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 簡體 傳統 |
共識君按:本文原載《新周刊》第419期,附贈識破陰謀論10大招,見文末。 受訪嘉賓:彭凱平,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采訪人:楊楊 “我們有一種‘天下一體’的文化,喜歡說天下大事,談論國際政治。我們比較多的‘陰謀論’論調都針對國際陰謀,沒有人敢說政府的陰謀——談外國的陰謀特來勁,談自己的陰謀就不敢了。” 每當聽到此類“陰謀論”論調,彭凱平便覺得不以為然,“我們周圍有那么多事情,我們不去做,卻去管美國人怎么想、怎么做——就算美國人對我們有這樣的想法,不還是要靠我們自己人來起作用嗎? 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多關注一下我們這個國家的發展,我們的官員、精英如何選拔和利用,我們老百姓如何得到幸福——這比講美國的什么陰謀有意義。你講完陰謀你能做什么呢?你什么都做不了。” 《新周刊》:你提到,初到美國后發生了兩件事情,對你的研究興趣產生了影響。除了“盧剛事件”,還有一件呢? 彭凱平:初到美國那一年之后,原本漸漸趨于理性的中國宣傳開始出現一些“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這樣的內容。 我就很好奇這些黑手到底做了什么,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查閱相關的資料,發現那些所謂的“中情局八條建議”之類的觀點,最初是德國間諜針對蘇聯講如何滲透、搞和平演變的策略,后來演變到被美國右派的反共分子認為是蘇聯對美國的陰謀,后來又演變成美國對中國搞和平演變。 我經常講,有些所謂的精英連英文都不好,天天在說外國人怎么想、怎么對中國實施陰謀,這不是很可笑么?但比“不懂就說”更無恥的是:他明明知道是假的,但還是要這樣說,來迎合一些情緒,賺一些昧心錢。 我有一些同事、導師和學生是美國對華問題的專家,比如,我研究生時的導師、后來成為同事的肯尼特·萊貝托,他是卡特總統的中國問題專家,曾担任國家安全副顧問。他說美國政府都是很短視的,因為四年或八年就換掉了,要堅持不懈搞一種方案是不可能的。所以,每次聽到有人說“美帝對華陰謀”的說法,我都不以為然。 而且,美國主流社會其實很少談陰謀論,因為覺得沒有意義:陰謀要實現出來,一定是有很多人參與,需要非常長久的隱蔽的活動,但在美國這種信息自由、信息爆炸的社會是不太可能的,也許很快就被揭發出來,要維持這樣的陰謀成本也太高了,所以美國人不太信這種陰謀。 但美國有一些邊緣化的群體,比如民兵、跟兩黨政治沒關系的反政府的小黨,喜歡宣揚陰謀論,認為執政兩黨是為資本家服務,編造一些故事。 順便我要說一下,其實我看了好多國內的“陰謀說”,都是抄襲美國的反政府組織和民間邪教團體的說法,包括《貨幣戰爭》也是抄襲的,但符合我們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所以大家都不擇手段地搶過來了。 《新周刊》:如果你不贊同一個陰謀論,陰謀論者也可以反問:可能你只是不知道? 彭凱平:當然,你可以說“我只是不知道”——問題是,我都不知道,你怎么會知道? 有人會說是領導說的,領導說專家說的,專家又說領導說的,一頭糊涂賬算不清楚——沒有做學問的考據的思想。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有考證:他從哪兒來,誰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說的,這才是科學態度。我們現在不說這些,只說有沒有。 我有時很憂心,我們多少年不提倡批評、獨立判斷、獨立分析,造成我們簡單、被動、消極地接受一種思想并認為是絕對真理。但世界上并沒有絕對真理,馬克思、列寧和毛澤東都說沒有絕對真理。 《新周刊》:在你看來,陰謀論最值得警惕的地方是什么? 彭凱平:陰謀論最大的問題是會讓我們忽視現實,鼓勵人們對事物不證明、不找證據,這是一種普世的危害,不管哪個文化,我們都不希望這樣。 我們希望人去找證據去證明,找線索來說明,不要總是“怎么證明陰謀存在——因為有這樣的現象——怎么解釋這樣的現象——用陰謀論解釋”。這樣就陷入了循環論證。循環論證在科學上是最大的弊端,永遠沒辦法做科學的驗證,結果導致無邏輯、不理性。而且你還不能指摘,指摘就說明你就是陰謀的一部分。 所有講陰謀論的人都是思想上很懶的人,或者學術能力很差。你做不到、不明白或無法解釋時,就去找陰謀。這就是“陰謀論”產生的心理基礎:一種無奈感、受挫折感和憤怒感。歸根到底,陰謀從來不是解釋別人,從來都是說服自己。 你要讓陰謀論者改變自己的理念很難,因為沒有道理可講,他們的信念太堅定了。 《新周刊》:這就涉及你提到的另外一個概念:信念固執。根據你的文章,更傾向陰謀論的人,除了后天對信息獲取以及教育等原因,腦結構這樣的先天因素也會影響他們的傾向? 彭凱平:“信念固執”的人大腦前額葉的內側前扣帶回發育有問題,灰質容量比較小,無法處理復雜的矛盾信息,但這只是意味著他們更容易產生“信念固執”的傾向,并非一定會“信念固執”;更何況,有的人的“信念固執”是裝出來的。 《新周刊》:這樣可能會被過度解讀為腦殘? 彭凱平:過分相信陰謀論的人有時候是腦殘引起,有時候是別的原因引起。是生理意義上的腦殘,但說出來就顯得政治不正確。 《新周刊》:有沒有可能,社會上會出現對陰謀論者這一群體的歧視? 彭凱平:前扣帶回不足,可能沒法處理矛盾信息,但這并不意味著你一定接受陰謀論。陰謀論或其他任何東西,只要是我們選擇的結果,那就不是簡單由生理結構決定的。 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刻板印象”式的歧視,比如作為河南人被歧視,這是不公平的,因為沒法選擇。但如果是可以選擇的事情,你還選擇做了,那就可以批評。所以,我們不是歧視腦殘的人,而是歧視腦殘的人群中選擇相信陰謀論的人。 不管如何做知識傳播的工作,陰謀論肯定還會在中國存在下去,總會有人相信陰謀論。很多所謂的“大V”也沒有科學素養和經驗,就自以為是地說。這些人不代表真理,我也不代表真理,真理并不是掌握在一方手中,而是辯證的產物。 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種民主的辯論機制,有什么問題,大家一起來討論,這是因為:其他聽眾,那些沒有鮮明意見的人,希望能從雙方辯論或者溝通中來了解事情真相。不論你是陰謀論,還是反陰謀論的人,都可以來講是怎么回事,然后大家做判斷,但如果你還沒讓人說話,就先扣帽子,別人就沒法開口了。 附:
共識網 2015-08-23 08:46:3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