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書評 太沉重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發表日期 : 1994.10

今天不談書,
談的是侯捷的內心深處;
也談書,談的是書的上游:
出版社以及作者。


賀元和賴明宗的文字我一向感興趣,也早邀請來風城一游 (後來才發現兩人其實對新竹熟得很,連我常去的燒餅豆漿店他們也去過)。六月底他們說要來訪,當然歡迎之至;後來聽說發行人劉瑞貞小姐順道也要來,覺得有點不太一樣;後來又聽說有一位新聞研究所的朋友同行,問號更是劃滿了我的臉。正當全國十萬學子揮汗如雨為自己的前程伏首試場的同時,五個人在新竹渡過了一個難得的午后,七月毒陽被隔絕在布簾與微微作響的冷氣之外。炎熱并沒有影響到我們的聊興,一個下午,我們聊了關於「無責任書評」和侯捷這個人,并且交換了許多意見。然後,就是各位看到的,本刊新專欄「資訊游俠列傳」第一篇的誕生。

資訊游俠

『第一篇要找一個能夠讓列傳一炮而紅的人』,賀元是這麼說的。

不知道侯捷有什麼名氣(做為一個爭議性人物大概夠得上格),倒真是希望「微電腦傳真有一個不錯的書評專欄」能夠成為事實,并且廣泛為人所知。

既然把侯捷的神秘面紗揭開了,那麼我也想以專欄主持人和書籍作者的身份說些話。

從不少次與讀者接觸的經驗之中,我發現讀者會把他所喜歡的專欄作家或書籍作者想像是「技術如神」、「大師」、「功力卓絕」、「救苦救難」的人物,并因而加諸在作者身上一些幻想和任務。尤其是熱情的學子們。這些想像誠然是對一個寫作之人最大的「甜蜜托負」,但我是不愿接受這種贊美以及責任的。技術作家 (tech. writer),也不過就是把自己的研究心得與經驗發表出來的人罷了,既不超凡,亦未入圣。做好做壞,只在於用心的程度 (也許還加上一些些「出發點」)。誰沒有獨樂樂不若眾樂樂之心呢 ? 你一定也有想將獨到心得大聲告訴全世界的時候,只要對於想發表的主題,技術上有把握,用心去寫它,就能寫出一篇中上之姿的東西出來;至於高級產品,關系到作者的文字素養與博學廣納的程度,是電腦技術與文字藝術的結合,憑良心說,的確不是人人做得來的。我常用的一個譬喻是,能夠在臺上講笑話的,是天才型老師,但是要做到四平八穩,平實穩健,人人皆可為之。技術作家本身并沒有多麼了不起,也不是什麼大人物,雖然,寫作的人都應該要知道筆下的責任,但如果作者自己談什麼拯救天下蒼生,就未免過於自我膨脹。豹死留皮的想法當然要有,那是期許自己要努力,要對得起良心。責任感多多益善,使命感太多則未必是好,總不能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應該「反攻大陸,以慰國父在天之靈」啊。

賀元說了一句我很喜歡的話:『寫書的人一向比看書的人快樂』。的確,在創作之中,我得到了全然的自主。一而再再而三地摸索別人可能的思路,揣摩如何以最好的文字讓讀者沒有任何疑慮地了解我的意思的過程中,我也得到了新的啟發。我的選材一向是很任性的,只做自己喜歡做,而且現下想做的事,不愿意受任何商業考量或人情因素或現實壓力的束縛。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我的名銜可以列出不少,卻最喜歡自由作家這一項。

對於資訊領域的寫作,我只愿意這麼說自己:『沒有別的本事,喜歡,有利於己也有利於人』。

當然,我怎麼會沒有理想 ?! 不只總統有夢,侯捷也有夢。如果有人從我的作品中擴展了視野,得到了閱讀的樂趣,并且稱許這個專欄帶起電腦書籍的評介風氣,甚至說帶來新的寫作方式和文字水準,那就是我的理想。讀友們的贊美中,凡是有關於技術的部份,我統統堅辭不受。技術好的人太多了,每一位已經在工作崗位上進行系統開發、記憶體管理、動態資料交換、物件導向程式設計的工程師,都有比我更深入的經驗。我只是細心推敲這些高階主題的入門技術,并盡量降低其門檻高度而已。非常愛護我而在言詞中時時透露敬意與幻想的讀友們,請不要用異樣眼光看我,侯捷只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如果你們說我的技術文字中有著一絲文學味,甚至一絲人文氣息,就夠我高興老半天并且忘記一切辛苦了。

