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我國基礎教育正進行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這給我們的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課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操作。從理論上以及實踐的經驗上來看,教師本身能否跟得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改革的成敗。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涵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各種教師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
一、中學歷史教學應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回顧20世紀教學所走過的路,大體沿著“知識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發展軌跡。當代教學應致力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其最大的特點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過知識、技能的傳授,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潛能,實現育人的功效。
傳統的歷史教學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要求歷史教學與時代發展同步,要求教師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通過歷史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豐富的歷史知識,更要重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和實踐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另外,通過歷史教學,使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二、中學歷史教學應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
傳統的歷史教學,存在著教師過多地講解、分析和說明的情況,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少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容易養成思維惰性,學生的思維逐漸鈍化,從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担心學生不理解史實,于是就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葉圣陶說過,他并不稱贊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從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要看“學”。而且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上來看教師怎樣教。要看教師怎樣從探究問題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主動、深入探討歷史問題的機會,如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展。“以學論教”可以使教師越來越關注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手段、方法,使學生學得主動,在課堂上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中學歷史教學應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
“重結果輕過程”是傳統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弊端。具體表現在教師在教學中大量講授課本的顯性知識,重記憶輕探究,重結論輕推理,刻意追求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這種只注重結果的做法必然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質量。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認知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體地建構的,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
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需要和體驗,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課程教材的知識或結論,更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一種學習的載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得出結論,即把教學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教學實踐表明,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思想觀念才能得到提高,只重結論、忽視過程的課程與教學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歷史教師不應局限于以往“史論結論”“論從史出”即以史論相結合的傳統的教授方法,而把教授的重點放在史論結論的過程中或論從史出的過程中,這樣更加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中學歷史教學應從教師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
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于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個性的張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的轉換,由教學中的權威變成合作者,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于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和對話的教學關系,也是未來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
五、中學歷史教學應從單一的教學方式轉向運用多樣化、現代化的教育技術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是傳統歷史教學方式的真實寫照。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課程教學目標相聯系的。現代化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而且是教育變革的動因,因為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將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其所具有的信息存儲量大、檢索方便、互動性強的特點與歷史教學的需要結合起來,探索歷史教學的新途徑。
六、中學歷史教學應從評價模式的單一化轉向評價模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歷史教學評價往往以歷史知識的掌握作為評價的唯一尺度,這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潛能,使他們成為應試教育下潛在的犧牲品。真正的評價應該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
現代歷史教學評價不僅要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歷史技能的掌握和態度與價值觀的變化等方面,還要注意考察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和方法。評價方式也要多樣化,要綜合采用觀察、記錄、調查、訪問、討論、作業、測驗、考試、評議、檔案、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不僅要重視量的評價,還要注重質的評價。目前可借鑒的方法有:個人代表作品法、觀察法、學生自我分析法等。評價的功能要由側重甄別篩選轉向側重學生的發展。另外還要強調評價的真實性和情境性,不僅要重視學生解決問題的結論,更要注重學生得出結論的過程。
任何課程要發揮其效能,都必須透過教師的運作和學生經驗的建構。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體現出崇高的師德,發揮育人的功能;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實現自身的發展和提高。總之,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步伐一致,齊頭并進,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飛躍!
歷史教學問題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金娣20032003金娣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管理系 作者:歷史教學問題滬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金娣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5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