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親嘴》第四輯 有兩種啟蒙和復興擺在我們眼前 復興還是歸正,啟示還是啟蒙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復興還是歸正,啟示還是啟蒙


  有過兩種啟蒙運動,一種是建立在對信仰和道德的傳承之上的、蘇格蘭的啟蒙運動,一種是反宗教的、先在審美上砸爛一切舊世界、后在政治上砸爛一切舊世界的啟蒙運動。一種以人的謙卑和對神圣價值的敬畏為出發點,一種以對人的意志的偶像崇拜為出發點。也有過兩種人文主義,一種是有神論的人文主義,以荷蘭的伊拉斯謨為代表,他整理出版希臘文的新約,反對經院哲學對人的捆綁,主張恢復個人與上帝的活潑的生命關系。對后來的馬丁·路德產生了極大影響。另一種是我們熟悉的無神論的人文主義,每個人都活得像自己的上帝,因此到最后“他人就是地獄”(薩特)。也有過兩種社會契約論,一種是“圣約”下的契約,是以對超驗價值的敬畏為前提的人間秩序。一種是商業合同的延續,僅僅把民主視為多元利益的妥協,這種契約論或憲法觀本身就默許了背約的正當性。今天的中國,也有兩種自由主義,一種是經驗主義的,因為對世俗政治及其哲學背景的絕望,像顧準那樣“從徹底的理想主義到徹底的經驗主義”。一種是超驗主義的,相信“天賦人權”的背后有終極的神圣價值,那才是一切正當性的來源。今天的中國也有兩種文化保守主義,一是保守本土價值的保守主義,一是保守人類普世價值的保守主義。用劉軍寧先生的話說,就是更新文化,“讓普世價值在本土傳統中扎下根來”。這是一種值得贊許的中庸之道,也是我所理解的他呼喚文藝復興的本初意義。但“文藝復興”一詞,卻不足以涵蓋他的基本訴求。
  不錯,新文化運動的確是一場夭折的文藝復興,高舉普遍意義上的人的結果,是高舉出某一些人。僅有德先生和賽先生,不能帶來復興。真正的復興,是三個“R”,一個都不能少。沒有宗教信仰與道德根基的復興,沒有一種敬畏神圣價值和宇宙秩序的法治精神的復興(而不是立法崇拜和立法復興),個體與人性的張揚,只會成為一個單向度的、可怕的詞。沒有敬畏感的多元主義,任何一元都可以弱肉強食、成王敗寇。今天,肉體與眼目的欲望充斥了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整個社會。我們不能僅僅因為個體尊嚴的啟蒙,尚不能在政體上得到回應,就繼續無限高舉人的價值,而看不到神圣性在一切事物上開始撤離之后所產生的惡果。以“經濟”一詞為例,這個詞最初源于“圣經”中的希臘文,意思是一個按著善的價值進行管理的團契,也就是神的家。英文的“經濟”一詞最初出現于修道院的團契生活中。它的核心原則就是彼此相愛。而“啟蒙”幾百年后,今天的“經濟”變成了只和價錢有關,和價值無關。法律的權利話語也是如此,無限上升為我們認識人與人關系的最強勢的話語。當我們在一家餐館坐下來,我們就立刻坐實了“消費者與經營者”的關系,我們的思維方式被這種關系徹底洗腦,人與人最初的愛的關系,開始被一個以人為本的話語體系徹底閹割。
  今天,有兩種啟蒙和復興擺在我們眼前,一種是繼續以人為本的老路,一種是向著神圣的價值歸正,謙卑的領受啟示,而不是傲慢的自我啟蒙。重新找回對生命、道德和秩序的敬畏。以人為本的個人主義,是一種最徹底的實證主義,使我們無法看清人在一部憲法中的位置,也無法看清人在一場婚姻中的價值。人無法和永恒建立起生命的關系,人就沒有終極意義上的平等、自由和尊嚴。當一個只能活70歲的人山盟海盟,說我永遠愛你,就像一座只有70年土地使用權的房屋,法律說它的所有權永遠都是你的。這兩個“永遠”到底是什么意思,難道我們的愛人就像我們的國家一樣,哄我們到死?人的尊嚴和人的復興,必須要能回答這個問題。真正的文藝復興是幫助我們建立這種關系,而不是砍斷這種關系。否則就世界而言,我們被釜底抽薪;就我們而言,世界也被釜底抽薪。
  
  
  2007-1-23于成都大學
  
  此文應《南方周末》關于“文藝復興”的約稿而寫,因談及宗教復興而未能刊出。


王怡 2013-08-23 16:48:15

[新一篇] 《與神親嘴》第四輯 有兩種啟蒙和復興擺在我們眼前 人在萬物中的位置

[舊一篇] 《與神親嘴》第五輯 信仰與中國復興 什么是復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