各位一定不知道,賀元李靚慧的這個專欄原名為「資訊英雄列傳」。叫英雄不敢當,叫游俠我就欣然接受。啊,游俠,有著那麼一點不羈不群的味道。

不少讀者問及我的工作。我離開工研院已經兩年,現在是自由身份。研究新知、看書、寫稿、講課就是我的生活重點。好幾次不很熟的朋友詢問我的近況并聽到我已離職,目前正「家居」時,不好意思再往下問,大概怕刺傷我的自尊心。從他們一閃即逝的眼神中我看到一絲欲語還休的憐憫。哈哈,不知道大家對於所謂自由作家的觀感是什麼 ? 所謂作家就是「坐在家里頭」? 不過,說真的,如果你還能夠找到哪一個行業里有著業馀選手表現得比職業選手好,那大概就是咱們的電腦書籍作家了。這里所謂的職業選手應該說是那種持續出版,出書成為他很重要很頻繁的活動的人,倒不一定他就沒有其他職業。關於這一點當然我有我的看法,稍後再來談。

八月份三位讀者來新竹找我,年輕,熱情,充滿活力。一樣的地方,一樣地閑聊。他們一致的抱怨就是,書出得太慢,文章時續時斷。三方會診之後,終於歸納出為什麼侯捷寫東西慢的原因:我用的是 DX2-33,單速光碟,非視窗加速顯示卡。而最大的禍首是硬碟,原來我用的是 MFM 硬碟。一直知道我的硬碟有問題 (問題可多了,包括開機要開兩次,否則 D 碟 (壓縮碟) 不能正常運作;包括一使用VC++ 的 debug mode,就如老牛拉破車,讓我懷疑到底是當了沒;包括...)。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 MFM 硬碟是什麼東東,是他們臉上掩不住的驚嘆,才讓我了解那是個買都買不到的老古董。張君一直不太敢相信侯捷竟會用這種貨色,還直嚷嚷『兩條排線應該是 MFM 沒錯』給自己壯膽。哪能怪我 ?! 我還要怪那個殺千刀的 salesman 呢,竟然在這國內第一品牌的 486 機器上給我配一個 MFM 硬碟。

好啦,我們都知道原因啦。偶而文章沒出來,不能怪我。

自己一直是個硬體門外漢,對於流行更是落伍。如果就軟體開發而言,多麼新的工具版本實在沒有那麼重要;市面上太多應用軟體,我看以 MSC 5.1 搭配 SDK (四年前的玩意兒) 就可以做出來了 。如果你壓根兒就沒用上新功能的話,一昧趕最新工具的最新版本到底有何意義 ? 這話是對工程師和學生說的,但你們不能這麼反問我,我的工作就是介紹新知 (而其實我也從來不「急」著介紹)。不過硬體這邊我愿意激進一些,現下為了跑 Windows 95 (Chicago) 和 VC++ 2.0 (都是 beta),我決定添加一部 VESA Local Bus DX2-66,兩顆 540MB 硬碟,雙倍速光碟機,16MB RAM,一千六百萬色的視窗加速顯示卡。其實也不過就是現今的標準配備而已。什麼 ? 四倍速光碟 ? Pentium ? PCI bus ? 我不想當白老鼠。

關於寫作慢這件事情,現在我又得另外找個理由。

叫書評太沉重

百年老字號的 PC 期刊 Dr. Dobb's Journal 上,有一個 Programmer's Bookshelf 專欄,很專業很深入地評論電腦書籍;幾乎已具備 C++ 官方說法地位的 C++ Report 上,有一個 Book Review 專欄;C/C++ 程式員的快樂大本營 C/C++ User's Journal 上,也有一個 Book Review 專欄,比較傾向讀者來函似的讀書心得報告,每期三兩頁小規模經營;即令在不以技術文章為唯一取向 (但它還是有很多技術性好內容) 的世界第一品牌PC Magazine 上,也有一個 Read Only 小品,短小的篇幅描述新書概觀。

