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民族性格:他們為何懷念斯大林?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俄羅斯民族性格歷來飽受爭議,這是一個經常遭遇外族入侵、苦難深重的民族;同時,俄羅斯又是一個屢次發動戰爭,侵占周邊國家領土的國家。俄羅斯國家擴張立國的傳統造就了俄羅斯的民族主義;古老的村社和米爾文化是俄羅斯民族集體主義和平均主義思想的搖籃;篤信東正教的俄羅斯民族輕視物質享受,追求精神價值,為世界貢獻了不朽的文學藝術瑰寶;理解俄羅斯民族非左即右、非黑即白的極端性格就如同破解斯芬克斯之謎;俄羅斯民族對權力的崇拜一直延續到了21世紀,即使全民選舉的總統也一定要有繼承人。俄羅斯歷史是解開俄羅斯民族性格之謎的一把鑰匙。


  

俄羅斯民族性格是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中逐漸形成的。俄羅斯民族性格豐富多彩,本文不準備一一論及。我們關注的重點是俄羅斯民族性格中那些最基本的元素,它們決定著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基本面貌,我們稱之為“民族性格基質”。民族性格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狀況,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內外政策取向。對俄羅斯民族性格的探討,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了解俄羅斯這個民族和俄羅斯國家,避免與俄羅斯交往中的盲目性。

  

民族主義及其表現


民族主義在俄羅斯不僅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沙皇俄國主宰過歐洲的命運,蘇聯也曾在冷戰期間獨霸世界一方。20世紀末,在俄羅斯發展的危機時刻,民族主義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葉利欽曾經為北約東擴劃定了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普京時期,民族主義成為團結俄羅斯社會各派政治力量的黏合劑,愛國主義、民族復興、大國強國的口號深受俄羅斯普通民眾的歡迎。普京依靠自身的軍事和能源優勢,利用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的民族問題阻止其加入北約。

  

(一)擴張立國的傳統與尚武精神

俄羅斯民族主義是在俄國歷代沙皇和蘇聯時期的領土擴張中逐漸成長起來的。俄羅斯立國以來頻繁的戰爭對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俄國宗教哲學家別爾嘉耶夫說過:“唯有戰爭激發了民族感和自發地迫使人們去培養民族意識。”

  

俄國經過300多年的對外擴張,領土面積從16世紀中期伊凡四世即位時的280萬平方公里激增到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2 280萬平方公里,蘇聯時期斯大林又基本恢復了俄羅斯帝國的疆域。俄羅斯民族認識到,通過戰爭俄國幾乎可以獲得預期的一切。從1368年到1895年的525年間,俄羅斯有329年在打仗。俄羅斯民族以戰爭為榮,只要俄羅斯人曾經打過勝仗的地方就會樹起紀念碑,許多俄羅斯新婚夫婦都會在婚禮當天向無名烈士墓獻花。莫斯科公國使歐洲免遭蒙古韃靼人的蹂躪,俄國打敗了拿破侖,解放了歐洲,蘇聯又一次把歐洲從希特勒的魔爪下解救出來,俄羅斯民族為歷史感到驕傲和自豪。俄國每一次戰爭的勝利幾乎都伴隨著疆域的擴大,都給俄羅斯是個“強勢民族”的心理提供了事實依據,這種理念隨后又以民族心態、社會心理、價值標準和政治傾向等方式表現出來,在俄羅斯民族中世代傳承。

  

(二)排外心理

俄羅斯民族排斥異族人的心理某種程度上帶有種族民族主義色彩。調查顯示,對于一個非俄羅斯族的人當選為總統的設想,大多數民眾表現了不能容忍的態度:1998年反對的人數為44.9%,2004年的時候已經超過了半數,達到58.1%。根據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歷史、考古和民族學研究所的社會調查結果,29%的俄羅斯遠東人在與中國人交往時有優越感,這個比例在20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更高,達到50%,而2/3感到有優越感的遠東人對中國人有排斥感。

  

俄羅斯民族排斥異族心理的極端表現就是種族歧視。俄羅斯自由民主黨主席日里諾夫斯基認為,西方國家應該和俄羅斯一起團結起來打擊伊斯蘭激進分子和中國移民。他呼吁說,白種人必須團結起來對付“黃色魔鬼”和“綠色威脅”。根據調查,43%的俄羅斯人認為俄羅斯族人應該比其他民族擁有更多權利。在俄羅斯卷土重來的“黑色百人團”甚至提出,國家應該對生育具有純正斯拉夫族血統,尤其是俄羅斯族血統的嬰兒給予獎賞。俄羅斯民族團結黨要求國家應該采取措施盡力保證俄羅斯民族的純潔性,任何有關異族通婚的宣傳都應該禁止。俄羅斯光頭黨甚至提出了“白人至上”和“外國人滾出俄羅斯”的極端口號。

  

俄羅斯在看待猶太人問題上排外心理更是突出。1881年后俄國開始推行針對猶太人的語言和宗教同化政策:關閉猶太人學校和出版刊物,強迫把猶太人兒童送到東正教會學校學習東正教。俄國最后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對猶太人的偏見也非常深刻,他公開說:十個鬧事者中有九個是猶太人。

  

