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經濟一體化與中國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這是今年二月在澳門舉行的有關21世紀地區一體化及各地區相互關系的國際研討會給我出的發言題目。這次會是葡萄牙國際戰略研究所為配合其總統訪問澳門舉辦的。之所以給會議定這樣的主題,可能是由于地區一體化或地區主義是當前歐洲學術界一些人談論的熱門話題。
  他們談的所謂地區主義,主要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包括若干國家的大地區,如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等。另一種則是指一國內部或跨越國境而實行經濟一體化和文化相融合的小地區,它們對各國政府的離心傾向在增長,日益成為相對獨立并直接參與全球化進程的經濟實體,如德法瑞間的巴登—符騰堡、阿爾薩斯和巴塞爾地區,法國的羅納—阿爾卑斯地區等。這在歐洲表現得特別明顯。美國《外交》雙月刊今年第一期刊登的《歐洲地區主義的高漲》一文,著重討論的就是這第二種情況。世界其他地區雖然也都存在同樣的趨勢,有國家間的一體化,如各地區組建的大小不等和內容不同的經濟集團,也有低層次的小型經濟體,如各種經濟特區、“經濟圈”、“增長三角”等,但都與歐洲的情況不盡相同,國家權力和國界沒有遇到歐洲那樣嚴重的挑戰。
  對全世界特別是亞太地區來說,所謂地區一體化主要還是指第一種情況,即以經濟為主的國際間的區域化和集團化,而且程度雖不同,但都比歐洲松散得多。我們這里討論的也只限于這個范圍,并按會議的要求,分為以下四個問題。
   一、對地區經濟一體化的一些看法
  世界經濟的發展歷史也可說是一部一體化的歷史。一體化是國際分工和科技發展所形成的必然趨勢,沒有一體化也就談不上世界經濟。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80年代以來,一體化已具有全新的意義,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任何一個國家要求得經濟發展,都必須實行對外開放,參加一體化進程。閉關自守和陷于孤立,必然會落后。
  現在世界經濟正進入一輪新的發展周期。這是世界經濟中市場化、國際化和信息化三大潮流興起和加速發展所導致的必然結果。而這三大潮流又都可以歸之于一體化。國際化和一體化基本上屬于同一概念。信息化對一體化的推動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市場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和調整,雖然主要指在國內實行市場經濟和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但同時也是指進入和拓展國際市場,參與一體化。這說明,一體化成了新時期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
  一體化既包括全球一體化,又包括地區一體化。現在國際上流行一種普遍的說法,就是我們處在全球化時代,觀察問題必須用全球化的眼光。但實際上地區化(中國多用地區集團化)發展更加迅猛,成為當前的主要趨勢。現在,全世界不同性質的大小經濟集團已有109個,絕大多數都是冷戰后新組成的。地區一體(集團)化或多或少總有排它性,因而同全球一體化相矛盾。但參加集團的國家和企業,決不是要把自己的活動限于集團之內,相反,都是力圖打進別的集團。所以全球化和地區化在同時發展,兩者存在著一種互補性競爭關系。相互作用和發展的結果,將最終導致全球化和地區化的匯合,實現全球的自由貿易。在這種意義上,也可以說地區化是全球化的過渡階段或組成部分。
  從另一個角度看現代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又是在微觀和宏觀兩個不同層次上同時進行的,或者說是公司一體化和全球—地區一體化的統一。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成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它控制著很大部分的國際貿易、跨國投資、技術轉移和資金流動,而且往往在公司內進行。因此人們早就談論起世界經濟已進入無國界經營階段,甚至認為民族國家的作用在衰落,出現所謂“主權過時論”。但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國際市場的調節作用還是會受到限制,跨國公司的活動還得受民族的制約。國際間雙邊和多邊的協議,各種經濟組織和機制、共同遵守的慣例等,都是一體化的重要內容。所以宏觀層次上的一體化,就是國與國之間在分工基礎上不斷加強彼此聯系的過程。在這一意義上,全球化和地區化又都是國際化,國家在對外經濟關系中的作用不是減弱了而是加強了,自由貿易就越來越變成了管理貿易。這就是為什么一些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壓別國開放市場而自己卻在搞保護主義,要求別國削弱主權而自己卻在加強國家的作用。反過來,發展中國家在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也必須強調保護民族工業和維護國家主權。
