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英語教材教法的繼承與創新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目前,新高中英語(NSEC)僅在沿海部分省份實驗,全國絕大部分地區用的是修訂版高中英語教材,全稱為“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如前所述,這兩套教材很相似,但又有區別。人教社修訂版高中英語教材是組織了中外專家、編輯和教師費了很大力氣編寫的,名義是修訂,實際和新編沒有兩樣。其目的是為了提供一套符合當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高中英語教材,同時為師生過渡到使用新課標教材做好必要的準備。所以,凡用過這套教材的再使用新高中英語時,都有“平穩過渡”之感。
  本書集中討論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英語”。但許多老師希望弄清NSEC和修訂版 SEFC的區別,這里就以表格的形式簡要說明一下。
              修訂版SEFC             NSEC要求           近八級          七級-八級-近九級單元數          58                    55單元      SB7-9頁,三次讀,     SB8-10頁,三次讀、容量        兩次聽、說、寫       聽、說,兩次寫詞匯          3000左右          2500-3500-約4500語法      課標要求的全部項目    課標要求的全部項目,                                     并有補充引入      由熱身、聽說開始      由熱身、讀前、閱讀開始教法      強調任務型活動        強調發現、探究和任務                                       型活動語言      約有14%的材料選自       幾乎全部新編材料          舊版SEFC項目      每三個單元設一個      每個單元設一個

  兩套教材除了上表所示的區別外,話題、功能、評價、學習建議等都大同小異。
  一、新高中英語教材的特點
  新高中英語教材的特點主要可就其人文性、趣味性、實踐性、探究性、彈性和評價性六個方面來闡述。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人文素養
  新高中英語必修階段和選修階段共有11個模塊55個單元,涉及的話題很廣。課程標準規定的24個話題循環反復地出現在各個單元。高中教材中的話題內容比起小學和初中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科學技術、發明創造、地理歷史、名人、名勝、醫學,環保、自然、動植物、語言文化、文藝、新聞等。教學內容貼近當代社會生活,富有較強的時代氣息,視野開闊,信息量大。這套教材不僅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對其他國家,尤其是英語國家的理解,而且注意弘揚祖國文化,如名勝古跡、發明創造、古代航海、文學藝術等,以加深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科書中每個單元所提供的材料都力圖滲透思想情感的教育,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
  2.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需要,能激發學生興趣
  教科書的內容、結構、程度與份量、活動與任務的設計等都力求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特點,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科書的內容涉及的文化知識面很廣,具有跨學科的性質,其中滲透的學科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實際上,每個單元的話題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起師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教科書又像一個萬花筒,學生透過它可以觀察紛繁而又精彩的世界。而且,大量的話題(見下表)都易于引起高中學生的思想共鳴,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此外,許多語篇充滿了跨文化交際的信息,中外文化交織在一起,體現了教材的國際性和民族性。
  教科書的結構不再采取原有的一個單元分四課的做法,而是各單元含有若干個板塊,如Warming Up, Prereading等。這樣的編排給教師從實際出發靈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間。教師可以整合教材,更加有效地進行教學。例如,有的教師在教第7模塊第5單元Travelling abroad時,設計了討論出國留學是利大還是弊大的問題。她把教科書中的聽力材料和口語材料,以及教師教學用書中設計的任務型活動整合在一起,上了一節生動活潑的聽說課。更重要的是,這種編排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有很大好處。例如各種技能的訓練均有Pre, while和Post等步驟,一步步引導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將新的信息整合或重組到自己的認識結構中。
  總的來說,新高中英語比舊教材難度大得多,為了使多數學生經過努力能夠接受,教材注意各單元重、難點較為集中。一般來說,一個單元僅安排一個話題,一個語法點。程度逐步提高,分量逐步加大。例如各單元詞匯量由30增至40,到第9模塊后最多為70(其實若除去派生詞等,根詞-root words并不多)。而能選修九級課程的學生學習詞匯的能力較強,可以應付。又如閱讀語篇的長度由300詞遞增至600,最后近900詞。活動和任務的設計一般分為三個層次:由語言形式操練,到表意練習,最后完成真實的任務。這些細微的考慮都是為了使教材能符合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和他們的認知規律,注意他們的可接受性與潛能,其目的在于能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成功。
  3.采取功能、結構、話題及“任務型”活動相結合的途徑,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系統