斯大林為了打壓政治對手托洛茨基、季諾維耶夫和加米涅夫,冠冕堂皇地利用他們的猶太人出身做文章。蘇聯時期,在遠東的比羅比詹設置專門的猶太人自治區,把猶太人遷居到這里集中居住。斯大林和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一樣禁止猶太人在國家機關工作,限制高等學校招收猶太人學生,許多科研機構也采取了限制猶太人的措施。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官方反猶主義雖基本停止,但社會上的反猶情緒依然存在,反猶暴力事件也不時發生。日里諾夫斯基曾公開宣稱:“要想反猶主義的思想徹底消滅,就應該讓所有的猶太人都住到以色列去。”

  

(三)外交政策的實用主義

歷史證明,俄羅斯隨時可以放棄所謂理想主義的意識形態原則,也隨時可以撕毀已經簽訂的國際條約、協定,實用主義是俄羅斯外交永恒不變的準則。

  

俄羅斯現實主義外交的突出表現就是它的自私和精明,為了俄國的利益歷代統治者都曾不惜犧牲他國甚至盟國的利益。在這方面表現最出色的莫過于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和斯大林。19世紀初,為了抵抗拿破侖的進攻。俄國先與英、奧、普組成反法同盟。在軍事上接連失利的情況下,亞歷山大一世轉而與拿破侖舉行和談,相互承認各自在歐洲一系列國家所取得的權益,并加入反英同盟。盡管革命后的法國與俄國所宣揚的正統主義大相徑庭,這并沒妨礙亞歷山大一世與拿破侖結為盟友,按照“拿破侖在西,亞歷山大在東”的原則瓜分歐洲。

  

基辛格曾深刻地提出:“斯大林的確是個難猜之謎;但在處理國際關系上他是個極端的現實主義者——耐心、精明、不妥協,可謂他那個時代的黎塞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大林先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與希特勒制定了共同瓜分歐洲的計劃,并通過向德國出口石油、錳、銅、鎳鋁、木材、谷物、橡膠等重要物資,大發戰爭財。為避免東西兩線作戰,斯大林又與日本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蘇聯在事實上承認偽滿洲國,日本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以犧牲中國的利益換取了日本在蘇德戰爭爆發時不對蘇宣戰的承諾。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恢復俄國在日俄戰爭中所喪失的一切權益,并要求國民黨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二戰結束后,蘇聯如愿以償,占領了庫頁島南部以及包括千島群島在內的附近一切島嶼,從日本手中奪取了對中東鐵路、大連、旅順港的控制權,外蒙古也在蘇聯一手操縱的“全民公決”鬧劇中正式脫離中國。因此,盡管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最終粉碎法西斯集團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蘇聯與德國和日本簽訂的所謂“互不侵犯條約”和“中立條約”加速了歐洲戰場的進程,為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日后蘇德戰爭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

  

集體主義及其表現


集體主義是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另一個突出特征。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曾指出:“在俄羅斯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是集體的,而不是個人主義的生活方式,這種習慣的消退是非常緩慢的。”

  

(一)村社傳統和米爾文化

俄羅斯有1 000多年悠久的村社土地占有傳統以及近70年的農業集體化歷史。農村公社“米爾”實行土地共有私耕制,個體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1861年的改革仍然保留了村社和定期重分土地的習慣。俄國農民自古以來認為,土地不是私有財產,只是勞動的條件。據統計,19世紀末公社土地所有制在歐俄中央省份達到96%,在北部省份達到98%,在南方達到80%~90%。俄國政府利用公社加強對農民的控制,同時也強化了農民心中土地歸公社所有的傳統意識。

  

1917~1920年的土地改革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全部土地再次收歸蘇維埃國家所有。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開始后,集體農莊取代了村社,村社的傳統得以延續。歷史學家米羅諾夫曾得出結論:“蘇聯城市和農村的生活都建立在革命前俄國重分村社的基本原則基礎之上,斯大林時期在許多領域內復蘇了村社的體制。”

  

不管俄國農民是生活在村社還是集體農莊里,農民的土地私有制觀念非常淡薄。土地平均分配和定期重分,村社分配租稅,給予貧困農戶稅收優惠和救濟,這些制度使俄國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根深蒂固。對俄國農民來說,村社就是世界,就是和平和安定。俄國的農民特別依賴村社的這種救濟和福利功能,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指出,“大多數俄羅斯人不是把改善自己處境的愿望同自己的努力和創業精神聯系在一起,而是首先想到國家和社會的扶持和幫助。”

  

(二)固守傳統,抵制改革

俄國人對土地集體所有的觀念決定了1991年后俄羅斯《土地法典》的難產。在政府政策相對寬松、允許土地買賣的時期,俄國人依然想方設法抵私有制。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但俄羅斯農業用地能否自由買賣的問題卻長期得不到解決。俄羅斯杜馬1993年通過法律取消了對買賣個人副業用地和個人住房建設用地的時間限制,1997年和1999年俄羅斯國家杜馬審議的《土地法典》草案中農業用地的自由買賣問題依然被擱置。葉利欽不得不以總統令的形式多次重申:土地份額所有者有權自由支配自己的土地。

  

