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22)——碧血黃沙·西路軍魂(上)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1月24日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完成長征抵達陜北。當時,所謂的中央紅軍其實是一支人員不滿萬,且極度疲憊的隊伍,而陜北本來就很貧困,要想一下子解決這么些軍人的吃喝,的確是非常困難的。對于這樣的形勢,毛澤東的觀點是,絕對不能“就地取材”,兔子還不吃窩邊草呢,何況紅軍還需要和當地老百姓搞好關系,鞏固后方。于是,毛澤東的目光便轉向了與陜西一河之隔的山西省,那里的晉商聞名遐邇,雖然經過戰火的破壞,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山西依然還算是比較富裕的省份,因此,毛澤東決定東征!

不過,毛澤東東征的計劃卻遭到了當時大多數政治局委員的反對,理由是紅軍剛剛結束長征,需要休整,不應立刻出師作戰。那時候,中共黨內還是很民主的,毛澤東面對政治局的反對也是無可奈何,于是他找到了彭德懷。彭德懷替老毛說了話,很簡單——從長征這一路的經驗來看,老毛的點子一般是錯不了的。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政策,以為掩護,然后通過了“渡河東征,抗日討逆”的戰略決策,并為即將出師東征的紅一方面軍定名為中國人民抗日前鋒軍,彭德懷任總司令,毛澤東為政治委員。1936年2月20日,紅軍突破黃河防線,進入山西,閻錫山急忙向蔣介石求救。蔣介石當時也正發愁追不到紅軍呢,因此一聽說紅軍主動送上門來,立刻派出重兵增援,意圖與閻錫山聯手將紅軍滅于呂梁山下。

按照紅軍最初的戰略意圖,這次東征主要不是為了占地盤,而是為了補充給養,因此8000多紅軍在黃河東岸一路奔襲,甚至逼近太原。4月9日,蔣介石親自來到太原部署剿共,但紅軍在完成既定目標后,于5月有條不紊的渡河回到陜北根據地,結束了東征。通過這次歷時75天的東征,紅軍隊伍擴大了一倍,從山西帶回了50萬大洋,足夠三年之用,因此歷來就有人說“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而山西則是搖籃的搖籃”。

民國百年

紅軍東征之后,蔣介石在6月成立了晉陜綏寧四省邊剿共總指揮部,以陳誠為總指揮;中共則組建西方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兼政治委員,進至陜甘寧邊界地區作戰,打擊寧夏軍閥。5月下旬,西方軍出發,在此后兩個月的時間里數次克敵,攻占了很多戰略要地,并擊退了敵人的反撲,鞏固和擴大了占領區,為后來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創造了條件。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貌似又出現了曙光,但實際上,三大主力會師后陜北的情況卻更不樂觀了。一方面仍然是貧困的陜北難以保障越來越多的紅軍的生活和軍事開支,另一方面是,蔣介石于此時再次調集5個軍,30余萬人,分四路開始了第六次剿共。在此形勢下,中共中央決定從寧夏和甘西兩個方向打通與蘇聯的連系,接受蘇聯的援助,因此,寧夏戰役計劃被提上了日程。10月上旬,張學良把蔣介石的“通渭會戰”計劃通報給中共,并提議紅軍及早進行寧夏戰役計劃。中共方面則下令“三過草地”、剛剛抵達陜北、尚未來得及休整補充的紅四方面軍沿西北方向向黃河岸邊開進,準備過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

1936年10月24日,李先念率紅30軍偷渡黃河成功,拉開了寧夏戰役的序幕;27日,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率前敵指揮部渡過黃河;后續的紅9軍也于28日渡河成功。按照原來的部署,這次執行寧夏戰役計劃的軍隊還包括紅四方面軍的紅4軍、紅5軍和紅31軍,而彭德懷的紅一方面軍一部也要在打退蔣介石南線國軍的進攻后渡河西進。然而,誰也沒想到國軍由南向北推進的速度很快,中央由是決定將主要注意力集中到擊破南線之敵上,紅4軍、紅5軍和紅31軍因此奉命在河東阻擊敵人。10月29日,在紅9軍渡河成功后,正打算跟隨渡河的紅5軍遭遇了國軍空地兩線的襲擊,難以抵擋,只好倉促渡河,而國軍則隨即以飛機炸斷了渡河的浮橋,紅4軍和紅31軍因此未能渡河,且戰且退,最后與紅一方面軍會合。這樣,渡過黃河的紅四方面軍主力兩萬余人便與河東部隊被一分為二,從此開始了孤軍奮戰。

紅軍河西部隊在渡河后打了幾個漂亮仗,鞏固了河西陣地,也震懾了青海軍閥馬步芳、馬步青和寧夏軍閥馬鴻逵,但此時國軍已控制了黃河東岸所有渡口,河東軍隊遲遲不能西渡支援,中央軍委因此電令河西部隊“休息待機”。由于當地缺水少糧,實在不宜久留,因此徐向前等于11月6日制定了平、大、古、涼戰役計劃,準備進取平蕃、大靖、古浪、涼州,擴大地盤、站穩腳跟。11月8日,眼見寧夏戰役計劃無法實行的中共中央秘密制定了《作戰新計劃》,令河東紅軍進行戰略大轉移,河西部隊則向涼州進發,占領涼州,待機策應河東部隊,并將河西部隊改稱西路軍,河東部隊則叫南路軍、北路軍。對于這一計劃,河東主要領導人朱德、張國燾、彭德懷、任弼時等是知道的,但河西部隊領導人徐向前、陳昌浩等卻渾然不知。接著,河東紅四方面軍和紅一方面軍退回陜北,西路軍則在河西單獨執行打通“國際交通線”(指打通新疆,連結蘇聯)的任務,開始了悲壯的浴血西征。

