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言語控制與課堂教學效率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課堂教學改革是中小學教育改革的中心工作之一,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則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一個被廣泛探索、蘊含豐富、常提常新的問題。根據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關于“增加語言實踐的量”的要求,加大英語言語信息對大腦的刺激,使學生通過模仿、強化,獲得言語動作技能系統,促進產生言語創造性輸出的能力,即是提高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增加語言實踐的量”,包括教師的精講和學生的多說、多練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又分別含有若干因素。這里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英語言語控制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輸出英語言語的多少、難易、速率、時機(使用英語或如何使用英語的機會)等,關系到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只有實施英語言語控制,才能把洗煉的英語言語傳輸給學生,有效地把學生置身于易于產生言語感受的氛圍,啟迪他們的英語言語思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收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提出英語言語控制的依據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英語言語的輸出,實際上受到多種因素程度不等的制約,這些制約因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母語制約:學生在母語環境里學習英語,缺少情感因素和體驗性因素,通常習慣于所掌握母語的中介轉換作用,其母語思維定勢,制約了運用英語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對此問題要適當分析,正確對待,特別要正視母語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正遷移作用,做到既不能過分依賴母語,也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地完全回避母語,正確估計貌似方向正確實則難見成效的偏差。
  語言知識制約:言語技能是每個人為提高言語能力所必須掌握的,而言語技能受到語言知識的制約。因此,要充分認識語言知識在基礎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避免片面強調言語技能訓練的簡單做法,從而減少學習英語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時間和精力的利用率。
  程度制約:由于知識基礎、言語技能和思維能力等的不同,學生在對英語言語信息的接收與處理上會出現不同結果。換言之,所要學習的客體內容是否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的認識結構相適應和認識過程是否符合學生的現實思維規律,將影響學習效果的優劣。教師在確立自己的教法時,必須與學生的實際程度結合起來通盤考慮。
  效益制約:我們通常所說的課堂教學效率,從根本意義上說來,既指教師在當堂時間內所付出的工作的多少,又指學生當堂收獲的多少,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課堂教學效率在本質上具有突出的效益屬性。我們反對“滿堂灌”,主要是反對滿堂語言知識灌輸或滿堂用漢語(或稱母語)講解這“兩灌”,但同時反對滿堂提問、留下滿堂疑問的“兩問”。增加英語言語量的效益如何,是衡量其教學效率高低的關鍵所在。
  總之,學生為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各種基本素質要協調發展,課業負担是相當重的,實行英語言語控制,變主觀隨意為客觀有意,提高輸出英語言語的質量,的確十分必要。
  以上種種制約因素,構成了“英語言語控制”課題提出的依據。
   二、英語言語控制的涵義
  在強調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并不排斥教師的主導作用。依據前述制約因素,對教師所輸出英語言語加以有計劃、有目的的約束、洗煉并優化,則是具體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方面。據控制論的觀點認為,教學控制,最基本的是思維過程的控制。由于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英語言語控制實則為思維過程的控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自己所輸出的英語言語的多少、難易、速率、時機等予以充分準備和恰當把握,是使教師的外部控制與學生自主控制協調一致,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英語語言思維發展的重要一環。
  提出英語言語控制問題,旨在有效地突出以交際為目的的實踐性教學原則,避免“新瓶裝陳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簡單抑制或機械減少英語言語的輸出的做法,大大減少所學英語形成一個空洞的外殼的可能性。從英語言語控制這一新的角度探索、研究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問題,對于解決長期困擾人們思想的增加語言實踐的量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系問題,最大限度、最富成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無疑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三、英語言語控制與課堂教學效率的內在關系
  經過實行英語言語控制,可以把運用英語手段(用英語授課并盡量增加英語言語的量)教學英語的課堂教學效率的成效性(effect)和效益性(beneficial result)大大增強。也可以說,有高質的量(有效量),才有高量的“質”(即高效益)——高質的量+高量的質=高質量。
  用公式來表示實行英語言語控制的課堂教學效率為:
   有效教 ┌英語 英語 ┐
   ×│ + │收獲量
  課堂教 學時間 └知識 能力 ┘
   =─────────────────×100%≥70%
  學效率 實際教 ┌英語 (使提高)┐
   ×│ + │付出量
   學時間 └知識 英語能力 ┘
