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形而上學在當代的命運筆談  形而上學與人的本性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03)01-0010-13
  哲學從通常意義上被稱為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從歷史角度來說一般有兩種解釋。可以說,形而上學乃是哲學的根本性質,也可以說“形而上學”是哲學在某一特定發展階段中所確立的理論形式。從前者來看,形而上學是哲學的根本性質,也是人的本性的根本體現。從后者來看,形而上學只是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一種理論體系。形而上學作為“曾經是”的哲學,只是反映了形而上學規定的“形式”方面,因此成為歷史上“特定形態”的形而上學。從今天的認識水平看,“曾經是”的形而上學只是人最初把握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物種”思維方式的理論產物。形而上學就其反映哲學本性的角度看,應當始終貫穿于哲學的發展始終。形而上學體現了人的自為本性,表達了人的超越性、創造性,是人始終要確立的“理想追求”。當我們從本真的意義上理解形而上學時,常常是從哲學的內在規定上來理解形而上學,這就意味著對形而上學的理解實質是對人的本性的理解。海德格爾曾說,“形而上學是人的本性”。我認為這是有道理的。我曾把哲學和人放在一起來思考,是為了表明,哲學與人有著異常密切的關系。同樣哲學所具有的形而上學本性同人的本性也具有內在的一體性關系。
  在我看來,對“形而上學”這種理論,我們必須從人的本性以及這一本性的歷史變化中,才能獲得深切的理解;同樣,對于“人”,雖然眾多學科都在研究人,也只有從哲學思維的高度以及形而上學的性質高度才能把握人的真實本性。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中情況總是這樣,我們是怎樣理解哲學的,怎樣理解形而上學的性質的,也就會怎樣理解人;反之,人的發展狀況如何,特別是人對自我意識的狀況怎樣,人們對哲學的理解,對形而上學的性質的理解也就會怎樣。可以說“形而上學”作為歷史上“曾經是”的某種哲學理論樣式,也是對人的本性“曾經是”的規定的歷史性的某種表達。如同人總要超越自身本性的“曾經是”的規定一樣,人總要面對人“應當是”的追求一樣,哲學否定“曾經是”的“形而上學”理論表達方式是合乎邏輯的。但是,“曾經是”的形而上學被否定和超越,并不意味著能夠完全否認人的本性規定中所具有的形而上學性質。
  從哲學的歷史邏輯分析,哲學不過就是人為了獲得自我本質,升華自我人性,以理論形式所表達的那種人對自我本性的意識,也是人的對形而上學性質的悟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只要存在,它就離不開形而上學,就不能不具有形而上學的性質。而哲學的形而上學性質只能在對人的本性的把握中,才能得到切近與深刻的理解。從今天對人的本性的反思和理解來說,就會看到人之為人的那個本性并不是“被給予的”,也就是說不是前定的,單一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屬于人的“自為的”本性。人的“自為”本性必然體現在人乃是作為一種追求和超越的存在。人生活在有形的自然世界,卻時刻向往著一個“無形”的世界。人總要在自然世界中去蘊注自己的追求,體現自己的超越,表達自己的意義。因而人就永遠不會滿足于對人生活的自在的自然界,總要去設法挖掘它對人可能具有的多方面的價值與意義。這樣人總是必然地要超出自然世界的自身限度,而建構“超驗的”形而上學的世界。就人的超越性說,人的本性必然蘊含著形而上學的致思取向,以求通過“形而上學”的世界表達在超越樣態中的屬人世界。而歷史上“曾經是”的形而上學,是對人的超越本性的特定表現形態。
  哲學在其開端走向形而上學化的理論體系,這在人對自身本性的認識階段中是不可避免的。只有經過了“曾經是”的形而上學理論這一階段,才能揭示并進而充分認識人所具有的超越本性。歷史的“形而上學”體系就是從理論上完成對人本性把握的必要的步驟。
  從人的本性特質看,理解人的真實的特異本性是把握人的本性的形而上學性質的關鍵所在。人來自于自然,是從非人生成為人的,然而人的本性又不同于物,超然于物性之上的。人與物本性上相聯通,又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這里體現的實質就是對物的超越性,這正是屬于“人性”的特質。人的生命特質根本不同于動物的本能生命性質,它屬于自主性生命。人作為人已超越了生命的本能,成為自我生命的主宰者。這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兩重化了自身,在本能生命之上形成了支配生命的生命,這就是人的本性“超越”了物性,人優越于動物的基礎和本源。人作為人的一切特質都是由此生發出來的。這表明,人的生命已經不是單純性的,而是雙重化的、多維性的生命;不是既定的,不變的生命,而是不斷超越,不斷提出自身的新的追求的生命。人的本性特質就是,人不是生來具有人的本性,人的本質是要由人自己去爭取、去創造的。人的本性的形而上學性質也只有在這種“特質”基礎上才能得到透徹貫通的說明。人的這種特質表現在人總是要走出自身的限度,總是要自由地創生著自己的規定,總是要以自己的勞作去改變著外在世界。這種人的本性的特質就體現為“應當是”、“可能是”的形而上學追求。
  從對形而上學規定的把握看,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形而上學屬于本質前定的哲學,其本質是以物種思維方式來研究人以及人與世界的相互關系。這種思維方式雖然力求確定人自身的本性的終極基礎,但由于其以知識論的因果決定論思維方式來說明哲學的本質,盡管在某種程度上以概念的邏輯的方式解釋了人的本性規定,但總是將人的本性規定歸屬于某一不變的、終極的、前定的因素,這就根本無法把握哲學自身的特有性質與特有的方法,因此也根本無法了解人的本性的特質。人的本性的實質體現在,人是能夠走出自身,超越自我的存在。人通過自身的活動把自我生命兩重化,人就能夠走出自身。在一切存在中,惟有人能夠把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活動,自己的生活乃至自己的本性變成自己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人的存在是自我意識到的存在,人的活動是自我與自己的目的性活動,人的本性是人的生存活動中自我創生的本性。人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總是生活在“未來”之中,“未來”作為人的理想就是哲學意義上的形而上學。人的“自為”本性是由人在自己的活動中創生出來的,人必然要對自己進行提問,而且經常思索,籌劃自己“我將會成為什么,我應該成為什么”。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能夠成為人的根本性質所在,也是形而上學之所以成為哲學的內在規定的實質所在。動物沒有反思、不需要哲學,人卻不能沒有哲學,必須通過哲學不斷地去認識自己,反思自己,成就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形而上學乃是屬于人的本性和本質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內在組成因素。
  在這里,形而上學必然體現了人的本性在自我創生中所“構建”的理想。人之所以需要確立形而上學,在于人總是需要“理想”。人的創生本性在實踐活動中總是處在“不滿足”的狀態。與人的“不滿足”相對立,人總是要設立衡量“不滿足”的尺度,提出與“不滿足”相對立的“理想”,尋求對自身活動確立的意義。這就表明,對人而言,形而上學就意味著超出人自身的現存狀況。形而上學與人的本性的內在契合體現在人總是通過“理想”來實現著自己的創造性生活,總是通過“對外部的現實性要求”,以實現自身的目的,總是通過人的內在固有的尺度,在活動中以形成自身活動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就是在走出“曾經是”的形而上學之后,形而上學并沒有失去其原來的規定和價值,“應當是”的形而上學的命運正是人自身的發展命運。
  收稿日期:2002-10-15
  