2000年1月代總統普京向國家杜馬發出了盡快通過懸而未決的《土地法典》的呼吁。2001年10月,普京簽署法令,允許俄羅斯人買賣土地用于工業目的或建造房屋。直到2002年6月,俄羅斯獨立后的第11個年頭,國家杜馬終于通過了同意土地自由買賣的法律,這是1917年革命以來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土地買賣的合法性,距離斯托雷平改革過去了近100年的時間。

  

(三)個人自由和個人價值不受重視

俄羅斯民族性格中的集體主義表現在社會生活中,就是個人自由和個人價值不受重視。持不同政見者是俄羅斯一個非常獨特的社會政治現象。一些人因對政權不滿而被迫流亡國外,比如伊凡四世時的大貴族庫爾勃斯基,蘇俄時期被驅逐出境的700名哲學家,蘇聯時期著名作家索爾仁尼琴等。

  

還有一些持不同政見者因發表“不合時宜”的言論被政權宣布為瘋子或精神病患者,政府嚴密監視他們的一舉一動。在《望遠鏡》雜志上發表《哲學書簡》的恰達耶夫,每天在家都要接受沙皇派來的精神病醫生的檢查。生物遺傳學家若列斯·麥德維杰夫被當局關進了精神病醫院,在他出訪英國期間,蘇聯當局剝奪了他蘇聯公民的資格,禁止他和家人返回蘇聯。

  

實行開明專制的女皇葉卡捷林娜二世把《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的作者拉吉舍夫看成是“比普加喬夫更壞的叛逆者”,并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亞。著名核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因反對蘇聯出兵阿富汗和抗議蘇聯侵犯人權的行為,被當局驅逐出莫斯科,流放到高爾基市。20世紀20年代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刑法典的補充條款規定:對反革命分子和煽動反對蘇維埃政權的人要實行強制性驅逐,這項條款一直保留到1961年。

  

(四)平均主義的思維方式

宗教哲學家別爾嘉耶夫說過:在俄羅斯知識分子的觀念里,平均分配、平等主義觀念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俄國人對鼓勵個人成功的理念有著本能的反感,當今的俄聯邦共產黨就像19世紀的俄國民粹派和斯拉夫派一樣,宣稱集體主義的俄羅斯思想本質上就是深刻的社會主義。

  

平均主義的思維方式在俄羅斯聯邦實行的證券私有化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葉利欽全盤否定蘇聯歷史,否定蘇聯共產黨,但為了“使改革不可逆轉”,他不自覺地采取了具有濃厚平均主義色彩的辦法。1992年10~12月,俄羅斯開始在居民中發放私有化證券,無償轉讓國有資產,凡俄羅斯公民,不分年齡、社會地位、收入水平,每人獲得1萬盧布的私有化證券。俄羅斯走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上,只考慮了社會公平,而沒有兼顧經濟效益。

  

崇尚精神價值及其表現


俄羅斯民族對于財富的觀念很淡漠。《俄國社會史》的作者米羅諾夫認為,“農民的傳統思想否定任何形式的資本利潤”。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民主派的自由主義改革最后以失敗收場,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主張大大削弱國家的作用,把改革的希望只寄托在市場這只“萬能的手”上,忽視了俄羅斯人最為珍視的公平、正義等古老的價值理念。

  

(一)注重精神需求,輕視物質享受

去過俄羅斯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會:俄羅斯人生活很拮據,但看芭蕾舞或聽音樂會時,人們總是衣著講究,精心打扮,有些人還會給自己喜歡的演員獻上價格不菲的鮮花。俄羅斯的二戰老兵在世的已經為數不多,他們中的很多人生活并不富裕,但都精心保存自己在戰場上獲得的各種勛章和獎章,每年5月9日紅場閱兵式上,他們胸前一排排的勛章和獎章是最耀眼的風景。《俄羅斯文化史》的作者格奧爾吉耶娃說過:一枚以東正教圣徒的名字命名的勛章就足以讓無數的俄羅斯士兵義無返顧地馳騁疆場,為俄羅斯帝國建功立業。

  

俄國有著頒發獎章和勛章的悠久歷史,1698年彼得一世首次在俄羅斯創立了勛章獎勵制。圣安德烈勛章、圣涅夫斯基勛章、格奧爾吉勛章和弗拉基米爾大公勛章都是沙皇俄國給予有出色戰功的軍人的獎勵。

  

蘇聯時期這一傳統繼續發揚光大。蘇聯黨和政府頒發的勛章和獎章數量之多,世界上恐怕沒有哪個國家能與之匹敵。比如“金星”獎章和“鐮刀和錘子”金質獎章、列寧勛章、勝利勛章、紅星勛章、蘇沃洛夫勛章、庫圖佐夫勛章等。在蘇聯時期,僅獲得“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獎章的就有兩萬人之多。在這些榮譽的激勵下俄羅斯人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把俄國從一個手扶木犁的國家建設成了能生產核武器的超級大國,蘇聯成為國際格局中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

  

普京執政后的俄羅斯又部分恢復了蘇聯時期的勛章和獎章制度。2001年4月普京總統頒布命令,授予一名普通擠奶工二級“祖國榮譽”勛章,2013年5月1日,普京總統授予5名俄羅斯人“勞動英雄”金制獎章。在一個推行資本主義經濟模式的國家里,普京用獎章,不是獎金,來宣揚勞動光榮的傳統價值理念。當然,普京的這個決定還喚起了俄羅斯人心中對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無限懷念。

