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5)——南京屠城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5月14日

1937年11月,抗日戰爭已經打了五個月,中國已經丟掉了全國第一大城市上海,軍民傷亡超過200萬。不過,中日兩國卻并沒有宣戰,不宣戰似乎意味著當時兩國之間還存在一些政治斡旋的空間。“七七事變”后,日本內閣雖然在7月11日的會議上決定派兵增援華北,但仍希望“把戰事控制在平津地區”,不愿擴大戰爭,可惜日本政府的這一決定就如同當初“九一八事變”后的“不擴大政策”一樣,并沒有受到軍方的重視,因為在成功占領東北后,日本天皇等于是追認了關東軍的抗旨行為。另外,盧溝橋開戰后,日本陸相杉山元曾對天皇說,中國事件可以在三個月內解決——此即所謂日本“三月亡華”一說的由來。

“淞滬會戰”后,國軍退出上海,蔣介石開始考慮在德國的調停下和日本進行停戰談判。當時,德國已經和日本及意大利簽訂了三國條約,它愿意出面調停主要是因為中國和日本都是德國的友好國家,那時歐美各國都在國際事務上圍堵希特勒,德國因此朋友不多,所以十分重視和南京政府的關系。另外,中國是鎳等戰略金屬的主要供應國,德國希望以調停和租售軍火為交換,換取中國在鎳資源上的供應。1937年11月5日,德國大使陶德曼向南京透露了日本講和的條件:一、內蒙成立自治政府;二、華北非武裝區域擴大,主權歸南京政府,治安由中國警察維持;三、上海非武裝區域擴大,治安由國際警察管理;四、中國停止反日排日政策;五、共同反共;六、減低日貨關稅;七、尊重外國人在華的權利。

12月2日,蔣介石與國軍高級將領開會,大家一致同意了日本的條件;12月6日,汪精衛在漢口主持召開了國防最高會議常委會,也同意接受日方的條件。12月13日,南京淪陷后,日本人以為中國的抵抗已到窮途末路,于是在12月22日增加了三項苛刻的和談條件:一、在華北、內蒙、華中的非武裝地帶設立特殊機構(親日政權);二、承認滿洲國;三、中國向日本賠償戰費。日方請陶德曼將新增三項條件轉達中國,并把談判期限規定為1938年1月15日。對于這些新條件,中國沒有接受,于是日本政府開始向中國施壓。1938年1月16日,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了由大本營聯席會議通過的《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聲明》,宣布:“帝國政府今后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而期望能與帝國合作之中國新政權的建立與發展,并將與此新政權調整兩國邦交,協助建設復興的新中國。”。1月18日,國民政府發表聲明,表明了中國的強硬態度:“全力維持主權與行政之完整,任何恢復和平方法,如不以此原則為基礎,決非中國所能忍受。”。日本在中國發表聲明后即日撤回駐華大使,中國也于1月20日撤回駐日大使,兩國外交關系正式斷絕,陶德曼的調停以失敗告終。

另一方面,由于當時英法在歐洲忙于應對希特勒的不斷做大,無暇顧及遠東事務,出兵干預,因此蔣介石開始考慮請求蘇聯干涉。對此,汪精衛因担心蘇軍進入東北后,將東北交給中共,故堅決反對,但隨著國軍在戰場上的節節失利,蔣介石不得不鋌而走險,于1937年8月21日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以“承認過去沙俄占領的中國領土為蘇聯所有”為代價換取蘇聯的支持。不過,蘇聯并沒有大舉出兵參戰,只是在11月派出一批志愿軍飛行隊參與中日的空戰。11月底,斯大林拒絕了蔣介石直接出兵的請求,但加大了援助中國的力度。1937年底,國府立法院長孫科訪蘇期間,蘇聯答應向中國提供20個師的裝備;1938年3月,蘇聯又正式向中國提供了3000萬美元的軍事借款。

由于英法隔岸觀火,蘇聯又不肯出兵,中國的抗戰只剩下“焦土戰”一條路了。由于日本是一個資源貧瘠的島國,非常不利于打持久戰,因此蔣介石便寄希望于用持久戰來拖垮日軍。當然,日本也清楚這一點,所以提出了“以戰養戰”,用中國的資源打中國人的設想。蔣介石為了不讓敵人利用中國的資源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在中國各戰場大搞燒光毀光的焦土戰術,這一點我們在今后的介紹中會逐漸看到。

在“淞滬會戰”中取勝的日軍雖然拿下了上海,但其所付出的代價卻是超乎他們想象的,被此損失所激怒的松井石根沒有理會東京參謀本部11月7日發出的“驅逐上海附近的中國軍隊,以蘇州、嘉興為追擊界限”的命令,恣意獨行,于11月15日提出攻下中國的首都南京,嚴懲中國軍隊,使中國屈服的軍事計劃。11月20日,已經有日本軍隊擅自向南京進軍了,參謀本部雖然下令制止,但毫無效果。11月22日,松井石根向東京發去電報,要求軍部批準向南京進軍并占領南京;同時,日軍各部已經按奈不住,開始前進了。在國內少壯派軍人的積極支持下,日本參謀本部最終于11月28日批準了占領南京的計劃。