  教科書吸取了世界上現代語言教學理論和實踐的成果,同時又結合我國國情,繼承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科書以話題為核心,以結構和功能項目為主線,組織和安排聽、說、讀、寫的活動,通過任務型活動和完成項目(Project)實現教學目標。本教科書創設了大量的語言運用活動 (如Using Language)使學生能夠通過親身的參與和實踐,感悟和體驗英語,發展語言技能,進而逐步獲得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呈現與訓練的安排循序漸進、循環反復,符合我國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利于他們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系統。詞匯教學采用英語釋義、類比、聯想等方法,并注意不斷復現。語法項目呈現在必修階段相對集中,以便于教學,但又不斷反復循環,可幫助學生復習并加深理解,提高他們的實際運用的能力。
  教科書中的語言材料基本源自當代社會生活,所使用的語言真實、地道、自然。書中雖然以英式英語為主,但也向學生介紹了世界上主要英語國家不同的英語,特別是美國英語,以增進他們對英語的全面了解。
  4.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以培養起創新精神和實踐的能力
  新高中英語貫徹課程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把學生視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創造性等視為完整個性的有機構成部分。教科書(特別是其中的Learning Tip部分)引導學生由單純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轉變為運用觀察、發現、推測、理解、記憶、對比、分析、聯想、歸納、內化等策略進行學習。教科書也幫助教師由采用灌輸式教學轉為使用啟發式教學,提供學生發現和探究的空間。設計Discovering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struc tures的用意就在于此。與SEFC相比,NSEC最明顯的變化在于Speaking由背記書中對話改為依據所提供的材料和情景進行一般話題的討論或發言,甚至作簡短演講。這的確要求學生運用英語進行思維、交流和表達,需要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Warming Up和Pre-reading,以及語言運用部分的各種任務,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啟發他們動腦思考,大膽想象。書中不少聽讀材料和活動的設計本身就富有想象力,如Computers(2-2), Wildlife protection(2-4), Life in the future(5-3), Robots(7-2)等單元。教科書中還有不少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的生動例子,如觀鳥設計(2-4),上網查詢(2-4),設計生存用具(8- 3),種子發芽試驗(9-4),設計廣告(9-5)等,不一而足。教科書的這些安排旨在激活思維,開啟心智,發揮創新精神,提高實踐的能力。
  5.多種媒體配合,提供豐富的配套資源,使教材具有彈性
  新高中英語除了學生用書、練習冊、教師用書,還有配套讀物、錄音帶、聽說材料、掛圖、投影片等,為教師靈活地選擇使用教材,拓展教學內容,為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利用學習資源創造了條件。
  這套教材主要面向大多數學校。考慮到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差異和不平衡性,教科書在保證完 成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語言材料適當有所擴展,例如詞匯表中帶有三角符號的單詞不要求學生掌握,學生用書和練習冊中帶有星號的部分僅供選擇使用。配套的閱讀材料和聽說等材料均供選擇使用。這樣的安排使教材具有彈性,使教學具有靈活性,既注意到學生的可接受性,又注意到學生的潛力,有助于因材施教。
  6.增加形成性評價,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
  教材為了保證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控,安排了Summing UP, Checking Yourself,并在教師教學用書中提供了診斷性測試的建議,還提出了學生自我評價的建議。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肯定進步與成績,樹立信心,同時找出問題,明確努力的方向。有了這樣的評價系統也使教師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幫助他們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建構主義理論對新高中英語教材教法的影響
  高中課程倡導優化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使他們通過觀察、體驗、探究等主動學習的方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新高中英語為貫徹這一思想采用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方法。追本溯源,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學習方式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便是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既是一種認知理論,更是一種學習哲學。建構主義認為,人的認知發展受三個過程的影響——同化、順應和平衡。同化是吸收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并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則指外部環境發展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同化是認知結構數量的擴充,而順應則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認知個體通過同化與順應來達到與周圍環境的平衡。