  

(二)恥于言利,輕商抑商

馬克思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是有其特殊的文化和宗教基礎的。他在寫給薇拉·查蘇利奇的信中說:《資本論》反映的是西方的實際情況,因此并非總能適用于俄國。的確如此,東正教不可能促成資本主義精神的誕生。在東正教的莫斯科傳統中,“經商”歷來不被看作正途。俄羅斯1993~1994年推行“證券私有化”時,相當大一部分人把證券拿去換酒喝,而同樣進行“證券私有化”的捷克,95%的證券持有者都把證券轉換成了投資券。這固然與兩國的具體政策設計不同,但兩個民族性格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

  

米羅諾夫在《俄國社會史》一書中告訴我們:“19世紀中葉,農民認為出賣上帝的恩賜——糧食是犯罪行為”,“農民還不能接受把錢當作資本,借錢帶利率,還錢付利息的做法。認為高利貸者是覬覦親人的財產。”俄國農民放棄“錢不是資本”這一傳統觀念的過程異常緩慢,到1915年依然有許多農民對信貸機構持觀望態度,當問他們“是否準備參加信貸合作社”時,他們通常會嘆息著回答:“不,上帝保佑,我自己還過得去。”

  

資本主義在俄國從來都倍受排斥。俄國斯拉夫派和民粹派的核心理論就是俄國有自己特殊的發展道路,可以擺脫資本主義的腐蝕,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直接建設俄羅斯式的村社社會主義。在奧斯特洛夫斯基和杜勃羅留波夫的作品里,資產階級成了欺騙、暴力、殘酷和犯罪的代名詞,“成了黑暗的王國”。

  

這也是誕生在德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在落后的俄國變成社會主義實踐的原因之一。十月革命后俄國政權機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正是原先的村社農民成了蘇維埃的主導力量,成了國家的領導階級,恥于言利,輕商抑商的東正教傳統在沒有東正教的社會里得以繼續發揮作用。在蘇聯解體的1991年,無論在哪一次支持葉利欽的群眾集會上,從未看到“資本主義萬歲!”,“政權歸資產階級!”等口號標語。葉利欽本人在歷次綱領性的演講中,也從未說過要把“資本主義”當作他在俄羅斯推行“結構改革”的最終目標。

  

(三)仇富心理

俄羅斯民族仇視資本主義聚斂財富的心態,在蘇俄政府對待所謂的富農和耐普曼的政策上表現得非常突出。19世紀上半葉,在農村,那些富裕的農民被稱作“吸血鬼”,1861年農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中脫離村社的成功者被稱為“富農”。俄語“富農”是個貶義詞,指吝嗇、守財奴、善于鉆營的人,指那些沒有貴族身份而靠倒騰買賣暴富的人。俄國農民內心深處的愿望就是沒收所有地主的土地,轉歸村社所有。斯托雷平改革以后,農民開始希望奪取所有私有土地,不論是地主的,還是脫離村社的農民的,再將其轉交給村社。在俄國,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始終沒有提出過土地個人私有的口號。

  

蘇俄時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發展資本主義和斯托雷平改革發展私人農業的徹底否定。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開始后,蘇維埃政府沒收富農財產,宣布消滅富農階級。富農中有的被當作反革命而遭逮捕,關押到集中營甚至槍決;有的被驅逐流放到國家的邊遠地區。經過全盤集體化運動,原來100萬戶左右的富農到1932年年底就只剩下不足6萬戶了。

  

新經濟政策時期產生的耐普曼同樣沒有逃脫被鎮壓的命運。耐普曼在布爾什維克黨和蘇維埃政府的各種文件中泛指工商業領域中的一切資本主義成分,總是與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相提并論,是被排擠、驅逐、消滅的對象。列寧始終認為,新經濟政策是向資本主義的退卻,在新經濟政策的執行過程中蘇維埃政府就曾加強對耐普曼的打擊和排擠。1922~1924年間,有一半共青團員退團,抗議向資本主義過渡,有許多老布爾什維克為此痛心疾首而燒毀黨證。蘇聯工業化開始后提出了消滅資產階級耐普曼的口號,認為全部私商都具有投機性質,完全抹掉了合法與非法、投機與正當貿易之間的界限。到20世紀30年代初,隨著蘇聯農業集體化和工業國有化的大規模展開,耐普曼就整個地從蘇聯社會階級結構中消失了。

  

(四)富于文學藝術創造力

俄羅斯民族在1 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創造出了極高的文學藝術成就。費多托夫曾自豪地說:俄羅斯并不是一個文化貧瘠的國家,而是一個有著千年文明史和豐富文化的強國……假如俄羅斯今天已經徹底滅亡,那么,它已經給世人留下了永遠不可磨滅的歷史足跡,它是偉大國家當中最偉大的國家之一。假如沒有俄羅斯文化,人類社會將會變得多么枯燥和寂寞。

  

