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背人類社會常理 中國就是領土強迫癥患者
有一個笑話,中國人都是強迫癥患者,地圖上的還有一寸祖宗的領土沒有掌握的自己手中,必然渾身難受。但從古代到現在一直追求著、維持著違背人類發展的統一,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ps:昨天由于后臺保存出錯,給大家閱讀造成麻煩了,小編心有不安唯有給大家貢獻更多精彩內容!中國的大一統情結,我目前能查到的出處是春秋戰國成書儒家經典《公羊傳》,后來被秦皇漢武發揚光大。
人類歷史上的大帝國不在少數。例如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蒙古帝國,幅員遼闊,輝煌一時。但為何逃不過消亡的命運。從古代到現代,從春秋戰國的百國混戰,到當前世界的百國混戰。戰國七雄的領土面積、格局,和如今西歐大國面積極為類似。中國的大一統是如此的困難,甚至難以解釋為會出現大一統思想,而中國偏偏做到了,簡直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和古代歐洲一樣,奴隸制社會和封建社會,不足以支持一個類似中國面積的大國出現,歐洲的英法德,戰國七雄的領土面積,才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國家面積。更進一步,古代中國的統一甚至不符合了人類發展規律!目前和中國面積類似的國家,俄羅斯,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巴西——他們五個都是非常年輕的國家,其中四個還是近現代移民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的國土開發程度極低,甚至不能開發。而他們最終形成當前的面積,都在三百年左右,在中國面前,連重孫子都算不上。以當前中國為例,大陸的統一極為穩定,各個省份都有相互依靠,不能分離。我們不能沒有西北的能源,不能沒有西南的勞動力,不能沒有沿海的制造業,不能沒有兩湖的交通,不能沒有東北的糧食和重工業。缺了任何一個,全國人民都要跳腳。這就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后果,整個中國連為一體,現代中國的統一不是領導或者階級可以決定的,而是社會發展、經濟分工決定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都只有一種經濟模式,那就是農(牧)業。全家吃飽穿暖什么都不担心了。我們只需要一處風調雨順、適合耕種的土地,再也不需要任何個人或者勢力對我指手畫腳。男耕女織的社會生產方式,構成中國古代最堅實的基礎,也是最恐怖的魔咒。最簡單的道理,我吃不靠你,穿不靠你,不欠不賒,你憑什么對我指手畫腳?什么!還要交稅!人類的農牧時代,就這么單純,一個自然人,在現代社會需要幾百萬人的社會圈來提供生活物資,在古代僅僅需要很少量的社會聯系就能活下去,這個聯系的最大范圍,或者說生活經濟圈,就是戰國七雄 / 歐洲大國的面積。吃的穿的自己生產,每月趕集一次,就不需要和外界產生聯系,如果遭了災害,地方官老爺調集其他地方的糧食救災,也僅僅在這個經濟圈里處理,出了這個圈子,天皇老子也和我沒關系!舉個例子,東漢末年,張魯盤踞漢中,截斷了西川和中原的聯系,西川益州經歷了劉焉劉璋兩父子的實際獨立狀態,外面打的天翻地覆,西川人民反倒生活滋潤,因為對中原的稅負都不交了,不打仗的話不滋潤才怪。益州的人口面積,超過同期的西歐國家,完全有能力自足自給,這便是中國分裂的本質——對于地方勢力而言,有個皇帝,還不如沒有。這也是我前面說的那些大帝國崩潰的原因,人類中總會存在一些超凡之人,他們一旦掌權,就會做出驚人之舉,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蒙古帝國等等,在一些強勢領導人的掌權時,可以擴張到非常驚人的地步,超出了社會生產力的限制。但超凡之人終極還是凡人,這些強勢領導人終極是要死去的,強勢帝國領袖在位,他們足以鎮壓蠢蠢欲動的地方勢力,但失去這些領袖后,新的領袖稍微軟弱點,地方勢力很快就揭竿而起。還是那個很簡單的道理——我吃不靠你,穿不靠你,不欠不賒,你憑什么對我指手畫腳!還要我交稅!你XX去死!類似的例子很多,中國數次大分裂和改朝換代,都有地方勢力的影子。漢朝的七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看上去都是皇族內部爭權,但實際上?都是地方勢力向中央叫板——我的地盤我做主,你XX滾!