技術領域里沒有人不需要讀書。雖然也遇到過那種自詡從來不把錢花在電腦書籍上,并且語帶鄙夷的資訊界朋友,但我并不認為可取。資訊泛濫之下,書籍的評介實在是有必要的。再說,萬物之靈最喜歡看評論性的東西 (這一點和窺人隱私的樂趣形雖異而實相同也)。所以,雖然我很少看電影,我還是愛看影評,雖然我不常聽音樂會,我還是愛看樂評。如果主持人擁有一支生花妙筆,這些讀書專欄往往就成為雜志期刊上的熱門招牌。

各位看到,這些專欄名稱,除了 'review' 這個字眼比較重一點之外,并沒有中文「書評」兩個字那麼強烈那麼嚴肅。我的原意也不愿 (不敢) 使用書評二字,名稱之由來實因李宗盛主持過「無責任樂評」的典故,以及這個名字本身的趣味性。關於「無責任」,我并沒有「說話不算數」之意,關於筆名,我并沒有「不敢以真面目示人」之意,關於內容,則只不過就是個人的讀書心得,以及讀書過程中的情緒抒發而已。世界上并沒有「事先聲明無責任」就可以「真的不必負責任」這樣的情事。

書評要負什麼責任 ? 唯良心是耳。真正用心去閱讀一本書,把章節內容以及自己的感受無私地寫出來,就可以俯仰無愧。沒有叁雜商業利益,沒有叁雜個人恩怨,就是無私。不管詞句是否優美,結構是否精巧,立論是否絕對無瑕 (評論性文章本來就是主觀的),只要行文通暢,邏輯合理,就是一篇佳作。

文章受到歡迎與重視,是一個作家最高興的事。但是,當我聽說有人拿著無責任書評到書店指名購買外文書,心里頭沉甸甸的。畢竟,叫書評太沉重。希望朋友們把我說的話拿來做為叁考,而不是未經思考或驗證就全盤接受。你要知道,如果兩個人的意見始終一致,那麼其中的一個不必存在。

對於一個還準備要從書中學習知識的人,又如何有能力驗證別人對書籍的評價 ? 或自己進行評估 ? 如何挑選與我們隔了一層皮的外文書 ? 以下是一個方法:翻到你最熟知的一個名詞或技術主題,看看書中的解釋是否令你滿意,於是你就可以知道作者的技術水平以及寫作風格。這個方法對中文書一樣適用。作者與讀者的風格能不能吻合,就像兩人有沒有緣一樣。我不是在說笑,真的,如果語氣低俗,東拉西扯得太遠,虛字亂用,詞不達意得離譜,光在文字上就要耗費我的時間,那麼這本書不論內容如何都和我沒有緣。

邀請各領域之專家一起寫書評,是不少讀者提到的建議,也是我自己很大的盼望。光由侯捷來寫,太狹隘了。不過,我的交游沒那麼廣闊,要我出面邀請,實在力有未逮。而且,我也不該搶雜志社的責任來扛,是不是 ?!

一篇好文章

就像談「怎麼樣才能煎出最好吃的荷包蛋」或是「怎麼樣才能沖出一杯最香濃的咖啡」一樣,這實在是一個沒有定論的題目。原因是,怎樣才叫「最好吃」? 每一個人對文字都有自己的風格與體會 (作者如是,讀者如是),這可能和你的成長過程有關。好比說,「盼望」、「期望」、「希望」,哪一個用詞比較謙卑一點 ? 哪一個用詞有上對下的味道 ? 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這種語意和語氣上的微妙差異對科技文章 (不是指學術論文,指的是像咱們這種電腦期刊雜志上的文章) 有影響嗎 ? 有的!

讀者來信之中,我看到很多詞句不通、詰屈聱牙的文字,錯字別字一大落。這是咱們電腦族群的悲哀。一葉落而知秋至,這或許也是念理工科系的人的悲哀。最嚴重的文字問題就是「之乎者也」虛字用得太離譜,「其」和「則」兩個字之泛濫尤其令人難以忍受。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作者自己的水準,一是文字編輯為了中英文穿插排版的需要自行加入 (尤以雜志的情況為最),用以補齊字數,避免英文字攔腰截斷。可是我總認為,形式誠可貴,內容價更高,千萬不要以形害義才好。格式是死的,看雜志的人可是活的啊!