事實也正如費多托夫所言,俄羅斯在文學、音樂和繪畫等領域為世界貢獻了無數杰出的作品,成為全人類的精神瑰寶。說到俄羅斯的文學,我們就會想到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果戈里、萊蒙托夫、契訶夫等。歷史上俄羅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殊榮的作家就有5位,他們分別是:蒲寧、帕斯捷爾納克、肖洛霍夫、索爾仁尼琴和布羅茨基。

  

俄羅斯音樂的杰出成就是與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等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任何一位鋼琴演奏者的夢想就是在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中獲獎。《天鵝湖》、《睡美人》、《黑桃皇后》、《胡桃夾子》等作品一直是俄羅斯各大劇院演出的保留節目,也是世界各國經常上演的經典劇目。無論在哪里上演這些作品,一票難求的情形司空見慣。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是俄羅斯民族堅強精神的贊歌,鼓舞列寧格勒人戰勝了德國法西斯900多天的圍困。

  

俄羅斯的芭蕾舞藝術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盡管芭蕾舞的誕生地不是俄羅斯,但正是俄羅斯人把芭蕾舞藝術發揮到了極致。1909年開始,俄羅斯芭蕾舞開始在巴黎舉行巡回演出,1911年俄羅斯芭蕾舞團開始在倫敦巡回演出。20世紀20年代以后,正是在俄羅斯藝術活動家的帶動下,西歐的芭蕾舞藝術才開始得以恢復。担任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法國索邦大學俄羅斯芭蕾舞藝術主講教授的謝爾蓋·利發爾這樣寫道:我們可以自豪地說,20世紀上半葉的世界芭蕾舞藝術成果,就是俄羅斯移民的芭蕾舞藝術杰作。

  

極端性及其表現


說到俄羅斯民族性格的極端性,大家不約而同都會想到宗教哲學家別爾嘉耶夫的論述:“ 俄羅斯民族只能在極化性和矛盾性上與歐洲民族相比,它是更加直爽和更富有靈感的民族,它不懂得方法而好走極端。”這正如一句俄語諺語所表達的:要么全有,要么一無所有。

  


別爾嘉耶夫


利哈喬夫院士在《解讀俄羅斯》一書中說過,“俄羅斯民族是從一端迅速而突然轉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這是一個歷史不可預測的民族。”俄羅斯文化中的圣愚形象也是俄羅斯性格中典型的二元對立現象,圣愚是智慧和愚蠢、純潔和污穢、傳統和無根、溫順和強橫、憧憬和嘲諷的矛盾統一體。

  

(一)政治傾向:二元對撞

俄國歷史上的哥薩克現象充分體現了俄羅斯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哥薩克與國家制度和國家政權水火不容,是典型的無政府主義者。與此同時,自由的哥薩克完成了俄羅斯國家在亞洲的殖民進程。被沙皇政府通緝的葉爾馬克把西伯利亞贈送給了沙皇俄羅斯國家,換回的是沙皇對他一切罪行的寬恕以及軍役貴族和西伯利亞公爵的封號,逃離政權和歸順政權在哥薩克身上得到了完美結合。

  

彼得大帝的歐化改革是用野蠻的手段制服了俄國的野蠻。葉卡捷琳娜二世學習西方自由、平等啟蒙思想的同時把俄國變成了一個更加等級森嚴的社會。亞歷山大一世在執政初期信誓旦旦要給俄國一部憲法,后期卻在國內推行軍警專制。俄國僑民佩切林的詩是俄羅斯這種矛盾和極端性格的最好寫照:“憎恨祖國卻又對她如此甜言蜜語!!貪婪地期待著她的滅亡。”

  

高舉民主旗幟的葉利欽用武力解散了全民選舉的俄羅斯人民代表大會和最高蘇維埃,1993年通過的是一部“超級總統制”憲法,20世紀末的俄羅斯出現了“民選的沙皇”。蘇聯解體后的俄羅斯,每到大選的年份,俄羅斯人最關心的不是各位總統候選人的施政綱領,而是現任總統的繼承人是誰,俄羅斯人也總能把總統的繼承人成功推上權力頂峰。普京第二個總統任期開始后不久,俄羅斯人就開始考慮如何修改憲法,使普京能夠繼續第三個總統任期。2013年12月普京的記者招待會上,誰是繼承人的問題又提上了俄羅斯人的日程。了解俄羅斯的歷史,就能理解俄羅斯的現在。

  

(二)經濟政策:非左即右

從1861年到1991年,俄羅斯在短短130年間完成了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大輪回。農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打開了大門,1913年俄國的谷物出口躍居世界第一,工業生產躍居世界前五位。十月革命前俄國半個多世紀發展資本主義的成績有目共睹。

  

十月革命之后,俄國走上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農業集體化運動時期,政府強制把全部土地收歸國有,把商品、貨幣、市場和私有制生產關系一律排除在外,實行無所不包的國家所有制,集中管理和行政命令體制,銀行、商業、鐵路和工業國有化,國家壟斷對外貿易。戰時共產主義是用軍事指揮的方法和強迫手段來解決經濟建設問題,而蘇聯經濟的發展模式,某種程度上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

  

