思的子孫們仔細地、深
入地、長期地將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做了對比。社會主義制度首要的一條就是
沒收私營企業,實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從1945 年開始,東德的企業主即資本家們即開
始向西德逃亡。東德的統一社會黨(共產黨)開始認為讓這些資產階級分子走掉是件好
事,可以凈化社會,減少反對派,有利于黨的統治,不僅沒有制止,還給他們發了前往
西德的通行證。到1961 年跑了270 多萬人。后來發現,不僅資本家跑了,科學家、教授、
醫生等知識分子以及一些技術工人都往西方跑。這股逃亡浪潮愈演愈烈,直接威脅了東
德的生存,于是修筑了“柏林墻”。
德國統一前夕,西德的人均國民收入比東德的人均國民收入高四倍。西德的產值占
兩個德國全部產值的93%,東德帶給大家庭的財富只占國家全部財富的的7%。統一后,
聯邦德國作為全德國的中央政府撥出巨額資金幫助東部同胞,對于幫助東部地區人民克
服經濟困難,加速經濟結構的改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東德統一社會黨垮臺后,該黨政治局委員,長期負責意識形態的京特·沙博夫斯基
對本黨的失敗有深沉的反思。(見《京特·沙博夫斯基采訪錄》,世界知識出版社1992 年
版)他帶著亡黨亡國之痛說出了兩個令共產黨人“沮喪”的真理;
一是國有制不如私有制。在“國有制框架內”,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永遠趕不上資本
主義國家,說“社會主義是社會生產率更高的一種形式”是欺人之談。國有制的優越性
是理論家推導出來的,是虛幻的,例如理論家們最愛喋喋不休地宣講:“工人在國營企業
干活時當家作主,是為自己干活;在私營企業干活是為資本家做奴隸,是受壓迫、受剝
削。”德國工人的實際體驗是,在東德國營工廠里當家作主,掙五百馬克;到西德私營企
業去受壓迫、受剝削,掙二千馬克。工人們“用腳投票”,逃往西德,寧可“受壓迫、受
剝削”去掙二千馬克,也不留在東德“當家作主”。
二是社會必須要有資本家。這個“令人沮喪”的真理是共產黨人最不愿意接受、但
又必須接受的,只要他們不想像德國統一社會黨那樣被人民和歷史所拋棄。資本家是什
么?是社會經濟生活的管理階層。尼克松認為:“東歐45 年的共產主義‘和平’,甚至比
西歐五年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管理階層的摧殘更加嚴重。東歐國家普遍缺乏使資
本主義杠桿起作用的高級經理、會計師及其他專業人才。(尼克松:《新世界》,臺灣時報
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 年版,第124-125 頁)對資本家進行詆毀,把他們妖魔化,都
趕到西方去,使東德發展經濟時失去了依靠力量,失去了先進生產力的領頭人。這是一
種痛苦的反思。東德與西德相比,多了一個意識形態的包袱,少了一個管理階層,是東
德經濟搞不上去的根源,是東德亡黨亡國的根源。
我們一直有一個自以為是的偏見:說是消滅私有制,剝奪資產階級的財產,是為了
工人階級的利益。事實又如何呢?從1957 年到1978 年,我國在消滅了私有制以后的20
年間,全民所有制企業由于制度性的經營不善,連年虧損,職工工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
下降5.7%,職工的年平均工資從 1957 年的582 元下降到1978 年的549 元。(劉仲藜主
編:《奠基》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年版第151 頁)
日本是被我們視為“制度落后“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剝奪資產階級,保留了私有制。
從1951 年到1973 年,日本30 人以上的企業職工工資提高了將近三倍,勞動生產率提高
了九倍。結果,剩余價值率從1955 年的314%提高到1970 年的443%,是一個勞資雙贏
的結局。(宋則行、樊亢主編《世界經濟史》下卷,經濟科學出版社1994 年版第24 頁)
你要真想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在二十年內給工人提高三倍工資,就得團結資產階
級,保護私有制;私有制不僅和資產階級利益攸關,和工人階級的利益也是共損共榮的。
暴力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救世學說,雖然傳播逾百年,縱橫半個世界,但最終沒有能
夠改造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隨著蘇聯集團的解體而悄然淡出了歷史舞臺。一場以消滅
私有制為結局的革命,一種以排斥先進生產力為特征的社會制度,無論以什么堂皇的名
義。都是沒有前途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資產階級和私有制,無論遭到多大的誤解,無
論怎樣被妖魔化,最終都會被人類認同,人類就是這樣不顧平等、正義的呼喊,脫離原
始共產主義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的。資產階級代表先進生產力,是個不能消滅的階級,消
滅了還得請回來。這是20 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留給后世最根本的教訓。


網載 2015-06-02 23:34:15

[新一篇] 第四十章 毛死江囚

[舊一篇] 二十一世紀人類的選擇:民主社會主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