  此一公式所表達的意思是,課堂教學中有效教學時間所占比值越高,輸出英語知識及英語言語中學生能夠消化吸收的部分越多,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課堂有效教學時間不得少于實際教學時間的70%(當然課堂教學內容與過程各環節錯綜復雜,這個比率值得商榷);輸出英語知識以及英語言語的70%或以上必須是學生能夠當堂接受并進入到自己原有知識結構中去的部分;英語言語控制,是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實行英語言語控制的一般途徑
  (一)加大課前投入,巧用英語授課
  1.認真準備所授內容的重點、難點、疑點、知識點,設計用英語講哪些部分,將要使用哪些主要句型和詞匯等,對所要輸出英語言語的主要環節胸有成竹,以課前教師的“多”和“費”,換取課堂上學生的“精”和“省”。
  根據中小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中小學英語教學仍以掌握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為目的。我們所確立的不同學習重點,必須是建立在有利于使學生掌握這些能力的基礎上的。所以,在教學中應明確哪些是必須掌握的,哪些是用于提高的,注意區分不同知識層次,適當區分理解性言語、運用性言語、啟發性言語和鞏固性言語的不同分量,做到深淺適度,當究則究,當止則止。
  2.設計英語言語的藝術性。利用英語語言生動、風趣、優美、口頭性強等特點,精雕細琢,反復磨煉,把教師的藝術語言和其它英語信息輸出的手段(文字、符號、圖象、錄音等)結合起來,增強教學語言的感染力、附著力,激發學生情感,使其進入最佳思維狀態。
  3.設計英語言語的系統性。遣詞造句恰當、自然、流暢,言簡意賅,思路清晰。注意教學內容的深淺度和所授知識的層次,區分不同學習階段,經過“包裝”,特別是“深加工”,把所要講解的英語知識的系統性轉化成教師輸出英語言語的系統性。切忌忽東忽西、忽高忽低,如過眼煙云的主觀隨意做法。
  4.設計英語言語的直觀性。直觀是認識現象本質、揭露現象內在屬性和規律的一個重要途徑。用多姿多彩的形象化的語言來解釋抽象化的內容,使學生直觀地感受教師所要表達的意思,在理解并接受教師所授知識的同時,又能收到一定程度的英語言語刺激效果,循序漸進地提高英語言語創造性表達的能力。
  5.設計英語言語的共振性。教師的語言既是認知的符號,也是情感的符號。注意把教學語言與學生的思維、情感聯系起來,不斷調節和優化課堂氣氛,使之呈現出合作、活躍、進取、向上之情調,引起學生的共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6.設計深淺適當的英語導入語和結束語,以誘導學生愉快地步入新知識天地,激勵學生的英語言語創造精神。
  7.中小學英語教師務必適應新的教學要求,不斷提高駕馭教材、靈活使用現行英語教材的能力,拓展新的教學思路,實現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有機結合。
  (二)注重言語聲音,強化語感效應
  語感是由有關的表象、想像、聯想、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構成的,在剎那間不假思索的情況下感受語言的一種心理現象。它取決于教師輸出信息的質量和學生的知識水平等。教師在輸出英語言語時,單是自我感覺良好是不夠的,所要達到的傳神入化,應當包含學生心悅誠服的積極響應,“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使師生雙方產生協調一致的心理體驗,否則,便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師生雙方這種較為一致化的言語心理體驗,我們姑且稱為“語感效應”。
  語言聲音是信息傳遞的基本物質載體,教師注重言語聲音的磨煉,是使自身英語言語輸出的情緒體驗與學生所獲得的對英語言語信息的審美感受相融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為此,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音準。這是語言聲音最基本的要求。若這一點把握得不夠好,即使英語言語的量增加了,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但切忌因刻意追求音準而忽略英語語言自然順當的現象。
  2.音速。即言語速率——快、慢或緩。著重防止兩種傾向:一是過緩——觀念陳舊、缺乏效率意識的慢牽牛灌入式;二是過快——違背信息短時記憶規律,盲目追求快節奏,水過地皮濕的泡泡式。
  3.音量。即言語聲音的強弱、響度。這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若聲音太小,傳出的信息不易被接受;若聲音太大,就會有悖語言自身的藝術特性,效果自然不會心想事成。故應根據實際情況對音量進行恰當控制。
  4.音調。即言語的抑揚頓挫,聲音的高低。要使學生聽來優美、得體、生動、悅耳。
  5.音色。即言語聲音的屬性,亦稱音品、音質。這是加強英語言語控制的重要一環。
  (三)注意非言語信息的輔助調控作用
  人們除了使用語言信息進行交往溝通外,也存在著大量的非言語的交往,即人體語言信息的傳播。在語言信息傳播過程中,人的體語獨具魅力,發揮著語言所不能發揮的功能。如體態、手勢、站姿、面部表情及其他動態行為等,均能使教師的言語表達更富色彩,更具說服力。教師自然、巧妙用之,能夠使學生如聞其聲、身臨其境,大大促進英語言語輸出效益的提高。
  (四)把科學而靈活的思維方法引入英語課堂教學
  除常用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外,應特別注意把當前各科教學所廣泛探索的發散思維、立體思維、橫向思維、縱向思維、頓悟思維等思維方法納入英語課堂教學的言語傳輸過程之中,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言語接受和創造性輸出的能力,并使課堂教學逐漸進入到師生雙方協調一致思維的高境界。把以上思維方法系列引入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三個問題:一是注重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思維活力,激發他們主動積極求知的欲望和行為;二是培養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會科學的和靈活的思維方法,以便化難克疑,解決問題;三是注意多種思維方法的兼顧,提高掌握知識的應變能力。例如,發散性思維能夠展開想像的翅膀,產生解惑釋疑的多種思路,然而不見得都有價值,尚需收斂性思維以去偽存真,求同存異。
課程·教材·教法北京34-37G38中學外語及其他各科教學孫立春19971997山東省教學研究室 孫立春 作者:課程·教材·教法北京34-37G38中學外語及其他各科教學孫立春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2:52

[新一篇] 英語教育的四個側重點

[舊一篇] 落實好語文教學的幾個“量”刻不容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