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核心提示:普拉特的新著再現了太平天國起義這一重要事件,這場發生在中國的內戰從1851年持續到1864年,其結束時間跟美國內戰的結束時間恰好是重疊的。而在作者看來,太平天國起義,“不僅是19世紀最具破壞性的,而且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血腥的戰爭”。
《天國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科諾夫出版社2012年2月,512頁。
資料圖:畫作中的太平天國。
這部作品堪稱“暴行展覽”,平均每隔35頁就出現一次有關大屠殺的描寫。
世界上存在這樣一類著作,它們提供的信息極為詳實,作者也很用功,只是因為篇幅巨大或專業性太強,難以博得大眾青睞。《天國之秋》就是這樣,它的作者史蒂芬·R·普拉特非常年輕,擁有耶魯大學中國歷史專業博士學位,現在馬薩諸塞州大學任教。
兩個國家,兩場內戰
普拉特的新著是他多年來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心血結晶,濃墨重彩地再現了太平天國起義這一重要事件,對不了解這場戰爭的歷史愛好者非常有幫助。這場發生在中國的內戰從1851年持續到1864年,其結束時間跟美國內戰的結束時間恰好是重疊的。而在作者看來,太平天國起義,“不僅是19世紀最具破壞性的,而且可能是有史以來最血腥的戰爭”。
在刀光劍影中,2000萬人失去生命,許多人遭遇了最恐怖的死法。他們被砍頭、剝皮、挖出內臟,被成群地屠戮,人吃人的場景屢見不鮮……戰爭的一方是已統治中國200年的清王朝,另一方是太平天國起義軍。后者用類似基督教的、救世主式的意識形態調動人們的反抗精神,想從被他們視為異類的、僅占人口少數的滿洲貴族手中奪回政權。
普拉特并沒有就發生在中美兩國的兩場內戰的對比方面著墨很多。相反,他的關注點相當發散,包括英國以貿易理由對中國內戰進行的“災難性干涉”,并嘗試從多重角度拆分自己的主題,其中既有對政治家的描寫,也有對軍事領導人的刻畫。考慮到這么多陌生的東方名字可能在我們的腦海中逐漸模糊,本書的頭4頁列了一個長長的出場人物表,讀者可以隨時查閱,其中包括傳奇的清軍將領曾國藩,以及其弟弟曾國荃、曾國華、曾國葆。
必須承認,這是一場令作戰雙方與旁觀者都疲憊不堪的戰爭——大大小小的戰斗實在太多了,閱讀本書關于軍事行動的描寫,就如同一場橄欖球比賽的雙方膠著在中場,球老是傳不出去那樣,觀眾的精神免不了備受煎熬。
史無前例的“暴行展覽”
盡管如此,《天國之秋》有兩點值得稱道。首先,它在種族問題上很坦率,告訴人們,當時的英國人怎樣把中國人看成極度劣等的民族。至于中國人自己,“對外國士兵的技能和先進武器存在各種神秘主義的迷思,這種現象隨著戰爭的推進才逐漸消失”。另一方面,中國人同樣瞧不起英國人。擁有將軍和儒士雙重身份的曾國藩,就聲稱“英國人未開化,不守規矩,不懂孔夫子的忠信觀念,不知道閱讀經典著作可以使人變得溫文爾雅”。
同時,作者極力避免歷史類著作的刻板,進行了不少文藝化的處理。得益于此,我們經常能讀到這樣的文字:“在曾國藩的家鄉湖南進行的一場戰斗之后,梯田上空回蕩著鄉鄰們的悲呼,他們呼喚遠方戰死的孩子的亡靈,哀求他們回家,這呼聲越過房檐,向遠方飄蕩。”
普拉特坦承,這部作品堪稱“暴行展覽”,平均每隔35頁就出現一次有關大屠殺的描寫。他寫道:“安慶陷落之后,城中余下的1.6萬人大多是平民,他們的下落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說曾國藩的部將把婦女留了下來,有的認為居民全部被殺光,一個不留。”
在讀者腦海中揮之不去的一幅陰暗畫面是,清軍曾建立自殺點,迫使太平軍的支持者入內自盡。“……很多亭子,里面擺放了包括匕首、繩子在內的自殺工具,張貼布告讓太平軍的支持者來此自我了斷。否則,他們就會被活活肢解,這對他們家人的羞辱更甚。”
沖突雙方的暴行可謂罄竹難書。正如普拉特引述的文獻那樣,“有的開膛飲血,有的挖了心臟來吃”;“起義軍席卷無人防衛的鄉村,村民就如同經歷了一場噩夢”。清王朝最終打贏了這場內戰,繼續統治中國50個年頭,直到1911年才被民族主義革命者推翻。
史學著作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提供的事實,還在于作者的思考。普拉特對英國的干涉“是人道主義介入還是帝國主義侵略”進行了剖析,令人信服地證明,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曾扮演的角色比人們所認識的重要得多。談到本書的缺點,只能說它對軍事行動的描述尚不夠精練。美國《紐約時報》[美] 德懷特·加德納 。
(本文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
網載 2015-06-05 14:23:1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