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對蔣經國崇拜有加 每年謁陵必落淚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本報特約記者 于洋

  清明節當天,臺灣地區新當選的領導人馬英九前往兩蔣陵寢,拜謁昔日的老長官蔣經國。據報道,馬英九在拜謁過程中,眼眶泛紅,離去時拿出手帕頻頻拭淚。島內分析人士指出,自蔣經國1988年病逝后,馬英九每年都去謁陵,每次都飽含深情,因為蔣經國對馬英九有知遇之恩,馬英九對蔣經國崇拜有加,兩人已突破了上下級關系,“有一種別樣的‘父子情’ ”。

  1.跪拜陵寢每祭必落淚

  陳水扁在位時,兩蔣陵寢一直處于封閉狀態,守陵衛兵也被撤去。據臺灣媒體報道,今年清明節,兩蔣陵寢能重新開放,桃園縣縣長朱立倫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在馬英九當選后,立刻行文臺“國防部”,促成兩蔣園區再度開放,為民眾清明節謁陵創造了條件。

  清明節一大早,馬英九便在“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和朱立倫的陪同下,前往慈湖和頭寮祭拜兩蔣。馬英九所到之處,大批民眾夾道歡迎。在頭寮祭拜蔣經國時,馬英九的神色相當肅穆,眼眶泛紅,離去前還拿出手帕頻頻拭淚,可能是因為情緒太過激動,他臨時取消了在頭寮的媒體談話,驅車直奔慈湖游客中心。

  當天,馬英九還到附近的兩蔣文化園區,參加桃園縣慈湖旅游季揭幕儀式。對于兩蔣的功過是非,馬英九表示:“兩位蔣故‘總統’左右政局數十年,功過應由歷史學家討論,但他們留下的許多遺產,卻能成為歷史文化觀光資源。”據稱,這是馬英九當選“總統”后,首度對兩蔣的功過是非表態。活動結束時,他還對媒體表示,以后每年都會來謁陵。

  實際上,自蔣經國1988年1月逝世后,馬英九每年都去兩蔣陵寢祭拜,在他出任國民黨主席前,都是以跪拜的方式表達對已故老長官的深厚感情。島內媒體注意到,馬英九年年去謁陵,很少能管住眼淚,每年都是一樣的深藍色手帕、一樣泛紅的眼眶、一樣的語帶哽咽。

  2003年1月,在蔣經國去世15周年紀念日,馬英九前往頭寮陵寢磕頭祭拜。面對鏡頭,他強忍淚水,約有15 秒鐘說不出一句話,真情流露令人動容。這一幕,通過電視直播傳到臺灣的每一個家庭,強化了馬英九有情有義的形象。

  當時,馬英九的這一舉動引發了島內輿論熱議,有媒體發表評論稱:這就是馬英九,“一個長相斯文、形象健康、學識和教養一流的臺灣政壇美男子”。從政多年來,“他的正直、清廉和彬彬有禮深植民心,這都使得他在政壇一枝獨秀,很容易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

  2006年1月15日,馬英九首度以國民黨主席的身份,率領國民黨黨工謁陵,這也是他首次以鞠躬的方式謁陵。當時,國民黨剛贏得“三合一”選舉,馬英九發表感言稱:“站在經國先生遺照的前面,想到今年我接黨,要怎么樣能夠讓國民黨繼續執政,我們責任非常重大。”祭拜過程中,馬英九不斷拭淚。

  今年1月13日是蔣經國逝世20周年紀念日,封閉的兩蔣陵寢特別對外開放,忙于競選活動的馬英九親自前往祭拜,而同樣曾受蔣經國知遇之恩的李登輝,只贈送了一盆白色蘭花。

  2.馬英九自幼結緣蔣經國

  據報道,馬英九與蔣經國的淵源,可以追溯到馬英九上小學時。

  馬英九祖籍湖南省衡山縣,在香港出生,1歲時隨父母到臺北。小學畢業后,馬英九的家搬到了臺北長安東路一段8 號,當時,蔣經國住在長安東路18號。從馬家4樓的陽臺,可以看到蔣家的院子。有一次,過年的時候,馬英九和姐妹們不小心把球踢到了蔣家的院子里,還受到了警衛追查。

  1967年,念高三的馬英九遵從父親的囑咐,從甲組(理工)轉到了丁組(法政)。次年,他考上臺灣大學法律系后,便開始嶄露頭角,担任大專軍訓集訓班的宣誓代表,接受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的“授槍”。這是馬英九第一次與蔣經國接觸,令蔣經國印象深刻。有人認為,馬英九這次參加“宣誓儀式”,成為蔣經國日后提拔馬英九的催化劑。

  軍訓集訓結束后,馬英九回到臺大校園,担任學生代聯會秘書長。1971年1月,馬英九獲臺大學生黨部推薦,參加“亞太地區學生領袖訪美活動”,在70天的時間里走訪了美國20多個州,探訪著名大學,與美國學生座談。有評論認為,若非經過特殊的考核與安排,尋常的學生絕對不可能享受這樣的待遇,馬英九因此被認為是國民黨刻意培植的對象。

