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已知,調動儲存
“已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試題提供的“已知”,如題干要求、標題、作者、寫作題材范圍、寫作時間、注釋等;二時考生個人的“已知”,對作者這一作品和其他閱讀經驗,對所寫的題材、寫作的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辭知識、寫作知識、直接抒情、間接抒情、象征、對比、襯托等手法,詩歌的傳統、風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經驗。
目前現代詩歌鑒賞題干要求多是逆選,這有助于考生利用三項正確選項理解詩意;標題、作者、時代、題材、心境及各種有關知識這一“已知”要密切聯系課本學過的內容(如做1999年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就應聯系學過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老師補充過的內容,自己課外閱讀過的內容,影視中欣賞過的內容(如要考到余光中,可聯系春節晚會上臺灣凌峰曾唱過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這樣積極地把自己的經驗儲存調動起來,為下一步仔細體味作準備。
二、把握意象,體味詩情
“意”是作者表達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體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頭腦中所形成的、客觀形象和主觀情趣的有機融合,也指傳達在作品里的、包含著主觀思想情趣的具體形象。如《我愛這土地》中的“鳥”、“土地”、“河流”、“風”、“黎明”,《金黃的稻束》中的“稻束”等就是寄予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具體可感的事物,即為意象。詩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數直接抒情,絕大多數都要為情感的抒發找個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體的“象”。要體味詩情就必須解開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讀詩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須在利用己知的基礎上初步把握詩歌的風格、情感基調。詩人描寫的圖景是與其思想感情和諧統一的,美景當然流露喜愛之情,但情哀之時美景含淚,如“感時花濺淚”;心涼之際美景卻又倍受詰問,如“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里的意象“花”“紅藥”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體味詩情,首先要充分運用聯想和想象。從想象中體味形象,對詩人的想象活動進行再經歷和再體驗。讀《我愛這土地》,順著詩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鳥,體味喉嚨為什么會“嘶啞”,愛國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現在眼前。因為這首詩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為土地、河流、風和黎明歌唱,死后連羽毛也奉獻給土地的多情鳥。讀詩的全過程,想象活動都是圍繞這只鳥的形象而展開的。對于詩歌中的愛國主義激情的把握,是通過對這只熱愛土地的鳥的想象而獲得的,離開了想象將一無所獲。
體味詩情,還要善于在詩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詩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更深入詩情,就要把詩歌所提供的含蓄的東西“泡”出來。就是說,要把詩人由繁復的生活現象加以精煉概括的東西,還原到它原來的狀態中去。如《金黃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內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體味詩情,要能從含蓄中咀嚼真味。優秀的詩歌總是避免平鋪直敘。詩人只是含蓄的點撥你,然后給你以天女散花般的想象的自由。要善于咀嚼、尋找并最后判斷詩人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蘊涵的情思,鑒賞活動不可停留在表面意思的理解上。《金黃的稻束》是寫母親的美麗還是寫母親的疲倦?咀嚼出這一點,對第10題的D選項的判斷有很大的作用。
最后,體味詩情,不可忽視詩歌感情的兩個作用。一是動力作用。詩人把最真、最美的濃烈的情感融入詩中,使詩歌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2000年春京皖卷所選杜運燮的《雷》。二是線索作用。當然,要準確地把握意象、體味詩情,還要利用選項協助推敲。
三、品味語言,挖掘詩美
詩歌難于解讀,首先含蓄在意象上,其次含蓄在語言上。詩歌的語言不同于一般的記敘描寫性語言,更不同于一般的議論說明性語言。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個性化的,比一般語言更含蓄,它的表達往往是非直陳式的、反常化的。
非直陳式的,指詩歌語言多通過比喻、通感、雙關、隱曲、用典、象征等方式表達語意,從而使人感到含蓄、朦朧、多義。如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就用《詩經》的典,“蟋蟀不僅是客觀自然中的物體,更深的寓意是反映我們民族共同的心理狀態,反映我們中國人共同的血緣和共同的文化”(教參);再如惠特曼的《啊,船長,我的船長》“采用了整體象征手法,把美國比作一只大船,把林肯總統比作這只船的船長,……詩人形象而又鮮明地表現了對林肯的敬仰愛戴和對林肯之死的無限悲痛”(教參)。
反常化主要指詩歌語言的跳躍使得句與句不像其他文體那樣連貫、符合語法規范與邏輯思維規律。《就是那一只蟋蟀》寫蟋蟀“一跳跳過了海峽”絕非實寫,而是夜夜召喚游子歸來的濃濃的鄉情的替代物。《金黃的稻束》對中心意象“金黃的稻束”視覺與聽覺兩種感受截然不同的描寫,就體現了語言的反常化。
鑒于詩歌語言的以上特點,在品味時就要善于從簡約中猜測主題,從跳躍中填補奧妙。
詩美的含蓄的外衣背后,解開了意象,透視了語言,詩歌的音樂美、圖畫美、情感美就呈現在讀者的面前了,至此,讀者完成了作品的情感移植。
四、了解設題,發現障礙
這則方法主要針對逆選題錯誤項的設題技巧而言。歸納此類題的一般設題技巧,及早發現選項障礙,對于答題是有幫助的。一般說來,此類題設題障礙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曲解字句;無中生有;張冠李戴;無限拔高;魚目混珠;故意反說。這些從上面對試卷的分解可以驗證。
《中學語文》武漢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郭家海20012001 作者:《中學語文》武漢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郭家海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