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黃帝內經》,或許已不被太多人所熟知,但《黃帝內經》的醫學、心理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等的學術理論學說卻始終影響著幾千年后的當代世人。那么,就讓我們沿著古人的足跡進到這個寶葫蘆內去挖掘那早已被人們淡忘了的人天奇秘吧。
《黃帝內經》涉及面之廣、之多、之深、之神許無法通過短短幾篇文字所能容括的,那么,在這里,我想首先介紹予各位的是《黃帝內經》之‘仁者壽’。
仁者壽——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觀念,有專家指出:一個人的胸懷與他的壽命息息相關,胸懷寬廣者益壽,反之,胸懷狹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
人的正常壽命是多少年?古籍《尚書》曰:“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人的五福中有三項與壽相關,且壽列為五福之首。“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敬也;恕,仁也,忠,即:忠於國家、民族、忠於信仰、忠於事業,這種忠往往呈現出一種正氣、一種浩然正氣,這種可充塞天地的浩然之氣是健康長壽的秘密之一。
儒家認為:養生要從道德開始,儒家的修身是為了發揚人的善性,而清除心理的障礙是為達到心理平衡,儒家注重道德、精神方面的修養,即“正心、誠意、修身,”當然,儒家的道德、精神修養不完全是為了養生,而是為“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忠誠、仁慈、寬厚、有道德與充滿浩然正氣無疑有益身心健康,有學者指出:“君子也有憂慮愁煩麼?”答案是:沒有。君子的修行樂在於修行的過程,而不在得與不得,因此,君子者終生樂觀。孔子指出:君子不憂、不懼、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一個君子襟懷坦白、光明磊落、為人正直、沒有無端憂慮,“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這樣,五臟之氣安定便能夠健康長壽,但最主要的是:調氣、調神、入靜。
《內經》認為:人的生命組成有三元,即:形、氣、神,形,便是有形的生命活動方式,是生命的載體;氣,便是無形的生命運動方式,是生命的根本;神,便是靈魂的生命活動方式,是生命的主宰,最重要的還是清靜。清靜、內守,便能使神氣相和,讓人保持在一個和諧狀態,強調心理養生,精神養生。
《論語.雍也》記載:粗食淡飲,居於陋巷,正所謂“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仁人之所以多壽者,是因“外無貪而清靜,心和平而不失中正,能取天地之美,以養其生,夫道者年皆百數,”就是說:懂得并遵循養生之道的人都可活至百歲以上,《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精神,在養生諸原則、方法中乃首要,《黃帝內經》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要求人安定情緒、不貪欲妄求、心中安祥平和、沒有恐懼焦慮、無思想之患。精神守於內,疾病便難以入侵,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安定且平和的精神狀態是使人保持健康的重要前提。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定義為:健康,是身體、精神、社會的安定狀態,并非僅僅處於疾病或病弱的狀態,由此可說,不生病的人不一定是健康的人;而一個健康的人一定是身心健康的人,但,精神健康是第一位的,《黃帝內經.靈樞》指出:“喜怒不節則傷臟,”喜怒的情緒沒有節制,就會傷害五臟,“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悉去,”《內經》特別要求人們要恬淡虛無,恬淡就是要心里安靜;虛無,便是沒用的別想,要正直專一,只有精神專直,人的氣血才會調暢,壽命自然也會延長。
醫學、心理學在西方的歷史并不長,《黃帝內經》對心理因素與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與預防的關系作了精彩總結,給人類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不虛弱,它應該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三方面完好的狀態,外加道德健康,一個仁慈、善良、心胸寬厚的人、一個正直坦蕩、光明磊落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當是符合養生第一要義的人。
心里要恬淡虛無,那就是一種坦坦蕩蕩、心情平靜、精內守、神內守,精神要靜下來,要對外界事物有一個正當的認知。
什么是“仁?”孔子曰:“仁者人也。”這個人不是純粹自然的人,而是置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是合乎倫理道德的人。仁,又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這個關系所呈現的正是倫理道德,儒家重視人的道德情感,作為“孝悌”,即:愛父母兄弟的自然情感,被儒家提升為“為仁之本。”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作為人必須為仁,否則就不是人,是畜生,“道”即:人道,儒道便是人道,仁,作為儒家道德內容的第一層次,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憐憫關心他人是仁的開始,孔子曰:“仁者愛人,”即: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定是關愛他人的人,這就是德,德有量的區分,關懷自己的親人是德、關懷普天之下的人是大德;愛家是德、愛國是大德,儒家有家國同構的理念,愛國就是愛家,國盛家興,國破家亡,這是一個從古至今人人皆知的道理,這樣,仁與德便融合一體了。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還說到:“大德,必得其壽。”道教引進儒家思想化為“善”,《太平經》告誡人們必須“上善”,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就是不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道教認為‘行善積德’是“得道”的必由之路、是長壽、長生的基礎,全真派更以“真功真行”兩全者為“真人”,真功便是修得善心,真行便是行善,德性高、功力便大,就得長壽,道教就突出多行善、多積德、講求多做善事、多做好事、以百姓為本為善。
所謂善,不是指對自己有利的事,這不叫善,對民眾的、對大家有利的事,按道教講,對眾生有利的事才叫做“善”、叫“好事”,好事做多了,便悟到長生之道了,也便得道了。
何謂“全真”?即:一絲一毫不假乃為真,要達到真就要去除情外之情、意外之意,那就是要以百姓為本。《千金要方》指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說的就是:不修德行、不樹立一個高尚的道德觀,就算真有玉液金丹長生不死之藥也不能使人長壽,不斷修養道德,不作祈禱也有福,不求長生壽辰也會延長,所以,道行修養是養生的大旨與關鍵。
道德與生命密切相關。可以想見,當一個人的精神境界達到外逐榮辱、內忘身命、嘔心瀝血等這樣的一種層次時候,可以釋放出怎樣的精神力量。
愛,可以無邊無涯;善,可以包容天地。
仁武 2013-09-01 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