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微信ID:ibookreview 編者按:奧威爾在隨筆《我為什么要寫作》中曾這樣形容完成一本書的掙扎過程:“寫書就是要經歷一次可怕、筋疲力盡的掙扎,像生一場漫長而痛苦的大病。如果不是遭受既不能理解又無法抗拒的魔鬼驅使,沒有人會去做這類事情。盡管每個人都知道這個惡魔完全無異于嬰兒為引起注意而啼哭的本能。除非一個人能承受抹去自己個性的長期斗爭,否則,他根本寫不出一些具可讀性的東西。”然后是著名的奧威爾式結尾,“好的散文就像是一扇窗”。 當那些寫作者嘔心瀝血的作品出爐時,他們可能已經想到這攫光了他們的生命,甚至作品本身就是他們的遺書。他們或因積勞成疾無可奈何離開人世,或者親手結束了自己璀璨的人生。我們也只能手捧著這些作品遠遠看著他們如流星般消逝的生命唏噓不已。 1、 奧威爾《1984》 看過《1984》原始手稿后,你會發現:很少流暢的書寫,更多的是反復涂改,多重墨跡疊影,這意味著,奧威爾經歷了一個異常困難的創作過程。 《1984》的寫作過程對奧威爾來說如同煉獄,書中反烏托邦的氛圍陰郁,靈感或許來源于現實中的周邊環境。二戰硝煙未了,這位英語作家,孤身一人,前往蘇格蘭荒涼邊區,不顧身體虛弱,在病魔的爪下絞盡創造力。 1948年11月中旬,奧威爾瘦骨嶙峋,身體虛弱得不能行走,在床上解決那件“致命的工作”,一個人用那部“破舊的打字機”逐字敲打,伴隨著咖啡、濃茶、沒完沒了的煙云和石蠟加熱器散出的暖氣,還有沖擊著巴恩希爾的風暴,日以繼夜,他堅忍痛楚。1948年11月30日,作品終于完成。 《1984》在1949年7月8日出版,被一致評論為大師之作。即使丘吉爾,也迫不及待地對他的醫生說已經讀過兩遍了。奧威爾的健康日漸衰敗。1949年十月,在大學學院醫院的病房中,他和索尼婭 布朗內爾結婚,摯友阿斯特作為伴郎。這只是短暫的快樂時光,奧威爾步履艱難地走進了1950年。1月21日的凌晨時分,他在醫院出現大出血,在沒有人陪伴的情況下走了,時年46歲。 2、路遙《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從1982年開始構思,到1988年完稿。他說:“寫這部書我已抱定吃苦犧牲的精神,實行如此繁難的使命,不能對自己有絲毫的憐憫心。要排斥舒適,斬斷溫柔。只有在暴風雨中才可能有豪邁的飛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彈撥出絕響”(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小說完成后,路遙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世界來、連過馬路也要弟弟攙扶。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時20分,年僅43歲的路遙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醫治無效,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3、巴爾扎克《人間喜劇》 1841年,巴爾扎克制定了一個宏偉的創作計劃,決定寫137部小說,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三大部分,總名字叫《人間喜劇》,全面反映19世紀法國的社會生活,寫出一部法國的社會風俗史。 沒有哪個作家會想出寫下《人間喜劇》這樣的鴻篇巨制,也沒有哪個作家為了這樣的巨制嘔心瀝血20年,更沒有哪個作家像巴爾扎克那樣用近乎折磨的方式將寫作融入自己的生活。每天寫作16個小時,睡眠4個小時,為了克制睡意,喝了幾萬杯的特濃咖啡。 4、太宰治《人間失格》 《人間失格》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太宰治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作品,發表于1948年。纖細中透露出極致的頹廢,毀滅式的絕筆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將自己的人生與思想,隱藏于主角葉藏的人生遭遇,藉由葉藏的獨白,窺探太宰治的內心世界,一個“充滿了可恥的一生”。 《人間失格》書成當年,太宰投水自盡。這部遺作,在太宰的作品之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認為是作家一生遭遇與心路歷程的映射。書中的主人公大庭葉藏即是作家的化身,葉藏的自白與太宰治的人生經歷高度重合,因此《人間失格》常被認為是一部自傳體小說。 5、西爾維婭•普拉斯《鐘形罩》 《鐘形罩》是美國著名女詩人和作家西爾維婭•普拉斯創作的唯一一部小說。1963年,小說出版三周后,普拉斯自殺身亡。這部小說如同普拉斯的詩歌一樣,是她的精神自傳——不愿陷入社會為女性打造的賢妻良母的窠臼,不愿失去渴望自由生活的自我,但心中的吶喊始終無人傾聽。 《鐘形罩》探討在女詩人成長過程中男性社會壓抑下所產生的孤獨、絕望與掙扎的心靈歷程以及反抗的必然性。她用死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反抗,正如她在詩歌中反復吟誦的——“死去是一種藝術/和其他事情一樣/我尤善此道”。雖然書中的女主人公最終走出了黑暗,但是普拉斯本人并沒有見到光明。普拉斯1956年在劍橋大學與后來的桂冠詩人特德•休斯陷入熱戀,并閃電般結婚。然而這段感情經歷坎坷,波折不斷——1962年普拉斯與休斯分居,她單獨帶著兒女在倫敦居住。普拉斯在數月內突然面臨的劇烈的生活變動,以及生活拮據所帶來的壓力,《鐘形罩》剛剛出版卻反映平平,與休斯辦理離婚手續過程中承受的巨大的精神痛苦,促使她選擇了自殺。 6、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 1995年6月,邱妙津在巴黎的住所內用利器刺入自己的心臟,如此告別人世。一年后她的遺作《蒙馬特遺書》出版,一本由二十封無序的信件所組成的書,一本半自傳(甚至是自傳式)的小說,一封透露了她在最后日子里強烈的內心掙扎的遺書,也似乎是一部劇本,作者在其中先模擬和預演了自己的死亡。 她在書中說道:“我對我的生命意義是真正誠實與負責的,盡管我的肉體死了,形式的生命結束了,但是我并不覺得我的靈魂就因此被消滅,無形的生命就因此而終止。” 7、愛德華•勒維《自殺》 法國攝影師、作家愛德華•勒維(Édouard Levé)在2007年10月5日將《自殺》一書的稿件交給出版社編輯,10天后便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評論者稱這本書為“一本有意思的奇書”,不單是因為小說中的情節幾乎是作者本人生活的翻版和預言,更因為小說全文以第二人稱“你”敘事,仿佛是一個已死之人靈魂出殼,在上空俯視著自己死后的肉體,回憶自己過去的生活。 注:本文部分來源于網絡及《漸近線文學季刊》。
命運施展它無情的法則,不但奪去了一位魁梧漢子的生命,而且使計劃寫一百五十部的《人間喜劇》永遠地終止在九十六部。1850年8月18日晚上11點半,巴爾扎克永遠閉上了他的那雙洞察一切的眼睛,結束了他的一生。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39:0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