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基本問題再探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人們普遍感到哲學的狀況落后于現實,曾有“哲學的貧困”之說。當哲學界反思這一現狀,逐漸認識到改革現行哲學體系的必要時,首先涉及到的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界定和認識,并就此展開了討論。
  一
  筆者把這一問題目前研究的現狀綜述如下。有人認為應全方位透視哲學基本問題群,它包括三對關系:自然與人類、思維與存在、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在這三對關系中,自然和人類的關系是對象性、實體性的關系,是哲學最基本的問題。其它兩種關系是這一基本問題的展開和深化。還有的人認為恩格斯所說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實質上是以西歐哲學為代表的近代哲學的基本問題,不是其它歷史形態的哲學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只能是認識和實踐的關系。還有的人認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除此,哲學基本問題還應包括第三個基本方面,即思維對存在、精神對物質有無能動作用的問題。還有的人認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不可替代地仍然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全部和整體,但作為問題的不同方面,它卻包含有不同的內容,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因此可以有不同的哲學表述。但任何代表不同側面的表述都不可以作為思維和存在關系的全部。把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等同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替代表述是片面、不足取的。上述觀點,基本上代表哲學界目前對這一問題研究的水平和高度。
  筆者認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整個人類哲學發展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也不例外。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自己新的哲學特征,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主題:社會認識與社會實踐。它是哲學基本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具體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并沒有脫離人類哲學發展的道路,而是在批判地繼承人類以往哲學認識成果的基礎上,實現哲學史上的革命變革。表現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就是既以人類整個哲學發展史的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又有自己時代的主要哲學問題。如果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作為認識對象,其基本問題只能是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因此,哲學基本問題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既有聯系,又有根本區別。否則,馬克思主義哲學要么脫離人類哲學發展的軌跡,要么就不可能實現根本的變革。
  哲學的基本問題貫穿于哲學發展過程的始終,標志著哲學理論的特殊性質,表現著哲學這種意識和理論的特有方式。它是哲學要加以解決的基本矛盾。它在哲學研究的許多問題中居于中心地位,是各種問題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哲學中其它問題都只有依據這一問題的解決才能得到解決,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同時也就規定了解決其它問題的原則和方式。基于對哲學學科性質的認識和劃分哲學陣營的需要,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對哲學基本問題作了精辟地概括。他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1]。恩格斯闡述了思維和存在誰是本原和有否同一性兩個方面的問題。由此出發,我國哲學界長期以來把哲學基本問題,歸結為思維和存在或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把哲學基本問題及其內容看作是絕對的和不變的,把哲學基本問題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視為當然的同一。因而,在研究哲學基本問題的歷史發展,研究哲學基本問題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關系方面都較淺。
  縱觀人類哲學的發展史,無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無論是從古代到近代,還是現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時代,不同哲學傾向的哲學流派、哲學體系都有自己特殊的哲學基本問題。如果說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哲學基本問題,那么不同時代,不同傾向的哲學流派都有自己區別于其它哲學的不同主題,即要求自己解決的不同的哲學主要問題。所以,哲學基本問題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與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關系問題,是很值得研究的。
  眾所周知,上述恩格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闡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清楚明白的表述。關于這段文字,多年來學術界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得出各種不同的結論,歸納起來不外兩種答案: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是與不是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這樣兩種不同的答案。
  筆者認為上述的這種二分法都抓住問題本身的一個方面的實質,是從靜態角度來認識這一問題。而問題的關鍵在于從動、靜兩個方面的結合中,從整個哲學史的長河中把握一般哲學基本問題,又要從具體時代、具體哲學派別和具體的哲學體系中把握特殊的哲學基本問題,并在這兩個方面的有機整合中理解恩格斯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界定和闡述的實質涵義。
  二
  哲學是智慧之學,而人類智慧的最初表現是人開始追尋人和外部的物質世界是由何而來,以及人的精神現象如何解釋的問題。這樣,就產生了人的精神現象與人的物質肉體、人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即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的關系問題。哲人們反復研究宇宙萬物的初始。這就是古代西方哲學中,以本體論作為主題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哲學家主要從客觀方面研究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即客觀的精神現象決定物質現象,還是物質現象決定精神現象的問題。這一爭論的最高表現就是柏拉圖和德謨克利特關于理念是萬物本原還是原子為萬物本原的對立。