人的認知結構就是在同化與順應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維果斯基(Vogotsky)認為,個體的學習是在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社會可以為個體的學習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進作用。因此,學習(認知的發展)社會和社會交往的活動,這是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的過程。這種活動所產生的知識主要是靠學習者自己構建的,而不是由他人傳遞的。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從自身經驗背景出發,建構對客觀事物的主觀理解,重視學習過程;強調人的學習發生在與他人交往和互動之中;強調要為學生提供可以進行探究的環境。這些恰恰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學習,以及運用任務型教學途徑的理論依據。也正是這些新的理念使NSEC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使這套教材具有了新意。
  這里側重研究建構主義對使用教材進行課堂教學的影響,并分析教材教法的演變過程。首先,讓我們比較建構主義理論與傳統教學思想之間的區別:
       傳統課堂                            建構主義課堂(Traditional classroom)             (Constructlvist classroom)1.課堂的展示由部分到                1.課堂展示從整體到部分,強整體,重點為基本技能                調大課堂概念2.嚴格遵循固定的                    2.重視學生對問題的追求和興課堂                                趣,強調對課堂的拓展,高度重                                    視學生提出的問題3.課堂活動主要依賴                  3.課堂活動主要依賴于第一手于教科書和參考書                    的資料來源和可操作的材料4.學生被認為是“空罐                4.學生被認為是思考者、創造子”,教師可以往里面                 者、建構者,能在原有的知識和輸信息,學習基于記                  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假設、驗證,憶,被動地接受知識                  并進行思考和探究5.教師是權威,用說教                5.教師是引導者、支持者和學的方法傳遞指令性的                  習伙伴,師生互動、平等對話,信息                                教師幫助學生創設情境以構建                                    自己的知識                                    6.教師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                                    經驗,并幫助他們將新環境提6.教師尋求正確的答                  供的信息整合或重組到自己原案,來證實學生的學                  有認知結構中,因此,激活學生習,已達到教學目標                  的思維、啟發他們觀察、發現、                                    思考、歸納、總結,鼓勵他們提                                    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                                    7.學生學習評價與教學相結合,7.學生學習的評價與                  教師通過觀察學習狀態中的學教學分離,通過測試和                生,以及學生的作品、觀點、行為考試來評價                          表現和測試成績來評價,過程和                                    結果、形成和終結并重                                    8.知識是動態的、生成的,隨著8.知識是靜止不動的,                我們的經驗在不斷變化。人的學習靠反復模仿吸收                  認知結構通過同化與順應,在                                   “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                                    的循環中逐步建構和發展起來9.學生主要是單獨學習                9.學生主要以小組方式學習

  所謂“傳統課堂”教學和“現代課堂”教學(目前認為建構主義課堂屬“現代的”)之間并無明顯的分界線。從“傳統”到“現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之間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看上面這個表,兩者之間似乎經緯分明,其實在左右欄之間如果加上中英合編的高中英語教材所倡導的教學思想或課堂教學,便可以看出這個“漸進”的過程,也就不難看出創新是繼承的基礎上產生的。
  中英合編高中英語教材倡導的課堂教學:
  1.不主張脫離語境教詞匯和語法,倡導整體教學課文,不肢解課文;
  2.開放式課堂教學,由單純傳授變為師生間雙向活動,開始鼓勵學生提問;
  3.提倡使用多媒體教學;
  4.強調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教師變換角色:示范者、組織者、指揮、裁判、幫手等;
  6.改變注入式為啟發式;
  7.主張在考查考試中加聽力和口語測試;
  8.課堂組織形式變化,開展小組活動;
  三、任務型教學模式在新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運用