口語化的情況很嚴重,文字太隨性,不夠精煉。另外,斷句也是一門學問。讓我轉身隨便拿一本雜志,再隨便翻開一頁,等一等,唔,有了 (幸好不是廣告),看看這段:

...。利用這種方式可以方便使用者將慣用的壓縮程式或是自行開發的壓縮程式引用時,可以自行加入以利使用。...

改成這樣會不會好一點呢:

...。使用者打算引用慣用之壓縮程式或是自行開發之壓縮程式時,利用這種方式就可以很方便地自行加入。...

另一種極糟的情況是作者根本沒有花心思替讀者想想:『我這樣的文字會不會造成認知上的困擾』? 其實只要增減一兩個字,排列時注意一下,情況就會大為改觀。再讓我隨便拿一本書,隨便翻開一頁,等一等,唔,又有了,看看這段:

切除或是拷貝資料到一個單位格或者是多個的單位格內,首先選擇單位格的范圍,準備切除或是拷貝,和從 Edit 的功能表中 Cut 或是 Copy。

最後一句話的第一個字「和」,一定是英文的 'and',在這里應該譯為「然後」。這本書絕對是一個非常不負責任的譯者翻的,可是封面上卻寫著「xxx 作」,這是一種什麼障眼法呢 ? 中國人從來只用「xxx 著」而不使用「xxx 作」這種說法的。

上面那段文字如果改成這樣會不會好一點呢 :

如欲切除或拷貝資料到一個單位格或多個單位格內,首先請選擇預備要切除或拷貝的單位格范圍,然後再從 Edit 功能表中按下 Cut 或是 Copy。

字句的推敲與用詞的細心,為的是避免技術上任何可能的誤解,絕對不是咬文嚼字,不是舍本逐末。太多人以本能來寫作,殊不知本能和直覺一樣,大都粗糙不堪。文字如果不放個十天二十天,自己看個十遍二十遍,改個十回二十回,怎麼精煉得起來 ? 我們又不是文不加點援筆立就的大文豪。

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水準高低并不是以技術層面為考量依據。技術深淺各有所需,無所謂高下,寫作的態度與文字的格調才是最重要的。什麼是格調 ? 文字的順暢只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文字不合格如上述者,根本還沒有資格談格調。許多人以為科技文章只要傳達得出技術就好,我卻以為那是因為大家沒有看到好東西--- 技術水準 + 文字技巧 + 人文精神的上層作品。

人文精神 ? 聽起來很偉大。那又是什麼 ? 你有你的認定,而我認為只要在硬梆梆的匯流排、介面卡、交錯非交錯、物件、類別、函式...之外,前頭還能來點軟性的楔子 (注),中間有點人性的對話,就夠了。但畢竟這是傳遞電腦知識的科技文章,有趣的文字最好不要太長也不要離題太遠,那種南溟北辰天高地遠的記敘文或抒情文,和我也是沒有緣份的。(注:楔子也者,上平下銳之木片,木匠填補於松動之桌腳椅腳空隙之間,使之緊繃結實。引申為小說之引言或戲曲之開場白,有畫龍點睛吸引全場注意力之效)。

關於楔子,外文期刊上的幾位專欄作家盡得精髓,我自己覺得汗顏。以下是 Charles Petzold 的 Working with Lines And Pens Under Windows NT 一文的開場白:

當我還十分年輕的時候,我的媽媽 (她的學院生涯中有兩年主修數學) 給我上了生平第一堂幾何課程。『一條直線』,她說,『是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在想了一下子之後,我決定她說的是正確的。我那時真是天真爛漫。

歐幾里得也沒辦法說得比她更好了。他對直線的定義是古希臘幾何學的基本假說之一。如果你不接受它,你就不能夠繼續你的幾何課程。不幸的是這個世界并不受限於抽象的歐幾里得空間,直線的定義也應該加入非歐幾里得空間的考慮。例如,什麼是球體表面(如地球) 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 ? 要在地球上進行歐幾里得直線式的旅行,你得有掘地或飛行的本領。

