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品好書丨《禮拜五或太平洋上的靈薄獄》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微信ID:mansuzhou

『繁華靜處遇知音,閱讀點亮心生活』


提到《魯賓遜飄流記》,大家肯定不會陌生,因為那是初高中時老師給我們列的必讀書目。這是一個激進的故事,講述一個殖民開拓者的冒險故事。可我們今天不講這本書,我們要講的是一本與它故事框架是相同,但卻是一本完全不同的書。十七世紀的笛福寫的故事,僅僅是人類對生存與意志的頑強對抗,而圖爾尼埃已不滿足僅講述故事,他要談論的是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人對自我認知和存在辯證的理解與推論。


要改編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如果沒有強大的敘述能力和重構能力,這將會是“狗尾續貂”。不過圖爾尼埃的確沒讓我們失望,他的確做到了。


不但做到了,似乎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好了。在笛福那里,魯賓遜映射著英國殖民者,生存是他最先要考慮的。而圖爾尼埃已不僅僅滿足于這些,他筆下的魯賓遜要面對的是:存在。存在,圖爾尼埃在眾多詞匯里給自己選擇了一個最復雜最具難度的工作。


在一個荒蕪的小島上。因為荒蕪,它給了一個空白的人所有可能的想象與行動空間。在這里,人類社會的建設所需要的全部元素都得以重新開掘。它包括:如何確立作為一個抽象的人的價值體系,如何實現對文明的逆向回歸,如何重建道德秩序,組織國家與政權,以及信仰……和信仰的困境。


柳鳴久把圖爾尼埃稱做“鈴蘭空地上的哲人”,認為圖爾尼埃承繼了法國盧梭以來關于社會進化論的哲學流脈。的確,圖爾尼埃獲得過高級的哲學文憑。但是,這本書卻全無那種可以預想的,學究式的理論腔調。所有關于哲學和精神探索的思考全部貫注在魯賓遜具體實在的日常流程里,圖爾尼埃只是通過魯賓遜的心理活動和他寫在書上的航海日志來討論那些極其重要而抽象的命題,這些命題寬廣而幽深:主體與客體,時間與空間,語言與表達……,如此看來,這些日志事實上已經不可能出自那個魯賓遜的口吻,但是,這有什么關系?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是一盤深謀遠慮的棋局,一次向縱深處行走的靈魂探險。明目張膽的顛覆與熔注為其構成了強大的思想張力,而它那詩意、周全、嚴密的敘述筆調又賦予了作為一部小說所可能達到的,深遂而優美,厚重而精妙的絕對高度。


在這個角度看,《禮拜五或太平洋上的靈薄獄》不再是一部一個落難海島的人的故事,而是一部具有思考的“人類簡史”。以一個人,一段類型化的體驗來寓載人類歷史體制與精神契約的成形與確立。

米歇爾·圖爾尼埃(Michel Tournier,1924—)

法國當代文學大師,當代著名的新寓言派文學的主將。他不僅是才華橫溢的小說家,而且是睿智深刻的哲學家。西方批評界對他的小說以及融匯在小說中的現代哲學思想推崇備至,評價極高,認為他以自己獨特的風格為法國小說開創了新局面。《禮拜五或太平洋上的靈薄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發表當年即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


【書中部分內容】


聯合推薦

作為一部重寫小說,圖尼埃展現了“點鐵成金手”,他將一部以情節取勝的小說,變成了一部精神的反省史詩。文明世界(屬于過去)、荒野與孤獨的時代(重建舊文明)、與禮拜五的二人世界(由對抗到融合)、禮拜五離去小孩留下的二人世界(對孤獨的重新接納,對舊有世界觀的徹底拋棄),這四個世界的漸進,共同構成了魯濱孫走向精神獨立的象征之旅。——法國國家圖書館


魯賓遜海難卻未喪生,由此而進入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是荒島,也是自己。圖尼埃借這個虛構的故事向人展示了存在與永恒、他人與毀滅的哲學思考。 ——英國《獨立報》


在《禮拜五——太平洋上的靈薄獄》里,只有魯賓遜一個人,他的行為,他自編自導自演的故事。而他卻活下來了,在沒有他人的欷歔之中。——《泰晤士報》


每個人在他身上——而且猶如超越于他之上——都承担著一大堆習慣、心理反應、條件反射、機制、成見、夢想、已經形成并在與同類反復接觸中不斷變化著的內部連帶關系,所有這一切既脆弱又復雜。——《底特律郵報》



慢書房 2015-08-23 08:54:02

[新一篇] 【聚珍·上書坊】《運書日記》:《四庫全書》“抗戰”顛沛流離記

[舊一篇] 不寵無驚過一生 豐子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