  西方中世紀的基督教實際上繼承了古代客觀唯心主義的傳統,從客觀上肯定了精神實體對物質世界,以至人的靈魂的絕對統治。這主要是通過基督教內部經院哲學的唯實論表達的。唯實論認為上帝是唯一真實存在的實體,它是人和萬物存在的根據和理由。與此相反的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唯名論,是與唯實論相對立的。唯名論認為先有人和萬物存在之名,并從其中抽象出上帝存在的真實。
  從西方的古代、中世紀的發展史看,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在這一時期的主要表現是精神現象、精神實體與物質現象、物質實體的關系問題,即宇宙萬物的初始和本原問題。這時,哲學家的認識和聚光點在本體論領域,并由此出發來建立認識論和對人類歷史的看法。由于古代哲學和科學還沒有分化,自然科學家同時就是哲學家,哲學家的哲學觀點是通過其科學研究的成果表達出來的。而中世紀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通過基督教神學內部經院哲學關于名與實、個別與一般范疇、誰先誰后、誰決定誰的爭辯形式表現出來的。因此說,古代和中世紀哲學都以非直接的途徑折射出當時哲學家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水平,但這種認識從總體上說還不是自覺的哲學認識,哲學基本問題還沒有真正地凸現出來。
  近代西方科學的興起,直接沖擊著基督教神學在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的領域內的絕對統治,人的地位和價值日漸提高。哲學家把思維著的人,逐漸深入地理解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獨立自主性的主體,而人所主動認識和征服的自然,作為主體的對立面成為客體。正是在這種意義下,近代哲學便突出了認識論的問題,突出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之爭。
  近代哲學家們不僅認識到主體與客體的對立,而且力圖克服這種對立,并使之達到統一。經驗論者試圖通過人的感性認識達到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唯理論者企圖以人的理性認識作為統一主體與客體的橋梁。但他們把人的兩種認識能力割裂開來,要實現主、客體的統一是不可能的。康德區分現象界與物自體,割裂了主體與客體,但他只是認為物自體不能憑人的認識去把握,卻可以憑信仰去把握,強調人在認識活動中的能動作用,在現象界達到了唯心主義的主客體統一。黑格爾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上達到主客體的辯證統一;費爾巴哈建立了人本學唯物主義的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從近代西方哲學發展史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從主體出發的唯心主義雖然在哲學認識中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由于其根本出發點是不正確的,因而不可能真正實現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從客體出發的唯物主義,雖然在基礎中是正確的,但由于缺乏辯證的思維方式,因而其唯物主義的哲學認識,不可能貫徹到底,即貫徹到歷史觀中去。更為根本的原因是對于近代哲學,無論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哲學家都是從不同的哲學立場解釋世界,因而要真正實現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是不可能的。然而,近代西方哲學提出了實現主體與客體統一的觀點,并且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認識成果和失誤作為寶貴的財富,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提供了思想基礎。
  由上可知,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哲學基本問題表現為主體與客體關系這一哲學的主要問題。哲學認識實現了由本體論領域向認識論領域的過渡,并最終以認識論領域為主要的關注對象,把本體論領域以整合的方式作為哲學認識論的背景而保存下來。這樣,近代哲學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來,才獲得了它的完全的意義”[2]。
  全部以往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發展史說明要實現主客體的真正統一,只是在哲學認識論的領域進行純粹的思辨,解釋客體是不可能達到的。必須突破純粹認識論的領域,不僅要解釋客體,同時要改造客體,而且要以改造客體為基礎來認識客體。也就是說必須從人類的歷史領域出發,把主體理解為在社會歷史中進行活動的客觀具體的人,把客體理解為在社會歷史活動的人認識和實踐改造的外部世界。把哲學認識的重心從哲學認識領域轉移到社會歷史領域,這是哲學史上的重大變革,是人類哲學認識的巨大飛躍。它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而實現的。
  三
  西方產業革命和現代無產階級的崛起,使人們第一次感受到人類的實踐活動在改造社會和改造自然中的巨大作用和在人類生活中的基礎地位,為新的哲學思想的產生提供了認識和物質前提。社會歷史領域中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凸現出來了。由此出發,馬克思深入地考察在社會歷史中進行著客觀物質活動的具體的人和其賴以存在與發展的外界自然的關系,揭示了社會實踐活動在人的歷史性的生成和發展中的重要意義,凝煉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時代主題:社會認識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問題。當然,馬克思從社會歷史領域切入對哲學問題的研究,解決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問題,其思想也經歷了一個相當的過程。
  馬克思最初開始哲學研究時,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古希臘伊壁鳩魯主義、斯多葛主義和懷疑論哲學方面。通過研究,馬克思否定了主張消極悲觀,對現實無能為力、無所作為的懷疑論和不可知論,肯定了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觀點的歷史真實性,并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人積極改造世界的能動性觀點。為馬克思新哲學思想的產生,為解決社會認識與社會實踐這一時代的哲學主題,作了最初的嘗試。在《萊茵報》工作期間,馬克思同青年黑格爾派決裂,原因在于該派一味宣揚抽象的自我意識,日益脫離社會現實。在克羅茨納赫時期,馬克思通過對社會經濟關系的研究,并在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啟發下,作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而非黑格爾所謂的國家產生市民社會的重要論斷,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確立邁出了重要一步。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分析,開始認識到物質生產活動的意義,并基于此,對黑格爾哲學進行了批判性的改造,指出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創造了人化的自然界,并使人的本質力量在這一活動中得到了確證,不是精神異化為自然界,又否定了異化實現了自我。并同費爾巴哈把人看成是直觀對象的自然人本主義發生思想分歧。這一時期的經濟學——哲學研究,促使了馬克思新的世界觀的形成和新哲學的誕生,但其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還沒有徹底消除。