多少世紀以來,人們相信光線進行的路徑可以定義一條直線,但是愛因斯坦告訴我們,光的前進受到重力的影響。這項宣示意義深遠...,我們甚至不可能循著一條「直線」穿越宇宙的邊界。至此,直線的定義似乎不像它們最初看起來那麼簡單。


接下來 Petzold 話鋒一轉,說道:

電腦螢幕和印表機的輸出相當具有平面性,既沒有受到地球曲面的影響,也沒有受到廣義相對論的影響。我們可以輕松假設電腦繪圖完全遵循歐幾里得的假說,以及笛卡兒的解析幾何。如前所述,直線是最基礎的繪畫元素 (真的,雖然圖素 pixel 比直線更簡單,卻不那麼有用),古典幾何中的直線是抽象的,沒有寬度、顏色、或樣式;在電腦繪圖中,直線至少是一個圖素寬,可以有各種色彩,并且可以由各式各樣的點和虛線組成。

然後,Petzold 再以柳暗花明之勢給你關於 Windows NT 上繪點繪線的技術。

這樣的文章讀起來多爽!但你也知道,這樣的作者找起來多難。如果我是發行人,我會給這種作者兩倍於常人的稿費,并且直呼賺到了。

在技術寫作領域中,有名次,也有層次,雖然一些調查結果或市場報告使我訝異 (注),但到底什麼是好東西,大家應該還是有共識的 --- 至少我固執地抱持這樣的信念。(注:一份雜志的一份報告顯示,讀者在「你最喜歡的部份」挑出了某一篇文章最後一段與主題完全沒有瓜葛的記敘抒情文。該編輯向我大嘆,不知道讀者要的到底是什麼)

讀者意見

陸陸續續收到讀者來信以及附在無責任書評這本書後面的意見回函。對該書的意見,就是對這個專欄的意見,我想,放在這里大家來交換一下看法,應該是適當的。

關於無責任書評,大家對「視界的開展」和「閱讀上的享受」,幾乎都給予肯定。「技術上的收獲」這一欄勾的人比較少,這頗令我失望。比較無責任書評和其他國外同類型文章的差異,我認為在品頭論足之間穿插技術心得是一個很大的特徵。

讀者之中常常閱讀中文電腦刊物和書籍的人很多,「偶而」乃至「常常」閱讀外文電腦書籍的人也很多 (不看外文書的人應該對此專欄沒有興趣才是);至於外文刊物,說「從未」閱讀的人倒是不少。對於中文書的看法,讀者反應最是激烈:

o. 爛
o. 少看為妙
o. 好書難找
o. 量勝於質太多
o. 寧可翻英文字典
o. 濫竽充數者太多
o. 差英文書一大截
o. 不夠廣,也不夠深入精確
o. 品質良莠不齊,令人無所適從
o. 藏私,總少了那麼一點 keypoint

至於中文書評的必要性,除了兩位讀者說『好壞一看便知,不用浪費時間評了』之外,絕大多數的人都希望看到它。我自己并非不關心中文書 (我比每一位讀者都關心,相信我),只是力雖足以舉千鈞,卻不足以舉一羽。

中文書評之出現,最大的功德應該是:促進國內的出版品質。

有一個極有趣的對比 (與無責任書評無關),一位讀者對書籍封面的經驗談是這樣子的:『封面越丑書越好,成了我們的結論。以後我們看到封面很丑的書,就會說:這本書丑得好,一定要買回去』。另一位讀者是這麼說的 :『其實我買書都是先看書皮,書的封面漂亮又美觀才可搏得我的歡心。一本漂亮內容又好的書擺在架子上,不但美觀而且也覺得自己好像散發著智慧的光芒』。一樣米養百樣人,搏君一哂。

對作者的建議,五花八門。多位朋友提到保重身體,帶給我好大好大的感動。謝謝你們。有一位讀者告訴我,他開始對古文觀止感興趣了,還有一位讀者告訴我他也很想寫點東西,但是大概要先去買本文心雕龍。一位朋友說『文章讓我不忍割舍,讀起來不會昏昏欲睡』,另一位說『當我咀嚼字里行間,心情隨您當初落筆的情緒起伏,真是人間一大妙事』,還有一位說『我有一種咀嚼技術文字的文學美感』。這些都是對本欄的最大贊美,也是我愿意欣然領受的。一個作家最感到安慰與愉快的事,就是擁有一位能夠細讀自己作品并有深刻體會的讀者。謝謝你們毫無保留地表達。