   二、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和特點。
  這里說的亞太地區,在多數場合主要指東亞,特別是東亞的發展中國家,即中國(包括臺、港、澳),韓國和東盟七國。
  冷戰后,亞太地區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形勢保持相對穩定,一是經濟繼續快速發展。這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在二十多年間,東亞發展中國家經濟一直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以上的速度增長,使東亞成為公認的世界經濟一個新的增長中心,而且大大減弱了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在發達國家出現衰退時,東亞不但不受影響,反而對它們減輕困難有所幫助。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東亞在國際上的地位和作用已顯著提高。于是,國際上談起了亞洲的崛起和世界經濟重點的東移,甚至認為美、歐、日三足鼎立之勢已被打破,世界經濟出現了第四極。隨之而來的是各方紛紛調整政策向亞洲傾斜,美國推出了以亞洲為重點的新興大市場戰略,歐盟制定了《走向亞洲新戰略》,日本強調回歸亞洲和作為亞洲一員的地位。當然,東亞的經濟規模,特別是經濟水平和經濟質量,同美、歐、日比還相差甚遠,但它已越來越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力量。緊跟上來的可能就是拉美。這正是經濟上多極化加速發展的必然趨勢。
  經濟的快速增長是和地區一體化的發展同步的。從80年代中期以來,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即得到迅速發展,冷戰后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具有內部動力和凝聚力的經濟實體。不過,東亞的經濟合作或一體化,又有它本身的特點,大體說來有以下幾點。
  一是松散性。這主要是指非制度化,即經濟合作不完全是用條約或協定固定下來,一切都機制化,而是自然形成的地區一體化,表面看來松散,實際聯系還是很密切的,所以被稱做區域化而不是集團化。在東亞以至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中,不能進行強制,只能采取協商一致,根據各自情況,自行作出決定。一些所謂“經濟圈”更沒有固定的組織和有約束力的章程。
  二是漸進性。東亞經濟一體化發展很快。但一體化組織卻進展緩慢,只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相當時期也不會成為歐盟那樣的集團。美國由于不了解東亞的這一特點,特別是為了取得主導權和進行控制,就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一次非正式首腦會議上提出建立所謂新亞太共同體的倡議,結果自然遭到冷遇。
  三是多樣性。包括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經濟合作,有雙邊的、多邊的、官方的(如APEC)、半官方的(PECC),還有各種民間的組織論壇。就層次來說,有整個亞太地區的(如APEC),有大區域的(如東盟提倡的東亞經濟核心論壇EAEC),有小區域的(如東盟),有更小區域的(如各種增長三角和開發區),還有一些工業園地等等。
  四是開放性。同歐盟美經濟集團相比,東亞以至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無論采取什么形勢和屬于什么層次,都具有更大的開放性。所以亞太經濟合作中提出的口號就是“開放的地區主義”。
  東亞和亞太地區一體化的這些特點也可說是優點,既合乎客觀情況,也有助于地區經濟保持出色活力和應變能力。世界其他地區要同東亞進行合作,就必須注意到這些特點。
   三、中國對地區經濟一體化的政策取向
  中國的崛起已是公認的事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一直得到高速增長。根據各種因素綜合分析,這種趨勢今后二三十年還會持續下去。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國際地位也在不斷提高,成為亞太地區維護和平和促進發展的重要力量。美國把中國列為新興大市場戰略的第一對象,日本往往把對華關系同對美關系相提并論,歐盟也制定了《歐盟對華新戰略》。在東亞,中國甚至被稱為這一世界經濟發展新中心的龍頭。