1936年11月9日,西路軍兵分三路西進,與數倍于己的馬家軍展開戰斗。從11月14日到19日,西路軍右翼的紅9軍與馬家軍在古浪城交戰,幾經反復,先是占領了古浪,后遭到馬家軍反攻,力戰不敵,最后撤退向永昌。古浪之戰,紅9軍損失2000多人,達全軍三分之一,特別是電臺及技術人員損失很大,可以說是元氣大傷。撤退當夜,許多重傷員無法帶走,只好留在古浪,并留書信希望馬家軍善待俘虜,然而第二天馬家軍進入古浪空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紅軍傷員全部殺光。經過古浪一戰的失利,西路軍所面臨的種種劣勢已充分暴露:人員少、裝備差、不熟悉地形、不習慣當地貧瘠、艱苦的環境。

11月19日,中央電令西路軍暫停西進,在永昌、山丹、涼州一線建立根據地。但這一帶地形狹窄,南北都是高山沙漠,村莊零落,居民回漢雜處,實不容易建立根據地,因此徐向前等都對中央的這個命令很不理解。實際上,當時國軍在陜北集結重兵,中共中央壓力很大,下達這個命令意在擺出河東紅軍可能渡河向西與西路軍會合的假象,以使國軍分兵扼控黃河沿岸,好讓陜北紅軍主力可借機向東或向南突圍。

從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西路軍在永昌、山丹、涼州一線與馬家軍苦苦鏖戰。馬步芳看到紅軍不再繼續前進,于是大規模調集馬家軍向西路軍發起圍攻,西路軍傷亡6000余人,馬家軍也沒好到哪里去,雙方都筋疲力竭。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使正打算率紅軍主力南渡黃河另建根據地的中共中央絕處逢生。同時,西路軍也是一片歡騰,馬家軍也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停止了對西路軍的進攻。西安事變后,南京方面開始積極部署武力討伐,中央紅軍則與東北軍、西北軍訂立了三位一體的聯盟,準備聯手抗擊,于是12月22日,中共中央電令西路軍東返,意在從西面牽制國軍,以策應西安局勢。

此時河西走廊已是寒冬天氣,西路軍缺乏補給,傷員病號又多,行動非常不便,如果回頭向東,面對的將是國軍和馬家軍主力,如果再向西走,則只有馬家軍的攔擊,因此就現時情況而言,與其東返不如繼續向西。然而,既然中央下了命令,西路軍就只有執行。誰知正在大軍集結準備東返的時候,中央再次來電,說西安事變已和平解決,蔣介石已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西路軍仍執行向西打通新疆的任務。當時,中共中央還是希望西路軍能建立一塊穩固的根據地,以便萬一國共談判無果,中央也好有個依靠,不過這一來可苦了西路軍將士。

1936年12月下旬,紅軍撤出永昌地區,繼續西進,紅5軍于1937年1月1日攻占高臺,隨后西路軍總指揮部及紅9和紅30軍也到達此處。由于高臺一帶糧食較多,西路軍因此停下來進行休整,不過,馬步芳也利用這一時機調動了兩萬軍隊圍攻過來。1月5日,馬家軍騎兵偷襲了西路軍指揮部和紅9軍,西路軍損失慘重。1月12日,馬家軍又猛攻紅9軍和紅30軍于高臺,雙方展開血戰,場面異常慘烈,西路軍苦守數日,彈藥耗盡,只能肉搏。1月20日,馬家軍攻入城內,巷戰和肉搏隨之展開,最后紅軍3000多人陣亡,俘虜全部被屠殺。

此一期間,已經回到南京的蔣介石將張學良扣押,國軍兵圍西安,局勢再次緊張起來,中共中央因此又打算放棄陜北,并于1月16日電令西路軍分兵向東進行配合。

1937年1月24日,西路軍總部得知高臺被圍的消息后,急忙派騎兵支援,不料途中遭到馬家軍騎兵攔截,大部傷亡。接著,西路軍各部在向主力會合的過程中也紛紛遭到截殺,又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徐向前和陳昌浩等因此決定西路軍全軍東返,趁自己還有實力作戰之時殺回河東。從1月28日開始,集結在倪家營子的1萬多西路軍與不斷發起進攻的馬家軍進行了10多天的艱苦戰斗,西路軍血流成河,死傷無數,已經無法繼續堅守。偏偏在這個時候,蔣介石停止了對陜北紅軍的圍剿,國共開始就劃分防區進行談判,為了增加談判的籌碼,中共中央電令西路軍就地堅持。 


三鑒齋 2010-07-20 15:01:00

[新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21)——偽滿洲國簡述

[舊一篇] 民國百年(五):南京國民政府的黃金十年(23)——碧血黃沙·西路軍魂(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