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后粵港經濟合作關系前瞻 喜迎香港回歸祖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改革開放以來,粵港經濟合作關系日益密切,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關系。1997年7月1日,我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粵港的經濟合作如同香港與內地其他地區的關系一樣,發展為一個國家主權內部,實行不同社會制度的兩個不同地區的關系。只不過因為地緣、人緣關系,粵港經濟合作關系變得更加密切。這種不同的社會制度的兩個不同地區的關系,可以得到同一中央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使兩地經濟合作得到廣泛和深入的發展,粵港兩地經濟合作關系變得更加密切與融合;兩地合作中需要政府之間協調的重大問題能夠順利進行,消除了過去英國管制香港時期兩地協調發展的障礙,使合作可以順利和有效地進行。在上述前提下,香港回歸使粵港兩地經濟合作出現一些新情況、新走勢。
  一、粵港在經貿合作上向新領域、新形式發展。例如廣東的企業集團可與香港中資企業合作開拓跨國經營和探索新路子。’97前后,香港中資企業運用商品經營與資產經營相結合方式,利用香港資本市場,使自己的實力迅速壯大起來。香港不少中資企業在近幾年致力于企業化、多元化、集團化和國際化建設上卓有成效,已經成為名實相符的企業集團。通過對境內外,特別是對內地有前途的企業,用收購、兼并方式納入自己范圍內整頓、經營,待經營成熟、壯大后,選擇好時機,分拆上市,再壯大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集團自己在境內外已建立起各種生產基地、金融機構、運輸公司、銷售渠道及國外分銷中心,形成生產、運輸、銷售、融資一條龍發展。這樣的企業集團跨出海外,進行跨國經營,就踏實得多。內地大企業集團及有實力的專業外貿公司可以與之合作發展跨國經營或學習它們進行海外經營之道。
  香港中資企業在內地進行收購、兼并、分拆上市等業務,可以幫助內地企業明晰產權、重組企業、改善經營,真正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對企業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可以帶動國企改革。
  二、當前,香港和廣東(主要是珠江三角洲)的制造業都處在升級換代的轉型期,粵港合作發展制造業的瓶頸,已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環境的硬件)為主轉向有關政策、市場、技術和人力資源諸因素(投資環境的軟件)為主上。我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進行政策調整是無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我國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實行國民待遇的過程中,會修訂許多80年代制定的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商對政策風險的預期。廣東是內地吸引外資最多的省份,因此受這方面的影響也較其他地區大。市場方面,“廣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內,技術工人、管理人才、熟練工人缺乏,外來人員、本地人員和香港投資者、管理技術人員之間的關系比較微妙復雜,內地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有待進一步挖掘。粵港兩地科技合作仍處于探索階段,科技對制造業的促進作用尚未較好發揮。上述情況表明,粵港合作發展制造業的困難主要存在于軟件方面,硬件目前退居相對次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軟件因素的完善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比硬件的改善難度更大、時間更長、工作更細。當前,廣東大部分地區普遍仍把政府的工作重點和主要資源集中于搞硬件的完善,往往忽視或無法進行軟件的配套改善。如果不及時處理好這個問題,粵港制造業今后的發展無疑將受到阻礙。因此,目前廣東要花大力氣在政策、人力資源、科技和市場四個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夠有利于珠江三角洲制造業走上升級轉型繼續發展之路。
  三、要以貫徹“一國兩制”的高度來確保香港獨立關稅區的職能。回歸后,香港仍實行自由港政策,保留獨立關稅區的地位,繼續保留在世界貿易組織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國際經貿組織的單獨締約成員身份開展工作與活動,內地任何系統與機構都不應干預、削弱它的作用,這是關系到香港經濟能否獨立發展的重大問題,亦關系到如何發揮香港作為內地對外經濟的橋梁作用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內地報刊書籍在理論和文字表述上,恐怕也要策略一些,盡可能不要混淆獨立關稅區與經濟特區、內地的區別,以免影響香港在國際上獨立關稅區的形象和職能。
  四、香港回歸后,粵港間的科技合作將加快發展,但同時要清晰地認識到,這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需兩地政府、科技界、工商界、教育界等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由于香港政府歷來甚少投資于科技,科技經費開支僅僅占香港GDP總值的0.58%,遠較歐美發達國家和韓國、新加坡、臺灣低。而港府的財政政策歷來把“量入為出”、“謹慎理財”作為金科玉律,實行的是“積極不干預”的經濟政策,因此被譽為是世界上經濟最自由的地區,港府的各級官員絕大多數均接受、認同這種管理理念。設想短期內特區政府從根本上改變科技投入,大力投資科技事業,可能性極小。而且高科技屬于高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兩地政府要十分謹慎地選擇適合兩地情況、具有廣闊前途的行業,然后再加以有力的扶持。這樣通過政府担當起“開路先鋒”的作用與市場力量相結合,探索出一條合適的發展道路,為粵港今后的全面合作注入科技動力。
  五、香港回歸后,粵港在服務業方面的合作將迅速大量地增加,實現香港向內地的“第二次產業轉移”(“第一次產業轉移”是指制造業大規模內遷)。香港是個典型的服務型經濟,第三產業占GDP總值的八成以上,目前由于香港本地的經營成本太高,許多需要大量人力、空間和資源的服務業,同制造業一樣,難于在本地繼續生存和發展,要向外遷移,其中大部分將遷入與香港毗鄰的廣東省內,深圳和廣州將是最集中的地區。從而形成香港為中心,廣東各地為擴散點和支持基地的服務業合作經營方式。特別是在金融、信息、商貿、旅游等服務行業的分工協作體系,將進一步細分和完善。
  總體來看,香港回歸后粵港經濟合作前景是機遇與困難并存,但是兩地合作將在統一的中央政府領導下,不斷地克服困難,在新形勢下,以新的發展形態進一步鞏固合作關系,達到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標。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港澳研究所)*
  
  
  
羊城晚報廣州⑺F14特區與開發區經濟雷強19971997 作者:羊城晚報廣州⑺F14特區與開發區經濟雷強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9:27

[新一篇] 商品經濟的哲學透視——商品經濟文化導論

[舊一篇] 國債市場將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的基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