  任務型語言教學的倡導者在教學模式上沒有統一的意見,基本上可分為“強任務派”和“弱任務派”兩派。“強任務派”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模式與所謂傳統的PPP方式即“呈現”(presentation)、“操練”(practice)和“產出”(production)不同。長期以來,PPP方法被用來編寫教材和組織課堂教學。采用這種方法,首先要由教師來介紹語言項目,然后展開口頭和書面練習,使學習者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來進行有控制的口語和寫活動。Harmer(2001)認為,任務型語言的方法與PPP正好相反,教師應先讓學生完成任務,當任務完成后,教師才與學生討論語言的運用過程,并對使用不當或錯誤給予恰當的建議或糾正。在“強任務派”看來,PPP的方法只能算是“練習”,而不能稱為任務。
  但是,“弱任務派”認為,凡是可以促進語言學習的活動都可以是“任務”。任務可以分為“使能性任務”(enabling tasks)和“交際性任務”(communicative tasks)。Skehan(1996)指出,“弱任務派”的課堂教學過程與PPP的過程并無什么太大的區別,也需要呈現和練習的階段,只不過在“產出”這個階段的是任務,而不是機械的重復。他認為Littlewood描述的任務型語言教學與交際語言教學中的PPP方式基本相同。Littlewood(2004)用了一個非常清晰的圖表來說明這個問題:
以形式為主←—                                     —→以意義為主非交際       交際活動前       交際語       結構性交際    真實交際性學習       語言練習         言練習關注語言     有意義的         在語境中     在未知情      在意思不結構形       語言練           練習使用     景中運用      可預知的式、意義     習,如問         學過的語     已學的語      情景中運等,練習     答練習,         言傳遞新     言進行交      用語言進有:替換     但不傳遞         的信息,     流,如角      行交流,如練習、“發    新的交際         如信息溝     色對話、      具有創造現”和理     信息             通活動或     簡易解題      性的角色解性活動                      個性化的     練習          表演、復雜                              問題                       的解題和                                                         討論等練習          ←—             Ellis         —→        任務使用性任務    ←—         Estaire和Zanon   —→        交際性任務

  顯然,“強任務派”觀點有些絕對化,“弱任務派”的觀點比較容易為我們接受。其實,任務型教學思想和交際教學思想(或功能法)是一脈相傳的,也可說前者是在后者基礎上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從Littlewood的表中可以清楚地發現,這里的一系列交際性活動或任務與交際教學中的活動沒有很大的差異。現在,我們來研究一下非交際性語言練習,交際性語言活動和任務型活動,并做一番比較。
  ·非交際性語言練習(舊教材中常用,新高中英語教材中仍然采用主要有詞形和句型轉換練習,造詞填空練習、替換句型練習、多項選擇題、問答題、翻譯題、字謎等。)
  ·交際性語言練習(中英合編的SEFC開始使用,至今仍然采用)具有信息差(informationgap)的角色扮演(role play)、猜謎(guessing)、調查(survey)、采訪(interview)、討論(discussion)、辯論(debate)、寫信、寫日記、記筆記等。
  ·任務型活動(新高中英語教材中較多)具有真實意義的、交際性、互動性、合作性、創造性很強的交際性活動;常常需要學習者把自己的經驗融入課堂學習之中,又不僅限于課內的活動;任務型活動不僅重視語言,而且關注學習的過程,即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新高中英語中,以模塊一為例,便可找出大量的任務型活動。例如:真實性很強的問卷調查(What do you do to be a good friend? p. l和What kind of person are you? p.33),寫信(A letter of advice p.7),聽美國南方人講話(p.14);分析人物態度(p.19);分析信息、解決問題(Listen to the story to find out what happened. p. 43, Make notes about Murray' s life. p.52)。書中常用下列信息表格(information sheet)代替傳統的問題形式。
  Read the passage and make notes about Murray' s life
                        Notes on James Murray' s lifeCountryEducationJobMost important task     Its difficulties:                        Qualities needed:who worked on itDate of completionOther information

  有的具有個性化的活動需要學生發揮創造性,如help Anne with her problem (p.44), Give advice on how to teach English to beginners(p.52)。有的則能激活學習者自身的經驗,如Make a code for taking notes(p.54), Make an advertisement for a travel agency(p.60),以及書中各單元的Warming up, Pre-reading和Speaking tasks等。需要學生走出課堂、接觸社會的任務也很多,幾乎每個Project 都是具有以下某種特點的活動。
  ·真實性任務  ·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任務  ·具有個性化和創造性的任務  ·激活學習者自身經驗的任務  ·接觸社會實踐的任務
  交際性的活動和任務型的活動在教學實施中比非交際性語言練習的難度大,因為對學習者運用語言的能力要求高。這里,我們想重申Nunan在1999年提出的任務型語言教學的五條原則,并提醒教師注意一些問題,盡量少走彎路。  言語、情境真實性原則 (the authenticity principle):語言材料,情境盡可能真實,使學生在一種自然、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情境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的應用。