蘇聯解體后葉利欽實施的“休克療法”經濟改革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通過私有化和自由化改革,龐大的國有資產被迅速集中到為數不多的寡頭手中,國家職能也從無所不包的大管家轉變為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蘇聯實行了近70年的計劃經濟被徹底放棄,改革派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上。俄羅斯私有化的方式和速度與蘇聯農業集體化驚人地相似,從1992年7月開始,經過了短短6年的時間,到1998年8月,俄羅斯私營經濟成分的比例已經超過了國有經濟成分,占到50.5%。俄羅斯再次以革命的速度實施了經濟改革。

  

(三)對內對外政策:簡單粗暴

1896年5月,幾十萬莫斯科民眾為了得到一個刻有新沙皇尼古拉二世名字的“加冕杯”來到了霍登廣場,由于組織不力發生踩踏事故,1000多人在事故中喪生。“霍登慘案”是一場悲劇,但充分展現了俄羅斯民眾對沙皇頂禮膜拜的心理。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命運也如同他的登基典禮一樣,充滿了戲劇色彩。

  

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俄國人數次顛覆了對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看法。從享有無限專制權力、萬民景仰的沙皇,到淪為紅軍的階下囚;從全家被秘密槍決,到被冊封為東正教圣徒。為沙皇一家平反的是俄羅斯首任總統葉利欽,1998年7月17日,葉利欽親自出席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葬禮并發表講話,為沙皇平反:“葉卡捷琳堡的鎮壓行動是我國歷史上最恥辱的篇章之一,是俄羅斯社會分裂的結果,我們希望為自己的前人贖罪。埋葬葉卡捷琳堡悲劇的受害者的遺骨是人類的正義行為。祖國歷史上許多光輝的篇章都和羅曼諾夫家族的名字聯系在一起。”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葉利欽就出生在葉卡捷琳堡(蘇聯時期改為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正是在葉利欽担任蘇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期間,1977年,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政當局把當年沙皇一家曾經居住和被槍決的那棟別墅推倒,目的是徹底消滅沙皇政權在人們心中的記憶。

  

二戰時期斯大林的民族大遷移政策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俄羅斯民族愛走極端的性格特點。在衛國戰爭期間,斯大林以某些居住在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有通敵叛國行為為借口,強制他們整體搬遷到中亞和遠東地區,那些動作稍有遲疑的人被立即槍決。在被遷移到哈薩克和吉爾吉斯以及西伯利亞的40多萬車臣人中,據蘇聯媒體后來承認,有7.8萬人在途中被凍死和餓死。正如1913年捷克人馬薩里克在《俄羅斯精神》一書中指出的那樣:“俄國人沒有耐心的力量,使得俄羅斯不能經歷醞釀過程,不能享受緩慢和自然的文化帶來的益處。”葉利欽也說過:“俄羅斯歷來抵制實驗者。”

  

卡廷森林事件讓世人再次見證了俄羅斯民族的極端性格。1939年9月,大約有25萬名波蘭軍人和其他抵抗人士成了蘇聯紅軍的俘虜,1940年3月經斯大林和政治局批準,蘇聯內務部在斯摩棱斯克近郊的卡廷森林及其附近地區槍決了其中的2萬多名戰俘,并就地掩埋。波蘭戰俘的萬人坑被德軍發現后,蘇聯官方對此斷然否認,并反控德國是殺人的元兇,指責波蘭與希特勒合作,并宣布與波蘭斷交。蘇聯政府在掩蓋了事實真相40多年以后,1990年4月突然公開承認對卡廷大屠殺負有全部責任,并向波蘭轉交了一些相關檔案材料。1992年葉利欽派特使飛往華沙,再次向波蘭轉交了有關卡廷森林事件的絕密檔案文件。俄羅斯人在對卡廷事件“深表遺憾”和對波蘭人民及其死難者親友表示“深切同情”的時候,絲毫沒有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和難堪,俄羅斯民族早已習慣了這種急轉直下、簡單粗暴的處事原則。

 

(四)治國之道:非白即黑

很多研究俄羅斯的學者都把俄羅斯民族這種左右搖擺的矛盾性格比喻成一個巨大的文化鐘擺,俄羅斯總是匆匆忙忙從一端到另一端,總是無暇在中間停留片刻。俄國歷史上的漸進式改革幾乎沒有成功的先例,亞歷山大一世改革后爆發了俄國歷史上第一次貴族革命,解放農奴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致力于改革農村村社的斯托雷平,均被刺殺身亡。尼古拉二世頒布法律限制君主權力,選舉國家杜馬并賦予其立法權,但在二月革命中被迫退位,十月革命后又被紅軍槍決。以“解凍”改革聞名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1957年經歷了“反黨集團”事件,差點改任蘇聯農業部長,1964年被解除一切權力,不得不宣布因健康原因退休。實施“公開性、民主化”改革的戈爾巴喬夫,1991年8月被軟禁在了黑海之濱福羅斯的度假別墅內,1991年12月被迫辭去蘇聯總統的職務,一個龐大的蘇聯帝國也隨之宣布解體。

  