來函回覆

到底國內的電腦書籍品質如何 ? 有些什麼問題 ? 侯捷病理研究所給你開個診斷書。但是很抱歉,沒有處方。以下是我對紀俊男先生來信的回覆。醫生有能力看別人病,卻不敢說自己不生病,我亦誠心受教。


侯捷先生,您好。從未想過我會提筆寫信給一位不曾謀面的人,只是看完您的「無責任書評」一書後,受不住自己 220 毫米汞柱的收縮壓 (拾人牙慧,哈),就提筆向您「愛薩茲」(寒喧) 一下:您的作品終於集結出書了 ! (盼了好久,都成長頸鹿了)

我畢業於輔大資工系,八月初正準備至電腦發祥地 -- 美國 -- 朝圣 (在紐約念碩士)。平時嗜好無他,如蟑螂般爬行於重慶南路各大書局爾。當我看到天龍書局架上擺了一本書皮「簡單樸素」的「無責任書評」時 (據我那一狗票兄弟研究,封面越「丑」的書通常內容越令人肅然起敬...呃...您的書雖然兩者兼具,但重點是後者),除了提醒自己繼續呼吸外,接著就是替天龍書局「出清存貨」(我買下五本,準備分送親戚五十,朋友六十)。您放心,誰拿您的書去包油條我就跟誰翻臉 (笑)。250 元一本 ? 太便宜了 ! 我只花 250 元可省下買錯原文書的千把塊錢 ! (您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功勞不可沒)

我想以上這些贊詞您大概聽膩了,再說一遍無非是希望當您餒於少數 (我猜的啦) 批評或因截稿壓力而想用原文書咂死桌邊的狗時,別忘了有一群沉默、支持您的觀眾。中國人總是沉默的,是不 ?

常聽您提及國內某些中文書品質欠佳,若干出版社未嚴守最後一道關卡,致使國內鮮見可咂響地板的經典名著。又見您提起國外的「同僚審查制」,不知可否請您談談一本經典名著應如何誕生 ? 我指的是就您所知提出國內出版社在校稿、審查部份有何通病,還有國外有哪些值得師法的地方等。或許經由您的介紹,可喚醒這群全世界最有忍耐力的讀者,起來向出版商要回他們所應得的權利也說不定。還有,也請您談談您覺得一本好書應具備哪些條件好嗎 ? 小弟盡量挑這些不需勞力就有稿費的主題請您發表,夠意思吧 ? 我可不像那些嘴巴說小心身體,卻左手康具特、右手原文書,要您「喝了再上」的沒良心讀者喲 ! (嘻 !)

末了,真心期盼您小心身體,書評幾期沒寫沒關系,我們這些「忠貞黨員」會諒解的。期待您更好的作品 ! 忠實讀者 紀俊男 敬上 83.7.22


紀俊男先生 :

您的來信,我在十分鐘內看了三遍,相信今後也會在夜深人靜自省時刻拿出來回憶。侯捷不是一個能夠好好隱藏情緒的人,看到十分尖銳的批評我的手會發抖,看到十分溫暖的問候我的手也會發抖。那十分鐘里我的手是抖的。

首先,恭喜您繼續深造,九月中旬我將去美東,主要地點也是紐約。

讀友的來信中很少能看到文筆像您這麼好又幽默的,足下幽默的格調與無責任書評遑不多讓。看到「封面很丑」,我的心在收縮;看到「內容令人肅然起敬」,我的心又大大地膨脹。看到您信中第二頁關於出版界與好書,心情又轉為嚴肅。

誠如我說的,愛護這個專欄并且把它表達出來 (這樣我才會知道啊) 的讀友,實在是本書問世以及這個專欄繼續下去的最大支持力。雖然有踽踽獨行的勇氣,讀友的支持才能使我更積極。潮打空城寂寞回,是顧盼之間我的目前心境。寂寞心情不是因於讀者的寡言,像您這樣有深刻感受并且不吝給予鼓舞的朋友,不必太多就足以支撐我的理想。