南京方面,蔣介石在上海失守后立即召集國軍高級將領商討保衛南京的問題,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等大部份將領都主張放棄南京,因為上海和南京之間僅300多公里,且一路都是平原,無險可守,更何況此時國軍主力傷亡巨大,急需時間休整補充。在“對日持久作戰”的大方針之下,蔣介石及其德國顧問也主張放棄南京,不作“無謂的犧牲”。唯一唱反調的是唐生智,他提出“南京不僅是首都,還是國父陵寢所在,不戰而放棄南京,對不起國父的在天之靈”,并表示自己愿意與南京共存亡。因為担心不戰而逃會遭致國內輿論的譴責,使本來就被貼上“不抵抗”、“恐日病”標簽的自己再次被指為投降賣國,所以蔣介石最后決定,在南京進行象征性的短期抵抗。11月19日,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劉興為副司令長官,并抽調剛從上海前線退下來的已損失過半36、87和88師以及軍事學院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為守衛南京的主力。同日,蘇州、嘉興被日軍攻陷。

1937年11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軍政機關開始陸續遷往武漢,國軍主力也于當日由蘇州退入江陰、無錫一帶。11月22日,宋希濂率36師殘部抵達南京;23日,日軍以主力向無錫推進,開始進攻國軍陣地;24日,國府軍事委員會正式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25日,沿太湖南岸西進的日軍分三路攻長興、宜興、在湖州附近集結,同日,無錫失守;27日,日軍兩路進攻江陰;29日,沿太湖南岸西進的日軍已抵廣德前郊,宜興也在當日失守;30日,國軍在南京城東完成布防,日軍則在當日占領廣德,直趨蕪湖,形成圍攻南京之勢。

民國百年

1937年12月1日,在攻占江陰的同時,日軍大本營下達華中方面軍戰斗序列令,由華中方面軍、上海派遣軍、第十軍組成,方面軍司令官為松井石根,同時又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占敵國首都南京。”,南京保衛戰正式開始。12月2日,日軍大舉向南京推進;4日,國軍各部陸續進入陣地。12月5日,南京守軍與來犯之日軍接戰。此間,南京政府機關已全部撤離,各路國軍陸續抵寧,蔣介石夫婦也于12月7日飛離南京,國府遂于當日宣布南京為交戰區。12月8日拂曉,日軍分三路同時發起對南京的正面進攻,至當日晚,南京所有外圍陣地均被日軍占領,日軍形成了對南京的三面包圍,守軍只剩下北渡長江一條退路。

此時,唐生智“背水布陣”,將長江的渡船全部銷毀,自斷南京守軍退路,并部軍于面對長江渡口的挹江門,下令如果有人試圖向城外逃跑就開槍阻止。12月9日,松井石根向南京城空投“投降勸告書”,要求國軍在12月10日前投降,但唐生智不為所動,下令各守備部隊“應與陣地共存亡”。12月10日,日軍對南京發起總攻,與國軍在光華門進行了慘烈的戰斗,陣地幾次易手,至12月12日,日軍傷亡7200余人,但仍沒能突入南京城內。12月12日,南京各城門相繼被日軍攻破,晚7點,唐生智下令守軍撤退,并與主要高級將領乘坐一條小汽艇北渡長江逃走。

由于當時南京三面被圍,唯一的逃生之路就是北渡長江,因此大量國軍士兵在無人指揮的情況下蜂擁向挹江門。然而,唐生智先前向挹江門守軍下達的“開槍阻止試圖出城逃跑的守軍”的命令此時尚未解除,所以守軍開槍阻止了試圖出逃的國軍,中國軍隊內部發生了沖突,最后城內國軍動用了準備進行街巷戰的坦克,擊破挹江門出城,隨后,大量逃兵和難民也乘勢沖出城外。但是這時,渡江的船只已全部被銷毀,很多人只能抓一塊木板、一條樹枝泅水渡過近兩公里寬的長江,因此其中絕大多數人被凍死在12月冰冷的江水中。另一些無法渡江的國軍士兵再次返回城中,丟掉武器,脫去軍裝,穿上平民服裝逃入保護一般平民難民的“安全區”。

1937年12月13日早,日軍進入南京,下午兩點左右,日軍先頭部隊抵達挹江門,向試圖渡江的擁擠在一起的逃兵和難民開火,持續了四五個小時,造成血染長江的大慘案,事后收得的尸體多達五萬一千余具。由于南京城內四處都是中國士兵丟棄的軍裝和武器,日軍因此認定有大量的中國軍人化裝成平民潛入“安全區”,于是開始對“安全區”進行大搜捕,抓捕曾多次襲擊日軍的“便衣隊”。對于藏在“安全區”內的逃兵,日軍一旦抓到,就立刻處死,很多無辜的平民也因此遭殃。

從12月13日攻入南京之日開始,日軍在南京城內進行了前后長達45天的屠城,這便是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在這場無法用人類的語言、文字以及智慧所及的一切工具所能描述的空前浩劫中,大量無辜的中國平民遭到日軍的殺害、強奸或搶劫。據中國政府估計共有約30萬人在這次大屠殺中喪生,而戰后遠東軍事法庭也確認1937年日軍在南京屠殺的中國人為34萬,其中被炸死或零散虐殺的約為15萬,遭集體屠殺的為19萬,屠殺場地遍布城內共12處,從北到南分別為:燕子磯、草鞋峽、寶塔橋、魚雷營、煤炭港、龍江口、中山碼頭、下關、大方巷、漢中門、上新河以及雨花臺,甚至就連所謂的“國際安全區”也難以幸免。

占領南京后,日軍一部渡江追擊國軍,進占滁縣至揚州一線,切斷了津浦線及江北大運河;另有兩個師團南下,于12月24日攻占杭州。至此,滬寧杭地區全部被日軍占領。 


三鑒齋 2010-07-20 15:01:38

[新一篇] 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4)——“八一三”淞滬會戰

[舊一篇] 民國百年(六):對日作戰的艱苦八年(6)——太原會戰和臺兒莊大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