  中國的成功,始于改革開放。所謂改革,主要就是變計劃經濟為市場經濟。所謂開放,就是參加地區和全球一體化,和國際接軌,也就是要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中國已把經濟建設為中心定為百年不變的政策,為此就必須堅持并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發展外貿,引進技術、經驗和資金。中國有閉關自守的慘痛教訓,今后絕不會再走這條只能導致落后的道路了。
  根據這一基本國策,中國對地區一體化定然采取堅決支持和積極參加的態度。而且適應本地區的特點,無論雙邊多邊、范圍大小、層次高低,中國都愿意進行合作。條件只有兩個:遵循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符合自己的國家利益。因此,中國主張相互尊重和平等協商,反對霸權主義和歧視;主張維護國家的獨立和主權,反對侵犯別國權益和干涉別國內政;主張互相開放和互相幫助,反對保護主義和技術封鎖;主張貿易、資本自由化應和經濟、科技合作同時并進,反對只片面講自由化等等。
  這里著重講以下幾點。
  中國對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態度,就是堅持上述立場并將其歸納為五項原則,即:相互尊重,協調一致;循序漸進,穩步發展;相互開放,不搞排他;廣泛合作,互惠互利;縮小差距,共同繁榮。中國認為,APEC是個自愿的聯合體,不能急于搞緊密的制度化,更反對個別大國進行控制,也不允許將經濟合作同其他政治和安全問題掛鉤,要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
  中國支持東盟倡議的東亞經濟核心論壇,認為美國的反對是沒有道理的。既然美國可以組建北美自由貿易區,為什么東亞國家連在APEC框架內建立一個論壇性的經合組織都不行?日本不敢表態參加,說明它雖然自稱“亞洲一員”,卻不敢違抗美國的意圖。
  中國支持東盟的許多經濟合作倡議,并積極參加東盟主持的各種活動如東盟外長對話會議、亞歐首腦會議等。中國堅持睦鄰友好政策,把發展同東盟及其他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中國積極參加像圖們江和湄公河開發區這種小區經濟合作,也愿意同新加坡合作建立象在蘇州那樣的工業園地。
  關于臺港澳在地區一體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臺灣、香港和澳門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根據“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它們作為享受高度自治的特區,可以以單獨關稅區的地位,對外進行經濟活動與合作,締結一些貿易協定和參加一些經合組織,但是不能參加屬于主權國家的活動和組織。這對日后的香港和澳門,估計問題不大。臺灣則由于當局推行實際上的“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分離主義政策,所以斗爭就很難避免,各國進行涉及上述地區的經濟活動與合作,都必須注意到這一點。
   四、亞歐兩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
  以洲際關系而論,亞洲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往最早、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高潮。一次在17和18世紀期間,既有迅速開展的文化交流,西方文明東漸,歐洲也曾出現“中國熱”;又有歐洲殖民主義在亞洲的開拓,占領土地和強制貿易。第二次是19世紀中葉后,歐洲列強經過工業革命,力量膨脹,大舉東侵,使亞洲多數國家變成它們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現在,東亞經濟的崛起又掀起了亞歐交往的第三次浪潮,但無論其性質,還是廣度與深度,都與上兩次完全不同了。
  二戰后,歐洲國家元氣大傷,被迫逐步退出亞洲,讓美國和后來的日本一時填補了經濟上的“真空”。歐洲經濟得到恢復后,又忙于本身的集團化,在冷戰中還不能不接受美國的保護,跟著美國走,既無暇東顧,形勢也不允許它來亞洲同美國競爭。80年代以后情況逐漸起了變化。世界多極化得到迅速發展,重要標志就是美國經濟實力的相對衰落和干預國際事務能力的顯著減弱,歐洲和日本地位的上升,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在這期間,東亞經濟一直得到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一個重要推動力量和新的發展中心,各方面都對東亞給予特別的重視。歐洲不能再只安于經營內部了,需要同亞洲恢復和發展關系,在這里同美國和日本進行競爭。而亞洲國家,特別是其中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實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在擴大開放和執行全方位對外關系上,也亟須發展同歐洲的關系,更不能讓美國一國主導。冷戰后,經濟成為國際關系的重點,和平與發展又是世界趨勢的主流。因此,亞歐間進一步發展交流與合作,已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了。