與此相對照,俄羅斯歷史上成功的改革大都付出了血的代價。彼得一世親手處死了反對改革的阿列克謝王子,斯大林時期的“大清洗”運動奪去了數以萬計的無辜生命。俄羅斯獨立后,總統葉利欽和人民代表大會之間的矛盾從經濟領域蔓延到政治領域。葉利欽被最高蘇維埃解除總統職務后,在強力部門的支持下開始圍攻議會大廈。1993年10月4日政府軍隊開始炮打白宮,反對派被擊潰,大批葉利欽的反對派人士被捕入獄。俄羅斯雙重政權的局面最終以流血的方式宣告結束。

  

(五)對西方的態度:冰火兩重天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自由派改革家把國家迅速復興的希望寄托在了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整個社會彌漫著一股快速融入西方文明大家庭、與西方國家建立平等伙伴關系的浪漫主義情緒。美國人薩克斯被任命為俄羅斯經濟改革的顧問,私有化的目標模式選擇了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在政治改革領域俄羅斯也對美國的自由、民主頂禮膜拜。1992年初夏,葉利欽訪問美國,在一次演說中,直言不諱說:他代表世界上最年輕的民主國家,來到了民主傳統悠久的“圣地”。

  

當改革陷入了困境之時,俄羅斯人又把經濟下滑、生活水平下降、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等挫折歸咎于西方,迅速從對西方的憧憬和膜拜變成了對西方的指責和唾棄。1990年,32%的被調查者把美國看作俄羅斯的榜樣,1992年,只有11%的被調查者把美國當成是模仿的榜樣。

 

1993年和1995年兩次議會選舉的結果也表明了俄羅斯人對西方態度的轉變。1991年支持激進自由改革的葉利欽高票當選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葉利欽的勝利標志著俄羅斯親西方的激進民主派的勝利。1993年12月俄羅斯杜馬選舉,宣揚激進民族主義的俄羅斯自由民主黨成為最大贏家。1995年12月杜馬選舉,俄羅斯共產黨成為新一屆議會的第一大黨,激進民主派的代表“俄羅斯民主選擇”聯盟甚至沒能突破5%的得票大關,俄羅斯民主派領導人蓋達爾被關在杜馬大門之外。

  

權力崇拜意識及其表現


2014年,俄羅斯民眾紀念斯大林誕辰135周年


國家權力的高度集中是俄羅斯政治制度的突出特征。16世紀沙皇伊凡四世進行的特轄制改革開啟了加強君主權力的進程。18世紀彼得一世的改革最終確立了絕對君主專制制度。20世紀的絕大多數時間,“俄羅斯都是在以極權主義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中度過的。”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聯邦通過全民公決確立的是超級總統制,總統的權力凌駕于立法、司法和執行權力之上。

  

葉利欽沒有把憲法賦予的全權落實,他與聯邦主體領導人簽署分權條約,給予選民直接選舉地方領導人的權利,但葉利欽辭職時的民意支持率僅為個位數。

  

(一)只反貴族,不反沙皇的歷史傳統

俄羅斯歷史上農民起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反沙皇,只反貴族,農民起義領袖往往冒名頂替已故沙皇或太子來號召民眾。在俄國人心中,沙皇是上帝的使者,是善良和仁慈的化身。君主如果實行暴政,那只能說明他不是真正的沙皇,民間就曾把彼得一世稱為“反基督”,認為真正的沙皇在幼年的時候被掉包了。

  

17世紀初的偽德米特里一世和偽德米特里二世冒充的是伊凡四世幼年去世的王子德米特里。當偽德米特里一世在波蘭大貴族的支持下向莫斯科進軍的時候,全俄縉紳會議選舉出的沙皇戈都諾夫的軍隊甚至拒絕與伊凡四世的王子作戰,許多城市不戰而降。俄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領袖鮑洛特尼科夫打著德米特里二世的旗號召集軍隊,挺進莫斯科。農民起義領袖拉辛認為自己是替沙皇來討伐背叛的大貴族和杜馬貴族。農民起義領袖布拉文發布檄文,宣稱起義軍針對的是那些對農民敲骨吸髓的貴族大老爺。17世紀俄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自稱為“沙皇彼得三世”,他宣布解放農民,消滅貴族和地主,深得民眾的愛戴。

  

俄國民粹派“到民間去”運動的失敗也能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俄國農民對待沙皇政權的態度。俄國民粹派把農民和農村的公社看作實現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為了動員農民起來革命推翻沙皇政權,他們穿上農民的衣服,模仿農民的語言,學習各種工匠手藝,走鄉串鎮,以滿腔熱情鼓動農民起來進行革命。而農民把他們當作“精神失常者”,一些大學生甚至被農民送交警察局,在幾個月之內,這些到民間的民粹派就被沙皇政府全部逮捕了。

  

(二)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

斯大林在世的時候蘇聯人民把他推上了神壇,把他看作“馬克思列寧主義事業的接班人”。衛國戰爭勝利后,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達到了巔峰狀態,“親愛的領袖和導師”、“敬愛的慈父”、“有史以來全人類最偉大的領袖”、“我們星球上最偉大的人物”等口號和標語隨處可見,對斯大林的歌頌甚至寫進了蘇聯國歌中。牧師杜普科說出了俄羅斯人的心聲:斯大林就是我們的上帝。

  