在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的古代,無法支持一個大帝國的長久存在。人類社會產生的第一批國家都在水域附近,為何?因為交通方便,經濟可以相互交流,使得幾個部落不能分離,最終形成了一個個古代國家。尼羅河的埃及,幼發拉底河的巴比倫,恒河的印度,黃河的中國,愛琴海的希臘,地中海的羅馬。但這些國家對外擴張,失敗的不消說, 成功的就算擴大了領土,也不能避免的在國內形成幾個相互獨立的經濟圈,最終分裂。比如羅馬帝國分裂,西羅馬滅亡,東羅馬照樣生活滋潤,既然如此,為什么了要出兵收復故土?耗費錢糧人力?甚至導致政權動蕩,中國在圖個啥?古國中只有中國成功擴大領土,并支撐了下來,其中的艱辛,實在沉重。近現代,大航海時代后人類的生產水平的提高,經濟分工出現,大國建立的物質基礎穩固,方才出現五個大國。中國人的統一如此變態,中國人的意識竟然如此強大?居然能和社會生產力這種自然發展法則對抗上千年?僅我所知,古中國存在的經濟圈包括:關中(秦地)、中原(河南)、華北、淮南、兩湖、閩浙、川蜀、兩廣、遼東、云貴等等這些經濟圈實際上都是一個個小國,它們僅僅在政權、信念、文化上統一,經濟(生產)上相互獨立。對它們而言,頭頂上的皇帝除了戰時抵御外敵,黃河發大水救災外,就沒有任何作用。對于非黃河流域的諸經濟圈而言,皇帝更加沒用。于是,只要帝都方面稍不注意,這些地方就開始陽奉陰違。特別是湖廣,糧食產量極高,完全自足。歷朝歷代,兩湖和兩廣都是“反賊集散地”(ps:小小調侃下,還望大家勿怪)。最開始的時候,帝都采用的是鎮壓,從秦朝到宋朝,帝都直接建立在最富庶的經濟圈里,直接控制中國最肥沃的土地,讓帝都保持最強大的狀態,隨時準備鎮壓地方作亂。歷史證明,真不能太嬌慣地方經濟圈,最典型的例子是漢唐的滅亡。帝都的注意力不再是鎮壓地方經濟圈叛亂,而是拉近差距各個經濟圈不單單是不交流的問題,還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一家兄弟,一個富得流油,一個窮的要飯,這家肯定要散。這個危機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隋朝,解決的方法是大運河,代價是隋朝滅亡、全國戰亂。第二次是明朝,此時更加嚴重,經濟中心徹底南移,外加戰亂,北中國在經濟文化全面落后,以致后來科舉都不得不分區錄取,不然北方就要被剃光頭。明朝的解決辦法是遷都北京!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帝都遠離最富庶的地區,逼近戰區,好比秦始皇把都城定在廣州!在歐洲,這簡直天方夜譚,聽都沒聽說過,哪有統治者這樣搞的,所以我才說,中國的統一里程全是滿滿的血淚。孔子口口聲聲要恢復周禮(分封邦聯制),他的儒家反而最后成了中國統一的思想基礎,大一統的思想源頭。秦始皇為什么要統一六國?當時六國王室已經數百年的聯姻,類似如今的歐洲,公子扶蘇的母親,那個未在歷史留名的始皇后可能就是個楚國人,她多半因為反對滅楚被始皇帝干掉了!你可以想象秦始皇當年經歷了何等可怕的事件。隋煬帝據說是為了享樂、炫耀,才修建大運河,引發戰亂,而這條運河溝通南北,反而成為了中國統一的大動脈。中國唐后南富北窮,卻從來都不愿意放棄哪怕一寸的北方故土,。朱棣到底為何要遷都北京,他當時在想些什么?南方不穩定嗎?我看北方更加不穩定!總之,這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思議的部分,但這些不可思議最終都推動了中國統一。按照正常的歷史進程,中國很可能如其他古國一樣消亡。至少在春秋時代,他的未來應該是和歐洲一樣,成為一個松散的邦聯。今天的我們也應該和歐洲一樣,正在為了“華盟統一”無休止的扯皮。但歷史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那些不可思議的人和事讓中國突破了生產力的限制,強行統一。
鐵血軍事 2015-08-23 08:55:58
 |
相關閱讀 |
 |
推薦文章 |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