  1845年春,通過對以往舊哲學的進一步批判,新哲學的雛形已經形成。這就是《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寫作。在《提綱》中,馬克思既批判了唯心主義把主體說成是精神,抽象地發展了能動方面的錯誤;也批叛了舊唯物主義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事物的片面性。認為新哲學同以往哲學有根本區別,“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并指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恩對新哲學的框架進行了系統的闡述,論述了物質資料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闡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辯證規律,并根據這一規律論證了歷史上各種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揭示了歷史發展的規律性。批判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人的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這一哲學主題的片面理解,認為“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想象的、所設想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只存在于口頭上所說的思考出來的、想象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真正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4]。
  由上可知,馬克思通過對舊哲學思想批判,最終把主體的人和外界客體,在人的實際活動的基礎上置于社會歷史的領域。并由此出發研究外界客體(包括社會客體和自然客體)有否規律存在,社會的人能否認識并有效地改造外界客體,特別是對社會客體的認識和改造。這樣,就形成唯物辯證的歷史觀,即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因此,恩格斯在總結馬克思一生的學術貢獻時指出,馬克思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5]。筆者以為恩格斯這里所謂的“歷史科學”,即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的科學認識。這樣,馬克思把唯物辯證的認識論確立在社會歷史中,建立了以實踐為特征,以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為出發點,以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為基本問題的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并且把唯物史觀貫徹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其它領域。馬克思認為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作為主體,對于外界客體不僅在認識活動中達到同一,更重要的是把外界客體作為社會實踐活動所改變的對象,在客觀的感性活動中達到同一。
  同時,馬克思把唯物史觀運用到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產階級社會特殊運動規律的研究上,發現了剩余價值的秘密,從而使資本主義的本質顯現出來,預示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社會主義勝利的不可避免性。
  由上可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站在近代哲學基礎上又超越了近代哲學,關注了在社會歷史領域中進行著實踐活動的現實的人,從人所進行的改變外界客體的感性活動中發現了歷史的秘密。我們說近代西方哲學在表現思維和存在這一哲學基本問題時,是直接通過純認識領域中的主體與客體在人的認識活動中的對立統一實現的,因而思維與存在這一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上是以顯化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站在社會歷史的領域,把近代哲學的主題放到歷史背景中去,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歷史的基礎,把解決人的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作為時代的主問題,以曲折的方式表現全部哲學的基本題。
  綜上所述,哲學基本問題是貫徹人類全部哲學思想始終的一條根本線索,它不是空洞、抽象的教條,在不同的人類認識發展時期,以特定時代的哲學主題或隱或顯的表現出來。哲學基本問題既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又具有全面、豐富的具體性,是兩種屬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社會歷史領域出發,以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問題作為主題,并把這一主題貫穿于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體系之中。如果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作為研究對象,其哲學基本問題就是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問題。如果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放到人類整個哲學認識的長河中,社會認識和社會實踐的關系問題就是整個哲學基本問題在當代的具體化和表現。所以,我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不能作靜止、抽象地理解,必須把它放到整個人類哲學思想發展的歷史中去把握。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0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0頁。
  [3][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30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74頁。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馬列室)
         〔本文編輯:趙德興 高清〕
  
  
  
攀登西寧31-35B1哲學原理侯西安19951995 作者:攀登西寧31-35B1哲學原理侯西安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4:34

[新一篇] 哲學基本問題與哲學主體性

[舊一篇] 哲學基本問題新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