  正是這次美國之行,讓馬英九目睹了美國華人群情激奮的“保釣”抗議示威活動。回到臺灣后,馬英九和臺大的其他學生到美、日在臺灣的辦事機構抗議,宣讀并遞交了抗議書,一路上高喊“日本無理,美國荒謬”的口號。1974年2月,當年參與“保釣運動”的學生領袖,都取得了國民黨中山學術獎學金,赴美國深造。

  可以說,“保釣”的經歷成就了后來的馬英九。在美留學期間,馬英九加入了親國民黨的“保釣運動”學生組織,并在其機關刊物《波士頓通訊》任兩年主編、3年主筆,逐漸引起了國民黨高層的注意。

  1978年,馬英九以“王紹陵”為筆名,投稿到國民黨的《中央日報》,發表了《勇者的證言——索忍尼辛(索爾仁尼琴)的哈佛演說及反應》,在報紙上連載3天,一時在臺灣島內引起了一連串討論,國民黨的《中央日報》還把相關文章結集出版。蔣經國獲悉后,立即讓幕僚查證作者的真實姓名,這一查,奠定了馬英九在蔣經國心中的地位。

  3.“沒有缺陷的年輕人”

  1981年,馬英九拿到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到臺灣。當時,蔣經國有意栽培這個年輕人,希望他在基層多鍛煉,不過,時任蔣經國英文秘書的馮滬祥有意交棒給他,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也希望兒子到“總統府”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馬英九畢業半年后即被任命為“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兼蔣經國的英文秘書。

  在蔣經國英文秘書的崗位上,馬英九一干就是7年。他坐在蔣經國身后,舉止得體,溫文有禮。在蔣經國心里,這個眼睛特別清亮的年輕人似乎沒有心機,干凈得像張白紙。他稱贊馬英九是“沒有缺陷的年輕人”,對其的關心“像對親子一樣 ”。

  馬英九曾回憶,自己當秘書時身體過胖,在蔣經國面見訪賓時曾打翻茶幾。蔣經國后來指示給馬英九換一個位置,可見其細心及對馬英九的體貼。馬英九因此決定減肥。

  1984年6月,蔣經國力排眾議,破格提拔馬英九為“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負責推動“政黨外交”。在國民黨論資排輩的傳統體制中,34歲的馬英九身居要職,的確極不尋常。

  上世紀70年代,蔣經國領導臺灣創造經濟奇跡時,馬英九還是個學生。而在上世紀80年代的政治轉型和兩岸關系轉機中,馬英九親身參與了核心的決策,比如,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和資深“中央民代”退職方案這兩件影響深遠的事,最初的方案都由他草擬。

  2007年6月,馬英九出版新書《原鄉精神》,書中特辟專章追憶已故上司蔣經國。據書中記述,1987年3月,一次外賓拜會結束后,蔣經國照例問馬英九有無報告,馬英九建議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蔣經國于是要他直接去見當時的“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張祖詒指示馬英九草擬一個開放探親的方案。這個草案成為開放探親的藍本。

  1987年7月初,馬英九奉命草擬有關資深“中央民代”退職方案,曾兩次奉召到蔣經國的臥房報告,當時蔣已重病纏身。1988年1月12日,即蔣經國過世的前一天,這個方案獲得通過。3周后,馬英九帶著方案到蔣經國的靈前,含淚向他報告:“交辦的工作完成了!”當場泣不成聲。

  相關報道

  馬英九受蔣經國影響大

  近年,島內針對兩蔣功過是非的討論此起彼伏,觀點從未統一過。不過,每當有人試圖攻擊蔣經國時,馬英九總會站出來說話。2007年10月,“海基會”(海峽交流基金會)拍攝的“兩岸交流20年紀錄片”中沒有蔣經國的畫面,引發了輿論猜想,馬英九隨即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發表談話:“要談兩岸交流的歷史,蔣經國開放臺灣人民到大陸探親是關鍵的一步,因此不該被遺漏。”

  去年底,臺灣“行政院新聞局長”謝志偉,批評蔣經國時代消費物價指數曾升至47.5%,還說臺灣民眾現在身在福中不知福。馬英九立刻反駁,指蔣經國剛上任就遇到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但處理得當,那一年民眾所得上升了36%,正好抵消了物價上漲。

  島內分析人士認為,馬英九不僅極力維護蔣經國,也在學習、實踐蔣經國的為政之道。2006年出任國民黨主席時,馬英九曾表示,國民黨會延續蔣經國勤政、清廉、愛民的精神,繼續以三民主義為實踐理念。馬英九的核心幕僚也曾對媒體表示,蔣經國是馬英九的學習對象。

  蔣經國一生清廉,馬英九出任國民黨主席后,也要求縣市長清廉、勤政、愛民,他自身的清廉形象更為島內外輿論稱道。就連去年馬英九騎自行車下鄉運動,也被島內媒體解讀為“遵循了蔣經國的親民路線”。



綜合 2022-01-09 19:03:45

[新一篇] 中國尚未完成的制度探索

[舊一篇] 馬英九:懷念蔣經國先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