  形式——功能性原則 (the form-function principle):任務的設計注重語言形式和語言功能的結合,使學習者掌握語言形式的同時,培養其運用語言功能的能力。要注意導入性,即引導學生自己推理和演繹,從而理解語言的功能,并進行真實的運用。  任務相依性原則 (the task dependency principle):任務的設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并形成由初級任務向高級任務以及高級任務涵蓋初級任務的循環。這又稱階段型任務原則。  在做中學原則 (Learning by doing):引導學生通過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來學習語言和獲得和積累相應的學習經驗。學生仍然需要學習語法知識和記憶單詞,但知識的掌握不是單純通過教師的講解,而是由學生通過運用去體會與內化,從而建構和發展自己的語言系統。  腳手架原則 (Scaffolding):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循序漸進的,我們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支持。例如新高中英語模塊三的Writing task要求學生寫五行打油詩(limerick)。為使學生能夠一步步完成這一任務,課本先提供兩首小詩作為范例,讓學生朗讀,品味幽默和韻律;然后讓學生想出押韻的詞,還提供了一首詩的框架,僅要求學生填入適當的詞,使可完成。  在實施任務型教學中,常見的有以下幾個問題:  ·忽視語言形式,追求任務的真實情境和急于實現功能。這種情況常發生在公開課上,為了展現學生在任務型活動中創造性的使用語言,取消了呈現語言(詞匯、句型等)的步驟,似乎學生不教不學便會了。其實,這里有虛假的成分,可能前一節課處理過語言,甚至是事先上過的課。否則,使可發現課上的活動開展困難,或許僅有少數尖子學生撐門面,或許熱鬧,但語言質量較差,錯誤甚多。  ·強調真實的交際任務,而忽視非交際性練習。從非交際練習到真實交際的任務應有一個過程。“弱任務派”把非交際性練習看作是一種使能性任務,“強任務派”則不認為那是任務。不管他們承認不承認非交際性練習是一種任務,機械的語言形式的練習在英語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新高中英語的Learning about language部分就有這類練習。實際上,由于教科書的印張有限,增加了許多任務型活動后自然就減少了這類語言形式的練習,還需要教師做必要的補充。
  ·強調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系統,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特別是開公開課時)不敢講授語言點,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對學生小組活動中的問題不加批評;對學生普遍存在的語言錯誤不予糾正,聽之任之。
  ·強調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而不敢提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于是,出現了語言準確性差、基礎不扎實等問題。
  ·開展任務型活動時缺乏對學習者的支持,特別是對困難地區、困難學生如何幫助,使他們也能體驗到成功完成任務的樂趣。
  四、新高中英語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教法
  曾有一位善于思考的教師問過這樣的問題:“任務型教學與五步教學法是否有結合點?”這很值得我們研究。也許,“強任務派”會給予否定的回答,而“弱任務派”則不會,因為他們對PPP的教學方法持肯定態度,那么與PPP關系緊密的五步教學法也不會遭到他們的否定的。
  五步教學法在我國過去的十多年中學英語教學領域影響很大,大批優秀教師的成長與這個法有關。怎么可以輕而易舉地否定其作用呢?問題是現在隨著課程、教材、教法的發展、英語教育的目標要求大大提高。五步教學法本身如不發展自然難以適應形勢的要求。五步教學法需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如果用建構主義、交際任務型教學思想和習得理論等發展五步教學法,則可以構建出以下圖示,可稱其為“五P”或“新五步法”。此圖雖很不成熟,但拋磚引玉,目的是引起大家進一步研究探討的興趣。
  G381QC05.JPG
  G381QC06.JPG
  圖中五個P標志著新高中英語教學過程的五個步驟。
  (1)預備(Preparation)。這一步已遠不只是指每節課開始的復習(Revision)了,而是包含一個單元的開始和聽、說、讀、寫活動的開始,都有“預熱”或“熱身”(Warming up),目的是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并讓他們預測學習的內容,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自主探究。
  (2)呈現(Presentation)。在語境中介紹新的語言知識,編者仍然主張盡量用英語解釋語言現象。特別注意啟發學生把觀察、發現和模仿、記憶當作學習任務來完成。教師要保證讓學生有足夠語言的輸入,能產生語感;還要有理性的指導,讓學生迅速學習和掌握語言規則,這就是說,“習得” (Acquiring)和“學得”(Learning)應結合。
  (3)練習(Practice)。這一步把原五步中的“操練”(Drilling)和“練習”(Practice)合并一起,開展包括從非交際性語言活動(即機械性操練)到有意義的操練,再到各種形式的交際性活動。
  (4)產出(Production)。這一步比原五步要求高了,需完成目標任務(Target tasks),即真實交際性任務,以及教科書設計的項目(Projects)。
  (5)進步(Progress)。通過“小結”(Summing up)和“檢查”(Checking)等評價方式鞏固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從而豐富學生的經歷,取得進步。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京21~25G381中學外語教與學劉道義20062006
劉道義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京21~25G381中學外語教與學劉道義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2:10

[新一篇] 新課程背景下“引導—發現”式教學模式嘗試

[舊一篇] 施行素質教育的四條基本途徑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