  這方面的重大標志就是去年首次亞歐首腦會議的召開。這是歷史上的創舉,預示著迅速發展的亞歐關系開始進入正常化與機制化的軌道,成為建立面向21世紀新型平等伙伴關系的里程碑。亞歐首腦會議是客觀的需要,是歷史的產物,因此不是開一次會就算完,而是有不斷擴大和深化合作的后續行為,如外長會議、高官會議、各種專業會議等,進行磋商和協調。亞歐合作固然以經濟為主,但發展趨勢決不會僅限于此,必然會伸展到政治、安全、文化、環保等各方面。歐盟就在《走向亞洲新戰略》中多次強調,要同亞洲國家進行“更為廣泛的對話”,建立一種“具有建設性和穩定的平等伙伴關系”。亞歐合作,不但符合兩地區的利益,而且有助于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推動多極化世界格局的早日到來。
  還在1994年,歐盟和東亞的貿易總額就超過3200億美元,東亞就已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域外市場,占其域外出口近1/4。而且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按目前的發展趨勢,今后十年,東亞同歐盟貿易額的增長較之同北美貿易額的增長還會高出50%。亞洲不但是歐盟依賴的重要市場,同時還是它同美國進行競爭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舞臺。所以亞歐首腦會議新加坡籌委會公報直言不諱地提出,要“在歐洲、東亞和美國之間建立一種完全平衡的關系”。法國總統希拉克說,“我們的未來也體現在亞洲”。另一方面,亞洲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也很需要歐洲的市場、技術和資金。所以雙方的互補性很強,相互合作具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當然,亞歐合作也不是沒有問題。矛盾總是有的。例如有些歐洲國家或者個人還保留舊時代思維,對亞洲抱有優越感;而亞洲許多國家受過長期侵略和殖民統治,在獲得獨立后民族自尊心又很強,因此又會鄙視那種優越感。歐盟也總想對亞洲指手劃腳,要亞洲國家接受他們的價值觀,如在亞歐各種會議上總想用西方人權觀對亞洲進行干涉,或者以勞工權利為借口削弱發展中國家貿易上的成本優勢。歐洲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其他相互貿易中的不平等作法和歧視,也是經常引起摩擦的因素。這都是發展亞歐合作的障礙,應逐漸消除。但總的來看,還是積極因素居多,加強合作終究是形勢發展的主流。為了進一步發展雙方的合作,增加相互理解是極為重要的。歐盟委員會在意大利威尼斯召開“歐亞論壇”,以“加深相互了解”為主題,是很明智的。正像會議所強調的,為此就必須具有對對方的政治、社會、歷史、文化的相當知識。這也是我們學界的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國歷來重視對歐關系。中國不但同許多歐盟國家加強和發展相互關系,而且從1984年起也開始了同歐盟組織的合作。十多年來,中歐關系的發展還算迅速和順利。去年,歐盟已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在資金、技術方面的合作,歐盟雖然起步稍晚,但近幾年發展也快了起來。中國和歐盟各國的人員交往和各項交流,對增加相互了解和推動雙方合作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應該承認,中國和歐洲的相互了解還不夠,雙方合作的巨大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這就需要雙方的進一步努力,而且不只寄希望于官方,也應寄希望于民間。因此,中國和歐洲的學術交流就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澳門則可進一步成為推動雙方交流的一個重要接合點。正象桑帕約總統所說,“澳門可以成為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通道。”*
  
  
  
現代國際關系京12-16F8國際經濟何方19971997 作者:現代國際關系京12-16F8國際經濟何方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9:30

[新一篇] 在矛盾的對立統一中探討計劃與市場關系

[舊一篇] 地區經濟一體化與中國的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