在俄羅斯,只要存在對秩序的需求,就會產生對斯大林主義的強烈需求。2005年5月初,俄羅斯社會輿論基金會以“斯大林在俄羅斯人民心中的形象”為題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58%的受訪者對斯大林給予了肯定的評價。2006年2月俄羅斯社會輿論基金會的民意測驗結果表明,47%的被調查者正面評價斯大林在俄羅斯歷史上的作用。普京欽定的歷史參考書《俄羅斯現代史》為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進行了辯護。該書作者認為,“大清洗”的結果是在資源缺乏條件下形成了適應完成現代化任務的新的管理階層。書中斯大林被稱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因為“斯大林以難以置信的方式實現了東正教、君主政體以及在所有加入帝國的民族絕對平等的條件下的單一國家體制,保持了莫斯科公國、俄羅斯帝國和蘇聯之間的歷史傳統延續性。”

  

蘇聯時期遭到鎮壓的持不同政見者,蘇聯解體后也出人意料地為斯大林進行辯護。作家季諾維也夫著文稱,斯大林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索爾仁尼琴把斯大林看成是“永恒的現象”和“最偉大的人”。斯大林對俄羅斯民族了解得非常透徹,他曾經說過:“千百年來在沙皇的統治下的俄羅斯人——是皇權主義者。俄羅斯人民,尤其是俄羅斯男人已經習慣了,以某個人為首。”斯大林曾親口告訴他的母親:“我就像沙皇。”這也許就是俄羅斯人對斯大林念念不忘的原因所在。

  

(三)引人深思的普京現象

1999年8月,“普京是誰?”這個問題曾經是俄羅斯國內外各大媒體最熱門的話題。僅僅4個月過后,1999年12月普京的民意支持率就達到了49%,得到普京支持的“團結運動”在俄羅斯第三屆國家杜馬選舉中獲得了23.32%的選票,議會選舉的結果讓葉利欽最終做出了提前辭職的決定。2000年1月普京的國內支持率升到了55%,迅速超過了當選下屆總統呼聲最高的前總理普里馬科夫。2000年3月,普京毫無懸念地成功當選俄羅斯總統。

  

普京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克格勃上校到成功當選俄羅斯總統,得益于葉利欽的提前辭職,更與車臣反恐戰爭的順利推進有密切關系,普京是俄羅斯人心中期待已久的鐵腕領導人形象。普京明確了俄羅斯國家的發展道路和目標:把俄羅斯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走俄羅斯自己的發展道路。普京的競選綱領《千年之交的俄羅斯》就是恢復俄羅斯傳統的號召,它喚起了俄羅斯人的信心和曾經的民族自豪感。

  

普京在俄羅斯國內的支持率居高不下,這與他在任期內實踐的以俄羅斯國家利益為重的務實外交政策息息相關。針對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民主的指責和在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國策劃的“顏色革命”,普京提出了“主權民主”的思想,激烈批評美國奉行單邊主義政策,把美國比作打著民主旗號實現一己私利的“狼同志”。普京領導的俄羅斯重返中亞和中東,成立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建立坎特空軍基地以及與烏茲別克斯坦的戰略同盟,最終迫使美國決定2014年從吉爾吉斯斯坦瑪納斯基地撤軍。2003年俄羅斯與法國、德國一起采取協調行動,成功阻止了美國意在獲得聯合國授權發動伊拉克戰爭的企圖。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制裁的同時,俄羅斯與伊朗簽署了出售地對空導彈系統的合同,并繼續與伊朗建設布什爾核電站的合作。2006年3月,普京政府邀請受到美國制裁的巴勒斯坦哈馬斯運動領導人訪問莫斯科。俄羅斯在科索沃問題上支持塞爾維亞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阻止西方國家在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允許科索沃獨立的議案。2013年,俄羅斯的建議促成了敘利亞化武問題的成功解決。2014年3月,普京利用全民公投,成功把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市并入俄羅斯,廢除俄羅斯與烏克蘭就黑海艦隊駐扎問題簽署的協議,俄羅斯黑海艦隊獲得永久駐地。普京在國際舞臺上的強硬立場,毫不遜色于斯大林的霸氣,讓俄羅斯人感到揚眉吐氣,體驗到了久違的大國公民的優越感。

  

普京積極、正面評價蘇聯和斯大林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普京的態度引起了普通民眾心中的情感共鳴,這為他在俄羅斯人心中的地位加分不少。克里姆林宮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碑上,斯大林列英雄榜第一。在普京心中,正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才取得了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蘇聯的存在以及它的核力量曾是世界強有力的穩定因素,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悲劇。

  

在普京的堅持下,俄羅斯國歌沿用了蘇聯時期的國歌旋律,蘇聯紅旗成了俄羅斯軍旗,紅場無名烈士墓旁紀念碑上的“伏爾加格勒”恢復為“斯大林格勒”。普京與葉利欽不同,不是一個歷史虛無主義者,普京尊重歷史,用俄羅斯偉大的歷史喚起了俄羅斯人民崇高的愛國情懷,普京也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愛戴。


來源:《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2014年第5期

作者:楊潔,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李傳勛,黑龍江大學俄羅斯研究院研究員



《國家人文歷史》 楊潔 李傳勛 2015-08-23 08:48:52

[新一篇] ㊙美國人拍的南京大屠殺紀錄片,日本兵終于吐口了!

[舊一篇] 老照片中消失的人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