國外電腦圖書出版社大多有所謂 peer review 的制度,或者公司內部自己有編輯。這里所指的編輯是指技術編輯,不是文字或美工編輯。我常批評的是,國內許多出版社對於書籍沒有審稿能力,又不愿花錢請人審稿。彼等對書籍的態度是「任由市場淘汰之」。望之儼然,實乃遁詞。出版社之運作以及經營手法并非一般人想像中單純,你絕對不會知道,一定規模之後,一家出版社必須每個月有固定的出書量才不致在店頭書架的展示空間保衛戰中鎩羽。這意味什麼呢 ? 出書量必須永保扶搖之姿。然而當創作能力或是出版品質沒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卻把出書量視為一個必須達成的市場目標,而不是一個水到渠成的結果時,乖乖,真是可怕。

無論彼等有多少營運上的理由,我絕對不能同意把選書的責任完全推給讀者。我也絕對認為業者不應只把書籍當做純粹的商品,商品之外更應有責任感與道德心。我們對商業道德的認知是什麼呢 ? 如果是食品,我會說至少不能危害人體,成份的標示要誠實。至於好不好吃,關系到每個人的味蕾結構,海畔尚有逐臭之夫呢。同樣的要求完全可以適用於精神糧食,出版社絕不能說,反正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只管出書。如是,則未被淘汰之前所造成的污染該當何如 ? (至於對環保的污染,社會成本的付出,陳義過高,不敢再言)。

業者或謂,推出 100 本 C/C++ 書,讀者可以有 100 種選擇。如果這 100 本書各有特色,譬如說有的專注在指標與陣列,有的資料結構講的很棒,有的對通盤觀念描述得很好很適合做教科書,有的范例程式又好又多,有的深入 template 和 exception handling 高階技術...,那麼當然這 100 本書是讀者之福。問題是,業者的不設限不只針對主題,也開放給品質(根據事實我做出這樣的結論)。讀者看了其中 99 本之後 (你的運氣實在很差),終於找到一本品質不錯的書,這個時間與精力的損失,以及在你喊 eureka 之前花在其他不值一哂書籍上的金錢損失,自認倒楣嗎 ?

錯把魚目當寶珠,人皆有之,這種精力財力與時間的耗損似乎成了必須繳納的學費。相信你有和我一樣的經驗,書店中站了五個小時,只希望快快從壅擠的人群刺鼻的汗臭冷氣不足的空間中結束酷刑。回到家中洗個澡泡杯涼茶安頓身心之後,攤開書本三分鐘便捶胸頓足,懊惱為什麼在書店中看不出所以然來。

其實不怪你!

如果你買的書與你的現時需求或技術層次不相符合,那麼的確這是求知過程中該繳的學費。可如果買的書內容誤謬、詞句顛倒、章節雜亂,明顯是「專業作家」反應資訊市場快速變遷的慣性作品,那麼責任應該由作者以及出版社來扛。在我眼中,許多專業作家只是「專門以此為業」的「作者」,談不上「有專業水準」的「作家」。尤其在獲得經濟利益後不能把持自己的人,以書多為先,以商機為先,以書海戰術為最大中心思想與戰略武器,那就糟糕。這時候業馀選手的表現就比職業選手搶眼了。也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情形,親朋好友外戚小舅齊襄盛舉。引薦之人自己必須知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對一本爛書而言,讀者就是可憐的伯仁。

業者說他們也會請老師或工程師朋友幫忙看稿。證之實際書籍品質之後,我看落實的程度堪虞。若是以一種「靠交情」的方式請人看稿 (如果真的有請的話),誰會在沒有報酬的情況下用心看一疊事不關己的書稿呢 ? 一本書可是洋洋灑灑數十萬字呀。我們可以推論,審稿制度并不真的被視為重要,所以不被認為應該付費完成此事。至於付高額費用請真正的專家提供真正的高品質服務,恐怕更是天方夜譚。至此,書籍的品質控制就全在作者一個人手上了。

前面提的都是關於審稿。校稿呢 ? 各位認為我們的書籍有幾校 ? 我并不吹毛求疵,我也有校稿的經驗,深知完美無誤之難更在蜀道行之上。但是手上的一些書(以應用軟體使用手冊之譯作居多) 令我們懷疑即使曾有過一校,也是在半夢半醒之間完成的。校對方面,我認為作者自己要負絕對的責任,沒有理由推諉給任何人,包括你的編輯、你的秘書、你的學生、你的妻子 (或先生)。我還看過名作家的一本書,序文的最後一句話還沒說完,突然就斷了,接著就是簽名。發生了什麼事 ? 七級地震嗎 ?