  
  
求是學刊哈爾濱10~22B1哲學原理高清海20032003PP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即探究終極原因和原則或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的形 而上學,是任何哲學都以直接或隱性的方式所內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質維度,其深 層本質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質精神的自覺顯現,是內在于人之生存的本體論訴 求和終極關懷的理性表達。傳統哲學大多包含著自覺的形而上的維度。然而,傳統哲學 常常遺忘或遮蔽了哲學形而上學維度與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質關聯,陷入了“無根基”的 狀態。因而,當20世紀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機的形式深刻地表現出來時,傳統形而上 學的危機便在現代哲學對黑格爾哲學的普遍拒斥中展現出來。于是,如何在人的生存論 基礎上重新恢復形而上學的力量,便成為當代哲學關注的一個時代課題。高清海教授從 形而上學與人的本性關聯入手,認為在走出“曾經是”的形而上學之后,形而上學并沒 有失去其原來的規定和價值,“應當是”的形而上學的命運正是人自身發展的命運。朱 德生教授認為,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追求形而上的世界過程中才成為人的,哲學 是對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義的反思,在這種意義上,哲學就是形而上學。鄧曉芒教 授通過對西方形而上學史的反思,指出形而上學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隨著人性 的發展而發展,但它的發展方式是自我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何中華教授認為,現代性給 人們帶來的一系列生存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重返”形而上學,實現由“在者”向“在 ”本身的“復歸”。陸杰榮教授從區分形而上學的“真實”與形而上的“真實”入手, 厘清了形而上學和形而上在哲學中的不同表達。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求是學刊哈爾濱10~22B1哲學原理高清海20032003PP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即探究終極原因和原則或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的形 而上學,是任何哲學都以直接或隱性的方式所內在地包含的不可或缺的本質維度,其深 層本質是人的超越性生存本性及其本質精神的自覺顯現,是內在于人之生存的本體論訴 求和終極關懷的理性表達。傳統哲學大多包含著自覺的形而上的維度。然而,傳統哲學 常常遺忘或遮蔽了哲學形而上學維度與人之生存本性的本質關聯,陷入了“無根基”的 狀態。因而,當20世紀人的生存困境以文化危機的形式深刻地表現出來時,傳統形而上 學的危機便在現代哲學對黑格爾哲學的普遍拒斥中展現出來。于是,如何在人的生存論 基礎上重新恢復形而上學的力量,便成為當代哲學關注的一個時代課題。高清海教授從 形而上學與人的本性關聯入手,認為在走出“曾經是”的形而上學之后,形而上學并沒 有失去其原來的規定和價值,“應當是”的形而上學的命運正是人自身發展的命運。朱 德生教授認為,人是在立足形而下的世界,追求形而上的世界過程中才成為人的,哲學 是對人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意義的反思,在這種意義上,哲學就是形而上學。鄧曉芒教 授通過對西方形而上學史的反思,指出形而上學深深植根于人性的本源之中,隨著人性 的發展而發展,但它的發展方式是自我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何中華教授認為,現代性給 人們帶來的一系列生存危機迫使人們不得不“重返”形而上學,實現由“在者”向“在 ”本身的“復歸”。陸杰榮教授從區分形而上學的“真實”與形而上的“真實”入手, 厘清了形而上學和形而上在哲學中的不同表達。

網載 2013-09-10 20:42:34

[新一篇] 關注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形而上學在當代的命運筆談  “現代性”危機與“形而上學”命運

[舊一篇] 關注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形而上學在當代的命運筆談  形而上學的“真實”與形而上的“真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