一本好書,我想,在電腦領域,第一要件就是作者技術要夠,不要自己有 30 分實力卻想寫 100 分的東西。這有一點邏輯上的詭譎,你一定會想 : 豈有作者認為自己只有 30 分的呢 ? 雖然很難證實,但一年出書十數本 (乃至數十本) 的作者,以及大大小小樣樣精通的作者,如果不自知自己其實只初通 30%,我真的會為他們的無自知之明更感難過。我是一個有寫作經驗的人,知道用心寫一篇文章需要多少心血和時間,遑論是一本書!資訊世界瞬息萬變,難道這些年紀不大著作卻將等身的先生們都不需要充實自己了嗎 ? 雖物有同類而殊能者,上天卻不可能獨厚一個人太多。(我是根據實際產品的品質來做這樣的非難。如果真有天才一年出書 20 本,本本好書,我還是心服口服的)。

好書的第二要件是用心編排。對書籍主題完全陌生的讀者在這一點上可能很難評斷得出來,新鮮人只有被牽著鼻子走的份。我所謂的編排是指章節的順序、前後的呼應、索引的建立,甚至圖表的位置、圖說的內容,使一本書看下來環環相扣,水到渠成。編排可分兩部份,章節的安排是作者的責任,整本書的賞心悅目則是文字編輯與美工編輯的責任。但是讓我們想想,每月寫一本書的作者,和手上永遠有三十本書等著的編輯,怎麼可能把此事做好 ? (我舉的這些數字都不是胡亂說的)

好書的第三要件是行文技巧與文字格調。一篇好文章,最好先有個引子,然後再開始正題,小標與小標之間必須互相輝映,最後還有觀念的總整理。把文章放大到書籍,規模雖異,道理實同。至若論及用詞之高雅貼切,字句之反覆琢磨 (以避免任何可能的誤解),已是奢望。談到格調,難免傷情,人各有體,我向來甚少觸及此敏感地帶。今天之所以講這些,是因為您問我,「我」所認為的好書條件。就文字水準而言,我們的中文書 (和文章) 可分四種,一是冷面撲克型,不帶任何感情,沒有任何技術以外的潤滑與承先啟後的轉折;一是新新新人類型,時而打油詩,時而當令流行用語;一是渾然忘我型,時而五柳先生傳,時而游褒禪山記,笑傲江湖縱橫古今,南溟北辰天高地遠,有的作者拉不回主題,有的作者根本不想拉回主題,不論文筆好壞或言之有物否,在電腦書籍或電腦雜志上看到這種文章都令我覺得不對勁兒。有心以活潑文風創造風格者應該見識一下第四類型,諸君試讀一讀微電腦傳真七月號的「電腦傷害誰該負責 ?」(作者 Bill Machrone,譯者張延華),你就會知道什麼是高水準的文字: 言之有物,趣味性離題不遠,旁徵博引,幽默性處處可拾 --- 是皮下三公分的幽默,不是皮上一公厘那種。該文令侯捷掩卷,自嘆難及 (功勞簿上譯者應有一份)。

到底格調是什麼 ? 幽默又是什麼 ? 幽默不是說笑,是表現一個人的內涵與智慧的機智與思維。但是,幽默背後隱藏危機,可能讓你踢到鐵板,因為每個人對幽默的品味和尺度大不相同。所以,格調雖然自有公論,對不同階層讀者的吸引力卻是不能論斷的(猶如你小學看 xxx、中學讀 ***,大學接受 ### 的洗禮)。

公開回您此信,可預期的後遺癥是,再沒有出版界雜志界的朋友愿和侯捷閑話家常了。飲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我是沒有關系啦,我的牛肉面煮得還不錯。

侯捷

一本書之沒有 peer review,就像一個人之沒有良師諍友,一樣地危險


侯捷 2010-07-23 07:40:09

[新一篇] 資訊游俠列傳 探訪侯捷的天空

[舊一篇] 回顧十六 展望三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